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福利经济学福利思想

福利经济学福利思想

时间:2022-03-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庇古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其主要的成就就是提出了福利经济学理论,他将增进国家或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作为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福利经济学中,福利的概念是心理上对于享受的满足程度。与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相比,新福利经济学更多的关注效率的研究,从效率的角度解释了社会救助的合理性,阐明了社会救助的经济意义。另外,新福利经济学认为在设置社会救助制度对贫困人群进行救助的同时,还应警惕养懒汉的福利思想。
福利经济学福利思想_福利国家模式变迁的历史比较研究

庇古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其主要的成就就是提出了福利经济学理论,他将增进国家或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作为福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福利经济学中,福利的概念是心理上对于享受的满足程度。福利分为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经济福利是社会福利中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那部分福利。福利经济学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一方面,国民收入的总量越大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就越大,这就需要生产资料在各个生产部门中的配置达到最佳状态才能得以实现。在现实市场自由竞争中经济运行结果的不同程度的背离,导致为了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政府的干预成为必然。另一方面,通过经济政策的实施,导致国民收入分配均等化程度越高,则社会经济福利越大。同时,由于货币同样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因此货币在不同收入水平的群体间的边际效用是不同的,低收入群体货币的边际效用要高于高收入群体货币的边际效用。这为货币的转移再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如果将货币收入从高收入群体向低收入群体进行转移,货币总量不变,但整个社会货币带来的效用增加,这必然会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福利经济学提出了收入转移的主张,进而提出减少社会收入的不平等会增进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资本家自愿拿出一部分货币收入用于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的行为被视为是一种收入自愿转移的形式;与此相并列,由国家的强制性手段通过税收的形式从高收入群体中征税,再用于社会福利政策及设施的社会支出,供低收入群体使用,是收入强制转移的形式。这种收入转移的收入再分配形式在不改变国民收入总量的基础上,增进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福利,对经济的发展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为福利国家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庇古提出福利经济学之后,到了20世纪30年代末,新福利经济学发展起来。与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相比,新福利经济学更多的关注效率的研究,从效率的角度解释了社会救助的合理性,阐明了社会救助的经济意义。在重视物质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产生了以收入分配不公平造成的贫富差距加大的两极分化现象,这使帕累托改进成为必然。通过社会救助实现帕累托改进帮助贫困人群摆脱贫困的困境,弥补市场分配的缺陷,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率。另外,新福利经济学认为在设置社会救助制度对贫困人群进行救助的同时,还应警惕养懒汉的福利思想。根据序数效用论认为,如果被救助人群参加就业后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福利与被救济获得的福利相比增进水平较小,那么被救济对象进行比较后就会降低参加工作的积极性,使被救济对象形成对社会救助产生长期依赖的思想。而新福利经济学补偿理论则认为,由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会形成收入差距拉大,一方受益而另一方受损的现象,这就需要国家通过税收对受损者进行收入补偿,为福利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