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是什么?

文化是什么?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它在国防意识和科学意识的整合中产生了中国自主创新、自立自强的一种现代民族精神,显示了我们的主流文化,这是一种综合合力的成功。GDP指标是物质需求,文化产品是精神需求,和谐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整体社会环境的变化,将逐渐导致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过渡到“文化是第一生产力”的阶段。物质文明发展阶段,科学技术是当仁不让的第一生产力。
理论问题_重新认识文化_熊澄宇集

文化是什么?从广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今天我们主要从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阐述文化的内涵。我们说文化是生产力,而且在一定的情况下,文化还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先看看今年我国被世界媒体关注的主要文化事件:

(一)标志着台海关系解冻的连宋来访

对于连战、宋楚瑜的来访陈水扁无可奈何,美国也只能表示出一种积极的关注、客观的观望。这样我们完全掌握了两岸关系的主导权。我访问过台湾多次,跟台湾三党的人士都有过交流,包括他们的高层。连宋访问大陆以后,三党人士至少有一点的认识是共同的,就是对胡锦涛总书记个人的认同,赞不绝口。这种行为应该说扭转了两岸关系持续的停滞状态,使两岸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互动的空间。

(二)中欧纺织品贸易谈判的成功和中美纺织品谈判的搁浅

这个事件我们也把它从文化层面加以解读。中欧纺织品谈判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是在整个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和平发展”力量和欧盟“轴心经济”力量形成的一种互动双赢的局面,从而打破了我们在世界经济斗争中的被动局面。和美国谈判的不成功和与欧洲谈判的成功实际上是相对的,都是一种大的文化力量在里面起作用。

(三)湖南台的“超级女声”事件

据说,赞助商投了2000多万,湖南台自己说投入1.5个亿;有人统计其收入是25个亿,至少在短信收入方面就达到3000多万。广告收入无法统计,因为每次3个小时的节目里有1个小时的广告。超过《新闻联播》的收视率使湖南台的影响急剧上升。这种事件是知识经济、文化经济、媒介经济、市场经济、信息经济培养出来的一种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是可以提升的一种大众文化。它的关系是市场经济和主流文化的一种正面互动关系,里面有很多值得研究的现象,也是一种积极因素。

(四)前两天“神六”的成功发射和返回

它构成了一个超过军事和国防意义的文化事件。因为它在国防意识和科学意识的整合中产生了中国自主创新、自立自强的一种现代民族精神,显示了我们的主流文化,这是一种综合合力的成功。这两年我们感受到国内的很大问题就是各方面的局部利益、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影响到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在神六的发射、回收的成功过程当中,我们感觉到这样一种合力,感觉到了与之相匹配的科技强国和军事强国的力量。

以上事例都是文化现象,但又不是单纯的文化现象,它们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息息相关。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文化是什么?让我们再看看相关的背景材料。

据2003年国家统计局报告: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080美元,这相当于美国1942年的水平。但这个数字告诉人们:中国人开始从温饱向小康过渡。文化需求、精神需求可以开始超过温饱需求。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都是以人为中心的,是围绕人来展开的。人的动机决定行为,行为构成社会形态。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H.马斯洛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发表的名著《人的动机理论》一文中,率先提出“人的动机产生于人的需求”“激励源于人对需求的满足”等论断。为了阐明这些论断,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两大类共五个层次,好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两大类中,第一类需要属于缺失需要,可引起匮乏性动机,为人与动物所共有。缺失需要的满足是产生快乐的基础和前提,一旦得到满足,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便又失去动机。第二类需要属于发展需要,可产生成长性动机,为人类所特有,是一种超越了生存满足之后,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

社会是由个体的人构成的,从人到人群,从人群到社区,从社区到社会是一个清楚的多层结构。在社会发展层面,我们通常把个体的需求整合成社会需求。马斯洛提出的个体的五大需求转换成社会需求,可以是三个层面: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GDP指标是物质需求,文化产品是精神需求,和谐社会是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是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社会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政治和法的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传统的生产力理论认为:社会生产力是由生产者、生产手段(或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三要素结合而成的。20世纪90年代,生产力理论有了新的发展。经济学家于光远提出社会生产力是由生产者、生产工具两要素构成的。目前,最新的生产力理论认为:社会生产力是作为生产主体的生产者自己所拥有的与自然打交道的能力的水平(通称为一要素)。我们说的文化生产力从生产力这一要素的角度阐述比较容易理解。

文化生产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与物质生产力相对应的精神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指具有一定智能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科学技术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人的智力水平、文明程度、科学知识、生产管理、劳动组织等为其构成要素。

马克思认为,科学是生产力;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然,科学技术并不是那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力,而是一种“知识形态”上的生产力,即潜在的生产力。它只有通过与生产力其他要素的结合,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物质的生产力。

社会学界认为,社会现代化其实分为两步,一是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换,这又被称为第一次现代化(人均GDP1000美元左右);第二次现代化则是从工业文明向后工业知识文明转化(人均GDP3000美元),也有人称为后现代化。

第一次现代化主要强调物质文明的发展和增长。物质文明是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第二次现代化主要强调在物质文明基础上的多元差异,强调精神和文化的价值。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这时如果不注意文化的凝聚力,不注意文化对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社会发展就会出大问题。

追求物质文明到追求精神文明,这是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整体社会环境的变化,将逐渐导致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过渡到“文化是第一生产力”的阶段。物质文明发展阶段,科学技术是当仁不让的第一生产力。当社会文化需求、精神需求大于物质需求时,文化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就开始发挥起来了。而这个时期,学者们认为是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后,也就是我们说的现代化的第二个阶段。广东人均GDP现在已达到了2374美元,已接近第二次现代化发展阶段。

文化生产力除了强调有文化、高素质的劳动者这一要素,强调社会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外,还强调劳动者在生产生活中与生产对象、与周围环境的均衡、循环和生态的可持续;也就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天人合一,我们常说的人与自然的和谐。

从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角度出发,国家提出了解决产业资源、经济能源、环境生态、投资导向与资源配置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经济与社会和谐互动的科学发展观。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方面是每个GDP消耗了发达国家10~20倍的单位能耗;另一方面每年消耗了世界七分之一的淡水,六分之一的钢材、煤炭,五分之一的电。因此,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环境经济、非稀缺经济与非物质经济的发展是我们下一步的发展重点。

2005年由国家科学院中国现代化发展课题组的报告显示,中国的国家核心竞争力正在由经典的物质生产向非物质经济的综合发展过渡,主要指标体现在信息化科技竞争力、非物质化文化竞争力、生态经济环境竞争力,以及知识化创新竞争力等方面。在这种过渡和转化中,文化生产力作用得到明显的提升。

所以我们说,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为文化生产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