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蒙古族的巾帼女英雄——三娘子

蒙古族的巾帼女英雄——三娘子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前往吐蕃和亲。面对这种剑拔弩张的严峻形势,三娘子积极主张与明朝政府和好。阿拉坦汗去世后,其子黄台吉继承皇位。李陵部队与匈奴单于率领的8万骑兵在浚稽山展开激战,最后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李陵被俘投降。所以,在黠戛斯流传着和唐朝同宗的说法。两族作出的共同努力,使两族人民得益一世。民族的同心,万民的和谐。
协和万邦_和之说

1. 民族和睦

【汉藏和处】

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远播于四方。此时,远在西藏的松赞干布统一了诸部,建立起强大的吐蕃王国。松赞干布十分仰慕盛唐的文明,为了加强和唐朝的关系,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于是派遣使团到长安向唐太宗请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将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自幼饱读诗书。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前往吐蕃和亲。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随行人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

文成公主入藏之后,把唐朝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了西藏,和松赞干布同心协力发展吐蕃的经济和文化。当时藏族没有文字,在文成公主的主张下,松赞干布派人进行专门研究,创造了30个藏文字母和拼音造句文法,结束了藏人无文字的历史,从此汉文书籍可以译成藏文。松赞干布还按照唐朝的建筑风格,在拉萨为公主修建了城郭和华丽的宫室——布达拉宫。布达拉宫气势磅礴,富丽壮观,成为唐蕃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文成公主信佛,松赞干布在她的影响下,大力提倡佛教,还特地在拉萨修了大昭寺,这对西藏人的精神生活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文成公主带来的汉族乐师们,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宫最流行的音乐,音乐舒缓优美,使松赞干布大有如闻仙音的感觉,他对乐师和音乐大加赞叹,并选拔了一批资质聪慧的少男少女,跟随汉族乐师学习,使汉族的音乐渐渐传遍了吐蕃的领地,流进了吐蕃人的心田。并且随去的农技人员有计划地向吐蕃人传授农业技术,使他们在游牧之余,还能收获到大量的粮食。尤其是把种桑养蚕的技术传给他们后,吐蕃也逐渐有了自制的丝织品,光泽细柔、花色浓艳,极大地美化了吐蕃人的生活。

正是由于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吐蕃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唐朝和吐蕃的文化交流大大加强;也正是由于文成公主入藏,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从而保证了大唐西南边陲的稳定,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实现了唐蕃和睦邦交的友好和谐政治局面。

【蒙汉友好】

自古以来,有很多仁人志士、英雄豪杰都曾为国家的和平、民族的和谐作出很大的贡献。来自蒙古族的巾帼女英雄“三娘子”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三娘子,史称“钟金哈屯”、“也儿克兔哈屯”等,意为高贵显赫。她是明代蒙古瓦剌奇喇古特部哲恒阿噶之女,生长在蒙古贵族家庭的三娘子,天生丽质、聪慧过人。长大后,三娘子能文能武、胸襟开阔、通达事务,深受部落民众的喜爱。有关史籍记载说她“幼颖捷,善番书,黠而媚,善骑射”。

三娘子出嫁之时,正值明朝政府与塞外草原的关系极度紧张时期。此前,由于明朝多次拒绝阿拉坦汗有关“通贡互市”的要求,阿拉坦汗曾经亲率蒙古铁骑直逼北京城下,经过二十多年连绵不断的战争,双方损兵折将,人民流离失所,农牧业生产萧条。面对这种剑拔弩张的严峻形势,三娘子积极主张与明朝政府和好。经过三娘子的不懈努力,双方终于宣布休兵罢战,化干戈为玉帛,实现了通贡互市。与明朝政府实现通贡互市之后,塞外草原上的几千里边境地带很快出现了一派祥和、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籍中对此评价道“朝廷无此后顾之忧,戎马无南牧之儆,边氓无杀戮之残,师旅无调遣之劳”。此后,三娘子积极维护与明朝的友好和贡市关系,使得蒙汉人民可以自由贸易。每当互市时,常常出现两族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的情景。

阿拉坦汗去世后,其子黄台吉继承皇位。黄台吉经常埋怨其父不该与明朝议和,欲挑起事端。三娘子相劝说:“天朝所以待我者甚厚,岁通贡市,坐享全利,而无后忧。孰与夫冒矢石,出万死,幸不可知掠获也。”黄台吉听后非常信服,从此打消了与明朝开战的念头。

纵观三娘子一生,她始终坚持和平互市的政治原则,持续执行与明朝友好的方针,不仅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也符合人民的愿望,对蒙古和汉民族友好关系的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她一生坚持民族团结,致力于维护民族间的友好和睦相处。

【永结盟好】

古代君王为了民族的和谐、百姓的安稳,避免战争和祸乱,采取了很多使民安定的措施。比如和亲、通市等。在古代这些事迹比比皆是,其中还流传着一段认亲的故事。故事发生在距今1400年前的唐朝,是黠戛斯和唐中宗百年后认亲的故事。

黠戛斯,古称坚昆国,是我国一个少数民族,现地处叶尼塞河上游。黠戛斯人赤发皙面,也有黑发之人,传说为汉代李陵之后。据历史记载,在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二师将军率3万铁骑出征匈奴。李陵部队与匈奴单于率领的8万骑兵在浚稽山展开激战,最后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李陵被俘投降。李陵投降匈奴后,与他不和的汉将公孙敖便诬陷李陵传授兵法给匈奴单于,并准备侵犯汉朝。汉武帝一听勃然大怒,下令将李陵一家灭门。灭门之痛,使李陵决意留在匈奴。由于李家世代都是汉朝名将,匈奴单于对李陵十分器重,不仅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还封他为右校王。所以,在黠戛斯流传着和唐朝同宗的说法。

在唐军打击突厥分裂割据势力的战争中,黠戛斯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唐与黠戛斯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关系。708年黠戛斯使者到唐,受到唐中宗的热情款待。中宗在欢迎黠戛斯的盛宴上,向群臣讲了黠戛斯中有一部分人是汉朝李陵后代的这一传说,以此为据与黠戛斯联宗,认为黠戛斯与唐王朝均为李姓,为同姓同宗,并对使者讲:“尔国与我国同宗,非他番比”,表示了唐朝与黠戛斯的特殊关系,使者为此十分感动。同时又封黠戛斯首领骨笃禄毗伽可汗为右武卫大将军兼坚昆都督。从此,唐朝与黠戛斯如同至亲,不分彼此,和睦相处,视如同宗。后来回鹘汗国对黠戛斯汗国发动袭击,打败了黠戛斯汗国,并且切断了黠戛斯汗国与唐朝的联系。但是黠戛斯汗国还是千方百计冲破回鹘汗国的阻挠,恢复与唐朝的往来,更显出黠戛斯对唐的友睦之情。

黠戛斯历经百年后认亲,不仅体现了古代人民认祖归宗的传统,也体现了黠戛斯愿与唐朝和谐相处、互惠互助的愿望,表现了黠戛斯民族热爱和平的美好精神。黠戛斯一直与唐朝保持着良好和谐相处的关系,不仅是唐朝最亲近的番邦,也是唐朝的同宗。两族作出的共同努力,使两族人民得益一世。民族的同心,万民的和谐。

2. 国交和睦

鉴真东渡】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高峰,这一时期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空前频繁。自唐太宗贞观年间,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国人也不断东渡日本进行中日文化交流,这其中贡献最大的就是鉴真和尚。

鉴真平生不断钻研佛教经义,对律宗有着很深的研究,成为一方的宗首。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奉圣武天皇之命邀请鉴真去日本传法。鉴真问寺内诸僧有谁愿意应此远请。众僧默然。良久,才有一名叫祥彦的僧者说:“彼国太远,生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人生难得,中国难生,进修未备,道果未克,是故众僧缄默。”鉴真听后说:“为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也。”于是鉴真开始了东渡日本的毕生行程。

在鉴真东渡日本的6次行程中,他们遇到了自然和人为等复杂因素所导致的许多困难。第5次东渡最为悲壮,那一年鉴真已经60岁了,船队从扬州出发,刚过狼山附近,就遇到狂风巨浪,船队不得已在一个小岛避风。一个月后再次起航,走到舟山群岛时,又遇大浪。第三次起航时,风浪更大,向南漂流了14天,靠吃生米、饮海水度日,最后抵达海南岛南部靠岸。归途中,鉴真因长途跋涉,过度操劳,不幸身染重病,双目失明。鉴真最后一次东渡已66岁高龄且双目失明,历尽千难万苦,终于踏上了日本的土地。鉴真带去如来、观世音等佛像,舍利子、菩提子等佛具,华严经等佛经,还有王羲之、王献之真迹行书等字帖。他的到来受到了日本举国上下盛大的欢迎。

鉴真不畏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东渡之举为中日两国人民的沟通交流奠定了基础,为后世人民友好相处树立了积极的典范,将中原文化中“协和万邦”的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

【七下西洋】

明成祖时期,明朝政府国富民强。为了显示国威、传播文明,使外族人民认识明朝,自永乐三年,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拜访其他国家,弘扬汉族文明。永乐三年6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的麻喏八歇国,即今之印度尼西亚之爪哇岛。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170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予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然而,郑和身负永乐皇帝的秘密使命,又得知这是一场误杀,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长久以来,中华帝国的皇帝都秉承和谐的理念,不但对城邦小国如此,对其他民族也是如此。这种认知回应了中国固有的观念:天下之大,尽在中国的版图之内,没有所谓疆界之分。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能够让这个世界更和谐。“爪哇事件”充分说明了郑和下西洋所担负的使命,是和平友好、发展中外关系,而郑和亦不辱命焉。此次事件中,明王朝不因感到被他人欺侮而冲动引起战争,它以宽大的胸怀,在以大局为重的前提下,避免了两国之间的不必要的战争和不必要的流血,维护了两国之间的友谊。同时明王朝的大义之举,也体现了明朝政府愿与外族和平发展经济贸易的愿望,从而实现了民族间的良好沟通,和平相处。郑和下西洋,无论从事件本身还是事件所体现出的中国理念,无不闪烁着和谐文化的光辉。

【新罗使唐】

新罗是隋唐时期位于今朝鲜半岛南部的古国,隋王朝时期称臣于隋,自唐代以来,双方关系十分密切,使者往来不断。

新罗派往唐王朝的使者中次数最多的一类是朝贡使者,他们担负的是新罗向唐王朝朝贡,即贡献新罗地方物产的使命,贡品种类丰富,如人参、海豹皮、金银等。新罗派往唐王朝的使者中还包括告哀使者、请求使者等。为对唐王朝的支持表示感谢,新罗也经常派遣谢恩使者前来谢恩。新罗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在对百济、高丽的战争中屡屡获胜,为表示感谢,新罗王常派告捷使者上奏战争获胜的消息。除上述次数较多的几类使者之外,尚有其他一些使者。

唐王朝针对新罗不断派遣使者前来,也相应派出了一些使者。史书记载最多的一类是唐王朝派往新罗执行唐王朝册封新罗王诏令的册封使者,还有宣谕使者、宣慰使者等。

唐朝文化对新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和巨大的。675年,新罗开始采用唐朝的历法。639年至749年,新罗相继设立了医学、天文和漏刻博士,来研究唐朝的医学、天文和历法。8世纪中叶,新罗仿效唐朝的政治制度,改建其行政组织。788年,新罗也采用科举制来选拔官吏。新罗原来没有文字,7世纪末,新罗学者薛聪创造了“吏读”法,对文化的普及起了推动作用。当时,新罗使臣把茶种带回国,从此新罗开始种茶。唐末五代时,雕版印刷术也传到了新罗。在长期的友好往来中,新罗文化对唐朝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高丽乐继续受到唐人的欢迎。在长安居住着不少新罗音乐家,他们对中朝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当时,在唐朝进口的货物中,以新罗的数量最大,这都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

唐王朝和新罗的使者往来是双方关系史中的重要一页,使者不仅仅是执行双方统治阶级的政策,而且在沟通双方统治者之间的联系,增进双方的了解,以及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担负着重要角色。是他们的来往奔走为双方的和谐相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