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蝗灾的特征

蝗灾的特征

时间:2022-03-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蝗灾虽是天灾,但其社会危害如何,与社会政治环境有很大关系,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对危害程度的减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45]中国历史上蝗灾北重南轻,与徐光启的说法契合,反映了中国蝗灾的区域性特征,这也符合唐代蝗灾发生的区域特点。唐后期藩镇割据严重,朝廷无暇顾及灾害,加剧了旱蝗的程度,德宗时统治已严重失衡。这场旱蝗之灾历时五年。
蝗灾的特征_唐代自然灾害及其社会应对

唐代蝗灾史料的特点是:愈是边远而经济没有充分开发的地区,其记载就愈简略,而文化较发达而经济发展的地区,记载便较详细。因此,史家对唐都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的灾荒记载最为详细,对东都洛阳亦十分关注。同时唐前期强盛稳定,当时北方为经济发展中心,对北方灾荒的记载明显详于南方,南方灾害当有漏记;而唐后期经济重心南移,江淮地区备受关注,对北方灾害当漏记不少。文宗时来唐巡礼的日僧圆仁所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涉及北方蝗灾的记录详细且具体生动,大大丰富了蝗灾史料,弥补了传统史书对民间较少关注的缺陷。这样,通过史载可知唐代蝗灾的大致状况。

(一)时间跨度较大

据统计,唐代计有44年、46次发生或大或小的蝗灾,[44]平均约6.3年发生一次。以安史之乱为界,唐前期有16年计18次发生蝗灾,后期28年次。若将唐代每10年划分为一个时间段,则蝗灾发生频次最多为4次,即贞观二年至十一年(628—637)、开成三年至大中元年(838—847)、乾符五年至光启三年(878—887)等。

蝗灾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唐代21帝中,18帝在位时都留下蝗灾记录。唐太宗在位初期,水、旱、饥、蝗、霜灾接踵而至。贞观二年(628),长安蝗灾至少持续了四个月,并伴随大旱,百姓饥困。玄宗开元三、四年(715—716),蝗虫成灾,遍及河南、河北、山东,引发了姚崇灭蝗。而懿宗咸通年间连年蝗旱,朝廷控制乏术,本不安定的晚唐社会愈加动荡了。蝗灾虽是天灾,但其社会危害如何,与社会政治环境有很大关系,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对危害程度的减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地域北重南轻

唐代蝗灾的发生区域遍布南北,非常广泛,但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北多南少的特征,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历史时期是一致的。在唐代蝗灾发生的44年中,京师所在的关内道(含京畿道)15年次,河北道14次,河南道18次,河东道8次,陇右道2次,北方蝗灾次数达57次。而南方蝗灾则较少,江南道6年次,山南道6年次,淮南道5年次,剑南道1次,累计18次(如图表2.2—1所示)。北方蝗灾发生次数是南方的3倍有余。这是由于蝗虫的有无或多寡,与地形、气候、植被以及水文、地质等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和作用都有密切关系,蝗灾的南多北少是符合其发生规律的。

图表2.2—1 唐代各道蝗灾发生年次曲线图

明代徐光启从历史记载及自身耳闻目睹,对飞蝗在中国的发生区域曾有较完整的精彩叙述:“蝗之所生,必于大泽之涯。然而洞庭、彭蠡(鄱阳湖的古名)、具区之旁,终古无蝗也。必也骤盈骤涸之处。如幽、涿以南,长、淮以北,青、兖以西,梁、宋以东,诸郡之地,湖漅广衍,暵溢无常,谓之涸泽,蝗则生之。历稽前代,及耳目所睹记,大都若此。若他方被灾,皆所延及与其传生者耳。”[45]中国历史上蝗灾北重南轻,与徐光启的说法契合,反映了中国蝗灾的区域性特征,这也符合唐代蝗灾发生的区域特点。

(三)具有连续性

贞观二年至五年(628—631)蝗灾均有发生,尤以贞观二年最为严重,其余年份每年也至少有三州以上发生蝗灾。开元三、四年(715—716),北方严重蝗灾,大如手指的巨蝗成群起飞,漫天蔽日,庄稼遭到致命损害。[46]德宗兴元元年、贞元元年、贞元二年(784—786)亦连年旱蝗,受灾面积广,灾情严重,关中饥民到了“蒸蝗虫而食”[47]的地步。

唐后期藩镇割据严重,朝廷无暇顾及灾害,加剧了旱蝗的程度,德宗时统治已严重失衡。到文宗开成年间(836—840),连续五年在大范围内发生蝗旱灾害。据《旧唐书》卷37《五行志》,开成二年,河南、河北旱,蝗害稼。《旧唐书·文宗本纪下》载同年七月,京师以久旱徙市,闭坊门。以蝗旱,诏诸司疏决系囚。并遣使下诸道巡覆蝗虫。还接受京兆尹崔珙的建议紧急抗旱,“浐水入内(即禁中)者,十分量减九分,赐贫民溉田”。[48]《旧唐书·李绅传》载该年夏秋旱,大蝗,独不入汴、宋之境。时值李绅任汴州刺史,汴州“骄强狠悍,狃乱徼利”,在其五年任期满后,汴州“人俗归厚,至于捍大患,御大灾,却飞蝗,遏暴水,致岁于丰稔,免人于垫溺”。[49]《册府元龟》也记该年三月十日,河南府上言:今秋诸县旱损,并雹降伤稼,请蠲赋税,从之。[50]该年正月癸未诏书中也提到“其淄青兖海郓曹濮去秋蝗虫害物偏甚”,要求放免“其三道有去年上供钱及斛斗”中百姓尚未交纳的部分。[51]可见,开成二年至少河南、河北和关中发生大范围旱灾,并引发了蝗灾,故在京师重地,采取了多重举措。

这场旱蝗之灾历时五年。针对蝗灾,开成三年(838)正月,文宗诏:京兆府诸州府蝗虫米贵处,以常平义仓及侧近官中所贮斛斗,量加赈赐。[52]开成四年(839)六月,天下旱,蝗食田,祷祈无效,文宗忧形于色。[53]开成五年(840)六月,以旱避正殿,理囚,河北、河南、淮南、浙东、福建蝗疫州除其徭。[54]连续大蝗,同时伴随旱灾,不仅“村乡百姓愁极”,[55]甚至宰相大臣们也“呜咽流涕不能已”[56]。蝗灾一直延至武宗会昌元年(841),关东、山南亦大蝗伤稼。[57]

(四)多与旱灾相联系

蝗灾多与旱灾相联系,明代徐光启认为水、旱、蝗灾三者常此起彼伏,且常与三年一涝、两年一旱的旱涝灾害呈相间发生。清人陈崇砥《治蝗书》也指出:“蝗为旱虫,故飞蝗之患,多在旱年,殊不知其萌孽则多由于水,水继以旱,其患成矣。”就唐代蝗灾史料而言,它与旱灾的联系相当明显。贞观二年(628)六月,京畿旱,蝗食稼;[58]大历年间,“仍岁旱蝗”;[59]兴元元年(784)四月,自春大旱,麦枯死,禾无苗,关中有蝗;[60]长庆三年(823)秋,河南道洪州旱,螟蝗害稼8万顷;开成二年(837),河南、河北旱,蝗害稼,京师尤甚;开成四年(839)六月,天下旱,蝗食田。[61]咸通三年(862)夏五月,淮南、河南蝗旱,民饥。咸通九年(868),江、淮蝗食稼,大旱;[62]乾符五年(878),“时连岁旱、蝗,寇盗充斥”。[63]光启二年(886)五月,荆南、襄阳仍岁旱蝗,“米斗三十千,人多相食”。[6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