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借鉴西方现代生态伦理思想,注重生态批评,推进全民生态教育

借鉴西方现代生态伦理思想,注重生态批评,推进全民生态教育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加强贫困农村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工作,推进全民生态教育是重点。
借鉴西方现代生态伦理思想,注重生态批评,推进全民生态教育_美丽中国视野下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研究:以赣南农村为例

二、借鉴西方现代生态伦理思想,注重生态批评,推进全民生态教育

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保护、开发和利用自然生态环境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的高度凝练和准确概括,也是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推进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基本限度。西方现代生态伦理思想,萌芽于19世纪末的“浪漫主义自然观”,孕育于20世纪前期的“生命权利思想”,并在20世纪中叶最终形成。1962年,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之中,揭露了滥用杀虫剂对生物及人体的危害,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1972年,罗马俱乐部和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小组联合出版《增长的极限》,首次提出了“人口增长”、“资源消耗”与“生态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之后,生态伦理问题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所高度关注的焦点所在。

将生态伦理的理念融入贫困治理的实践过程之中,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的探索历程。从国际减贫经验上来看,为有效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曾经有许多国家对此进行过实践。例如,德国的高福利社会保障体系曾经为消除该国贫困人口起到过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世界各国扶贫工作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是,随着德国福利社会发展实践的逐步推进,这种模式在现实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难题。“德国人一直在琢磨,德国的福利、扶贫支出并不低,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为什么还会出现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经过多时、反复讨论,德国人终于得出了一条结论,那就是福利并不是越高越好,太高培养了‘懒汉’,增加了国家负担和企业成本,削弱了新时期德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太低,则违背了发展经济最终造福百姓幸福生活的宗旨。”[98]因此,一味的“高福利”,未必能一直起到最好的效果,必须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运用符合生态伦理价值理念的生态保护与贫困治理政策措施与制度设计。在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如果缺乏生态理念,持续的资金注入未必能够起到最优效果。以农村养老补贴为例,未必是“补贴越高养老效果越明显”。目前,中国农村的养老基本上是处于“子女养老”的模式下,农村老龄化群体的生活来源主要来自政府补贴和子女赡养两个方面,如果单方面提高政府补贴,可能会导致子女给予资金数量下降(甚至子女会反过来向父母索要生活津贴),反而使农村老人生活条件下降,无法实现以持续资金注入增进农村老人生活质量的正面促进效应。因此,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振兴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政策制度设计层面上,必须融入生态伦理的价值理念,以期实现其效果最优。

西方现代生态伦理思想,强调的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生存理念,它更加强调的是把可持续、和谐、发展等生态价值取向贯穿到制度安排、经济运行、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要将生态文明建设所倡导的生存理念、生活方式贯穿于赣南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振兴发展的方方面面。而生态批评,作为一种科学的价值批判潮流,对维护生态正义,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有的学者曾经针对“生态批评”作过分析:“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当代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生态运动的发展,其产生的学术背景是对回避现实生态危机的文学批判的反拨,其产生的思想基础是生态哲学的发展与成熟。”[99]因此,生态批评主要是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违背生态伦理价值取向诸事项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的扬弃。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由于受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在“红白喜事”等方面铺张浪费、讲究排场牌面等旧风俗旧习惯之类的消极现象普遍存在,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严重违背了生态伦理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其实,早在中共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在1932年7 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训令第十四号》中就曾经强调过“勤俭节约”等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火花,他多次告诫全党:“政府中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如客饭,办公费,灯油杂费,都须尽量减少,尤其纸张信套,更可以节省使用。这一切节省,虽在各部分为数甚少,但积少成多,并可以养成苏区中更加刻苦更加节省的苏维埃工作作风——这是万分必要的。”[100]

在美丽中国视野下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生态批评的扬弃离不开现代生态伦理思想的理论积淀。同时,生态伦理也是指导赣南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振兴发展具体实践的伦理基础与基本限度。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中国农村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最为关键的环节是生态观念的转变。正如莱斯特·布朗曾经在《1990年世界状况》中所强调指出的那样:“没有个人着重点和价值观的转变,便不会出现永续社会的演进。”因此,加强贫困农村的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工作,推进全民生态教育是重点。中国政府的生态教育实践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与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同步发展。1990年,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再次重申:“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应结合有关教育内容及环境保护知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自2003年开始,我国中小学增设环保课程,随后,以中小学环保教育为契机,全民生态教育在全国范围内依次铺开。当前,“生态教育”作为推广生态观念的重要手段,日益得到社会各界重视,并且取得了巨大的实践效果,同时,这也是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推进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重要手段。

总之,思想能够给予行动以巨大的活力,文化能够给予人们以深刻的影响。有学者曾经强调指出:“一个人的思想风貌、精神境界、道德情操、认识水平、智慧程度、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脊梁,一个社会的秩序、公正和良知,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进取精神,一个时代的变革力量、开拓勇气、知识积储和道德素养等,都是文化及其作用所形成的后果,都是文化用自己神秘而万能的雕刀所雕塑出来的精神形象,道德形象,智慧形象与文明形象,都是文化的造化与赐予。”[101]因此,加强生态文化研究,宣传生态文化,弘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理念,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形成全民推进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生态教育工作的有利格局,对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充分发挥生态文化软实力、凝聚精神力量,以及实现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