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及典籍概览

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及典籍概览

时间:2022-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书籍的演变以独具传统的物质形态发挥着汉字的文化传播、承续功能。汉字典籍的形态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经”指经学著作,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书籍,包括儒家经典和历代对儒家经典的注疏。这些著作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渊源。先秦诸子的影响遍及后世。
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及典籍概览_中国传统文化概要

第三节 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及典籍概览

中国古代有着浩繁的文化典籍。这些典籍随着汉字的发展而形态演进,由简牍而版本,终于蔚为大观。这些丰富的文化积累,经前人整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此外还有类书和丛书。

一、书籍的形态:由简牍而版本

自有文字起始有书籍。据古文献记载,商代的典籍是简牍——用丝绳或牛皮编在一起的竹简,由于难以保存未能传世。今人所见的周代典籍,是金刻和石刻。金刻指刻在铜器上的铭文,石刻指刻在石头上的碑文。石刻保留了不少文化典籍,著名的有“熹平石经”、“正始石经”、“开成石经”等。

除金刻、石刻外的另一种书籍样式是简策。“简”是竹片,类似书的一页,“策”是用线或牛皮将多片竹片编连成一册。古人用毛笔沾漆书写于其上,后又改用石墨书写。

简策之后出现了帛书。帛是一种丝织品,又称缣、素。帛书产生于春秋战国之交,以笔墨书写。帛书到了东汉已广泛运用。

纸早在西汉初年就已发明,东汉蔡伦改进、推广之后,到西晋南北朝之时,纸写本盛行;左思《三都赋》写成后,京师豪贵竞相传抄,一时洛阳纸贵。写本盛行于唐朝以前,这种书以数纸连为一幅,可以卷起来收藏,但查阅极为不便,后改为折叠,称为“册页”,以一页为一版,递相衔接,这就为雕版印刷提供了可能。

雕版印刷术起于中唐,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刻印的《金刚经》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的印刷实物。唐五代以后,雕版印刷开始规模化,并出现了官刻、坊刻、私制并行的盛况

自雕版印刷发明之后,刻书成为历代朝野一项重要的工作,印刷技术也得以不断革新。北宋毕昇发明了泥活字版,已与现代铅字排印相似。宋元以后,又出现了铜活字和铅活字,明代的活字印刷渐成规模。

清代的官刻书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技术、装潢上都超过了宋、元、明三代。统治者命词臣编纂了数以百计的大部书籍,又大量翻刻古书,如《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有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金属活字版印刷的《古今图书集成》等。

在雕版乃至活字版盛行之后,手抄本并未绝迹。明代编辑抄写《永乐大典》,成书22211卷;清代乾隆年间,制成两倍于《永乐大典》的大抄本《四库全书》。

中国书籍的演变以独具传统的物质形态发挥着汉字的文化传播、承续功能。汉字典籍的形态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二、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典籍

这里从经、史、子、集、类书和丛书六个方面来介绍古代的主要典籍。

“经”指经学著作,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书籍,包括儒家经典和历代对儒家经典的注疏。“注”即注解;“疏”即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经书本有其名,如《诗经》本名《诗》,《易经》本称《易》,后因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这些儒家经典所做的“传”和“注”盛行(“传”即阐明经义)之后,才尊称其本书为“经”。

西汉初以《易》、《诗》、《书》、《礼》、《乐》、《春秋》并称“六经”,这是孔子整理的古代文献。后《乐经》失传,增《孝经》及《论语》称七经。至唐代分《礼经》为《周礼》、《仪礼》、《礼记》,扩为九经,后又增《左传》、《公羊传》、《谷粱传》(俱为解释《春秋经》的传书),扩为十二经。宋代又增加《孟子》,合为十三经。

经学乃国学之首,历朝之研究著述难以胜数,派别繁杂。现就十三经本身略作介绍如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书经》本名《尚书》,是我国最古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其内容大部分是文诰号令。

《周礼》是一本谈论政治制度的书,所记多为西周旧制,也加入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仪礼》记录了周代贵族的礼制,反映了当时的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礼记》是对《仪礼》的解释、补充和说明。

《易经》又名《周易》,本是一本占筮的书。战国末期儒家在阴阳道家学说影响下为周易的卦爻辞作了哲学化的解释,使它成为儒家的经典。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14年(公元前481年)这一“春秋时代”的历史。《春秋》经孔子修订,语言过于简略,类似当今的新闻标题。后人因各自领会不同而有《左传》、《公羊传》、《谷粱传》。《左传》以解说史实为主,后二者以解释《春秋》经文为主。

《论语》是关于孔子及少数弟子言行的记录。今本《论语》是东汉郑玄混合各本而成,共20篇。南宋后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孝经》是孔门后学论述孝道和宗法思想的书。《尔雅》是一部古代训诂的资料汇编,成书于西汉,后世经学家常以此书解释儒家经义。

《孟子》是记述孟轲言行,包括其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所著。

儒家思想自汉以后成为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经学作为阐释儒家思想的学问,对后世乃至近、现代的影响都是巨大而深远的。

“史”即史学著作。中国史学自有《春秋》始,司马迁之《史记》开纪传体史书先河,东汉班固循其体例作《汉书》,后历朝历代皆有断代史,《二十四史》共3249卷。

编年体史书代表为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关于史部著作,详见本书《中国古代史学》一章。)

“子”指“诸子百家”,即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著作。《汉书》的《诸子略》将诸子分儒、道、墨、阴阳、法、名、纵横、杂、农、小说十家。《四库全书总目》中,将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农、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14个部类。

先秦诸子中有代表性的著作是《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墨子》、《晏子》、《尹文子》、《管子》、《商君书》、《慎子》、《韩非子》、《孙子》、《吴子》、《吕氏春秋》。这些著作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渊源。

先秦诸子的影响遍及后世。至汉魏六朝又兴起学派著述高潮。代表著作有《新语》、《淮南子》、《法言》、《论衡》、《抱朴子》、《世说新语》、《颜氏家训》等,其思想、写作皆取法先秦诸子。

“集”指诗文词等书的总称。“别集”指个人诗文作品集,“总集”指汇录多人作品的集子。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著名的还有《楚辞》。

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集是南朝梁萧统编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收录先秦至南朝梁各体诗文130余家。南朝陈徐陵编有《玉台新咏》,是一部继《诗经》、《楚辞》之后的诗歌总集。

唐代的诗文总集有《文馆词林》,辑有先秦至唐初的各体诗文1000卷。五代后蜀的《花间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词总集。

宋代文集有《宋文鉴》、《文苑英华》、《乐府诗集》、《唐文粹》、《万首唐人绝句》。

金朝有《中州集》,元代有《元文类》。

明代有《明文衡》、《唐诗晶汇》等。

清代编辑的历代诗文总集也很多,如《古诗选》、《古诗源》、《古文观止》、《全唐诗》、《唐诗三百首》等。

别集收录一个人所作的全部诗文。历代名家大都有文集行世。如《嵇康集》、《骆宾王集》、《李太白集》等。

类书近似于现代的百科全书。它将群书中的各种资料,按诗文、辞藻、人物、典故、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飞禽、走兽、虫鱼等项分类汇集成书。明代以前,类书中最著名的有四大部,即唐代的《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

明代的《永乐大典》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类书。此书收入经、史、子、集、释藏、道经、北剧、南戏、平话以及医学、工技、农艺等各类著作七八千种,全书正文22877卷。

清代是类书编纂的鼎盛时期。《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是我国现存类书中规模最大、用处最广、体例最完善的一种。

丛书是“以数人之书合为一编而别提一总名”,如清代的《四库全书》,收书3503种,分经史子集四部。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远不止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无论是民族、政权间的冲突还是外敌入侵,都曾造成对文化的破坏。在印刷术未形成或普及的情况下,大量书籍都只有稿本或少数抄本流行,战乱一起就毁于一旦。秦始皇焚书坑儒,许多儒家经典只能靠口头传播保存;王莽覆灭,宫中三万多卷图书焚毁;汉末董卓之乱和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皇家图书数万卷荡然无存;南朝梁元帝国破身亡之际,将l.4万卷图书焚烧成灰。至此,从先秦到南北朝的典籍中,已有一半荡然无存。

近代帝国主义入侵和国内战乱还毁灭了大批珍贵典籍。《永乐大典》唯一留下的一部近2万卷的副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焚毁或掠夺,仅存800卷。近8万卷的《四库全书》,共抄成七部,其中三部毁于帝国主义入侵和国内战乱。20世纪初年在敦煌发现的大量唐写本经卷,大部分被俄、匈、法、日等国文化侵略者掠走。

在人类历史上,像中国这样历代传播的文化典籍是极为罕见的,它所遭受的损失也是绝无仅有的,尽管如此,浩瀚的文化典籍在人类文化史上,仍是最具光彩的一笔。

【注释】

[1]《汉文学史纲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