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真”的价值取向

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真”的价值取向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对在建设美丽中国视野下推进农村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真”的价值取向_美丽中国视野下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研究:以赣南农村为例

三、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真”的价值取向

发展是保障赣南农村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减贫辨证性的价值取向,强调的是建设美丽中国“真”的理想诉求,也是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共筑美丽中国梦的首要前提。中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日益明显。“中国特色”、“中国声音”、“中国力量”等词语成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代名词,特别是习近平同志提出“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之后,“中国梦”成为代表中国形象最为贴切的体现。王伟光同志曾经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的一文中强调指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之梦。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蒙受了外国侵略和内部战乱的百年苦难,深知和平的宝贵。”[82]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发展。波士顿大学教授、世界发展研究所所长保罗·斯特里登也曾经强调指出:“发展必须重新下定义,应叫做向当今世界主要‘敌人’:营养不良、疾病、文盲、贫民窟、失业和不平等开战。若按总增长率来衡量,发展则是失败的或仅仅取得了局部成功。”[83]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有关“发展”价值取向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揭示的是纷繁复杂自然社会现象中“真”的规律。这对在建设美丽中国视野下推进农村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李克强同志在主持召开促进西部发展和扶贫工作座谈会时曾经强调指出:“减贫是衡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84]从时间的维度上来看,发展的价值取向体现了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和绿色崛起实践过程中“长期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从空间的维度上来看,发展的价值取向体现了赣南农村贫困居民脱贫致富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局部与整体等各项关系之间协调性、全面性的辩证统一;从效果的维度上来看,发展的价值取向体现了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在振兴发展过程中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经济开发、社会稳定、人的发展以及大自然的权利等多项目标要求的辩证统一。由此看来,发展的价值取向,既要求赣南农村贫困地区注重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在主观诉求上手段性与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又要求注重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在客观实践上相对封闭性与急需开放性的辩证统一。因此,这种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基本价值取向的内在一致性,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振兴发展的具体实践过程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可持续性。“sustai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sustenere”,意思是“保持继续提高”。“持续性”一词,首先是由生态学家提出来的,而所谓“生态持续性”(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就是指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序间使生态系统能维持下去的平衡。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对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里程碑式的陈述。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地球峰会上,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被列为议题,这一重要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多项环境保护政策的出台。然而,对于“可持续开发”概念的界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理解是有差别的:“从总体上看,发达国家主张保全地球的自然环境(生态系统);与此相对,发展中国家则认为要消除饥饿与贫穷就要开发,主张饥饿与贫穷也会破坏环境。”[85]在本选题研究过程中笔者所强调的“可持续性”,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广义层面上的理解。近年来,中国政府开始高度重视“生态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而且更加注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甚至容许经济开发让位于生态环境保护,充分体现出中国政府对建设美丽中国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正如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指出的那样:“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第二,人的全面发展。一般认为,增长是经济事实判断,是以“物”为标准的判断;发展是一种价值判断,不仅包括了经济增长,更加注重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标准的判断。德尼·古莱认为,“发展”的三大核心价值为“最大限度地生存、尊重和自由”。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86]同时,他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高扬。有的西方学者曾经强调过“以人为本”是扶贫开发与生态治理最为重要的环节,并指出:“应该以人为本,尤其是穷人,而不是以生产甚至环境为本,应该强调满足基本需要和长期保障的重要性。”[87]现阶段,中国政府所倡导“以人为本”,并不是以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学者所倡导的“人类中心主义”视角,也不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者对“人”的本质抽象的理解,而是在建设美丽中国视野下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人”,其关键在于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发展。恩格斯曾经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88]只有在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才能有效解决人的“异化”,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强调指出的那样:“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89]2004年,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曾经强调指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都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一定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90]因此,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振兴发展的具体实践过程中,自然资源的有效开发、保护、利用,以及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调动,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第三,适度有序。适度有序的核心在于,人类社会经济开发的限度绝对不能超越自然环境的生态容量和承载能力,要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在《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中曾经强调指出:“只有重视和解决与生产方式相关的经济和环境不公的问题,生态发展才有可能。对经济的发展,生态学的态度是适度,而不是更多。”[9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问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资源节约、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等方面做出过不懈的探索。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出现了新的特点:“由单纯的工业污染过渡到工业和生活污染并存”,而且“水体污染由工业污染到工业、农业复合污染”,同时,“生态污染由局部扩展到更大范围”[92]。因此,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应充分注重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有序性和协调性,在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进程中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在农村减贫工作与环境保护事业中,要高度重视在自然生态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坚持节约、节制原则。丹尼斯·米都斯等在《增长的极限》中也曾经强调指出:“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费方面按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最可能的结果将是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双方有相当突然的和不可控制的衰退。”因此,只有正确地认识和妥善运用发展这种辩证的、动态的、开放的、系统的生态价值取向,才能有效推进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进而谱写美丽中国梦的赣州篇章。

在赣南地区,苏区精神中蕴含着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发展性的价值取向,彰显的是建设美丽中国视野下“真”的价值诉求。一方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和“努力创造第一等工作”的锐意进取精神,揭示的是中共中央苏区时期中国革命规律中“真”的革命新道路,同时这也是现阶段实现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和推动赣南地区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赣南农村贫困地区长期处于发展的边缘,打牌、打麻将、酗酒、赌博、无所事事的人比比皆是,大批劳动力闲置现象较为突出。苏区精神的优良传统是打破贫困群体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等消极思想,并最终实现赣南农村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思想武器。另一方面,“一切服从于革命战争”的奉献精神和执政为民、廉政奉公的作风,揭示出的是苏区干部一心为民的“真”的社会规律,这也是赣南地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灵魂。当时的红色歌谣不仅是对中央苏区时期干部执政为民、廉政奉公作风的真实写照,也是新时期苏区干部队伍的工作原则: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带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

【注释】

[1]中共中央宣传部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年,第7页

[2]梁君思,《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贫困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收录于《第二届中国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论坛(毕节)资料汇编》,2008年9月,第249—266页

[3]李新市,《关于“美丽中国”建设若干问题的初步探索》,载《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第3页

[4]弗罗洛夫,王思斌、潘信之译,《人的前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第153页

[5]熊小青,《环境道德引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2页

[6]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44页

[7]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司组,《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17页

[8]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司组,《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48—849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11页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12页

[11]《农村贫困救助历史沿革》,载《人民日报》,2007年7月14日

[12]赵昌文、郭晓鸣,《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比较与选择》,载《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6期,第65—66页

[13]王小强、白南风,《富饶的贫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杜,1986年

[14]《国务院通知各地各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工作当前关键是按照已经明确的方针和目标狠抓落实》,载《人民日报》,1987年11月14日

[15]蓝红星,《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234页

[16]刘坚主编,《中国农村减贫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年,第249页

[17]北京大学国家扶贫开发研究中心编著,《中国贫困村互助资金理论与实务——基于安徽省的实践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73页

[18]许源源,《中国农村扶贫瞄准:定点部门与NGO的视角》,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第4页

[19]顾仲阳,《〈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期评估结果显示扶贫进入解决和巩固温饱并重的新阶段》,载《人民日报》,2006年3月29日

[2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22、23页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家林业局,《毛泽东论林业》,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62页

[2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384页

[23]《向自然界开战:“大跃进”造成巨大的生态破坏》,载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history/phtv/tfzg/ detail_2010_12/29/3760381_0.shtml

[2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周恩来选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47页

[25]《环境保护状况》,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http://www.gov.cn/test/2012-04/10/content_2110072.htm

[26]《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http://www.zhb.gov.cn/ztbd/gzhy/diqicihbdh/ljhbdh/201112/t20111221_221584.htm

[2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9、41页

[28]《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77页

[29]蒋明君,《2011国际生态安全年度报告》,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第27页

[3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载《人民日报》,2013年2 月1日第1版

[3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载《人民日报》,2013年2 月1日第1版

[32]顾仲阳,《“十一五”期间要完成近十五万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规划目标——攻克新农村建设中的最大难点——访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坚》,载《人民日报》,2006年3月24日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42页

[34]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页

[35]王毅武、高盈盈,《论生态文明与绿色崛起——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例》,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122页

[36]赵曦,《中国西部农村反贫困模式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8页

[37]曾鸣等,《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38]吴成良,《贫困人群是“双重受害者”——〈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带来的启示》,载《人民日报》,2007年12月7日

[39]解振华,《国家环境安全战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页

[40]张锦冬,《俄罗斯利益集团与制度变迁》,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193—194页

[41]施晓慧,《泰国乡村旅游,农民走出致富路》,载《人民日报》,2013年08月20日,第22版

[42]顾仲阳,《首份反贫困发展报告发布扶贫对象两年减少6700万》,载《人民日报》,2013年9月5日,第9版

[43]齐晔主编,《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3):政策执行与制度创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36页

[44]《加大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载《人民日报》2013年08月20日01版

[45]向德平、黄承伟主编,《中国反贫困发展报告(201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10页

[46]《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5页

[47]《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页

[48]《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25页

[49]洪名勇主编,《贵州贫困问题研究报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49页

[50]陈洪明,《“生态王国”崛起“绿色家园”——赣州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载《江西日报》,2013年6月25日,第A01版

[51]《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zwgk/2012-07/02/content_2174947.htm

[52]叶菁、鄢朝晖,《做活“绿水青山”大文章——崇义县抓生态旅游促发展升级》,载《江西日报》,2014年1月5日

[53]《技术升级做“加法”污染排放做“减法”瑞金转型发展促绿色崛起》,载《江西日报》,2013年8月18日,第A2版

[5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384页

[55]沈满洪主编,《生态经济学》,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8年,第296页

[56]李锋,《南非减贫有成效》,载《人民日报》,2005年12月12日

[57]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4—15页

[58]张杰平,《伍新木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载《人民日报》,2013年08月20日,第07版

[59]李惠斌,《生态权利与生态正义——一种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角》,参见:李惠斌等,《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67页

[60]丹尼尔·A·科尔曼,《生态政治:建设一个绿色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126页

[61]丹尼尔·A·科尔曼,梅俊译,《生态社会的价值观》,参见:杨通进、高予远,《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年,第392页

[62]《环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环境科学大辞典》,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03页

[63]《环境科学大辞典》编委会主编,《环境科学大辞典》,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03页

[64]熊建,《为民办事,要告别“盲道思维”》,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9日,第5版

[6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9页

[66]阿尔贝特·史怀泽,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91—92页

[67]纳什,杨通进译,《大自然的权利》,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年,第2页

[68]《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5页

[69]《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55页

[70]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主义》,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页

[71]杨怿华、刘荣松,《赣州:开始苏区振兴“新长征”》,载《人民日报》,2012年7月10日,第14版

[72]蒋明君主编,《2011国际生态安全年度报告》,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第22页

[73]马洪、孙尚清,《经济社会管理知识全书》,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年,第330页

[7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9页

[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页

[7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35页

[77]EC,Environment2010:Our Future,Our Choice——The sixth Environmental Action Programme,Brussels:2001,pp.9—11,转引自:薛晓源,李惠斌主编,《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0—81页

[78]李瑞环《学哲学用哲学》(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74—575页

[7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66页

[80]《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0页

[81]李斌,《广西警方发现赌博歪风侵染农村“白发赌徒”和“赌博童子军”增多》,载《人民日报》,2013年8月13日,第9版

[82]王伟光,《当今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旗帜——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载《人民日报》,2013年8月2日,第7版

[83]迈克尔·P·托达罗,印金强、赵荣美译,《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年,第50—51页

[84]《加大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载《人民日报》,2013年08月20日,第01版

[85]岩佐茂,韩立新等译,《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52 页

[86]《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3页

[87]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耿建新、宋兴无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42页

[8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74—375页

[8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90]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04年,4月5日,第2版

[91]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耿建新、宋兴无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42页

[92]孙鸿烈,《中国生态问题与对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