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曹海荣先生制作紫色番薯

曹海荣先生制作紫色番薯

时间:2022-03-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2012年12月18日拜程国华老人为师以来,经过整整一年的沟通与努力,终于说动曹海荣先生答应制作龙凤花烛中的婚烛了。所以说,曹海荣先生是继承龙凤花烛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合适的人选。这门手艺真正到程国华手里,龙凤花烛的很多技法和品种已经严重萎缩。用这三个字来形容昔日与今朝龙凤花烛的情形实在准确。所以龙凤花烛的制作只能在曹海荣休息日的下午来完成。
调研日记_维系理想:基于现存模具对龙凤花烛文化探究

1.紫番薯是现代

2013年12月8日 周日 晴

今天心情有些激动,与曹海荣先生的约定终于开始实施了。自2012年12月18日拜程国华老人为师以来,经过整整一年的沟通与努力,终于说动曹海荣先生答应制作龙凤花烛中的婚烛了。程国华老人年事已高,加之2012年底的一次意外跌倒,身体与精力已大不如前了。2012年10月笔者还亲身目睹老人制作花烛,仅仅过了一年的时间,老人已经没有足够的精力制作龙凤花烛了,不禁让人感叹与惋惜。

曹时豪与程国华育有两儿两女,曹海荣先生是长子,多年来一直负责照顾老人的起居。同时我从与曹海荣先生的交往中得出,曹先生对传统文化很是喜爱。与龙凤花烛相关的器物以及家族传承下来的物品如家具、瓷器、书籍等,均由曹先生保存。所以说,曹海荣先生是继承龙凤花烛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合适的人选。

虽然此前曹海荣从未亲手制作过龙凤花烛,但是作为母亲程国华制作花烛时的助手,加上多年来的耳闻目睹,种种技法和制作步骤已经烂熟在心。2012年底曹海荣先生承诺我,并真正开始制作龙凤花烛中的一种:婚烛。

今天的工作是正式制作婚烛的前期工作——番薯模具的制作。(图4-3-1)番薯模具的制作自然是取材于番薯。对番薯的要求是要老番薯,因为老番薯不容易变形。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一个小插曲:曹先生在选择番薯时无意使用了紫色番薯,本以为可以使用,但是将做好的番薯模具放置水中浸泡后才发现,紫色番薯掉色且易粉化。无奈中只能选择白色老番薯重新制作。这种情况在程寿琪、曹海荣时代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那时代是没有紫番薯的。当问起为什么不能用木料模具替代番薯来制作模具时,曹先生的回答是番薯的材质更具有弹性,也更细腻,更利于蜡的脱落。到了真正制作的过程,番薯模具的这种特性就会体现出来。

图4-3-1 用紫薯制作番薯模具

在下午近两个小时的番薯模具制作过程中,程国华老人与儿子不停地争执。笔者是河南开封人,2006年来嘉兴工作,自然听不太懂嘉兴新塍方言,只能通过大体猜测和后来与曹先生的沟通得知,程国华老人一来担心独门的家族手艺被外人学去;二来这样下去若外人学去了手艺,儿子将无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然不能享受每年6000元的政府补贴。老人与丈夫曹时豪早年从爷爷那里继承龙翔花烛店,第一代传承人程寿琪去世后,曹时豪自然就成为龙翔号的第二代传人,当曹时豪在制作龙凤花烛时,程国华则在丈夫旁边充当助手。这门手艺真正到程国华手里,龙凤花烛的很多技法和品种已经严重萎缩。后来花烛店变成杂货店,再后来丈夫去世,儿子曹海荣在嘉兴参加工作。20世纪80年代老人迁往嘉兴市与子女同住,辗转至今老人暂时定居在嘉兴市航海路157号。老人没有退休金,一生生活俭朴,身体健康,一年365天,天天坚持冷水擦澡。老人亲口告诉笔者至今也不知道医院在哪里。

2.番薯模具

2013年12月10日 周二 晴

前天的紫番薯模具在水中浸泡后掉色且开始变小,说明紫色番薯的材质要比黄色和白色番薯更加松软。今天曹海荣先生将紫色的番薯更换为黄色的老番薯。所以,番薯的模具只能重新做。(图4-3-2)据曹海荣先生口述:父亲曹时豪以入赘的形式来到程家。程寿琪也将毕生所学的这一独门手艺尽可能地传授给曹时豪,依照程寿琪的当时想法,孙女有了这门手艺维持一人的生计是丝毫不成问题的,何况有了曹时豪的加入帮助,自然就更可靠稳妥了。今天86岁的国华老人经常反复跟我说的就是:想不到!想不到!用这三个字来形容昔日与今朝龙凤花烛的情形实在准确。

曹时豪在1989年因胃癌去世,去世前他自知时间不多,便将制作番薯模具的手艺教与身边的二儿子曹海明,此后每逢程国华制作龙凤花烛便由二儿子代劳制作番薯模具。今天曹海荣亲手制作花烛自然会想起自己的兄弟海明,国华老人反复叮嘱番薯模具要海明来做。但是曹海荣先生与兄弟联系未果,加之海明近期工作较为忙碌,番薯模具的制作只能由曹海荣先生代劳了。番薯模具的制作很是奇特,外行人根本猜不出手艺人在做什么,也没有看到曹海荣用什么尺寸进行测量和定制,完全靠手艺人感觉和记忆。具体步骤就是将番薯切割成预想的形状后,在硬纸板上反复打磨出想要的造型,总体要求是非常圆润光滑。由于番薯模具不像木制模具能够长久保存,所以番薯模具会定期重新制作。这些番薯模具在以后的龙凤花烛制作中作用很大,分别用来制作龙鳞、龙尾、凤麟等。(图4-3-3)当然现在还看不出它们的神奇功效,只有到了制作时才会显现。

图4-3-2 重制番薯模具

3.铝制锅架

2013年12月12日 周四 多云

图4-3-3 浸泡中的番薯模具

今天做正式开工前的最后准备工作,包括原料、锅架、颜料、固态蜡等。曹海荣在准备过程中发现盛放固态蜡的铝制锅架有些老化且有一处已经断裂,所以想重新制作一个,但是由于制作工具受限,经过数次尝试未果也只能作罢。(图4-3-4)曹海荣1986年从老家新塍只身来到嘉兴进入运河运输公司水上派出所工作,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国企改革下岗,现在嘉兴水上派出所做一名保安,工作一天(24小时)休息一天,月收入1500元,妻子在一家超市工作,收入与曹海荣大体相当。儿子这两年要买房结婚,所以经济压力比较大。由于儿子买房资金缺口比较大,曹海荣有意变卖祖上传下来的家具。所以龙凤花烛的制作只能在曹海荣休息日的下午来完成。几天工作接触下来,国华老人心情时好时坏,不是很稳定。儿子制作时在旁边唠唠叨叨,母子两人很容易发生争执。这让在一旁记录的我不是很自在。曹海荣觉察到后,向我解释。另一个印象就是国华老人和曹家生活非常简朴,与人言谈很是实在,待人诚恳,这也许就是传统手艺人的特有素质吧。

4.龙的诞生

2013年12月14日 周六 晴

前期的准备工作齐全了,木制模具已经在水里浸泡了三天,番薯模具也已经制作就绪了,五颜六色的固态蜡也纷纷出场。它们有序地排列在特制的架子上,好像艺术家的调色板。(图4-3-5)炉子点着了,这种炉子是传统烧煤球的,20世纪80年代在上海的弄堂最为常见。笔者在外婆家(80年代上海市河南南路市皮弄)玩耍时印象较为深刻,清晨人们笼着炉子开始一天的生活,这个场景特别有生活气息。这种煤球炉子便利且使用成本低廉,能够保证锅里的沸水保持恒温,以确保蜡的液态。

图4-3-4 制作工具老化

图4-3-5 五颜六色的固态蜡

实质性的制作开始了。首先将红烛固定在硬板纸上,便于制作时托拿。(图4-3-6)所使用的红烛是蜡烛厂定制的,蜡体很实且表面不会脱落。目前寺院所出售的蜡烛表面容易脱落不适合制作。最先制作的是龙尾巴,使用的模具就是用番薯制作的,其外形类似三角形。待到固体蜡融化,实质性的制作就开始了。(图4-3-7、图4-3-8)曹海荣介绍制作一对龙凤花烛需要一周时间,折合工时就是40个小时,单按工时费计算要1000元,再加上材料费用,用现在标准估价,一对龙凤花烛的售价应该在1500元左右。

图4-3-6 固定红烛

图4-3-7 制作龙尾

图4-3-8 蘸染液化蜡

(1)龙尾的制作

先期的制作是从龙尾开始自上而下地制作,红烛的最上端应该是龙尾,将长三角形状的番薯模具先粘上金粉,然后再粘上液态蜡后快速地固定在蜡烛上,此时番薯模具就发挥了其质地细腻柔软的特点,在轻微的作用力下能够快速与凝固的蜡脱离,依此法反复制作十一次,从而完成龙尾部分的制作。(图4-3-9)

龙的造型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符号,经过了数万年进化发展而来,是最具代表性的华夏民族图腾,也是国粹级别的文化符号。其中角似鹿,耳似牛,头似驼,眼似兔,颈似蛇,腹似蜃(牡蛎),尾似鱼,爪似鹰。人们还分别赋予龙各部分以深刻寓意:剑眉虎眼象征威严英武;鹰爪代表勇敢果断;鲶须阔额表示聪明智慧;鱼尾蛇身显示灵活机敏;狮鼻虎口象征富贵吉祥;马齿牛耳表示勤劳和善良;脊上节梁锥刺寓意气节;腿上火焰披毛象征神圣、辟邪;鲤甲表示护身自卫;鳞角表示长寿。龙形象的进化,不仅记录我们祖先原初对蛇的崇拜和将蛇作为图腾(我们祖先中的神人、英雄皆为人面蛇身,比如伏羲与夏娃),同时也记录了以蛇为图腾的部落不断进化过程中兼并其他部落的标志,比如,当兼并和战胜以鹿为图腾的部落,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功绩就将鹿角并入自己的图腾,在原来的蛇图腾中加入了鹿角,在以后的部落兼并和征战中以此类推,鹰爪、鱼尾、马齿、牛耳等不断出现,最后形成了今天龙的形象。这个过程极其漫长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从某种意义上说,龙的产生是对这一漫长历史的记录,它不同于文字,而是通过图腾。如果说,龙的演变源于以蛇为图腾的不断壮大和兼并其他部落,那么凤的形成和演变则与龙的形成有着殊途同归之妙。所以说,蛇和鸟是飘扬在华夏大地上的两面伟大图腾旗帜,在随后的部落兼并过程中,蛇演变成了龙,鸟演变成了凤。

图4-3-9 龙尾成型

对于龙、凤的造型,人们已经非常熟知了。龙凤花烛上的龙造型除了刚才我们提的龙尾,还有龙鳞、龙腿、龙脊、龙头、龙角、龙鬃、龙眼、龙须、龙爪等,且栩栩如生。

(2)龙鳞的制作

龙尾制作完毕后,接下来就是龙鳞的制作,所使用的模具是两种番薯模具,一种模具形态呈鱼鳞状,另一种形态接近正V字形鳞状造型且上面还有Y字形纹样。其制作工艺与龙尾制作相似,只是缺少了粘金粉的环节,龙鳞的颜色是青绿色,所以模具粘的液态蜡也是青绿色液蜡。龙鳞呈S状从龙尾处双排自上而下有序排列,形成蛇状造型,沿蜡烛从上而下排列,从而形成龙的主干。(图4-3-10)

(3)龙脚的制作

图4-3-10 制作龙身

整个花烛中的龙造型以及龙各个部位的分布都在制作者的脑海里,事先并没有设计图样,这就要求制作者对花烛的整体造型非常熟悉,它完全靠制作者凭感觉进行制作,有点像中国画中的写意创作,全凭作者意念和想象力。红烛圆柱体的面积并不是很大,况且有三分之一的面积用来固定,留给制作者“施展”的空间事实上十分有限。所以对作者的功力要求较高,不仅要有“写意”还兼顾“工笔”的成分。龙脚的制作方法与龙鳞的制作基本一样,所不同的是使用的模具,同为番薯模具,其造型则是正三角形有序排列成三角状腿型。四个龙脚的分布非常重要,因为四个脚要给人腾跃的动感,这是对艺人较高的要求,从会做到做出神采需要艺人有“心”才能做到。程国华老人提示自己的儿子要“朗朗脚儿”,曹先生解释,这是对龙脚造型的提示:不要太密也不要太疏!(图4-3-11)

程国华老人的情绪还不是很稳定,时好时坏。这两天反复与儿子发生争执,曹海荣开始还敷衍两句,后来母子的争吵就升级了。最终的结果都是老人沉默地坐下。作为记录者的我刚开始很是不适,由于听不太懂新塍方言也只能不吭声。争执的焦点大概是:老人认为儿子做不好,不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了,有空还是去做做其他事情。我推测,老人对这门手艺的态度已经灰心了。老人的关键词是:做不好的、没用的、一点点儿也没用的。虽然争吵很激烈,老人最终还是选择沉默,气呼呼地坐在那张专属于她的藤椅上。不过有趣的是,但凡儿子在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或不解询问母亲的时候,坐在一旁的老人就会从凳子上快速站起来认真聆听后详尽解答,动作之快很是出人意料。老人对待这门手艺的专业问题总是表现出谨慎和虔诚的态度(图4-3-12),让在一旁记录的我很是感慨。这门手艺虽然已经式微,但国华老人仍然可以通过它与自己的丈夫和爷爷“联通”,这种心境感受仅仅属于国华老人。

图4-3-11 龙脚造型

关于母子的不断争执,曹先生事后也向我解释:老人像个小孩子;加上自己脾气大不如以前(大概更年期的缘故)温和,动不动嗓音马上就响起来了,争吵过后也觉得挺后悔,不应该和自己的母亲大喊大叫。其实,在一旁记录的我虽然开始对母子之间的争执有些不适,但从不会紧张。因为母子终归是母子,不管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神奇的血缘关系都会将他们的隔阂融化掉。(图4-3-13)

每逢制作花烛的日子,我都会提前到老人的住处,那是临街的两房。由于老人坚持独自居住,曹海荣还有附近的亲戚每天都会时不时送来些吃食。上次老人在家中意外跌倒无力站起,也是曹海荣送饭食时发现的,当时老人情况比较危险,还好及时发现,得以救护,才避免进一步恶化。这个住所也是我们制作花烛的场所。我时而也会碰上老人独自吃中餐。老人肯定是在家的,我也肯定能看到老人灿烂的笑容,虽然老人吃得非常少而简单,且大多是住在五楼的儿子带下来的饭食,即使这样,老人也总是亲切地问我吃过没有。老人也知道我的工作和来的目的,但是半年后的情形却完全不同了,她已经不记得我了,但是老人脸上的微笑依旧还是那么灿烂。(图4-3-14)每年的阴历十月到来年二月是制作花烛的时间,由于蜡自身的特性,气温高了对花烛的造型和制作都会有影响,蜡体开始软化,像是鲜花盛开过后蔫了的感觉,显得无精打采。看似是巧合,但细想想肯定是必然,传统民间结婚日子大多在这段日子,毫无疑问龙凤花烛就是为这个大喜日子而专门设计的。所以我们推想每年的这个时段正是婚嫁高峰,也是一年中农民最闲且消费力最旺盛的节点。一年气候较冷的时段,也是当年龙翔号花烛店一年中生意最红火的时候。

图4-3-12 在一旁指导的程国华老人

图4-3-13 母子二人

图4-3-14 笑容灿烂的国华老人

(4)龙脊的制作

龙脊的制作是整条龙制作过程中较为出彩的环节。龙脊的造型为宝剑形且为黄色,与周围青绿色的龙鳞形成对比。由于长约5厘米的龙脊一端固定在红烛上,而其余部分则是腾空翘起且连成一排,颇具动感、威风、气势,很是好看。(图4-3-15)

(5)龙头的制作

图4-3-15 制作龙脊

龙头的制作可以说是整个龙凤花烛制作中最为重要,也是最繁杂和出彩的环节。龙头的结构大体上是由两个半球状组合而成。首先将木制龙头模具浸沾白色液蜡后拿出,将这套动作反复3至5次,以保证龙头蜡体的厚度,强化龙头整体的牢度,以方便后期制作中在龙头上进行叠加装饰。用同样的方法制作同样一个半球状蜡壳。将两个半球状的蜡壳组合在一起就是龙头的雏形了。(图4-3-16)在此基础上追加龙的牙齿和龙的舌头。牙齿和舌头使用白色的纸张剪裁而成,根据龙头的大小进行配置,牙齿浸沾白色液蜡,舌头则浸沾红色液蜡。之后,再通过液蜡固定在龙头相应的位置即可。给脱模后的龙头雏形加上牙齿和舌头,根据龙的形态固定在红烛上恰当的位置。固定工作是复杂和严谨的,除了利用液蜡进行先期固定外,还要利用图钉原理,使用小钳子将一个极微小装置(类似图钉)镶嵌固定在红烛上,从而使龙头在红烛上的牢固性得到保障。这时候将另外一个半球状蜡壳与之相黏合,黏合的方式自然还是使用液态蜡。(图4-3-17)在曹海荣黏合的过程中,国华老人也参与进来,而这一次并没有发生争执。母子两个人很是和谐,在这种氛围下大家显得很自然,曹海荣制作得也很从容自信。即便是这样,看得出,两个蜡壳的黏合还是颇费功夫,曹海荣不遗余力地在黏合处灌注液蜡,毕竟这可是龙头,容不得有半点闪失。

(6)龙角的制作

图4-3-16 龙头雏形

图4-3-17 黏合后的龙头

龙头固定完毕后,紧接的工作就是制作龙角了。制作龙角的模具非常有意思,它竟然是萝卜须。通过这个现象我们可以洞察出,手工艺者的聪慧和生活化。将萝卜须浸沾在白色液蜡中后拿出,并且反复2至3次,也是为了保证龙角的牢度,使之具有硬挺感。而后,使蜡壳与萝卜须脱离就形成了极具造型感的龙角造型(图4-3-18),而且造型很是自然,就像是真的生长出来的一样。为了保证龙角的质量,曹海荣在众多的萝卜须里挑选造型上好的分别制作一对龙角以做备用,这个过程其实是在考验艺人平时生活中对中国文化的关注,特别是对龙的细心洞察,足见优秀艺人的好学与严谨。可以确定曹海荣这种作风是从龙翔号第一代传人程寿琪那里继承而来的。将做好的龙角用烧热的细铁条粘沾液蜡固定在龙头上,这个工作要求细心,液蜡通过细铁条一滴一滴地坠落在需要固定的部位,随着液蜡的坠落,在需要连接处液蜡也随之凝固起到固定的作用。这确实很奇妙,是艺人的绝活,也是艺人的智慧。随着龙角的安装完毕,龙头的形态也越发明显了。(图4-3-19)

图4-3-18 制作龙角

(7)龙眼的制作

在龙凤花烛中,龙的眼睛很是特别。它让我想起了出土于三星堆的青铜人物的眼睛,是完全凸出来的。有人解说那是为能够看得更远,洞察世间的一切;另一种说法则是当时群体部落长期缺盐而患甲亢所致。在这里笔者更倾向于前者,眼睛突出更加生动威武,具有神秘感。

图4-3-19 安装龙角

画龙点睛是形容画技高超。在龙凤花烛的制作中也存在着画龙点睛的精湛技艺。将金属质针状物(暂且称为铁针)在炉子内加热后取出,浸沾黑色液蜡,由于铁针温高,蜡滴极易脱落,所以要求制作者快速、精准。滴落的黑色蜡滴刚好与凸起的白色龙眼自然固定的同时小蜡滴遇冷固定形成球状。至此,作为旁观者自然感叹民间艺人的睿智和技艺的绝妙。

龙眼的制作和龙角的制作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使用的模具也是萝卜须,长度不过龙角的三分之一,方法与龙角的制作一致。所不同的就是在前端粘沾黑色的液蜡以作为眼球。而后通过液蜡固定在龙头设定好的位置上,固定方法也是使用白色液蜡,与龙角的固定方法一样。(图4-3-20)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龙角和龙眼使用萝卜须作为模具,除了取材精妙外,还有就是可使制作出来的龙角和龙眼呈三维立体状,这与江浙其他地区的龙凤花烛有很大的区别。

(8)龙鬃毛与龙须的制作

龙头上的叠加装饰应该是龙鬃毛,这样可以使龙显得威猛和尊贵。龙鬃毛的制作和填充需要耐心和小心,在狭窄龙头上填充若干个鬃毛并不是简单的工作。将木制鬃毛模具,先沾上金粉,再浸沾深蓝色液蜡后迅速和龙头结合,这样反复制作若干次,关键的步骤是如何有序地将每一片鬃毛排列在龙头两侧,还要龙头左右对称,看起来很威风,加上鬃毛上面有非常明显的纹样,这种纹样有点像孔雀羽毛上面的图案,细腻且色彩炫丽缤纷。(图4-3-21)鬃毛的填充使得龙头形态变得丰满生动许多,整个龙开始栩栩如生。

图4-3-20 固定龙眼

接下来的工作是制作龙的下胡须,下胡须自然是粘贴在龙的下巴上。制作下胡须的模具是番薯模具,其造型是细长的三角状。由于模具很是细小,无法用手拿捏操作,曹海荣借助木锥子先行扎定在模具上后制作。(图4-3-22)将每绺胡须整齐排满在下巴上即可,仔细数下来胡须共计五绺,其色彩呈金色,自然与下巴黏合前是粘沾金粉的。

在龙的胡须中,除了龙的五绺下胡须还有两条很是夸张的上胡须,其造型很像鲶鱼须(图4-3-23),呈S状。具体制作是先将白色纸张裁剪成“S”状,然后粘沾红色液蜡,再固定在龙头事先设定好的位置上。由于是大红色S状线条,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作为胡须装饰在龙头上有很强的戏剧感。

5.龙飞凤舞

2013年12月22日 周日 晴

嘉兴的天气确实很支持我们的工作,每次进行调研和记录,都是阳光明媚,特别是对照片拍摄很有利。国华老人自2006年从别处搬到航海路已经8年了,这样的安排还是为了尽可能与儿子海荣住得近一点方便照顾。

图4-3-21 画龙点睛

图4-3-22 给龙下胡须上色

图4-3-23 给龙上胡须上色

上午11点30分,曹海荣忙完家中杂事下楼准备工作。曹家四口住在五楼五十几个平方米的单元房,除了上班,曹海荣每天负责买菜、搞卫生、烧饭(老婆、儿子和儿媳的便当也是由曹负责)等烦琐家务。我偶尔会到曹家,给我的感觉是简朴、狭小,但很是洁净,几乎是一尘不染。这是典型的江南家庭,曹海荣也是典型的江南男人,勤奋、淳朴、整洁、节俭、细腻、顾家。

(1)龙的成型

曹海荣很快就投入工作。首先是生炉子。在现代生活环境中生炉子已经不多见了。我认为做花烛的炉子没有被其他现代灶具所取代有两个原因:一是艺人的习惯;二是节俭。使用煤球炉子的成本比起现代灶具要低很多。当固态蜡渐渐融化,做龙须、装龙须的工作就开始了。将纸质龙须在红色液蜡中浸沾后固定在龙头上即可,整个过程较为简单。随着红色龙须的安装,龙头的叠加装饰也就全部完成。(图4-3-24)

图4-3-24 龙头完成

整条龙制作的最后一步是龙爪的制作和安装。同样也是使用木制模具,其造型类似鹰爪,浸沾白色液蜡,利用液蜡遇冷即凝固的原理,使其与红烛黏合,四只龙爪的位置自然是在四只龙腿的下端。至此,一条活生生的龙呈现在我们眼前,占据了红烛大部分面积。(图4-3-25)红烛柱体的三分之一由于与硬纸板固定便于拖拿制作,是无法进行制作的。但据曹海荣回忆,程寿琪老人可以做出围绕红烛柱体一圈的龙即滚龙,是将红烛两端悬置在特制架子装置上,使红烛转动自如便于制作。至于进一步的细节信息,曹海荣自己也无从知晓。我们可以设想一条生动的龙紧紧围绕在红烛的柱体上,从不同角度都可以看到龙的身影,整个红烛被叠加的装饰完全包裹。讲到此处,曹海荣也是很遗憾。由于制作好的龙凤花烛无法长期保存,程寿琪时代虽然已经有了摄影技术但并没有广泛普及,仅用于记录人像,所以对当时龙翔号的典型作品没有记录(也可能当时摄影成本较高)。今天的我们如果不进一步挖掘整理、复原和记录,我们的后代对龙凤花烛的认识和理解只能通过字面或是凭借想象力了。

(2)凤的制作

图4-3-25 龙须形态完成

凤的制作在另一根红烛上进行。起先将裁剪好的凤头造型纸样在白色液蜡中浸沾后,用白色液态蜡将凤头与红烛固定,其位置与龙头在红烛上的位置大体相当。与龙头三维立体的造型不同,凤头是硬纸做成的。凤头的脖颈处与红蜡粘连,其余部分则是腾空而起,虽然是平面造型却显得轻盈、动感,有跃跃欲试的姿态,符合凤凰灵动飞舞的个性特征。凤凰的身体以红色和白色羽毛组合而成,其形态呈火焰状或者是丰满的鸟体状。羽毛在红烛上制作呈现火焰状排列,使用切面为三角形的番薯模具浸沾液蜡后直接黏合在红烛上,最外层为白色,里层为红色。白色和红色羽毛在红烛上显得特别光鲜、亮丽、生动。(图4-3-26)在羽毛排列后的中央部分,也就是火焰状的中心,曹海荣使用木制模具进行装饰,模具的纹样就是孔雀羽毛中的纹样。先将模具粘沾绿色液蜡后粘沾金粉粘连在红烛上,排列方式与羽毛的排列方式保持一致,自上而下。由于金色纹样的添加,凤凰自然就添加了华丽富贵的气息。(图4-3-27)

凤凰翅膀的制作应该是凤凰造型的重点,不能设想凤凰没有翅膀将会怎样。对翅膀的制作,曹海荣显得小心谨慎。首先,将裁剪好的硬纸翅膀造型在白色液蜡中浸沾后,在羽翼处粘上金粉。翅膀的造型让我想起了天使,与天使翅膀不同的是,龙凤花烛上的凤凰翅膀是平面造型,对硬纸板的裁剪很细微且精确。(图4-3-28)其次,在翅膀上加装羽毛。在5×5厘米左右的面积上加装三层羽毛:第一层是白色;第二层是红色。所使用的均是番薯模具,这个时候可以看出番薯模具相对于木制模具更容易使蜡体脱离,也更易与固态蜡黏合。第三层羽毛使用的是具有美丽纹样的木制模具,浸沾液蜡之前模具先粘沾了金粉。这时候羽毛就有了两层是蜡和金粉,金粉洒在蜡和模具之间。当羽毛与红蜡粘连脱落后就具有了金粉效果。正是由于这一金色羽毛的排列,凤凰翅膀的造型和效果得到了强化。(图4-3-29)正当第一个翅膀即将完成的时候,一直在旁边观看的国华老人开始讲话了,指责儿子所做的凤凰翅膀羽毛之间排列不够紧密。母子二人经过争执后,曹海荣选择了重做。

返工后的凤凰翅膀证实了老人的话是对的。作为外行的我,并没有意识到先前做的翅膀有什么不妥。但当重做完毕进行对比后就发现,羽毛排列紧密是很重要的。老人不无得意道:“红是红,白是白,绿是绿,做什么生活都要有规格!”平时争吵大多占上风的曹海荣这时不吭声了!

图4-3-26 凤羽

图4-3-27 凤羽上色

图4-3-28 凤凰翅膀造型

图4-3-29 凤凰翅膀成型

一双彩色凤凰翅膀经过返工后终于新鲜出炉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安装了。一对翅膀分别安装在凤凰身体的两侧,利用液蜡遇冷凝固的原理,将细铁条加热后浸沾液蜡快速滴落在需要固定处,有点类似现代技术——焊接。将翅膀的根部与红烛固定(图4-3-30),使得一对翅膀有腾空之势。由于翅膀自身有一定的重量,在与红烛固定“焊接”的时候曹海荣有意多加注了一些液态蜡,以保证结合处的牢度。当一对翅膀装在凤凰身体的两侧,一个活生生的凤凰雏形就展现在眼前,与另一支红烛上的龙比较,凤凰更具有轻盈、灵动、光鲜、富贵、升腾的意味。

图4-3-30 固定凤翅

金色的凤凰羽毛不仅仅局限在凤凰的身体上,这种极具代表性的金色羽毛要不断延伸到凤凰的脖颈直至头部。当金色羽毛装粘完毕后,从凤凰身体(在红烛上的部分)到脖颈(硬纸板上的部分)完全被金灿灿的羽毛所覆盖。凤凰造型更加整体、饱满且金碧辉煌、神采奕奕。(图4-3-31)

图4-3-31 凤凰成型

凤冠的制作很是精细,在小小的凤头上要求连续排列五个细小的装饰。凤冠的装饰使用木制模具,其纹样有羽毛状的精细纹路,同样也要粘沾金粉,浸沾红色液蜡固定在凤凰的头顶。由于羽毛和凤凰头顶的面积均很狭小,固定工作就需要比较精准。特别是五根金色羽毛需要有序交错排列,操作过程就更加显得精工细作。凤凰下巴处还有两片红色装饰,有点类似公鸡下巴处的胡。在整个凤凰头部装饰中最为精彩的就是眼睛的制作,首先使用木制模具浸沾白色液蜡固定在适当位置,凤凰的眼睛造型呈细长条状。(图4-3-32)精彩之处就是点睛的技法:将细长的铁针加热到一定程度,从煤炉拿出针状一端浸沾黑色液蜡后快速将一滴液蜡滴落在白色眼睛上,由于液态蜡滴遇冷凝固,这滴黑色液蜡瞬间就凝固成黑色蜡珠,映衬在白色眼睛上很生动。(图4-3-33)这种点睛技法很是绝妙,体现了制作者生活中的长期积累、无限想象力和液蜡工艺技法的纯熟。

6.国色天香

2014年12月26日 周四

中午12点不到,我就来到老人住处。曹海荣还在楼上,老人独自在家注视着这对尚未做完的花烛。看到我进来,老人感慨:“想不到,爹爹(嘉兴方言称祖父)讲(有这门手艺)把自己养活是没有问题的,想不到!想不到(今天却很少有人来购买)!爹爹是个老好人,对不起爹爹!(没有把这门手艺很好地传承下去。)”老人的神态和言语给我的感觉很伤感!是啊,百年前的艺人哪里会预测到后世的剧烈变迁,农之后恒为农(农民的后代永远从事耕种)、工之后恒为工(工匠的后代也永是匠人),这种传承几千年的模式造就了伟大的华夏文明,然而这种模式遭遇了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和自身盲目更替。就像万人瞩目的圆明园,经历了近一个半世纪的建设和扩建,虽然遭受了英法的洗劫和损毁,但是更致命的破坏则来自英法联军洗劫之后,国人长期的蚕食和损坏。在这场泥沙俱下式的对自身文化的盲目更替过程中,宏伟到极致的皇家园林都沦落至此,更何况民间技艺中的龙凤花烛。国人对自身文化的自觉需要时间,只有当全民对自身文化自觉,中华的伟大复兴才会实现。令人高兴的是,今天我们的工作就属于这个范畴,至少我们在对龙凤花烛进行整理和记录。虽然只有点滴之力,终究是文化长河的组成部分。让我们继续吧!

图4-3-32 制作凤眼

图4-3-33 点睛

(1)牡丹花的制作

牡丹花让我想起了洛阳牡丹节。国人对牡丹的喜爱源于她的艳丽、硕大、芳香、喜庆、富贵、雍容华丽,故又有“国色天香”之称。在清代末年,牡丹就曾被当作中国的国花。即便在今天,牡丹仍然是中国艺术形式作品中的主要角色,特别在国画中其出镜率很高。作为喜庆用品的龙凤花烛自然少不了牡丹。牡丹花制作在饼干大小的圆形硬纸板上,中间有一根细铁丝与纸板固定,下端外露约10厘米呈螺旋状,这样的设计首要考虑的是最大限度减弱源于细铁丝带来的震动,保证牡丹花不受损坏;同时便于拿捏制作和与红烛插合。制作牡丹所使用的模具是番薯制花瓣状,花瓣的长短是根据模具浸沾红色液蜡的深浅而定。由于花瓣模具无法用手拿捏制作,在一旁的国华老人为儿子找了件类似筷子的木制锥子,教曹海荣木锥子如何与模具插定以便于制作。首先从圆形硬纸板的外延开始制作,一瓣一瓣顺时针铺开,一圈一圈向中心延伸。(图4-3-34)国华老人在旁边反复强调“要排得紧”,虽然曹海荣是第一次制作龙凤花烛,但是看得出每一步的制作都很从容,除了细小的拿捏有些偏差外,整体制作非常流畅,这与多年的观察和积累不无关联。第一朵牡丹制作完毕后(图4-3-35),曹海荣紧接着制作了第二朵。很显然,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精能生神!国华老人在旁边像观看一个孩子任性地游戏,不停地摇头且带着微笑。

(2)会飞的花朵

蝴蝶是美丽的昆虫,就好似会飞的花朵时常吸引人们的眼球,特别惹小孩子的喜爱。它在令人赏心悦目的同时,也体现出联想和回归大自然的心境。蝴蝶是幸福、爱情的象征,它能给人以鼓舞、陶醉和向往。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常把双飞的蝴蝶作为自由恋爱的象征,这表明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同时,蝴蝶忠于情侣,一生只有一个伴侣。由此,蝴蝶又被人们视为吉祥美好的象征,如恋花的蝴蝶常被用于寓意甜美的爱情和美满的婚姻,这一点与龙凤花烛所推崇的寓意是完全一致的。有了牡丹花再加上数个会飞的花朵——蝴蝶,龙凤烛上的叠加装饰就尽善尽美了。蝴蝶是整个龙凤花烛制作过程中,工序最为烦琐、使用模具最多的饰品,其工序达到10步,模具使用的数目超过5个。蝴蝶的制作是配以牡丹和花簇,加上蝴蝶触角和固定在红蜡上所使用的均是细细的铁丝,微风拂过蝴蝶就会微微地晃动,很是逼真、生动。毕竟是生平第一次亲手制作,曹海荣在制作蝴蝶时显然信心不足,特别是第一步:如何将第一个蝴蝶翅膀固定在一个1厘米见方的正方形硬纸板上。思考一会儿只能请教一旁的母亲,国华老人很愉快地接受了儿子的请教,并亲手示范,极为认真谨慎地做出了第一个蝴蝶翅膀。经过母亲的点拨,曹海荣马上就顿悟过来,开始按部就班制作起来。首先,将有蝴蝶纹样的木制模具粘沾金粉后浸沾绿色液蜡固定在硬纸板上端的两侧作为蝴蝶的两个翅膀,而后将蝴蝶翅膀纹样粘沾金粉后浸沾红色液蜡固定在小硬纸板的下端,制作出蝴蝶的另外两个翅膀。(图4-3-36)

图4-3-34 制作牡丹花瓣

图4-3-35 牡丹成型

图4-3-36 制作蝴蝶

从蝴蝶翅膀模具的种类来看,蝴蝶翅膀纹样很是丰富。当我问起可否用其他纹样的模具来替代时,曹海荣示意我看有些模具已经严重磨损甚至断裂,很难制作出完美纹样。至此,笔者不禁感慨模具可以说是制作龙凤花烛的魂魄,模具的老损对龙凤花烛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我仔细清点了制作蝴蝶翅膀的模具,其不同模具的纹样很是丰富。在国华老人的坚持下,曹海荣尝试使用不同的模具制作蝴蝶。一来是避免蝴蝶造型的重复,二来是检测模具的完好程度。当第二种蝴蝶翅膀制作出来后,我们惊奇地发现蝴蝶翅膀有一部分竟然是镂空的。这种设计使得蝴蝶更轻盈灵动(图4-3-37),不禁让人感叹原初的制作者对不同蝴蝶的细微观察和模具制作时的精妙。

图4-3-37 蝴蝶翅膀完成

蝴蝶的身体部分是利用木制模具的圆润凸处浸沾白色液蜡制成的独木舟形,由于蝴蝶身体非常窄小,要使用锥子扎起后浸沾白色液蜡(图4-3-38),固定在四个翅膀的结合处,看上去很是饱满。蝴蝶眼睛的制作方法即前文所提到的点睛法,所不同的是这次细铁针浸沾的是红色液蜡。最后,蝴蝶的触角是将事先做好的一对弹簧状细铁丝加热后插定在蝴蝶头部顶端。至此,一只栩栩如生的小蝴蝶就做好了。(图4-3-38)如此反复,曹海荣一共做出八只蝴蝶,有趣的是,曹海荣将做好的蝴蝶插定在肥皂上备用。想来也是,肥皂与蜡烛的质地真是很接近,很好地解决了蝴蝶的存放问题。

图4-3-38 蝴蝶完成

在今天的制作中,有人来看曹海荣家的老家具。这些家具是程家祖上留下来的,一直伴随程国华从新塍观音桥迁到嘉兴市航海路。这些家具质地和品相都还不错。交易是由嘉兴日报的记者牵的线,一个姓姚的嘉兴房地产商感兴趣特地来看看。经过反复的商谈与鉴定,最终姚姓商人以15万元的价格对曹家的家具(梳妆台、大衣柜、橱柜等)、瓷器、杂项(程国华的化妆盒、旧式皮箱、古钱等)进行整体收购。曹海荣事后同我讲,要不是儿子的新房要用钱装修肯定是不会卖的,想想自己是个败家的人,把祖上的东西都变卖了。程国华老人也是一脸惆怅地对我说,没了,什么都没了。

由于近些年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特别是江浙一带村镇面临着拆迁,一些旧式家具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居住环境,比如旧式的雕花大床根本就不适用于现代的楼宇居所,民间就涌现出对旧式家具的收购热潮,其中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出于对旧式家具的喜爱而收藏,比如前面提到的姚姓地产商就是一例,是一种文化自觉行为,也是对旧式家具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形式;另外一种收购,就是对旧式家具进行破坏后取出可利用的材料,比如,将旧式家具破坏性拆卸取出其中的红木部件,然后将这些名贵的木材再进行重新组合以谋求暴利。后一种收购无疑是杀鸡取卵式操作,是对传统家具文化的严重破坏,不值得提倡。

7.面对采访

2013年12月28日 周六 晴

今天阳光明媚,但是进入阳历年最后几天,嘉兴的天气很冷,零摄氏度左右。在这种天气情况下,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室外温度高于室内温度(中午时分),所以这个时间国华老人喜欢坐在门口享受阳光。即便是在今天,嘉兴本地人家大多也没有采暖设备,老人的居所较为简陋自然也没有,就连儿女给老人买的电热毯老人也舍不得使用。据曹海荣说,老人生活非常节省,每月也就是1至2度的用电量。看到老人手冻得僵硬,曹海荣为母亲加热了暖手宝给老人,但是老人坚决不用,说:做生活用暖手宝会被人笑话。儿子心疼母亲让母亲暖手,母亲就是不肯,进而母子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吵,老人还是坚决不用,曹海荣也只能作罢。

香头的制作。香头是龙凤花烛最上端的装饰物,由于有个小镜子在当中也叫作照镜。古人认为有了眼睛的东西自然就有了灵性,照镜寓意眼睛能看到世间美好的事物,可以提升花烛的灵性。这也许就是香头存在的道理吧。香头由面积5厘米左右见方的镜片与硬纸板黏合在一起,硬纸板较镜子一周向外延伸出10厘米左右。由于位置在花烛的最上端,自然更是精致有加。首先,在纸板一周使用有羽毛纹样的木制模具粘沾金粉后浸沾绿色液蜡固定在纸板两侧和上端,然后在镜子的外延一圈和香头的下端均制作具有铜钱纹样的装饰,古钱外圆中方寓意天圆地方,圆象征着平等、包容、和谐,方象征着尊卑有序、松紧有度、远近有别。人在天地之间繁衍生息,一切行为和观念都应该遵循天地之道。所使用的也是木制模具,铜钱纹样是用铜钱造型连续重复出现,其工艺过程与羽毛纹样的制作一样。(图4-3-39)在香头外围羽毛装饰与铜钱装饰之间还要填充梅花装饰,朵朵梅花沿羽毛装饰与铜钱纹样之间的空间一周排列。梅花模具是选用番薯模具浸沾黄色的液蜡制作而成,在此基础上使用番薯模具在每一朵梅花里制作花心,最后使用萝卜须模具在花心中浸沾黄色液蜡点缀花蕊,从而完成整个梅花的制作。(图4-3-40)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很高,清雅俊逸,凌寒傲霜,给人以奋发向上、积极不畏的精神,有“花中之魁”之誉。梅花的五个花瓣代表五德,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同时,梅花还有四德之说: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

今天恰好有嘉兴电视台来采访。由于2010年曾接受过央视的采访,在此之后龙凤花烛得到了社会的关注,采访拍摄络绎不绝。老人与曹海荣对待采访已经习以为常,但是面对镜头曹海荣还是有所准备。在拍摄的环节曹海荣制作的是龙珠,龙珠在龙烛的位置与牡丹在凤烛的位置大体相当。同时,意义也相似。龙珠是制作在一个直径约10厘米大小的圆形硬纸板上的,其造型有些类似花朵,最外延的一圈是使用具有孔雀羽毛纹样的木制模具,粘沾金粉后浸沾红色液蜡有序地排列一圈;里面一圈是使用花瓣型番薯模具浸沾绿色液蜡有序排列一圈;再里面一圈使用同样的番薯模具浸沾黄色液蜡有序排列一圈;第四层也是最里面一圈使用同样的番薯模具浸沾红色液蜡有序排列一圈;此时的龙珠外形像是一朵五颜六色绽放的花。将金黄色约鹌鹑蛋大小的球状龙珠安装在这朵花的花心处,安装方法是用反复滴蜡的技法将龙珠牢牢固定在花心处;最后是在龙珠的顶端及其四周装点火焰,火焰的制作使用木制模具,将模具浸沾红色液蜡固定在金黄色的龙珠上,火焰装饰除了最上端的一个,在其周边还有六个之多。至此,龙珠的制作完成——五颜六色花瓣加金黄色龙珠加冉冉的火焰。(图4-3-41)龙珠的造型动感十足,与旁边凤烛上的牡丹花形成较为鲜明的对比。

图4-3-39 照镜

图4-3-40 香头完成

图4-3-41 龙珠

为了迎合嘉兴电视台的采访和摄像,曹海荣先期进行了装蜡烛的工作,而这个工作本应该在后期才会进行。将香头、龙珠、牡丹先期装定在红烛上,使采访更具有针对性和内容性。显然,采访和摄像的介入使曹海荣的工作受到了影响,由于制作过于投入忘记了煤球的更换。煤球乏力后锅内的水温开始下降,直接影响到液蜡的融化程度,使制作出现了中断。香头的制作也出现了偏差,使得一对香头的细节装饰并不对称。一系列的瑕疵使曹海荣遭到了母亲的不停责备。由于记者、摄像在场,这场争执没有爆发,曹海荣像个孩子一样恳求母亲不要这样,也一再解释自己是第一次制作龙凤花烛,程国华老人才作罢。

采访工作进行得很顺利。面对记者的提问和镜头,程国华母子都已经是驾轻就熟,我也很难估算母子两人经历了多少次类似的采访。据我所知,早在2010年底,央视的《探索发现》栏目曾使用镜头进行过较为详细的采访和记录,并在央视10套《手艺》这个栏目中有过近30分钟的专题展播。所不同的是,当时的龙凤花烛是由程国华老人完成的。栏目组耗时一周记录拍摄了整个制作过程,由于当时老人年岁已高,制作中屡屡出现失误,程国华像个孩子一样懊悔不已,但最终还是完成了制作。专题节目中的画外音不禁感慨:这也许是最后一对龙凤花烛!3年后的今天,老人的确已经无力再次制作龙凤花烛,但是曹海荣接过了这门手艺,着实让人欣慰。

8.祥和世界

2014年1月1日 周三

今天是2014年元旦,从2013年12月初开始制作龙凤花烛已经整整一个月了,龙凤花烛的主体部分已经完成。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制作围绕在花烛上的装饰物,这些装饰物的种类很丰富:暗八仙纹样、祥云、佛手、石榴、万年青、和合二仙等,以及龙翔号标识与新塍观音桥标识。

由于制作的是龙凤花烛中的婚烛,所以所使用的叠加装饰大多是与婚庆有关联的饰品,如石榴花、佛手、葫芦、太阳纹、蝴蝶等。在制作时大多粘沾金粉后浸沾红色液蜡或绿色液蜡或黄色液蜡。在中国传统中红色表示喜庆,比如在婚礼上和春节都喜欢用红色来装饰。黄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象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主色调。直至现在,它和红色都是中国民间喜庆时节的主色调。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同时也预示着希望和期待,自然也是民俗喜欢的颜色。以三种颜色为主调的饰品均用木制模具制作,待到与模具脱离后还会在其中央部做上梅花,并用细铁丝在饰品背面与之黏合待用。细铁丝的长度大多15厘米以上,便于与花烛柱体订合。

在制作过程中,曹海荣也一一向笔者介绍了留存的模具,以及模具纹样所代表的意义。

暗八仙纹样:以扇子代表汉钟离,以宝剑代表吕洞宾,以葫芦和拐杖代表李铁拐,以阴阳板代表曹国舅,以花篮代表蓝采和,以渔鼓或道情筒和拂尘代表张果老,以笛子代表韩湘子,以荷花或笊篱代表何仙姑。暗八仙纹样始盛于清康熙朝,在民间的流行从整个清代到后来的民国乃至新中国成立后初期。

祥云:祥云是具有中国传统意义的云形,它不仅形象丰富生动,且更具有中国图案独特的意境美,那缤纷流云伴随着神仙、神禽、宝物等,犹如在你眼前呈现一片笙歌悠扬、腾云驾雾的神幻气氛。祥云本身也具有渊源共生、和谐共融、天地自然、人本内在、宽容豁达等吉祥和谐之意。(图4-3-42)

图4-3-42 祥云装饰

佛手:佛手是植物,因长得像竖起的佛的手而得名。佛手的发音跟“福”相近,并且,佛是智慧、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仁爱象征,因此佛手就成为福的代表。人们渴望能有一双握佛的手、握财宝的手,那样的人生被认为是幸福、吉祥、圆满的。

石榴:中国人视石榴为吉祥物,以为它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民间婚嫁之时,常于新房案头或他处置放切开果皮、露出浆果的石榴,以示吉福。(图4-3-43)

葫芦:花簇中首推我们前文中提到的菊花,其次就是葫芦了。葫芦是民间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人们常挂在门口用来避邪、招宝。上至百岁老翁,下至孩童,见之无不喜爱。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民间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古人认为它可以驱灾辟邪、祈求幸福,使子孙人丁兴旺。(图4-3-44)

图4-3-43 石榴装饰

图4-3-44 葫芦装饰

万年青:万年青外形硕大,枝叶翠绿果实鲜红,非常符合民间红配绿的审美标准。万年青在中国人眼里代表着吉祥如意、家庭富有、国家太平的美好寓意。民间结婚迎娶出嫁等都会在礼堂里布置万年青,寓意婚姻顺利美满、早生贵子延绵子嗣的美好愿望。万年青还常常形容老人,希望他们身体健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万年青终年翠绿常青、生机勃勃,所以一般在老年人的大寿之时儿孙们都会献上一盆万年青以祝愿老人家能够如万年青一般健康和长寿,希望老人身体硬朗。万年青自然成为寿烛上的典型符号。(图4-3-45)

图4-3-45 万年青装饰(上有龙翔标识)

水仙花:天然丽质,芬芳清新,素洁优雅,超凡脱俗。在平常人家,水仙更是吉祥美好、纯洁高雅的象征。水仙花能散发出极其香甜的气味,弥漫在迎接新年的家庭里,是人间最清净和美的芬芳。每到年终岁末,人们都喜欢用水仙点缀作为迎春的年花。水仙花在年烛上的出现,也有其美好和雅致的意涵。(图4-3-46)

双钱结:又称金钱结或双金线结,即以两个古铜钱状相连而得名(图4-3-47),象征“好事成双”。古时钱又称为泉,与“全”同音,可寓意为“双全”。

太阳纹、回纹:它们象征太阳与云雷共存于天际,这是南方民族对太阳和云雷崇拜的一种反映,是农耕民族对生命与生长的特殊情怀。(图4-3-48)

图4-3-46 水仙花实体效果

图4-3-47 双钱结装饰

和合二仙:在龙凤花烛的婚烛中唯一出现的人物就是和合二仙,可以说他们是婚烛中最有文化典故的角色,预示着新婚夫妇和和美美,天长地久。此二圣(仙),一持荷花,一捧圆盒。和合二仙,也称为和合之神,原型起先为唐代的万回。到了明末清初,被寒山与拾得二人取代。寒山手捧一盒,拾得手持一荷,谐音取为“和合”。和合二仙也是婚姻之神,多比喻夫妻和谐,鱼水相得。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人们希望和合二仙给人带来和合,每个家庭都和合如意、和合美满、永远和合,所谓家和万事兴。(图4-3-49)

图4-3-48 太阳纹实体效果

图4-3-49 和合二仙模具

和合二仙的制作工艺不同于木制和番薯制模具的制作。首先,用瓷质小勺子盛白色液蜡倒入模具中,使液蜡与模具中的纹样充分粘连后,放入冷水中冷却,促使固态蜡与模具自然脱离,再进行微小的修剪蜡模就做好了。和合二仙的蜡模做好后就要上色了。上色用的颜料有点类似油画颜料,但是可以确定不是矿物质原料(成本很高),曹海荣说是蜡厂用的颜料,具体是什么颜料没有确定,用松节油作为稀释剂。在给和合二仙上色的过程中,曹海荣与母亲又一次发生了争吵,国华老人总是说不对不对,而曹海荣也不确定什么地方涂成绿色或红色。国华老人情急之中,直接用笔亲自涂起色来。国华老人虽然很尽力,但看得出已经力不从心,绘制的时候握笔的手总是颤抖,严重影响了人物绘制质量。反复努力完成涂色的细节,如人物的眼睛、眉毛、服装等,都以失败告终。老人只能感叹作罢。由于天色渐晚,曹海荣急着为一家人烧晚饭,一天工作收场。

在涂色中有一个很有趣的技法,就是将红色涂在脸部的反面,利用白色蜡的透明性,从正面看上去却很是自然。(图4-3-50)我统计了和合二仙的涂色,共使用了黑、红、绿三种颜料。

图4-3-50 涂色中的和合二仙

人物的制作自然离不开模具,且人物模具不同于前两个提到过的番薯制和木制,而是陶制。陶制模具的制作工艺是在泥坯上事先雕刻出人物的形象后烧制而成,龙凤花烛中的人物模具最为丰富:玉皇、王母、姜太公、周文王、玄奘、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八仙,和合二仙,福、禄、寿,三国中刘关张、姜维、赵云、阿斗、诸葛孔明、曹操,刘海戏金蟾,哪吒,麒麟送子,招财利市(图4-3-51),《杨家将》中杨宗保、穆桂英、杨四郎(四郎探母),《文昭关》中人物,等等。由于曹海荣的父亲曹时豪在20世纪80年代去世,同时也带走了龙凤花烛的很多制作技巧和记忆,今天的程国华和曹海荣母子已经认不全近百只人物模具中的具体人物姓名了,但是出于文化的自觉和对自家这门技艺的坚守,曹海荣将这些陶制模具保护得很好,而且陶制模具相对木制模具更便于保存,这些陶制模具虽然大多已经百岁以上,但看上去仍然很完整细腻。特别是一组八仙人物的陶制模具,看上去要比其他的模具新出许多,也大出许多,经曹海荣告知,这一套八仙模具是专门为当时上海滩大佬黄金荣大寿时制作寿烛所使用的,也难怪比其他的人物要新,因为只用过一次。

图4-3-51 招财利市

龙翔号标识以及新塍观音桥标识:新塍观音桥龙翔号的标识仍然是百年前的模样,也许是时空的跨度和距离感所产生的美感,或者是原初设计的朴实无华,即便是今天看来仍然极具美感。(图4-3-52)百年前的民间手艺人已经有了品牌意识,今天我们看到的百年老字号如泥人张(泥人)、内联升(布鞋)等,是中国众多民间艺人品牌遗存的“幸运儿”,而更多无法统计的民艺品牌大多已经遗失,或者是名存实亡。仅嘉兴一地,清代初期就有记载新塍镇张鸣岐制的薰炉“张铜炉”、梅里镇精美的织锦“嘉绫”等,而今天这些往日的字号已无踪影。作为嘉兴众所周知的老字号五芳斋,笔者认为其从某种意义上已经名存实亡。五芳斋为了适应社会的节奏开始向高效率、快餐化转变,那种传统中的慢选料(精选)、慢包裹(用心)、慢火煮(粽香)、慢饮食(很烫),已经被快速高效的流水线和被人剥开后食用所代替。今天五芳斋的粽子已经脱离了中国文化中的“慢”这一精髓基因,就连各个连锁店面的装修也已经脱离了其应有的文化格调和快餐店类同,相比之下,绍兴的咸亨酒店其文化格调就要好出许多。人们来此更多的是体验一种传统的地域文化而绝非快餐文化。

图4-3-52 龙翔号标识

9.装订

2014年1月5日 周日 晴

今天当我再次看到和合二仙的时候,涂色工作已经完成。由于完成了涂色工作,和合二仙要比原初纯白色的蜡模来得生动、光鲜。(图4-3-53)龙凤花烛的制作已经接近尾声,今天的工作应该是装花烛。装花烛,顾名思义就是将香头、龙珠、牡丹、和合二仙、小蝴蝶以及近40个吉祥纹样图(图4-3-54、图4-3-55)和标识装订在花烛的柱体上。装订的方法是有讲究的。在色彩方面,要求红、黄、绿交替摆列;在层次方面,要求将龙凤花烛合并时出现左右两层、中间两层的效果,共计六层,而且整个外形要求呈柱状围绕在蜡烛柱体周围。装订花烛要使用到小钳子,以便捏紧细铁丝定装在红烛上,所以整个过程不仅要兼顾到花烛的美观与饱满,还要有些力道。

今天曹海荣定了一张餐桌,前一张太小仅够三个人用。现在儿媳已经搬到曹家同住,换一张餐桌势在必行。装订花烛时有电话打来说餐桌已经送到,曹海荣放下手中的工作上五楼接收。看到儿子离去,程国华老人也离开自己的座椅慢慢走到工作台前,拿起尖嘴钳子试图进行装订。老人颤巍巍的手势着实让笔者为她捏把汗,因为所有的装饰物件均是蜡制,极易破损,而破损后又无法修复,但笔者又不好上前阻挠,只好看着老人拿起尖嘴钳子装订花烛。老人试图将一个花簇装订在花烛上,很明显老人的力道和眼力已经不济,反复努力细铁丝已经弯曲变形还是装订不上。无奈老人又尝试一个石榴花造型,却不小心将其一角碰裂后脱落。笔者在一旁紧张且惋惜,担心老人不停地这样做下去,会对快要完工的龙凤花烛造成伤害,也惋惜老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无法制作龙凤花烛了。作为伴随老人一生的物品,龙凤花烛曾经是老人生计的保障,更是承载家族脉络的见证和思念亲人的依托。时间跨越一个多世纪,传承四代人,每代人都以同样的材料、技艺、工具、手法、色彩完成同一个东西——龙凤花烛。当一代中最后一个传承人突然发现自己再也无力制作龙凤花烛的时候,她的心里是何种滋味,我们也只能通过她的神态和表情去洞察(图4-3-56)。

图4-3-53 完成后的和合二仙

图4-3-54 众多吉祥物饰品

图4-3-55 吉祥纹样

图4-3-56 程国华老人试图装订花烛

10.手工艺的生命力

2014年1月22日 周三 晴

再过不到半个月,就是阴历马年春节了,今天去拜访程国华老人,是为了了结笔者的一个心愿。经过一个多月的坚持不懈,曹海荣的第一对龙凤花烛终于问世了。(图4-3-57)当然,这对花烛也源于笔者,也许是巧合,这对花烛也见证了曹海荣这一代制作龙凤花烛的开始,以及程国华一代的有心无力,标志这门技艺的交接和传承。为了表示心意,笔者决定个人拿出些钱作为老人和曹海荣的劳务费,或是过年年礼,或是对这对龙凤花烛的求购,是这次拜访老人的心愿。令笔者想不到的是,曹海荣和老人坚决不肯收,并且执意将这对龙凤花烛送给笔者。这让笔者很难接受。正逢嘉兴学院设计学院非物质文化基地成立,且展厅正在装修阶段,笔者有意将龙凤花烛请至学院展厅,就与曹海荣商定待学校展厅装修完毕再来请这对龙凤花烛。曹海荣欣然同意。在这次调研过程中,非常感谢程国华老人和曹海荣先生的无私,面对镜头和笔者,他们没有丝毫回避与保留,而更多地表现出对龙凤花烛现状的无奈。传统手艺的存在首先取决于此项手工艺品作为商品的市场地位,此商品若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该商品与之相关联的手工艺人就会增多,手艺也会随之精湛,龙凤花烛在繁荣期时就连上海大佬黄金荣也会差人到新塍购买寿烛;反而当手艺与之相关联的商品在市场上进入瓶颈期或者衰亡期,这种商品和与之相关联的手艺就会出现萎缩甚至消亡,今天的龙凤花烛就处于这个尴尬的阶段。政府与社会的关注和扶植在商品化、市场化的今天,也显得力不从心。在文章撰写过程中,我越来越体会到民间艺人创作过程与艺术生命之间的连环性和循环性。龙凤花烛维系着一种理想,让人们看到民间与她源出于此的世界之间的鲜活关系。我认为龙凤花烛艺术作品不但具有形式上的多变性和连环性,而且也在内容上压缩了带有梦想特色的创作潜能。这种对美好、理想的艺术表演,再现了无形与有形、无限与有限、无象与有象、柔性与顽强之间千变万化的交错图像,成为艺术创作永无止境的强大动力。

图4-3-57 龙凤花烛完成

我们应该记住当下中国艺术文化中变化最小、最缓慢、最难维系、最值得抢救的表现状态就是民间习俗、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这些由植物、动物、人物、符号所构成的精神植被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或是隐性的语境,在不被历史记录状态下借助族群记忆的图形纹样符号表述民俗事象,竟大多由不知名的民间艺人在漫长的时空内滋润着社会生活,顽强无声息地流淌到今天,这也许就是民间艺术生命力的所在吧!

11.儿女都来了

2014年2月8日 周六

今天是阴历马年第一次拜访程国华老人,与往常不一样的是,航海路159号的门是闭着的。知道我来后,曹海荣先生从门里出来告诉我,老人最近经常容易糊涂,大小便搞在了床上。进门看到,大女儿正在帮着清洗衣裤和床单,小儿子(曹海明)在一旁踱步。寒暄中得知:大女儿曹鑫玲今年67岁,早年与丈夫离婚,现与女儿一家居住,生活较为优越。二女儿曹丽玲1956年生人,现在也定居在嘉兴。小儿子曹海明今年50岁,钣金工出身,眼前这个短小精干的中年人真让人难以相信:百来斤的实木家具一口气能扛上六楼,早年做生意,凌晨只身骑人力三轮车从嘉兴到湖州进货,极其勤奋努力地工作也为自己换回了一套楼上楼下的营业用房。程国华老人听到外面有客人,从卧室里走出来。老人气色看上去不错,与我闲聊中谈起:“钱多钱少、吃好吃坏都没关系,心情最重要!心情好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老人身体不适的时候,儿女大多会来探望,让人欣慰。但是,老人的身体不免让人担忧,曹海荣和我说起老人年岁大了,身体时好时坏。本想将老人送养老院,但是国华老人执意不去也只能作罢。老人坚持一个人住的原因无非还是这样离子女近一些,能够时不时看到孩子们,可以和子女多说些话。

12.曹海荣口述家史

2014年2月28日 周五

作为上次拜访的回应,曹海荣邀我在其家喝茶聊天,聊天的内容自然也是与龙凤花烛有关联,现将内容进行整理实录。

程寿琪作为程氏家族的族长,娶郑氏为妻。郑官房系郑姓家族为官(教育部门)时期建筑群。此建筑群至今在新塍仍有遗存,即在新塍镇西北大街石槛弄的郑氏老宅建筑群。今天的郑官房已经难寻郑姓人家,建筑也年久失修、破旧不堪且大多由外来务工者居住,大概是租金便宜吧。(图4-3-58)

图4-3-58 郑官房

程佣仪系程寿琪与郑氏之子,由于当时家境较为殷厚,程佣仪受到较为先进的教育,思想进步,早年就参加革命,在杭州地区发动农民起义,曾一度在杭州被捕。后来,通过组织和家族的运作得以释放。程佣仪25岁时闻讯舅舅去世,从杭州返回新塍奔丧途中得瘟疫不幸去世。我听到这里不免产生些疑问,杭州到嘉兴新塍距离不过百公里,即便在1934年的民国走水路最多不出一天就可以抵达,仅仅一天时间就染病身亡,很蹊跷。据曹海明回忆父辈曾说是得了霍乱(能在数小时内造成腹泻脱水甚至死亡)。即便这种说法成立也不免给人很多疑问。由于程佣仪是以“地下”方式从事革命工作,很多证明身份的证据已经没有下落。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想要确定程佣仪的身份更是难上加难。据曹海荣回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有政府工作人员来到程家询问和查找程佣仪身份的相关证据,由于证据无从查找而作罢。曹海荣也做过相关努力,由于同样原因而作罢。所以至今程佣仪的死因与身份的确定仍然是无从考证。(图4-3-59)。

1940年程国华的母亲去世,程寿琪与年仅9岁的孙女程国华相依为命。制作龙凤花烛的龙翔花烛店是他们的家,也是他们的生活来源。到了程国华谈婚论嫁的年纪,程寿琪为孙女挑选了合作商店的营业员曹时豪。曹时豪是1922年生人,家境很是贫寒,7岁就开始外出打工,此人吃苦耐劳、聪明好学,曾在龙翔号里帮工。程家看中了小伙子的坚韧、勤奋、聪慧、精明的品质。曹时豪以入赘的形式来到了程家。果然如程寿琪所愿,此人聪明能干,不仅学会了龙凤花烛的制作技艺,继承了程寿琪的手艺,而且在花烛生意清闲时节制作猪油糖和猪油糕点来补贴一家的生活。笔者在2015年初到新塍调研时还有幸品尝到了猪油糖糕。程国华与曹时豪共养育了四个子女,据曹海荣追忆:父亲1989年去世前一直制作龙凤花烛,且当时有一位叫吴昌豪的商人常年来新塍收购龙凤花烛贩卖到湖州方向。可以推断,当时以曹时豪为代表的龙翔号已经开始以批发的形式出售龙凤花烛,这是从定制零售到成批量出售很关键的一步。可以说,曹时豪为龙凤花烛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图4-3-59 程佣仪

从曹海荣的口述中,我们可以推断出曹时豪是一位十分精明能干的人,从为孩子裁剪制作服装到制作猪油糖,再到最后的龙凤花烛样样精到,在维持一家六口人生计的同时还有盈余。即便在临终前还将番薯模具制作的手艺教给还在身边的二儿子曹海明,可见老人的用心良苦。

当谈到寿烛(龙凤花烛的一种)的时候,曹海荣不无感慨地讲述了这样的亲身经历:当时曹海荣刚参加工作,父亲曹时豪为这位领导精心制作了一对寿烛。寿烛做好后,曹时豪将寿烛包装好。由于龙凤花烛堆砌装饰烦琐,其包装非常重要也很有技巧性,在运输的过程中也只能选择水运或人双手捧着,否则极易损坏。当包装好的寿烛到曹海荣手上时,曹海荣很想打开包装看个究竟,然而担心开封包装很难再恢复原样,也只能作罢。事后证明,曹海荣错过了最后也是唯一一次看到父亲制作的寿烛的机会。据说,这位领导过生日当天,人们相互传告,很多人来看这对寿烛,领导脸面也自然光彩许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