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张园之来龙去脉

张园之来龙去脉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整幢高楼洋派大气,单大厅就可容纳上千人集会宴客,为当时吸人眼球的宏伟建筑,张园也因此成为上海最大也最有特色的私家园林和公共场所。自张园兴起,这种转型日显成熟,并相应具有中国的特色。张园大约在1918年后渐趋消衰,据1932年出版的《上海风土杂记》记载:“张、愚二园,今已湮没不存。”
张园之来龙去脉_晚清都市的风情画卷:上海小校场年画从崛起到式微

清末明信片上的张园

张园地处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之南、同孚路(今石门一路)之西,旧址在今泰兴路南端。这里原先为一片农田,上海开埠后,许多外商来沪经商,1872年至1878年,一位名叫格农的英商和记洋行经理先后向曹、徐等姓农户租得土地二十余亩,辟为花园住宅。格农原本是做园圃生意的,凡上海外商庭院,大多由其规划,故在经营自己住宅时当然更加费心,除了建造洋房外,还开挖池塘,种植荷花,并铺上大片草坪,垒起玲珑假山,将整个宅院布置得树木葱茏,曲折错落,十分别致。后来这块园地几经转手,于1882年由寓沪富商张叔和购得。张氏取晋代张翰不恋官位,退隐山林的著名典故,将园林命名为“味莼园”,简称张园。张叔和本是无锡人,于19世纪70年代来沪,经营海运、漕米等事务,后担任轮船招商局帮办,和唐廷枢、徐润、郑观应一起,是招商局四个主要负责人之一。张叔和颇善经营,也酷爱园林,接手格农别墅后,他又在园西先后向夏、李、吴、顾等姓农户购得农田近40亩,将其和原建筑融为一体,使整个园区面积达到60余亩,一跃而列当时私家园林之首。张叔和按照西洋园林的风格,开沟挖渠,植树种花,设茶室戏台,陈各种游艺,并在园内构筑“海天胜处”等楼房。1892年,张叔和又出巨资请当时上海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有恒洋行的英国工程师景斯美、庵景生两人设计,历时整整一年,建造了一幢高大洋房,以英文Arcadia Hall名其楼,意为世外桃源,中文名则取其谐音称“安垲第”。整幢高楼洋派大气,单大厅就可容纳上千人集会宴客,为当时吸人眼球的宏伟建筑,张园也因此成为上海最大也最有特色的私家园林和公共场所。

上海新式的公共娱乐业导源于开埠后侨居上海的外国人,从19世纪50年代起,他们在租界内陆续建造了一些娱乐场所,如跑马场、戏院、总会、公园等,并引进了一些新颖的娱乐活动模式。这种供市民公开消费娱乐的游乐方式令国人耳目一新,对原有的陈旧观念是一种很大的冲击,后来徐园、愚园等新颖私家园林的兴起,可谓是对西洋文明的一种借鉴和模仿,是民俗风气随着时代发展的一种转型。自张园兴起,这种转型日显成熟,并相应具有中国的特色。当时,张园是最吸引公众的娱乐活动场所,园内花草怡人、景色优美,并设有专业的戏台,轮番表演各种戏曲和歌舞节目;宽敞的园林中露天陈设有各种新潮的游艺设施,供游客游玩赏奇;园中还设有电影院、照相馆、商场、茶肆和中西餐馆及各种零食小吃摊,让人边吃边玩,乐而不疲。而且张园不收门票,只要你有兴趣入园,就可以从中午一直玩到深夜。这种集各式娱乐功能于一园的大众化娱乐方式,是19世纪末随着上海城市商业经济繁荣发展,市民消费热情日益高涨而出现的,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张园则有幸成为主力军承担起了这个功能。这个领军位置,一直要到1915年和1917年更专业的大型游乐场新世界和大世界建成才换位更替。张园大约在1918年后渐趋消衰,据1932年出版的《上海风土杂记》记载:“张、愚二园,今已湮没不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