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区戒毒工作小组成员

社区戒毒工作小组成员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研究表明,药物滥用人员的外控倾向较高。同伴辅导员同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在“场所”内戒毒、服教或服刑的同伴间书信往来的形式,提供“提前介入”服务,铺设一条同伴间特殊的沟通渠道。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所内学员充分认识毒品的危害,鼓励学员积极戒毒康复,坚持戒毒的信念永不放弃。
激励支持_禁毒社会工作同伴教育服务模式研究——上海实践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心理控制源倾向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一个人的生活需要长期受人照顾或约束,则其心理控制源会向外控方向转变。许多研究表明,药物滥用人员的外控倾向较高。吸毒后,社会、家庭对其行为产生的排斥和疏离,使得他们更容易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由此,重建药物滥用人员的社会支持网络尤为关键,而同伴教育正是通过形成的同伴之间的激励支持网络,在药物滥用人员家庭网络和社会网络缺损的情况下发挥替代性功能,帮助其渡过难关。

自强服务总社在开展同伴教育全过程中,都十分强调发挥同伴间相互激励支持的作用,我们可以从所内、所外两个场域来展开分析。

1.所内激励

一是“同伴信箱”。同伴辅导员同社会工作者通过与在“场所”内戒毒、服教或服刑的同伴间书信往来的形式,提供“提前介入”服务,铺设一条同伴间特殊的沟通渠道。为药物滥用人员走出大墙,重返社会后能尽快地适应和融入社会,做好各种必要的心理准备。每位同伴尝试与2~3名还在“场所”内戒毒、服教或服刑的同伴进行书信交流。同伴队伍成立初期,可由总社干事审核所有来往信件内容,成熟后可由经认可的同伴辅导员负责审核。

从以下案例(见表6-7)中,我们可以看到同伴之间的相互激励、相互支持对戒毒康复的积极显著影响。受助同伴名叫Jason,男,1985年出生,职高学历,家中独子,未婚、无业,家庭沟通不良。2007年6月回归社会后,戒断愿望强烈,自我评价较高。2010年4月,因服用合成毒品被北京公安查处,强制隔离戒毒两年。受助缘由:Jason原本同为宝山区“向日葵同伴教育辅导小组”组员,为帮助Jason树立戒毒信心,阿勇写信给予鼓励。受助评估:Jason对自己有了深刻的反思,表示回来后会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戒毒的决心。(助人者阿勇,同伴候选人。)

表6-7 “同伴信箱”案例节选

二是“同伴巡讲”。“同伴巡讲”则是指同伴辅导员进入“场所”内部对药物滥用人员进行演讲,以他们的亲身经历来激励所内学员。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所内学员充分认识毒品的危害,鼓励学员积极戒毒康复,坚持戒毒的信念永不放弃。实践表明,同伴演讲的效果非常好,不仅可以对药物滥用人员形成显著激励,提高他们的戒毒信心,还有效拉近了药物滥用人员和同伴辅导员之间的距离,为后续同伴教育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下面以2011年5月同伴辅导员晓荷的一篇同伴演讲稿为例,来分析“同伴巡讲”活动的激励支持功能是如何发挥的:

第一,同伴辅导员通过真诚地分享自己吸毒的切身经历,唤起同伴的同理和认同,获得情感共鸣。

我的昨天不堪回首。1993年,中专毕业的我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当时在家人的资助下,我和朋友在南京路租下了两个柜台卖羊毛衫,不久便挖到了“第一桶金”,正当我准备凭借自己的努力闯出一番天地时,海洛因走进了我的生活,对毒品一无所知的我出于好奇,初次尝试了这个“新玩意”,从此我跌入深渊,不能自拔。我很想戒毒,曾试过把自己锁在家里喝中药戒毒、去乡下戒毒,最后都以复吸告终。我一次次的复吸让全家失去了往日的快乐和欢笑,整个家庭笼罩在沉沉的阴霾之中。直到2005年,我被送进了强制隔离戒毒所。记得在所内,我的父亲拄着拐杖来看我,隔着玻璃举起给我带来的点心(他不知道戒毒所是不能送东西进来的)。接见结束,看着父亲颤颤巍巍的背影,我甚至担心他会不会找不到家,对父母的愧疚油然而生,当时在心中暗暗祈祷:千万别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降临到我的身上。

(摘自晓荷同伴演讲稿《昨天·今天·明天》)

第二,通过分享自己参与同伴教育的成功戒毒经验,介绍同伴教育活动的基本理念和内容,真实地展现同伴辅导员和社会工作者给予的无私帮助和激励支持,促使药物滥用人员形成对同伴教育活动、同伴辅导员和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信任,并提高戒毒的自我效能感。

入所第二年,我第一次见到了我的社工陈慧老师,陈老师给我带来了家人的消息,临走时她紧紧拥住我的肩,告诉我:她愿意成为我回归之路第一站的守候者、陪伴者,这是我吸毒之后第一次感受到来自一个朋友的真诚鼓励,至今我一直记得那个拥抱留给我的温馨和力量。2007年出所后,陈慧老师经常与我联系,从她的言谈举止间,我看到了平等、尊重、接纳和信任,这是一种只能意会很难言说的感动,当时我经常暗暗对自己说,一定要对得起这份信任。同一年,陈慧老师邀请我参加了“心灵之家”同伴互助小组。“心灵之家”是我生活的一个新起点,是这个小组让我发掘了自己的潜能,更是这个小组让我看到了最初的希望。

如果说陈慧老师是我生命中的良师,那么,自强总社的同伴辅导员叶雄老师就是我生命中的益友。记得初识叶老师,她送给我一首小诗——《凡事感激》,这首诗至今挂在我的案头,据说它伴随着叶老师走过了最初的康复之路。今天在这里,我要把这首诗送给在座的所有人: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中伤你的人,因为他砥砺了你的人格;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该独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再一次读到它时,体会到了叶老师当时的良苦用心。今天,当我把这首诗送给大家时,我真正悟出了一个道理:当一个人的内心充满感恩的时候,他眼睛所看到的一切一定是最美好的。所以,建议在座的各位能把这首诗送给你们的至亲好友,那么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

(摘自晓荷同伴演讲稿《昨天·今天·明天》)

第三,通过真实地展现成功戒毒、回归正常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展望,向同伴传递一种强大的戒毒信念,展示一种积极向上的成功戒毒形象和健康的人生观、生活观,促使同伴重拾戒毒信心。

今天,在社工老师的指引下,我从一名曾经的药物滥用人员转变成为一名禁毒志愿者。“叶雄戒毒网”中的“晓荷心径”,曾是一条用诗句铺成的小径,这里记录着我的旅途心情和参加同伴教育的点滴体会,小径旁的风景除了经历风雨后的灼灼落英、被河水冲刷已久的水中顽石,还有用心体悟的灿烂生命。2009年至今,我一直是大墙内“心荷小组”的同伴示范员,每一次走进“心荷小组”,都会有不同的感悟,看着“心荷”的女孩们,就如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她们对新生活的渴望无时无刻不在推动着我前行。每当女孩们亲切地唤我“晓荷姐姐”时,我就感觉置身于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我们一起欢笑,一起流泪,我与“心荷”的女孩们约定,在前进的道路上你搀我一程,我扶你一把,为所有的同伴辟出一条康复的新径。当我忙碌于各项志愿者工作的时候,我体会到了亲情的可贵,懂得了要善待自己、更要善待别人。正是这个崭新的天地,我感觉到了“付出”能让我得到许多感动的机会,并且因此而引发自我的思考,从而有助于自己的康复,在这种良性的互动中,我得到了成长。

作为“涅槃重生”小组成员,我参加了各种专业技巧的培训和心理辅导,正是这些培训和辅导,让我学会了如何正确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2010年初,我曾经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酒店财务,当时为了能证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价值,我努力地工作,也得到过领导的认可和同事们的尊重,但是不久前,因为政审,我失业了。当时有人问我是否后悔,我的回答是:从吸毒到戒毒,直至成为一名禁毒志愿者,这个经历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财富,我会珍惜!正是有了这段经历,让我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了我对人、对事、对工作的态度,通过这件事,我看到的是周围人对我的关心和支持,让我感觉到我不是孤单的。当时有许多社工老师打电话来安慰我,我的同伴第一时间打电话来责备我:这么大的事,为什么不告诉她?还相约一起去旅游,甚至要去找我的老板评理。现在我会对自己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说不定我能找到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曾经有人把我们这群人比喻成游走在社会边缘的人,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我们知道,要改变社会对我们的看法,只有先改变自己。如今我已感觉到我和我的同伴们肩上的责任有多重。可喜的是今天我已看到了社会观念的转变。去年我所在的虹口区妇联组织了“人福杯”征文比赛,我的征文《融入与付出》得到了区妇联的奖励,让我看到了领导对我们的关心和鼓励。我相信有在座各位的支持和努力,明天的社会将更有接纳度和更宽容的戒毒氛围。请相信我们:给我一个平台,我会做得更好!谢谢!

(摘自晓荷同伴演讲稿《昨天·今天·明天》)

2.所外激励

一是“星火计划”形式。药物滥用人员离开“场所”后,同伴辅导员马上跟进开展“星火计划”(以一带一,星火燎原),寓意康复者的队伍能够不断地壮大。“星火计划”是指在同伴之间开展“一帮一”的个案服务。在服务中使同伴辅导员充当正面行为的典范,既发挥榜样的效仿作用,也运用同伴关系,发挥同伴的激励支持作用,拓展工作成效。奉行“助人就是助己”的信念,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使小组成员能更好地保持操守,建立新的价值观,成为被别人所需要的人。在社会工作者的指导下,组员可以通过自己的社会工作者,在自己的所在区域,选定一名同伴进行同伴教育,给予同伴之间的心理支持和关心,以巩固戒毒成效。实践表明,这种同伴之间的帮扶发挥了一种社会支持网络的替代性功能,帮助药物滥用人员渡过难关。

在我们新生的道路上,社工的关爱、同伴的搀扶,都给了我们无尽的力量和勇气。这一路走来有很多艰辛和困难,只要相信自己,也只有相信我们的同伴,相互鼓励、相互扶持,我们一定会有很好的未来。(康康和凌鸿)

二是同伴教育小组形式。无论是由自强服务总社举办的“心荷”“涅槃重生”或“拾星者”同伴小组,还是由各区(县)各工作站开展的同伴教育小组,都将发挥同伴之间相互激励、相互支持作用放在显要位置,并将其视为每个组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如金山区工作站开展的“我运动、我健康”小组,就属于激励性很强的支持性团体活动。社会工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同伴活动,让这些具有共性的组员形成一个共同目标——通过彼此鼓励,树立自信心,端正处世态度,完善人生规划,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社会人。许多小组成员表示体会到了小组的魅力,获得了榜样的力量和同伴间的支持,萌生了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归属感:

“小组间的分享和讨论,让我感受到一种团队的精神、集体凝聚力和荣誉感。这种精神和动力支撑着我们相互鼓励、一同坚持、共同进步。同伴(小组)的力量、相互间的交流与互动、鼓励与支持,唤醒了我的良知,也唤醒了我沉睡的灵魂,让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心,让我学会了宽以待人。在我身后有许多人在默默地支撑着我,给我支持、帮助、鼓励和关心。他们是我最坚强的后盾。我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同伴在觉醒之后会感悟到同伴的力量,从而摆脱毒瘾和忧愁,积极地重新面对人生。”(KK组员)

“这么多人如果都戒掉了,一定会产生很好的社会效应。所以,告诫自己要用实际行动告诉别人我会做得很好,甚至比别人做得更好。当可以帮助别人的时候,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觉得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CH组员)

此外,在这类小组成立之初,不仅要严格筛选组员,还要求每位组员签订一份“承诺书”(如表6-8所示)——明确在享受同伴帮助的同时,也有激励和支持其他组员的责任。

表6-8 一封承诺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