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外科技创新研究的状况

国外科技创新研究的状况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外学者主要是对技术创新的研究,而对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源于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在20世纪中后期,施穆克勒从对1840~1950年美国铁路等四个部门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中得出了一个不同的结论: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动力。多因素相互作用论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技术创新的方法论,在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上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产生了多种技术创新的理论观点。
国外科技创新研究的状况_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

科技创新一词是有中国特色的,是中国政府和学界主流对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特有的称谓。国外学者主要是对技术创新的研究,而对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源于对主流经济学的批判。在主流经济学理论中,技术被当作经济发展的外在因素。

在《创新聚集:产业创新手册》一书中,卡尔森说“虽然人们普遍认为技术变革是产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但仍然没有很好地理解创新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联系,这主要由于传统的新古典(相对静态)分析将技术变革作为一种外生变量”[31]。谢勒在《技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一书中也提出:“技术变化不同于天赐的东西,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以促进经济增长。”[32]

对传统经济理论忽视技术创新的不满与批判,引起了学者们对熊彼特技术创新理论的广泛关注与研究。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科学政策研究所沃尔什等人在做SAPPHO项目时,从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炼出一个重要的技术创新模型,这个模型以企业家为主体,是由技术推动的、包含着从技术到市场销售的几个连续阶段。因此熊彼特的技术创新观被概括为技术推动论。

在20世纪中后期,施穆克勒从对1840~1950年美国铁路等四个部门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中得出了一个不同的结论: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动力。“日益增长的工业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所需要的发明和创新的产生。”[33]在市场需求因素拉动下,技术创新持续地开展它从研究开发到市场销售的过程。这一观点被称为市场拉动论。

施穆克勒的市场拉动论与熊彼特的技术推动论在对技术创新作用机制的理解上各执一端,在学术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不管是技术推动论抑或是市场拉动论,都缺乏足够的支持证据。罗斯韦尔对此有这样的概括性论述:“一些详细的和实证的研究显示:对科学、技术与市场三者之间相互联结的一般过程而言,线性的技术推动模型和需求推动模型过于简单,太极端化,并且不典型。”[34]也就是说,以单一因素来对技术创新进行理论建构的观点是不符合现实的。这种批判性的思维逻辑自然而然地演变到了多因素的作用机制上来。

罗森堡在《打开黑匣子:技术与经济学》中明确提出:“基本的、进化的科学技术知识基础与市场需求的结构两者一道,在创新中以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起核心作用。”[35]随着反思和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看法: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科学技术与市场之间存在着相互耦合的互动关系,两个因素的互动共同作用于技术创新的过程,就像一把剪刀的两个刀片一样发挥作用。概括起来,这个观点称为技术创新作用机制的互动论。

互动论为学术界理解技术创新的过程和机制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极大地推动了技术创新研究的深入与繁荣。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到80年代中后期,以互动论来构建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型就有20多种。这些模型进一步深化了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经济学的构建,而且还促进了技术创新管理的理论构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技术创新实践的演变,技术创新实现进程的时间间隔日益缩短。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学术界逐渐形成技术创新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论。纳尔逊在《美国支持技术进步的制度》一文中论述道:“资本主义的创新体系,远远不是唯利是图生死竞争的厂商,还存在着厂商们赖以共享技术知识,共同进行某些研究与发展的种类机制。其中有大学和专业团体,有政府资助,也有私人基金。”[36]伦德瓦尔在《创新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从用户与生产者的相互作用到国家体制》一文中,也直观地表述了多因素相互作用的观点。多因素相互作用论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技术创新的方法论,在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上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产生了多种技术创新的理论观点。归纳起来,这些理论观点主要有:技术系统观、国家创新系统观、区域创新系统观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