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建档问题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建档问题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我国档案界对此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行动上也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采集、记录和建档,因此有必要加强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建档问题的研究,以指导这项工作尽快开展。濒危语言的语音资源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建档问题_民族档案研究与学科建设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建档是抢救保护语言资源和文化遗产的实践活动,其实质是对传统文化基因、知识结构的记录和保存,为社会各界提供利用服务,其原生态语档资料对研究语言变迁、母语传承、双语教学和生理声学具有重要文化意义和学术价值。但我国档案界对此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行动上也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采集、记录和建档,因此有必要加强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建档问题的研究,以指导这项工作尽快开展。

一、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定义及现状

(一)定 义

“濒危语言”是近年来语言学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从国外来看,由于研究角度不同以及各种语言所处的地位或面临消亡危险的程度不同,语言学家对濒危语言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在国内,濒危语言通常指使用人口比较少、社会使用功能逐渐萎缩的语言。〔250〕李晓丽、张冀震在《濒危语言现状分析——兼谈满语的濒危》中提出濒危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包括自然灾害、疾病、战争等自然和社会政治等原因造成的种族灭绝以及因为语言转用而导致的语言消失;狭义指因文化同化和语言转用造成群体成员放弃自己的本族语言而导致的母语危机。〔251〕由于狭义的语言濒危现象在全球化的今天显得更为突出,因此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二)现 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许多民族的母语危机程度日益加深。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全球已知的6000多种语言中,不到1万人掌握的少数语种占半数以上,其中1/4为使用者少于1000人的濒危语种。〔252〕当前,中国有12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包括台湾高山族使用的19种南岛语系语言),其中20多种语言使用人口不足1000,正处于濒临消失的边缘。〔253〕根据一些语言学家的调查研究,中国大陆的满语、赫哲语、仙岛语、仫佬语、仡佬语、畲语、鄂伦春语、鄂温克语、裕固语、塔塔尔语、土家语等语言已处于濒危状态。这些语言具有相同的特征:大多没有相应的文字,仅保留在传说、山歌、民谣等口头语言形式中,有的已基本丧失社会交际功能,仅仅延续在为数不多的几个老人中间。〔254〕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湘西北约有30多万人用土家语交流,今天能用土家语交流的大约只有3~4万人。〔255〕云南许多小语种语言的使用人口已不足500人,如阿侬语使用人数仅380人、仙岛语使用人数仅76人,拉基语使用人数仅60人。〔256〕

二、濒危语言采集记录和数据库建设

(一)濒危语言采集记录

本世纪初,国外的濒危语言研究已从语言学描写转向有声语档的记录和保存,大量原始有声语料和文字材料开始转化为档案资源并被有效地开发利用,并产生了一门新兴学科——语档语言学(documentary linguistics,也有的译为“记录语言学”)。一些国家还建有濒危语言资源档案馆,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原始语料、精语料和其他语言资源,如美国的美洲本土语档案馆,荷兰的濒危语言记录档案馆,英国的濒危语言档案馆,澳大利亚的环太平洋地区濒危文化数字化资源档案馆,等等。

近些年来,国内许多语言调查人员采集记录了不少原始语料,一些关注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学者也出于自身研究需要摄录了一些有声资料,但这些记录材料仅供个人完成课题和编写论著使用,个人用完后大多丢弃,很少会对语料进行剪辑,并做完整详细的同步文本转写、翻译、注释和分析,有的只剩下一堆零碎散乱的文字手稿,纸质已发黄变脆。也很少有人愿意向外界无偿公布个人的录音语料,仅供私下听听而已,他人无法获取和利用,甚至濒危语言族群或发音合作人也无法使用,许多珍贵原始语料往往成为废料。而且传统的语言调查记录并不关心或重视语料的整理标注、数字化和有声存档,收集到的语料也很有限,既无法做到永久性保存,也无法用于其他用途,濒危语言消亡后,也不可能为语言族群提供学习和恢复语言的资料,保存和保护濒危语言成为一句空话。个人收藏的磁带和录像带也没有进行过防霉或防潮处理,尤其是早期的录音录像语料,磁带已经霉变、消磁。濒危语言的语音资源流失现象十分严重。

(二)语音语料库建设

在原生态语料采集的基础上,一些高校和机构开展了建立少数民族语言数据库的研究。如云南民族大学的“云南少数民族语音数据库”项目,涉及2种濒危语言,研制了软件工具,做了开创性工作。〔257〕中央民族大学的“中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语音语料库”计划,进行了几种濒危语言录音语料的转写和标注。〔258〕该语音语料库包括土家语、仡佬语、毛南语、赫哲语等语言,内容有词汇、句子和民间故事字库,是用国际音标、汉语和英语多层标注的少数民族多语言语音数据库。但这些工作还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国内学界对于濒危语言有声语料的采集、记录和建档,从理论到实践尚未达成共识,也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濒危语言有声资源记录和保存工作。

三、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建档的目标和任务

(一)目 标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人类无形的文化遗产和共同的社会财富。语言对于文化多样性,就如同物种对于生物多样性。这意味着每一种濒危语言的灭绝,就是一种人类文化的消亡,语言的消失破坏了语言文化的“生态平衡”。因此,保存一种语言就是保护一种文化,保持语言文化的“生态平衡”。

濒危语言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抢救保护濒危语言的目的是保存语音原貌,使语音状态得到真实地记录。濒危语档建设的最低目标是全面采集、记录和保存濒危语言语料,尽可能为语言消亡以后的学习和恢复提供必需的全部信息,并为其他潜在的可能用途提供语言资源,以满足语言族群保持语言或将来恢复语言的愿望,并满足社会对语言资源的多元化需求;最高目标是建立有广泛社会共享价值、可供消失语言恢复、语言资源开发利用的永久性活态语料档案。

(二)任 务

1.制定科学的规范和标准

国内不少研究者都收藏有录音材料,但由于过去标准化意识淡薄,使得这些录音材料现在很难或无法进行统一数字化处理,资源信息不能共享,造成闲置和浪费。因此濒危语档建设从规划到实施,包括语料采集、记录、转写、翻译、标注、数字化、存档、产品制作等,都需制定和执行科学的规范和标准,才能保证语料的质量,提高语言资源和数据的利用价值,真正发挥濒危语档的独特功能。

2.加强民间散存记录材料的收集和建档

国内许多语言学、文化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者和民族语文工作者,在各自的研究工作中都不同程度地采集记录了一大批有价值的语言材料,包括手写文本和音像、视频资料等。这些资料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有可能是唯一留存的原始记录。然而大多数没有经过有效处理,有的被闲置或废弃,有的已流失或损毁。因此,当务之急是开展民间散存记录材料的收集和数字化建档工作,即对民间个人散存的濒危语言材料进行整理归档和数字化转换处理,使其得到永久性保存,并提供更广泛的利用。

3.探索濒危语言的建档方法和途径

以往国内学者开展的濒危语言个案研究,主要还是书面记录和描写,还不是语档语言学意义上的数字化记录和立档。因此需要从濒危语言个案入手,积极探索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建档方法和路径。有专家提出:有效的办法是选择一种濒危语言,围绕语档语言学的四大领域,即活态有声语料的采录、原始语料的标注和描写、语料资源的立档和信息化、记录和立档的技术服务,着力开展有声语档采录、处理和立档工作,取得符合学科要求的示范性成果。在此基础上,构建针对我国语言国情的语档语言学理论体系和实践范式,并逐步推广。〔259〕

4.建立濒危语档建设的长效机制

语料的采集和丰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直至语言消亡为止。但语言调查者的时间、精力和资金有限,不可能打持久战和消耗战,可行的办法是在濒危语言社区培养志愿者,向其传授语言记录和保存的知识和技能,提供相应的器材,让他们自己动手摄录亲闻亲历的语言实践活动,建立濒危语档资源建设的长效机制。另外,语档本身也要有持续性,在技术上有可扩展和升级的空间,能够满足语料永久性保存和设备设施更新换代的需要。

(原载《云南档案》2014年第8期,第二作者范泽龙)

【注释】

〔250〕黄行.我国濒危语言问题研讨会纪要[J].民族语文,2000(6).

〔251〕李晓丽,张冀震.濒危语言现状分析——兼谈满语的濒危[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6).

〔25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取措施保护濒危语种[EB/OL].[2002-04-18].people.com.cn/GB/guoji/22/86/20020418/712058.html.

〔253〕瞿继勇.中国古代“和同”观念对濒危语言保护的启示[J].龙岩学院学报,2004(2).

〔254〕李晓丽,张冀震.濒危语言现状分析——兼谈满语的濒危[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6).

〔255〕黄柏权.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及保护对策[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6(2).

〔256〕云南建有声“基因库”保护少数民族濒危语言[EB/OL].[2013-11-01].mzfy.org.cn/ViewNews.aspx?newid=4214.

〔257〕陈锡周.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数据库[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

〔258〕刘岩.关于少数民族濒危语言语音数据库的设计[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6(4).

〔259〕范俊军,张帆.面向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语档语言学[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