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设美丽长三角之我见

建设美丽长三角之我见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美丽长三角之我见张 贝一、引 言党的十八大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战略高度出发,把“建设美丽中国”当作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建设美丽长三角之我见_都市文化与美丽中国: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长三角研究生论坛论文集

建设美丽长三角之我见

张 贝

(上海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一、引 言

党的十八大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战略高度出发,把“建设美丽中国”当作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这个命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它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形象、直观的表达,它不但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前景,而且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维度。

二、“美丽中国”的内涵

自从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一新概念以来,引起了全国各界的强烈而又广泛的关注。“美丽”一词看起来很简单,通俗易懂,但是它却有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它既表现了人民对未来社会的一种美好期待,同时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美丽中国”不仅仅描绘的是天蓝、山青、水绿的自然美,又勾勒出了社会和谐、家园美好的社会美,同时又期待着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温馨美。

(一)山青水绿的自然美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新世纪1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但为此付出的环境、资源等方面的代价也在急剧透支。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很多动植物物种也在逐渐减少,每年都会有很多地区缺少水资源,自然森林遭到严重砍伐,导致森林植被稀少,进而造成了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还有最近大家都一直关注的PM2.5,各个地区的空气质量都很低,更严重的是导致人们呼吸困难,这种种问题都是人们不知不觉的对大自然一味的索取造成的。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与自然始终是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关系:在自然环境改变人类的同时,人类的实践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然环境,决定着自然环境的状况,自然会因为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而恶化,也会因为人类有意识的维护和合理改造而美好。

而自然美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之美的表现,没有美好的环境不可能有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是社会主义追求国家繁荣富强的意义所在。“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就是强调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济开发活动要以保持和创造美好的自然环境为前提,自然美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和谐。

(二)家园美好的社会美

和谐的社会美也是“美丽中国”的一部分。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人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社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没有和谐的社会环境就没有美好的环境维护和创造,没有全社会齐心协力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的努力,美丽中国就无以实现,因此,美丽中国包含着社会文明之美。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了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科技、文化体育、社区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建立和健全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医疗保险等。在农村等广大地区又推行了种田织补政策等一系列利于人民生活的措施。社会各项管理制度也在逐渐完善,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创造了各种有利条件。

(三)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温馨美

除了自然美和社会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美丽中国”的一部分。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关系到社会有机体的健康稳定,关系到社会有机体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因此,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前提。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人作为社会有机体的重要载体,是众多社会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只有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了,整个社会的各种活动才会健康有序地进行。所以说“美丽中国”的建设离不开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温馨美。

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美丽中国,描绘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蓝图。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具体目标,这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三、从不同视角审视建设美丽长三角

建设美丽中国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建设美丽中国为未来勾勒出了一副宏伟蓝图。但是它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而长三角经济带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者,整个区域面临着人口密度高,土地承载压力大等问题。近年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急剧增加,更加恶化了生态环境,使本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注重经济增长的同时不要忘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加以保护。所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中。

(一)将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

长久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主要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即增加投资、扩大厂房、增加劳动投入,来增加产量,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经济增长。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消耗较高,成本较高,产品质量难以提高,经济效益较低。导致了环境和资源的不断恶化。这种代价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该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粗放型逐渐转变为集约型。集约型经济是与粗放型经济相对的,是指在生产规模不变的基础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改进机器设备、加大科技含量的方式来增加产量。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又称主要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以这种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消耗较低,成本较低,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经济效益较高。

而长三角经济带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长三角经济带作为中国经济版图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正在吸引全球越来越多的眼光。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龙头老大更应该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发展模式,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如果把江浙沪这些城市的经济产业逐渐发展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成一条经济产业链,那么这些地区便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该地区的很多企业都是龙头企业,可以更加做大做强,利于吸引外资进行投资,争取更好的发展。

(二)将政治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

政治建设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利保障。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加以保护。这样,才能有充分的说服力。才能对所涉及的部门加以限制和控制。政治建设可以说是制度建设,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制度去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办法、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对企业或个人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上有个约束,时刻提醒人们应该关注生态文明。不要以牺牲和破坏我们的家园去换取经济的发展。应该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去保护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良田和蓝天。

长江三角洲覆盖的城市多,各自行政的关系比较复杂,地区之间的协调难度较大,所以就更需要统一的制度对该地区加以约束,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生态文明建设要进行合理的民主治理和公共监督,民主治理就是要体现人民为主体的政治体制,大家互相监督,公开治理,为监督生态文明提供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除此之外,我国的水土等方面的资源利用上也应该建立明确的资源开采和使用法律去规范行为。

(三)将文化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

生态文明建设肯定离不开生态文化宣传。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固然重要,但是要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却需要对人民进行宣传。可以从基层开始,利用宣传队向人们宣讲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人们会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应该从自己做起。文化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存在生活中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它无时无刻不存在人们周围。上海是长江三角洲这一地区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因此上海的海派文化应该算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文化代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上海海派文化,体现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建筑文化、舞台文化、音乐文化还是书画文化无一不体现海派文化的精髓,这些文化的集合又是一个城市的缩影。其实无论到哪个地方,能让大家满足的永远是这个地方的人文气息、文化和它的历史。透过华丽的外表去探寻它内外的沧桑和经历,那些文化的沉积,历史的岁月磨砺,打造了它独有的繁华。无论是昔日的十里洋场还是今日的国际化大都市,它的文化都印在那石库门式的建筑上,写在那弄堂的蜿蜒小道,挂在那独特的晒衣竿上,融进在那滚滚东流的黄浦江上。上海的轨道交通十分发达,条条地铁线路纵横南北,为了推进文化建设可以将万国建筑群的欧式建筑,城隍庙的恢宏庙宇,新天地小资情调的涓涓细语,浦东新区的繁华世界,徐家汇天主教堂,南京路东西两路的新老上海,田子坊的独特店铺,朱家角的江南小城还有七宝古镇的巷道等带有上海文化特色的景象贴在地铁站的壁画里。还有最近新增用沪语播报公交站名,这又是一个体现地方语言文化的机会。通过推进文化建设来发展生态文明建设。

(四)将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

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建设包括社会教育、社会保障、社会安全以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无论是教育、保险、科技、卫生还是保障都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做好这些保障之后,人们才会对生活无后顾之忧。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关注他人,关注社会。自古以来,中国就倡导“以和为贵”,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友好。如果提高了国民的基础教育,那么人们的素质就会得到提高,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素质教育。从社会建设方面出发去改善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从基层老百姓的生活着手,去关注民众的生活,去关心民众疾苦,去解决民众生活中的各项困难,这就是最基本、最现实的社会和谐问题。只有人与人之间和谐了,社会才会变得和谐,更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奠定基础。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应该从根本上改变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后代留下更多的良田和山青水绿的自然环境。这个项目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相辅相成的,共同为人类提供良好幸福的生活环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中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2.

[2]贾永存.以生态文明的力量托起美丽中国——解读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J].学周刊,201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5:230.

[4]齐天福.倡导文明生态建设美丽中国[J].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

[5]许瑛.“美丽中国”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J].生态文明建设,2013.

[6]尹卫倩.论“美丽中国”建设中的生态文明[J].公司与产业,2013.

[7]周生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J].高层论坛,2012.

[8]张立,杨宁.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之路[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