首页 百科知识 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

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怒江第一湾“三江并流”世界遗产提名地由八大片区组成。1993年,三江并流正式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清单。2002年10月8日至20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专家对云南三江并流地区进行实地考察。2003年7月,三江并流保护区以满足自然遗产全部标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目前三江并流区域内的2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都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
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_世界遗产保护启示录

遗产信息

中文名称: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

英文名称:Three Parallel Rivers of Yunnan Protected Areas

遗产地址:中国云南省西北青藏高原南延的横断山脉纵谷地区,包括怒江州、迪庆州以及丽江市、大理州的部分地区。

遗产类型:自然遗产

批准时间:2003年

评定标准:自然遗产标准N(Ⅰ)(Ⅱ)(Ⅲ)(Ⅳ)

遗产评价:三江并流自然景观位于云南省西北山区的三江国家公园内,包括八大片区,面积170万公顷,是亚洲三条著名河流的上游地段,长江(金沙江)、湄公河和萨尔温江三条大江在此区域内并行奔腾,由北向南,途经3000多米深的峡谷和海拔6000多米的冰山雪峰。这里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同时也是世界上温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

遗产特色

三江并流是指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条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之间并行奔流170多公里,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其中澜沧江与怒江的最短直线距离不到19公里,澜沧江与金沙江最短直线距离只有66公里。

三江并流自然景观涵盖范围170万公顷,由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内的山脉组成,包括云南省丽江市、迪庆州、怒江州的9个自然保护区和10个风景名胜区。

三江并流地区是世界上蕴藏最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从760米的怒江干热河谷到6740米的卡瓦格博峰,汇集了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淡水湖泊、稀有动物、珍贵植物等奇观异景。

怒江第一湾

“三江并流”世界遗产提名地由八大片区组成。四山夹三江的典型地貌奇观将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分别代表不同流域和不同地理环境下各具特色的生物、地质、景观多样性,相互之间存在着整体价值上的互补性和典型资源上的不可替代性,由此构成三江并流世界遗产提名地资源价值的“唯一性和完整性”。

云南“三江并流”八大片区示意图

三江并流地区生活着藏族、傈僳族、纳西族、白族、普米族、怒族、独龙族等14个少数民族,其中独龙族、怒族、普米族、傈僳族、纳西族5个民族是当地特有民族,他们长期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的传统生活方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他们独特的民居建筑形式和居住环境构成了三江并流自然大背景中的文化景观

三江并流地区是欧亚大陆生物群落最富集的地区,这里拥有中国20%以上的高等植物和25%的动物种数。目前这一区域内栖息着滇金丝猴、羚羊、雪豹孟加拉虎、黑颈鹤等77种珍稀濒危动物和国家级保护动物以及秃杉、桫椤、红豆杉等34种国家级保护植物和200多种杜鹃、近百种龙胆、报春及百合等野生花卉。

藏民居

遗产保护

198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三江并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3年,三江并流正式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清单。

1998年,经云南省委、省政府同意,云南省建设厅正式向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和国家建设部提出申报申请并得到支持。

2002年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外交部、建设部联合发文同意,三江并流成为中国唯一的世界遗产申报项目正式报送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2002年10月8日至20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专家对云南三江并流地区进行实地考察。2003年6月,该联盟向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推荐,建议将三江并流按满足世界自然遗产全部四条标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3年7月,三江并流保护区以满足自然遗产全部标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保护模式

1.专项立法保护

三江并流区域除国家和云南省地方政府的相关法律制度保障外,还设有专门的区域法律、规章、条例进行专项保护。如《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林业管理条例》《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玉龙雪山管理条例》《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林业管理条例》《云南省三江并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红豆杉资源保护管理办法》《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拉市海高原湿地保护管理条例》等。

2.成立专门管理机构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云南省政府就确立了严格保护、合理开发、统一管理、永续利用三江并流景区资源的方针,并于1999年底颁布了《云南省三江并流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成立了省、地(州)、县三级三江并流专门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景区的规划、保护、开发、建设和日常管理。目前三江并流区域内的2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都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

3.加大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建设和教育宣传

在大力实施“天保工程”“水保工程”“扶贫攻坚”等环境保护工程的同时,近20年来,国务院和云南省先后投入数十亿元在三江并流及其相关地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等大型环保项目。同时,云南省三江管理局还加强了法律、法规知识和旅游服务方面的培训,从地州管理部门到县级管理部门都进行轮流培训。三江并流区内各学校也加强环境保护等方面知识的教育,通过老师一学生一家长三个环节,宣传环保理念,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经验借鉴

1.国际综合性保护合作研究

2008年,云南省政府与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合作进行“云南三江并流流域保护与开发”项目,旨在通过实施适应性保护与发展战略,借助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的繁荣,促进当地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目前,项目主体纲要正在拟定中,大纲致力于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可持续经济以及区域规划等四个板块的研究,由15个不同研究机构主持,项目办设在昆明,在丽江大研古镇建立了办公室,负责指导第一个拉什海边项目,主要包括湿地管理、生态旅游规划、沼气温室示范以及可持续渔业管理等。

2.习惯法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习惯法是指滇西北各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属于现代意义的法律范畴,反映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意志和利益,靠全氏族成员的认同而自觉接受和无条件遵守的约定俗成的规则。村民们平时自觉服从习惯法的规定,并对那些破坏森林、乱捕滥猎的行为进行监督,报告村社组织按规定处理。共中,白族和彝族不仅把村规民约写于纸上,还有不少村寨把村规民约刻于石碑上,便于传之后世,这些代代相传的村规民约对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了深远影响。

3.民族文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纳西东巴古文化中有一种“人与自然是兄弟”的思想。在这种思想智慧的基础上,产生了相沿千百年的民族传统生态观。东巴教中有一个规模宏大的仪式叫祭“署”,它对纳西族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生态道德观等有很大的影响。东巴教认为乱砍滥伐、污染水源、盲目开山劈石、乱捕野生动物是惹怒“署”的几个主要原因,祭“署”仪式也是为上述行为招致“署”报复的人化解灾祸。在“人与自然是兄弟”思想的支配下,纳西族民间产生了一整套保护自然生态的习惯法,以此制约着人们对待自然界的行为,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些有益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的社会规则、禁律。正是这种将自然界万物也视为一种有尊严的生命体的观念,三江并流区的少数民族人民所居住的地域才长期保持了人与自然和谐、生态良好的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