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城市化的现状特征

城市化的现状特征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苏中地区增长最快,出现了区域间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异速增长的现象。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同,江苏城镇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
城市化的现状特征_小城镇发展研究

5.3.1 城市化的现状特征

1)人口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城镇规模扩张过快

2000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将城市化发展战略确立为促进区域社会优先发展的战略之一,并确定了全省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即到2005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45%以上;到2010年,全省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

近三年,在“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下,江苏城市化进程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表5-2)。从2000年开始,全省总人口的增长全部表现为城镇人口的增长,农村人口绝对规模由增长转为下降。从2001年计算,江苏城市化水平,连续三年平均增长2.6个百分点,2003年的城市化水平高于同期全国城市化水平7.33个百分点。

表5-2 2000—2003年江苏城市化发展主要指标

img52

资料来源:江苏省城镇发展报告,2000—2003

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中,由于对城市化内涵理解片面,一些城市把城市化等同于城市建设,把城市化水平等同于单一指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把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具体建设项目的推进上。从2000年到2003年,江苏平均每年新增建设用地179 km2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城市人口的增长。以宿迁市为例,自1996年建市以来,城市化水平年均增幅为3个百分点,2003年达到31%,比建市时增长了18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前列;建成区由建市之初的13.3 km2扩大到30 km2,城区人口由15万增加到25万,但是新城区内市民的富裕程度与建成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实际上目前只是一个身份的转变。此外,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也导致了“城中村”等矛盾和问题的出现。

2)城市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在加大

城市作为一种协调分工、节约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空间组织形式,具有强大的推进工业化发展的功能。毋庸置疑,城市化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2000年以来,由于城市化的推动,江苏各级规模城市的发展都在加快,经济实力快速增强(表5-3)。2003年,全省市(县)城区国内生产总值为7638.48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75%,占全省GDP的比重提高到了59.8%,城市愈加发挥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核作用。

表5-3 2000年和2003年江苏不同规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比

img53

资料来源:江苏省城镇发展报告,2000—2003

在城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过程中,制造业和大中型建设工程规模扩大,使得工业、建筑和社会服务等行业容纳劳动力的能力增强,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呈现出较强的吸纳能力。2003年,各级规模城市的总人口为2449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25%;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515元,比2000年提高了28%;而同时期农民收入也呈现出恢复性增长的良好态势,增幅由2000年的2.9%逐步上升到2003年的6.1%,但是,各地区的城乡收入差异都有进一步增大的趋势。

3)异地城市化趋势明显,小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减弱

在江苏城市化的加速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发生了两个转变,即由过去的以“就地转移”为主转变为以“异地转移”为主,从过去的劳动力“兼业型”为主转变为“专业型”为主,全省暂住人口总量大幅上升。

由于江苏南北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特别是苏南地区工业化水平明显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上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首先在转移数量上,苏南地区明显大于苏中和苏北地区。2003年,苏南地区虽然劳动力总量小于苏中和苏北地区,但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达490万人,比苏中和苏北地区分别多88万人和2万人。在转移方式上,苏南地区以就地转移为主,而苏中地区是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相结合,苏北地区则以异地转移为主。2003年,苏南地区异地转移人口为116万人,占当地转移劳动力比重的23.7%,苏中地区异地转移占当地转移劳动力比重的51.5%,苏北地区异地转移则高达62.7%。目前,这种差异在苏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力度加大的情况下更加明显。总体来看,苏北、苏中地区人口向苏南区域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增强。

2003年,江苏市(县)城区暂住人口总数为440万人,占全省市(县)城区人口的19%,比2000年增长了63%,平均每年增加57万人。从总体分布来看,暂住人口进一步向经济发达地区和特大城市集聚。2003年,南京、无锡、徐州、苏州、常州五个特大城市集中了全省城区暂住人口的57.81%,比2000年上升了18.9个百分点。相比较于大中城市,小城市的暂住人口在大幅下降,这说明在城市化加快推进过程中,作为城市化初级阶段的小城市目前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力和接纳能力在缩小。

4)区域发展差异继续在拉大,城市化出现严重不平衡现象

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基础、历史地理条件、政策观念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表5-4)。到2003年,尽管三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都有大幅提高,但是仍然存在较大差异。苏南地区人均GDP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两倍,分别约是苏中、苏北地区的2.7倍和4.2倍,苏南地区的经济社会实力远高于苏中、苏北地区。

表5-4 江苏城市化地域差异比较(2003年)

img54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城市化发展差异的基础,江苏的城市化水平也表现为自南向北呈梯度递减的趋势。苏南地区最高,这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协调。2003年,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城市化水平分别比2000年提高了6.81个百分点、10.41个百分点、7.49个百分点。苏中地区增长最快,出现了区域间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异速增长的现象。

城镇经济因子空间分布具有正相关性,因而呈现出空间集聚的特征。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同,江苏城镇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苏南地区,特别是东南部沿长江两岸和环太湖地区城镇布局非常密集,然后向苏中、苏北地区呈阶梯状稀疏。长江以北地区京杭大运河沿线城镇分布密度较高,逐步向东西两侧降低,长江以南地区,城镇布局呈东密西疏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