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提升公民分析判断的能力

提升公民分析判断的能力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分析判断能力是人对事物进行剖析、分辨、单独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能力,是人们认识现象、事物、问题的本质从而作出决断的能力。如果缺少某些相关的知识,他也不可能对案件作出判断。要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就要掌握充足的信息。村民秦某正在考虑明年继续种棉花还是栽葡萄,他通过以下信息,通过分析,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和决定。
提升公民分析判断的能力_中国公民知识读本

五十七、提升公民分析判断的能力

“救命啊!救命啊!”清晨,邻居听到楼上住着一位单身女子的呼救声,便急忙报警。

警察赶到,破门而入,见屋内翻箱倒柜,一片狼藉。那个女子被绑着,正躺在床上无力挣扎。

警察迅速解开他身上的绳索,从炉子上已经烧开的水壶里倒出一杯水,让那女子边喝边叙述经过。

“昨天晚上10点左右,歹徒骗开了我的家门……”

警察问:“你认识那个歹徒吗?”

“不认识!”

“不会吧。”警察冷冷地说道。

那个女子有些吃惊,说不出话来。

试想:警察为什么说这个女子认识那个“歹徒”?这个问题就考察我们的分析判断能力。

可能的原因是案子既然发生在昨晚10点左右,那么到早晨时候,炉子里的水早就烧干了。这水肯定是有人在不久前放上去的。此人当然是女子的帮手了。

类似的情景,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一些断案准确的警官,经常通过对死者尸体的辨认,再分析案件当事人的心理,加上对作案情境的推理、分析与判断,得出死者是怎样死的结论,做出正确的判决。这些警官有极强的分析判断能力。

虽然,每个人都不可能像判官或法医那样,细致地分析情况,做出判断。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做出大大小小的决定,这都是对自己所掌握情况分析和判断的结果,这也总是需要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的。

分析判断能力是人对事物进行剖析、分辨、单独进行观察和研究的能力,是人们认识现象、事物、问题的本质从而作出决断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较强的人,往往有专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有着独到的成就和见解。

那么,如何提升公民的分析判断能力呢?

(1)要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这样才能对事物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判断。一个没有具备足够知识和经验的人很难做到对事物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一个判官或侦探要判断一个杀人案,这就要求侦探家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推理学、化学、医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等)。如果缺少某些相关的知识,他也不可能对案件作出判断。一个村民要判断村里的低保评选是不是公正,就要了解低保的申请条件与程序。

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对遇到的问题如果要快速准确地作出判断的话,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积累和总结自己的经验。

(2)要独立思考。

①知识和经验也是有局限的。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但也可能会使人们形成思维定势。古人的知识告诉我们,太阳东升西落,虽然今天我们还说“太阳升起来了”、“太阳落了”,但实际上我们明白太阳并没有东升西落。可见,经验也不一定带来正确的判断。

不管是一个人的经验,还是千百人的经验,都不可能永远有效。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固守以前那些观念,不跟上时代的步伐,凭过时了的经验分析和判断,便是刻舟求剑。

有这样一个“哭死人”的小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从前,有个无赖,偶然从一家办丧事的门口经过,便混进去,对着灵位放声大哭起来。众人不认识他,惊异地问他为何痛苦。他答道:“我与死者是最好的朋友,几个月不见,想不到就去世了,怎不令我伤心?”家人听了,很是感动,就挽留他吃喝了一顿。

在回家的路上,无赖遇见一个穷相识,便得意地把自己如何骗吃骗喝的事告诉了他。

第二天,这个穷相识到另一户办丧事的人家里,模仿那个无赖,大哭一声。那家人问他为什么大哭。他回答说:“死者和我是老相好……”话音未落,众人的拳头像雨点一般落到他的头上。原来,这家死的是一个年轻的寡妇。

这个无赖“哭死人”的经验具有偶然性,而那个“穷相识”却以为是好经验,去模仿。不但没有捞着吃喝,还挨了一顿打。他不明白无赖的经验只能灵验一次。

经验有局限性,书本知识也有局限性。书本上的知识是人们实践经验的总结,有很大的学习价值,但如果钻到书本里出不来,成了书呆子就成了坏事。战国时期的赵括因“纸上谈兵”葬送了赵国的40万大军,四百多年后,同样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熟读兵书”的马谡痛失街亭,导致蜀国军队大败,自己被斩。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现实复杂多变,不能拘泥于书本。

②不迷信权威。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总是会有权威,权威使人省去许多思考的时间,还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我们并不反对权威,我们反对迷信权威,下面两个小故事就说明,迷信权威会导致错误的判断。

有一次,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讲学。他向几百名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2+2=?”学者们互相看着,没人作答。这位哲学家只好自己作答:“2+2=4嘛!”全场的人都很吃惊。

“2+2=?”这个问题,如果是小学生提出来,任何人都能答上来。而在此时,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无人作答,只因为罗素是一名世界级的哲学权威。在他们看来,凡权威提出的问题都是深奥无比的。

③不盲目跟从众人。先看一个小故事。

众人望天

一个人走在马路上,突然停下脚步,仰起脸,望着天。后面的人见他如此,便以为天上出了奇怪的事情,于是站在他身后,也跟他一样,仰起脸望天。再后面的人走过来见有两个人在望天,便停了下来一起望天。就这样,望天的人越来越多。

望了一会,没发现天上有什么异常,有人便问身边的人:“你望什么呢?”那人说:“我也不知道。”

“啊嚏!”第一个望天的人打了一个喷嚏,走了。

众人才恍然大悟,纷纷散去。

上面的故事说明,人容易受到众人的感染和影响,盲目跟从别人,做出错误的判断。

(3)掌握足够的信息。要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就要掌握充足的信息。

村民秦某正在考虑明年继续种棉花还是栽葡萄,他通过以下信息,通过分析,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和决定。

近几年棉花病虫害频发,棉花品质下降,农药、化肥涨了将近90元,再加上灌溉水费,一亩棉花的纯收入大概只有三四百元,这还不包括劳动投入。

如果栽植葡萄,政府有补贴,但他却担心卖不出去咋办?这时听说劳动局正给村里培养经纪人,村里也正在筹划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还有一个问题,葡萄从栽植到挂果需要三年时间,搞不好会赔本。秦某一向谨慎行事,他觉得还是有风险,于是决定在自家的3亩地里先栽一亩,过两年再说。

(4)多角度、多方面看问题。

有一天,甲问乙:“树上有10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

乙反问:“是无声手枪吗?”

“不是。”

“枪声有多大?”

“80分贝~100分贝。”

“那就是说会震得耳朵疼?”

“是。”

“在这个城市里打鸟犯不犯法?”

“不犯。”

“你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了?”

“确定。”甲已经不耐烦了,“拜托,你告诉我还剩几只就行了。”

“好,树上的那些鸟有没有聋子?”

“没有。”

“有没有关在笼子里?”

“没有。”

“边上还有没有其他的树,树上还有没有其他鸟?”

“没有。”

“有没有残疾的或饿得飞不动的鸟?”

“没有。”

“打鸟人的眼睛有没有花?保证看到的是10只?”

“没有花,就10只。”

“有没有傻到不怕死的?”

“都怕死。”

“会不会一枪打死两只?”

“不会。”

“所有的鸟可以自由活动吗?”

“完全可以。”

“如果你的回答没有骗人,”乙满怀信心地说,“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掉下来,那么就剩一只;如果掉下来,就一只不剩。”

上面这个小故事中的乙似乎太过较真,近于夸张,但他实际上告诉我们要多角度、多方面地看问题,尽可能考虑各种因素,这样考虑事情周全,就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当然,全面分析,考虑各种因素,固然能降低风险,但也可能因此而犹豫不决,前怕狼后怕虎。要明白只要作分析和判断,总会有出错的可能。

(5)善于探求因果关系。

世界上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要了解事物的前因后果,就得探求因果关系,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如果不善于探求因果联系,只是“想当然”,那么我们就会做出不切实际的判断。下面两个案例就说明了这一点。

[案例1]一天小明放学回家,向妈妈诉苦:“大鹏把我的笔盒摔坏了,我要他赔一个新的。”妈妈一听,很生气,就去找大鹏“算账”。

到了大鹏家,只见大鹏的妈妈正在缝大鹏的书包,一问才知是小明先撕破了大鹏的书包,大鹏才率坏了小明的笔盒。小明的妈妈只好尴尬地回来了。

[案例2]为应付检查,某局长亲自检查出勤情况。局长提前来到单位,一连几天发现,会计科科长小刘比他来得还早,并且早早地把办公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打了两壶水,然后坐在那里看文件。

于是,局长在周末的大会上,把小刘表扬了一番。最后说:“刘科长家住在河东,比我们所有同志住得都远,还有上小学的女儿需要接送,可他每天都能提前上班……我们都要向刘科长学习。”

话音刚落,有几个人在下面小声议论,有的还捂着嘴笑。

“你们在说什么?”局长大声问。

“没,没说什么。”

“不对!小李,他刚才和你说了什么?你为什么笑?”

在局长的再三追问下,小李不得不说:“他,他说,刘科长前几天和老婆吵架,搬到单位里住了……”

话没说完,全场的人都笑了,局长的脸也红了。

上面两个事例说明,小明的妈妈和局长不了解事情发生的真正原因,粗枝大叶地只听到或看到一点就急着下结论。大鹏摔坏小明笔盒的根本原因并不在大鹏身上,而刘科长“来得早”和他“表现良好”之间的关系也是表面上的,是虚假的。

小明的妈妈如果能在去大鹏家之前,先问清楚小明笔盒被摔的具体情况和前因后果,也就不会弄得“尴尬地回来”。那位局长在看到刘科长的良好表现后,如果进一步跟他聊一聊,就不难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便不会在众人面前“脸红”。

(6)细致观察。

这是发生在上海的一个真实故事。

1983年冬季的一天,一个叫刘泽平的人到上海普陀分局来报案,说老婆因煤气中毒身亡。经验告诉我们中,燃气中毒死亡有三种可能:一是不幸意外中毒身亡,二是自杀,三是被别人所杀。

法医到了现场,也就是刘泽平的家里,只见死者黄某衣着整齐地躺在床上,尸斑呈樱红色,未见挫伤,确为煤气中毒而死亡。

据刘泽平说,前一天晚上9时,他与老婆一起吃完饭,他去上夜班了,到第二天上午下班回来,发现老婆煤气中毒死亡。他说煤气灶有粥溢出的痕迹,可能早上起来烧粥不当心而中毒死亡。

但法医对现场仔细观察后,断定这不是自杀,是被别人杀死的,凶手就是报案人,即死者丈夫刘泽平。以后的事实证明,法医的判断是对的。

分析一下,为什么法医的判断是对的?

事实上,法医对死者的现场观察后发现了几个疑点:

①死者衣着整齐地躺在床上。凡是煤气中毒死亡前,都有一个挣扎着爬向房门的痕迹,不大可能衣着整齐地躺在床上。

②锅里的粥汤米粒还相当完整,表明粥烧了没有多长时间。

③虽然煤气灶上有粥汤的痕迹,但粥汤没有进入煤气灶的灶眼,不至于火头熄灭,使煤气空泄。

④房子里煤气的味道不是很浓。

后来这位法医与刘泽平正面交谈了一天一夜,他的说话破绽比较多,不能自圆其说。最后终于顶不住了,就将杀妻过程如实交代。

(7)控制感情和情绪,冷静分析和判断。

前面提到,要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就得独立思考,还得多角度看问题、探求因果关系,还要细致观察。但要做到这些,必须是在平静的状态下。一个人在生气、发怒、伤心、狂热的时候,往往会失去理智,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

但人都是感情动物,每个人都会有所爱,有所恨,有时也会有所妒忌;每个人都感受过惊喜与欢乐、悲哀与愤怒、忧愁与苦闷、遗憾与失意……人若没有感情,那是木头疙瘩。我们需要感情,但感情是盲目的、变化无常的,因而如果让感情左右了人的心灵和行动,就会影响乃至干扰人的正常思维,不利于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有位名人说过:“不要被个人的感情左右,是我们做出思考、行动不可缺少的信条。”因此,当我们要解决问题时,需要用理智去思考和分析,应该努力避免受到感情和情绪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