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贫困和社会排斥

贫困和社会排斥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今天,贫困和社会排斥问题却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调查数字显示,今天,超过90%的法国人将贫困列为个人首要担心的问题。专栏11.1社会最低标准津贴体系法国社会最低标准津贴体系包括一系列按照收入条件发放的补助金,旨在保证个人或其家庭的最低收入水平。
贫困和社会排斥_法国社会保障制度

一、贫困和社会排斥

了解贫困和社会排斥问题(通过政策结果进行分析),必须从分别理解每个概念的含义入手。然而,这一定义和量化的过程却并非易事,因为,事实上,其描绘出了一个社会赋予其自身的特征,以及每个社会特有的不平等问题。然而,这一描述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但是今天,贫困和社会排斥问题却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调查数字显示,今天,超过90%的法国人将贫困列为个人首要担心的问题。根据一项为法国人民救助委员会所做的调查(1)显示,80%的受访者担心其子女日后会经历贫困状况;而30%的受访者则表示曾经经历过这一状况。

(一)贫困的衡量

对贫困水平的测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项测量指标,而考虑到这一问题的多面性,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目前仅有的“官方”定义是欧盟对于贫困的界定,其将穷人定义为“由于拥有的物质、文化和社会资源过度匮乏,而被其所在成员国最低可接受生活方式(标准)排除在外的人群”。(2)由此,我们确定了测量贫困水平的三项基本指标:货币贫困指标、社会最低标准体系指标和生活条件指标。

1.货币贫困

这一指标为欧盟所采用,是指生活水平低于总人口的中等生活水平60%的人群。直到前不久,法国一直将这一标准的门槛降低为中等生活水平的50%。

近30年以来,以60%标准测量的货币贫困率不断下降:从1970年的17.9%下降到2002年的12%。其后,货币贫困率基本保持稳定(略有回升):2005年为12.1%。(3)

2005年,大约700万人被划分为贫困人口,即月人均收入低于817欧元人口。根据这一定义,尽管实际贫困人口比重并未增加,贫困强度却有所增长:贫困人口的中等收入水平离贫困线越来越远。换句话说,总人口中贫困人口比重没有上升,但其相对财务状况却在恶化。从2002年到2005年,这一比率从16.3%上升至18.2%。2005年,每两个贫困人口中有一人生活水平低于每月669欧元,即低于60%标准贫困线约20%。有关数据似乎证实了这一“双重”结果:经常出入接待或收入机构人员数保持稳定,而最贫困人口生活状况却“脱轨”。

img32

图11.1 50%和60%标准贫困线下的贫困率

在50%中等生活水平标准下,货币贫困率的相对下降幅度更为明显。1970年该比率为12%,而2005年这一比率仅为6.3%,下降将近一半。根据这一标准,这一时期的贫困人口数为3600万人。对两种标准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贫困和社会排斥问题存在的持续性,以及贫困线标准附近人群的不稳定性。当贫困线比例标准由50%变为60%时,贫困人口数量增加了一倍。

社会转移(支付)在减少货币贫困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根据欧洲统计研究所为法国测算的数据,进行社会转移之前的法国贫困率明显更高(平均高出31点),说明法国是社会再分配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相反,在社会再分配较低的国家中(如南欧、爱尔兰和英国等),贫困涉及范围更广。

2.社会最低标准体系指标

领取九种社会最低标准津贴(主要是福利救济)(4)的受助者人数是贫困水平测度的另一指标。这一指标更加注重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将各种引起公共机构救助(地方救助之外)的贫困和社会排斥状况纳入考虑范围。截至2006年底,约3500万人领取此类社会最低标准津贴,占20岁以上人口的7.5%。最低待业生活保障金(RMI)作为最重要的津贴安排,共有1300万申领人,约占社会最低标准津贴实际申领人数的40%(但2007年领取人数净减少116万人,从2006年12月到2007年12月累计下降8%)。

直至20世纪90年代末,社会最低标准津贴申领人数一直保持增长趋势。其后,随着经济形势持续好转,这一人数开始逐步下降。2003年以后,这一数字开始重新上升,并在随后出现下降趋势。申领人数的再次下降一方面得益于相关就业救助金的发放,另一方面取决于再次就业分红措施的影响。

表11.1 截至2006年底社会最低标准津贴领取人数(万人)

img33

资料来源:2006年法国CNAF、MSA、Unedic、CNAMS、CNAV。

专栏11.1

社会最低标准津贴体系

法国社会最低标准津贴体系包括一系列按照收入条件发放的补助金,旨在保证个人或其家庭的最低收入水平。该体系包含九种适用于全部国土范围的津贴安排:

最低待业生活保障金,创设于1988年,保障所有25岁以上人口(含25岁)或独自抚养一个及以上儿童人口的最低收入。

单亲补助。创设于1976年,面向独自抚养一个及一个以上已出生或未出生子女的个人。若最年幼子女年龄大于三岁,补助金最多发放一年(短期单亲补助),否则,补助金发放直至所有子女满3周岁(长期单亲补助)。

成年残疾人补助。设立于1975年,面向既无退休福利收入也不领取工伤补偿年金的残疾人。

国家团结互助体制失业津贴,包括特殊互助津贴,安置津贴和替换退休津贴(allocation equivalent retraite de remplacement)。特殊互助津贴创设于1984年,面向已用尽失业保险额度,但在工作合同终止前10年内已证明有至少5年受薪活动记录的失业者。

安置津贴。设立于1984年,最长期限1年,适用于获释罪犯、工伤人员或职业病患者、未参加失业保险的外派雇员、难民或已在法国申请避难的个人。替换退休津贴(allocation equivalent retraite de remplacement)设立于2002年,以某些特定求职者为对象,在其60岁前,为其缴纳共计160个季度的养老保险费用。

补充养老津贴。创设于1956年,面向所有65岁或以上人群(或60岁及以上丧失工作能力人群),保证其收入水平达到最低养老标准。

鳏寡津贴。1980年设立,面向所有已过世社会保险投保人的仍然健在的配偶。

残疾补充津贴。1957年设立,面向因长期丧失工作能力而领取残疾抚恤金的60岁以下老人。2006年1月1日起取消了申领人年龄限制。

团结互助收入。2001年创设,仅适用于海外省,面向50岁以上、领取最低待业生活保障金两年以上、即将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个人。

3.生活条件指标

这一指标从家庭遭受的物质困难角度进行贫困分析。分析由27个参数组成,涉及家庭预算约束、延期支付、削减消费和住房困难等变量。27个参数中同时有8个以上被定义为“缺乏”的个人,即被划分为生活条件贫困者。1998年到2004年之间,这一指标水平基本保持稳定,唯一一次的明显下降涉及因住房质量问题(卫生舒适度、供暖等)而造成的住房困难。住房的质量问题和获取困难一并构成了贫困和社会排斥问题的突出特征。2004年以来,这一指标下降了两个百分点,2006年达到12.7%。

众多贫困的测度方式不应掩盖一个事实,即贫困首先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其累积性特征促使全国贫困和社会排斥观察研究所提出了按照一系列核心指标来度量贫困水平的方法,尝试将贫困的多方面因素纳入考虑范围(见全国贫困和社会排斥观察研究所2007—2008年报告)。

表11.2 生活条件指标测度的贫困率 (单位:%)

img34

注:①至少占清查的六项问题中的三项。
②至少申报了调查认定的三项困难中的一项的家庭。
③缩减消费的内容占九项中至少四项的家庭。
④申报了九项困难中的至少三项的家庭。如果说住房面积、湿度或噪声条件等问题所占的比重有所减少,住房舒适度问题的比重则保持不变。

资料来源:欧洲收入和生活水平调查(SRCV)2004年、2005年,2006年数据为推测结果。

各项指标间的差异(三项下降,一项保持稳定)可以由分析限制条件的性质差异来解释:家庭预算约束指标因具有相对性质,下降幅度较小(每年对应的收入和支出增长速度相近)。相反,消费限制条件或住房困难程度等指标则更为绝对化,长期保持稳定(例如:“是否能够每周吃肉两次”)。由于法国家庭平均生活水平每年规律性地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指标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将逐渐减弱。

(二)社会排斥问题

贫困和社会排斥并非一组同义词。许多研究均试图澄清后者这一尤为模糊的概念(5),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二者之间的关系更倾向于互补而非竞争(6),尽管社会排斥这一概念同时还涉及其他领域,如社会联系缺失和社区或校园隔离等。相反,为何“社会排斥”一词今天却似乎优于“贫困”一词(特别是在行政用语和欧洲语言当中),值得我们思考。事实上,“社会排斥”这一概念不仅包含了“贫乏”之义(贫苦、匮乏),同时还涵盖了一个“贫困”这一概念难以概括的方面。同时,这一概念还被认为较少带有贬低意味;从这个角度上不难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从欧洲到各国,这一名称在不知不觉中趋向于更加委婉地陈述事实。此外,今天在实践当中,人们更常用到的是“促进社会包容政策”这一概念,而很少再使用“反贫困和社会排斥政策”的说法。“包容”一词,在这点上,更有利于在某种程度上消除不平等的问题。随着这一概念的产生,社会学领域的其他主题也一一出现:尤其是“融入”和“整合”问题。这两个词是借用自公共就业政策领域用语。如果说贫困一词带来了可怕的概念性和测度问题,社会排斥所带来的实际问题更甚于此。(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