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武则天开设武举_中国对军事教育的尝试和失败_

武则天开设武举_中国对军事教育的尝试和失败_

时间:2023-06-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武则天开设武举_中国对军事教育的尝试和失败_长安二年,武则天做了一项开创性的举动:“设立武举”。武则天时,武举考试内容共有七项:靶射、骑射、步射、身高相貌、言论、翘关(举重)。武则天开创的武举有可能把军事教育纳入社会生活,但是并没有正当运用,一直到西方文化东传,中国军事知识才改变将门传承的习惯,变成了学校教育的模式。

武则天开设武举_中国对军事教育的尝试和失败_

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武则天做了一项开创性的举动:“设立武举”。

武周时期的武举开始规定,兵部主管武举考试,考生必须是六品以下的文武官员或者三品以下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年龄在18岁至60岁之间,并且已经交满13年的人头税,同时规定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商人后代和胥吏,不能参加考试。也就是说,这种考试方法是在勋贵子弟和低级官员中寻找文武全才的人,所以录取的范围非常小。在唐代,虽然有郭子仪这样武举出身的名将,更多的军官还是从行伍和将门中提拔,也就是说武举往往是挂了一个名义,但是并没有对军事进步和军事水平的提高产生多大作用。

武则天时,武举考试内容共有七项:靶射、骑射、步射、身高相貌、言论、翘关(举重)。这些考试内容可以选拔出勇夫来,但是离能选拔出智能双全的将军还差很远。当时社会对文举和武举是差别对待的,武举人的身份往往是大大低于文举人。

武则天开创的武举有可能把军事教育纳入社会生活,但是并没有正当运用,一直到西方文化东传,中国军事知识才改变将门传承的习惯,变成了学校教育的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