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飞将军李广的资料_关于飞将军李广生平介绍

飞将军李广的资料_关于飞将军李广生平介绍

时间:2022-01-06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飞将军李广的资料_飞将军李广生平介绍在武功赫赫的西汉武帝时代,甲士彪炳,将星璀璨,李广是其中极其耀眼的一个星座。乃秦国名将李信的后裔。这件刺杀案令秦王极为震怒,遂派遣大将王翦讨伐燕国,将军李信随大军出征。但秦王并没有过于指责,又令李信随将军王贲攻取辽东,俘获燕王喜,灭亡了燕国。两支队伍都是反击匈奴的劲旅,两位将军都是御边名将,然而,匈奴人更怕李广调教出来的军队,将士们大多乐于跟随李广出征。

飞将军李广的资料_飞将军李广生平介绍

在武功赫赫的西汉武帝时代,甲士彪炳,将星璀璨,李广是其中极其耀眼的一个星座。他从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以“良家子”的身份投身军旅,到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不幸去世,这位被誉为“飞将军”的国家干城,在近半个世纪的生命跨度里,辗转出任陇西、北地、上郡、云中、雁门、上谷和右北平等郡太守,长期率领边疆军民同北方之敌作殊死的搏斗。正如史书记载,“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

在此期间,他先后五次参与西汉王朝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每一次都甘冒斧钺,冲锋陷阵,为保卫西汉王朝、巩固国家北部边疆献出一生,并建立起不朽的功勋。然而,将军的人生结局则令人扼腕:他虽战功卓著却不得封侯,他虽杀敌无数却自戗身亡。这一幕历史的悲剧,使后人唏嘘不已,以至于一千四百年后的唐代诗人高适还发出无限浩叹:“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

名将苗裔


李广,陇西成纪(甘肃秦安)人。原籍槐里(陕西兴平东南)。乃秦国名将李信的后裔。当年,李广的这位先祖在攻灭赵、楚、燕、代、齐地的战争中,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是秦王扫平群雄、统一天下过程中颇为倚重的一员战将。

秦王二十年(前227年),秦王已经剑指东方,并不断派遣强大的军队频频出击,灭韩、破赵、伐楚,即使远在数千里之外的燕国也感到亡国的危机,这时,燕太子丹为挽救国家覆灭的命运,便策划了一个“献地图”的阴谋,派壮士荆轲前往咸阳,伺机刺杀秦王。不料在献图的最后一刻,“图穷匕首见”,荆轲行藏败露,被当场杀死。这件刺杀案令秦王极为震怒,遂派遣大将王翦讨伐燕国,将军李信随大军出征。

liguang.jpg

不久,秦军攻克燕都蓟(北京),燕王喜和太子丹亡命辽东。李信仍挥军穷追不舍,终于迫使太子丹在衍水(辽宁太子河)之上自杀,其首级被送往咸阳,从而消除了秦王的切齿之恨。大概由于李信在伐燕战争中的突出表现,第二年,秦王便命令这位青年将领率20万军队伐楚,终因兵力不足,秦军吃了败仗。但秦王并没有过于指责,又令李信随将军王贲攻取辽东,俘获燕王喜,灭亡了燕国。最终,李信还是以军功受封于陇西成纪。

秦、汉之际的陇西地区,胡汉杂居,汉人与匈奴人、羌人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干戈扰攘,边衅不断。为了自保,这里的边民崇尚武功,人人长于骑射。所以,史书上说,“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猎为先。故秦诗曰‘在其板屋’;又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及《车辚》、《四耋》、《小戎》之篇,皆言车马田狩之事。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才力为官,名将多出焉”(《汉书·地理志》)。正是这样的环境,历代都造就了一批批能征惯战的职业军人,秦时的白起、王翦,汉时的甘延寿、公孙贺、傅介子、苏武、赵充国、辛武贤等,都是来自陇西的一代名将。

出身于“世世受射”的军人世家、从小又活跃在具有尚武精神的环境里,李广耳濡目染,必然有着强烈的以勇力报效国家的愿望。他身材高大魁梧,两臂修长有力,平时言语不多,一门儿心思跑马射箭。他同别人交往,也是“专以射为戏”,所以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其中尤以骑射见长。他的射箭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精准而又有力度,是青年人中最为突出的一个,“虽其子孙他人学者,未能及广”。

据记载,他在任右北平太守时,曾带着随从打猎,突然发现前面的乱草中似乎有一只老虎卧在那里,于是拈弓搭箭,一箭射将过去,那只猎物无疑已被射中。李广急忙走上前去,一看,原来却是一块巨石,而那支箭镞已完全射进石头之中了。唐朝“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诗人卢纶惊异于将军的神力,写了《塞下曲六首》,其一道: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

当然,这里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他对弓箭的把握十分娴熟,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则是确实的。他所任职的地方有虎,他都“常自射之”。右北平也有虎踪,他甚至被老虎抓伤过,但他还是将其“射杀之”。他高超的射技,在与匈奴人的搏杀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李广的本领和过人的胆略是相辅相成的,他在对敌作战时,总是以最短的距离接近敌人,瞄准目标,一箭毙敌,“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所以,对敌作战,他屡次遭遇到危险,射杀猛兽,“亦数为所伤”。真是名门虎将,名不虚传。

李广从军以后,终生以古代名将为榜样,廉洁自律,每次得到赏赐,都与部下分享,致使这位享有2000石俸禄的将军,居然家无余财。平时在军中也不搞特殊,每逢战事,总是一往无前,冲在前头,斩将夺旗,屡建殊勋;在生活上,常与士兵同甘苦,“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所以,士兵们都乐意同他出生入死,冲锋陷阵。对于军队的管理,也颇具人性化,“广行无部伍行阵,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习刁斗自卫,莫(幕)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

就是说,平时,李广的部队没有严整的队列阵式和严格的军规约束,到了宿营地,有水有草就够了,战士可以自由行事。晚上为了让将士休息好,不在营区敲击刁斗报警,只在远离军营的地方设置哨兵,虽如此,李广从来没有遇到危险。这种所谓“宽缓不苛”的带兵方法,减少了很多形式主义和文牍主义的东西,符合野外作战的特点,很受将士的拥护。

这与当时的另一位名将程不识形成鲜明的对照,程将军治军的方法是,“正不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自便”。两支队伍都是反击匈奴的劲旅,两位将军都是御边名将,然而,匈奴人更怕李广调教出来的军队,将士们大多乐于跟随李广出征。即使程不识将军也以极赞赏的口吻说:“李广军极简易,……而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

李广心地坦荡,正直无私,他做了错事,也是终生悔恨。还是早年在陇西作太守时,辖区内的羌人发生叛乱,他采取欺诈的手段诱骗对方800多人投降,最后却把他们杀害了。这一“杀降”事件,直到晚年还使之痛心疾首,他无限懊悔地说:“至今大恨独此耳!”

李广久事戎行,从未虚报邀功的恶习,即使战场失利,他也不诿过于人。元狩四年(前119年),在大将军卫青指挥下的漠北之战中,李广因“失道”贻误战机,他被指令前往接受审查。这时,李广挺身而出,慨然说:“诸将校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到大将军府后,他也没有为自己辩解,竟然拔剑自刎,以死明志!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高度赞扬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其李将军之谓也。”

威震匈奴


李广的一生,历经吕后、文帝、景帝、武帝四世。他少年从军,在长达47年的军旅生涯中,都是以汉朝的劲敌匈奴为对手。他的前半生,汉王朝长期执行对匈奴人的“和亲”政策,所以双方没有发生太大的战事,但是,匈奴人袭边的战火依然不时被点燃,李广就像一个救火队员,多次被派往边防之上。一直到了元光二年(前133年),汉王朝才废除屈辱的和亲政策,屡发大军强力反击匈奴,李广派上了用场,他先后被朝廷任命为陇西、北地、上郡、云中、雁门、上谷和右北平等郡太守,他的足迹几遍于汉王朝的北方边疆。在相当于今天的陇东、陕北、内蒙古草原以及山西、河北的北部、辽宁的南部,“日以匈奴合战”,经常同敌人作殊死的搏斗,这时的李广威震匈奴,声名远播于大漠。

汉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匈奴老上单于率14万骑兵,侵扰朝那(甘肃平凉西北)、萧关(宁夏固原东南),杀害了北地(甘肃庆阳)都尉孙卬,大批的人民、牲畜被掠夺。接着又侵入彭阳(甘肃镇原东),并派出骑兵烧毁了回中宫(陕西陇县西北),担任侦察的骑兵甚至深入到雍(陕西凤翔)、甘泉(陕西淳化)一带。这引起朝廷的高度警觉,除了派遣1000辆兵车、10万骑兵,警卫首都长安之外,又派遣大军迎击匈奴,李广也随军出征。

双方以渭河为界,相互攻击,各有胜负。由于匈奴人后勤补给困难,一个月后,只好挥军退去。这是李广第一次参加对匈奴人的战斗,作为一名普通的骑兵战士,却表现得十分出众。他机智勇敢,发挥自己善射的强项,杀死了许多敌人,受到文帝的特别器重,被调到身边,升为郎官,加授武骑常侍。随后,他经常随从文帝打猎,曾亲手杀死猛兽,深得文帝的赏识。

从此以后的十多年间,天下无事,即使边境上出点儿乱子,朝廷的“和亲”国策不变,大家也就隐忍过去了。于是,李广也只得留在长安,直到文帝去世。公元前156年,汉景帝即位,他又被提升为骑郎将。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发生了吴、楚等“七国之乱”,李广请缨出战,被任命为骑都尉。在历次战斗中,他冲锋陷阵,杀敌无数,在两军阵前,他勇夺敌人的军旗。三个月后,平叛胜利结束。李广被派往上古(河北怀来南)任太守(即郡守,景帝时更名为太守)。

大概是李广太渴望建立功业了,他一到任所,就多次出击匈奴。每次出战,都要近战接敌,那种同敌人拼命的勇气和决心,令来到前线的典属国公孙昆邪非常感动,深恐这位勇将有什么闪失,一回到长安,就流着眼泪对景帝说:“李广的能力和气度,天下找不出第二个。但是,他常常凭着一身本事,与敌人争强斗狠,恐怕万一失手,将后悔莫及!”景帝觉得这番话很有道理,就把李广调往上郡任太守。

中元六年(前144年),匈奴人攻入雁门郡(山西右玉南)、上郡,抢走了官办马场的马匹,杀死两千多名官兵。景帝派一名宦官(中贵人)到李广军中,名义上是学习,实际是督战,李广当然不敢怠慢,派出专人保护。

一天,这位宦官带领数十名骑兵在远离军营的地方,遇到了三名匈奴人,便仗着人多势众,围了过去。匈奴人不慌不忙,拉开弓弦,箭无虚发,汉军骑兵被全部射杀,那位宦官也带着箭伤逃回大营。李广一听就明白,对方身手不凡,一定是匈奴人的射雕能手所为。于是迅即率领百骑紧追数十里,那三位匈奴人并不惊慌,居然还在悠然步行,李广没等对方缓过神儿来,即来一个“百步穿杨”,“嗖嗖”两箭,便射杀了其中两人,俘虏了另一人。经审讯,果然是匈奴人的射雕手。

正在这时,匈奴人数千骑兵如旋风般压将上来,并摆开了合围的阵势。汉军惊慌失措,都想飞马逃逸。李广则沉着冷静,指挥若定,他说:“我们距大营数十里之遥,如果逃走,敌人必然追射我们,我们只有死路一条。如果我们岿然不动,敌人觉得我们是汉军的诱饵,一定不敢攻击我们。”一番话稳定了军心。这时,李广又命令队伍前进到距离敌人阵前不足二里的地方,“皆下马卸鞍”。

这一招儿更让匈奴人狐疑起来,于是,派遣一位骑白马的将军前来监视。李广即带十余骑飞奔前去,一箭将其射死。然后从容归队,干脆解鞍纵马,休息起来。这时,天色已晚,匈奴人最后都没有闹明白李广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始终不敢有所动作。双方一直僵持到半夜,匈奴人终于支撑不下去,生怕中了汉军的埋伏,于是便匆匆撤走。

后元三年(前141年),景帝去世。第二年,武帝即位,这时的汉帝国经历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国家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而不可食”(《史记·平准书》),汉王朝已经具有雄厚的国力。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一定是怀着大谋略,于是,把心仪已久的李广招回长安,任未央宫卫尉。

元光二年(前133年),汉武帝采纳大行令王恢的诱敌之计,命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率30万汉军埋伏于马邑城(山西朔县)外的山谷里,骁骑将军李广随行,伺机射杀单于。但计划被泄露,匈奴的大队人马没有进入包围圈。从此以后,汉朝与匈奴彻底撕破了脸,和亲政策被废止。匈奴人恼羞成怒,更加疯狂地侵扰内地,“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汉武帝已经毫无退路了,于是,决心发动反击匈奴的战争,一洗汉家几代人的耻辱。

元光六年(前129年),汉武帝命令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合骑侯公孙敖为中将军出代郡(河北蔚县)、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出雁门(山西右玉县南),各率1万骑兵寻机歼敌。可能是汉军长期不战,缺乏实战经验,导致汉军这次出战的失利,除卫青“斩首虏数百”、公孙贺无所斩获外,公孙敖损失了7000人。让李广始料不及的是,他的部队也遭遇到数倍于己的匈奴骑兵的攻击。在李广率领之下,汉军沉着应战,英勇反击,杀死了数百敌人。但终因寡不敌众,李广重伤被俘。www.guayunfan.com

匈奴单于久闻李广大名,亲自下令,一定要把李广活着送回去。当时,李广已不能骑马,匈奴人就将他放在一张网内,由两匹并行的战马兜着行军。约走了十多里路,一直不做声响、佯装死去的李广突然跃起身来,就近跳上一匹战马,夺走了那个骑兵的弓箭,策马狂奔,并射死了前来追赶的敌人,得以逃脱归来。这次败绩,李广被逮捕下狱,按汉律被判死刑。后出钱赎为平民。

第二年秋,匈奴派2万骑兵南侵,杀死辽西太守,侵入渔阳郡、雁门郡,先后掳走老百姓数千人,进而又把材官将军韩安国的营垒围困,老将军突围后驻守北平,只数月,就去世了。这时,汉武帝重新起用闲居在家的李广,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在守边的岁月里,他常常同匈奴人作战,从来不拘泥战法,往往出其不意,犹如大草原上的狂风,往来驰骋,让匈奴人防不胜防,损失惨重。李广的声威远播大漠,被匈奴人称之为“汉飞将军”。他到右北平任职的消息传开后,匈奴人纷纷躲避,一连几年都不敢侵犯边境。

元狩二年(前121年)夏,在骠骑将军霍去病取得河西战役全胜之后,汉武帝又发动了夏季攻势。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率数万骑兵分兵北出大漠。右北平方向,卫尉张骞率1万多大军殿后,李广作为先锋率4000精骑快速推进,距离大部队约数百里,先头部队陷入了左贤王4万骑兵的重重包围之中。士兵们顿时慌乱起来。这时,李广命令儿子李敢侦察敌情。

李敢带着数十名骑兵冲进敌阵,左突右入,如入无人之境。回来对李广说:“胡兵容易对付。”士兵的情绪一下子安定了。李广即命令将士采取圆形的战阵与敌军对垒。匈奴人向汉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箭如雨下,汉军阵亡过半。匈奴人的攻势仍然不减,而汉军的箭镞行将用完,为了节省,李广让大家只拉满弓弦,不急于射出。他则用大号强弓,一连射杀多名匈奴将领,敌人的进攻势头被遏止。这时,天色已晚,李广毫无倦意,仍然镇定地巡视阵地,调整部署。将士们看到李广庄重自若的气势,没有人不佩服他的英勇和无畏。

第二天,又经苦战,消灭的敌人远远超过了汉军的损失。这时,张骞率大军及时赶到,匈奴人才撤围而去。而汉军元气大伤,已无力追击,只好鸣金收兵。这次作战,张骞行军迟缓,致使李广身陷重围,本应处死,交纳赎金后被贬为平民。李广功过相抵,没能封赏。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大规模作战——漠北战役。卫青、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以及数十万步兵,分别由定襄(内蒙古和林格尔北)、代郡(河北蔚县)出击漠北,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卫青出塞1000多里,追击匈奴单于到寘颜山(蒙古国杭爱山南)的赵信城,斩杀和俘虏匈奴19000人。霍去病出塞两千里,大败左贤王,斩杀和俘虏7万多人,并在狼居胥山(内蒙克什克腾旗西北)祭祀天神,在姑衍山祭祀地神,又登上瀚海边上的山峰眺望北海(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在强大的汉军打击之下,“匈奴远遁,幕南无王庭”。

这次作战,李广已经年逾花甲,他却一再向武帝请战,武帝尽管嫌他年岁大了,但还是被老将军的壮举所感动,被任命为前将军。但在前线,当卫青探知匈奴单于的老巢时,为了抢功,便把有着生死之交的左将军公孙敖调到正面,把在正面的前将军李广调往东路,李广当然看出其中的缘由,他请求说:“我本来就是前将军,现却改变成东路军。我从少年起就同匈奴作战,直到今天才有机会面对单于。

所以,我仍望做前将军,打先锋,誓死活捉单于。”卫青严词予以拒绝。李广极其愤怒,没向卫青行礼就转身离去。遂引军与右军将军赵食其合军,出兵东路。遗憾的是,由于道路难走又无向导,在通过沙漠时迷失了路,终因延误了期限,以至卫青的大军没有完成对匈奴人的合围,使得单于逃走,卫青功亏一篑。在大军返回的路上两支军队才得以会合。卫青差亲信使带着酒肉前来慰问,并要李广赶快到“幕府对簿”,说清楚迟到的原因,以便向天子上报。李广作为主将,把责任统统揽在自己身上,要自己去面对上级的调查。他说:“诸校尉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在大将军的中军帐外,李广悲愤已极,对部下说:“我从少年时起,与匈奴打了七十多仗,但还没能同匈奴单于对过阵,现在可有了这个机会,大将军却把我调到东路。那条道儿本来就远,却又迷了方位,难道这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经六十多岁了,绝对不能再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了。”遂拔刀自杀。

坎坷人生


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功高而不得封赏、名彰却终于自杀的将军不多,大概李广是比较突出的一位,所以千百年来,聚讼纷纭,寻常的看法是归咎于将军的命相不好,唐代诗人王维就有“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老将行》)的诗句。当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是不足为凭的。然而,李广终生坎坷,则是事实。

首先,李广生的不是时候。李广是一位合格的军人,他似乎就是为了战争才来到这个世界上,他自幼便练就了一身本事,尤其是精于骑射。但是,他的前半生,汉王朝坚定地执行着对匈奴人的“和亲”政策,一直到了汉武帝初年,朝廷仍然“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汉书·匈奴列传》)。即使有时边境发生一些摩擦,朝廷能忍则忍,至多将匈奴人赶走了事。这个政策一直延续到元光二年(前133年)的“马邑事变”发生后,胡汉双方才绝“和亲”,然而此时的李广大约已是50岁左右的人了,人生最有作为的光阴基本过去,很难再有一展身手的时候。当然,在这个漫长的岁月里,他也曾有过杀敌报国的机会,那还是他年轻的时候。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老上单于率匈奴14万骑兵南掠侵汉,前锋竟然饮马渭河之滨,京师为之震动。朝廷立即派兵布阵于渭河以南,双方相互攻击,各有胜负。

由于匈奴人后勤补给困难,一个月后,只好挥军退去。这是李广第一次参加对匈奴人的战斗,当时,他仅是一个普通的骑兵战士,却表现得十分出众。他机智勇敢,发挥自己善射的强项,杀死了许多敌人,受到文帝的器重,但是,文帝却没有把这员虎将摆到边疆,而是把他调到身边做警卫,虽然升为郎官,加授武骑常侍,这对于李广来说,还是有虎落平阳之感。

此后,他经常随从文帝打猎,曾亲手杀死猛兽,文帝在赏识之余,又不禁惋惜地对他说:“你生不逢时。你如果处在高祖打天下的时候,即使封个万户侯也是小事一桩!”这的确是实话,当时一位很有政治见解的郎署长冯唐就批评过文帝,如果朝廷的政策不改变,即使有廉颇、李牧那样的杰出将领,也不能真正任用他们。言下之意是说,当时还不见经传的李广就更不在话下了。

这次匈奴军队深入京畿重地,并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匈奴人自以为实力强大,更是有恃无恐,年年派兵南侵,云中、辽东(辽宁凌源)两郡首当其冲,常有上万人被杀,财产被掠夺更是难以数计。朝廷无力、也无心反击,只得延续着“和亲”政策,李广一直难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只作为文帝的侍卫,始终待在宫中,直到文帝去世。到景帝时代、武帝初年,李广仍然有很长一段时间在长安担任警卫宫廷禁苑的工作。

其次,李广虽然在战场上冲杀自如,却不谙政治权术,经常陷在政治的漩涡之中而不自知。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发生了吴、楚等“七国之乱”,李广请缨出战,被任命为骑都尉。在平叛过程中,他冲锋陷阵,杀敌无数,在赢得战争胜利的昌邑(山东巨野东南)决战中,他连杀数名敌军将领,勇夺叛军军旗。三个月后,平叛胜利结束。当时,心有异谋、企图同景帝争夺皇位的梁王刘武一眼便看中了李广,为了拉拢这员勇将,壮大自己的实力,就私自授予他将军印绶。当时,梁王的政治野心早已暴露无遗,别人避之犹恐不及,他不但欣然接受,回京后还四处张扬,这引起景帝的极大不满和警觉,当朝廷真的为平叛有功将士论功行赏时,李广却被晾在一边,没有得到任何封赏。

到了汉武帝时代,朝廷中的利益集团错综复杂。卫青、霍去病无疑是汉军的杰出统帅,但是,他们都是卫皇后一党,在政治上属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李广看不透这层过节,只知前方拼命,争夺战功,却置朝廷的现实于不顾,结果铸成了大错。在漠北之战时,武帝明里任命李广为前将军,打头阵,暗里又对卫青说,李广既老,又命运不济(“数奇”),不要让他同单于正面作战。这里不难看出,武帝已经对这位梗直率真的将军怀有偏见了。况且,武帝当时宠爱着卫青的姐姐卫子夫,正希望通过提高卫青的威望来加强皇权,所以,才做出这种安排,其阴暗心理暴露无遗,那就是深恐这位百战名将抢了头功。卫青心领神会,一旦侦知匈奴单于的确切位置,就把私交甚笃的公孙敖调来,顶替了李广,从而使他失去了擒杀敌酋的良机。李广不知个中缘由,还要据理力争,甚至到了失态的地步,那无情的现实必然让他自取其辱了。

当然,李广也有他自身的弱点。他为人刚正不阿,对势利小人深恶痛绝,一方面说明他光明磊落,另一方面却说明他心胸不够开阔。当年在雁门之战中,曾因“亡失多,为虏所生得”,被削职为民。在闲居的数年间,他常到南山中打猎。一天,他从蓝田山中回来时,夜已经深了,当他们一行经过霸陵时,被醉醺醺的霸陵尉挡了驾,并对他们的“犯夜”行为大加训斥。

李广的随从介绍说:“这是前任将军。”那位军官竟轻蔑地说:“现任的将军尚且不行,何况是个下了台的将军!”硬是不让通行。李广无奈,只得露宿荒郊。几个月后,匈奴人频频南侵,北方边境吃紧,汉武帝任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这时的李广有职有权,建议霸陵尉随行,没承想那个倒霉蛋一到军中便被李广杀了。

这件事传到朝廷,引起不小震动。武帝尽管对李广先斩后奏的举动不满,但是军情紧急,一时又离不开李广,所以,还是下诏赦免了他,并勉励他说:“将军其率军东辕,弥节白檀(河北滦平东北兴州河南岸),以临右北平盛秋。”其最直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他尽快赶赴前线。

这件事正是由于多方的客观原因,其结局对李广来说还是比较完满的,但是,如果遇到更强势的对手,他那种睚眦必报、不善转圜的性格,显然就不合时宜了。

的确,现实对他非常不公平,同自己一起从军的弟弟李蔡,名声和影响远不如他,军功也平平,却被封为康乐侯,后来还代公孙弘做过丞相。甚至李广的部下也有被封为侯爵的,而李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这些淤积在胸中的不平之气终有一天要暴发出来。所以,在漠北之战中,他最后的横刀明志就有其必然性了。当时,他如果能主动说明贻误战机的客观原因,还是情有可原的,又鉴于卫青(包括武帝)自知理屈,很可能予以宽大处理,事情不就有了转机吗?但是,已经太晚了!

他似有不尽的愤懑,终于发泄出来,他说道:“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意!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他拔剑自刎,死不受辱,这既是将军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不幸。

俗语云,大丈夫能屈能伸。这种先例,历史上不乏其人,即使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就极典型。老将军曾因受牵连坐牢,受尽狱吏田甲的侮辱。将军说:“你难道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反唇相讥说:“你复燃,我就撒尿浇灭之。”出狱后,将军为梁内史。田甲企图逃走。将军说:“如逃走,即灭九族。”田甲只好“肉袒谢”,以示服罪。老将军笑着说:“先生还撒尿吗?”最后,这个小人不但没事,韩安国还“善待之”。这就是韩安国,如果换成李广,那肯定会是另外一种结果了。当然,那李广也就不成其为李广了。

世钦英风

李广在抗击匈奴的前线自杀身亡,其噩耗迅速传遍开来,一片悲凉气氛迷漫在华夏大地,三军将士和天下百姓,无不为之痛哭流涕!《资治通鉴》记载道:“及(李广)死,一军皆哭;百姓闻知,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泪。”汉武帝大概从中看到了人们的情绪,为了平息军民的不满,一方面责怪卫青处置不当,派人慰问李广的家人,予以厚葬;一方面封赏李广的儿子李敢,赐爵关内侯,食邑200户,继承李广的郎中令一职。

然而,这并没能够彻底消除李家对卫青的仇恨。李广去世后不久,李敢就知道了自己父亲自杀的内情,于是,便把所有的怨怒一股脑儿发泄到了卫青的头上。一天,这个生性憨直的青年将领竟然把卫青打伤。心怀愧疚的卫青,也确有统帅的胸襟,这位大将军看到了这个事件的复杂性,不但没予深究,反而将真相隐瞒了起来。

俗话说“纸包不住火”,卫青被殴打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就传到了少年得志的霍去病的耳朵里。这位火气正盛的帝国新星岂能忍下这口恶气?决心要教训这个不驯服的部下。机会终于到来,汉武帝要到甘泉宫(陕西淳化西北甘泉山)打猎,霍去病和李敢随行。“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谁也不曾料到,正当李敢聚精会神侍候汉武帝的时候,霍去病突发一支暗箭,李敢当场被射死。

在对待李广之死这件事上,汉武帝是深感内疚的,这在随后处理李敢和卫青、霍去病的糾葛问题上表现得极为充分。李广有三个儿子:老大当户、老二李椒都早于李广去世。老三李敢原为郎官,曾跟随霍去病、李广在反击匈奴人的作战中屡立战功,是一位颇有乃父之风的战将。在对卫青行凶后,武帝迟迟没有彻查。说明内心是犹豫的,也是有所顾忌的。

如今,接着又发生了霍去病射杀李敢的事,汉武帝很可能更是左右为难。当时,霍去病在对匈奴的作战中,三战三捷,极受武帝的恩宠,已经被任命为大司马,待遇同大将军卫青一样。而已经饱含委屈的李敢又惨遭不幸,这分明是被霍去病凶杀的,那么,应该怎么平息舆论呢?武帝万般无奈,于是,就编造一个谎言,说李敢在围猎中不幸被野鹿撞死。这样是否就堵住了朝野的嘴巴呢?当然不能。然而,十分巧合的是,一年以后,肇事者霍去病也因病故去了,这样,双方当事人都已不在人世,似乎给武帝找了个台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历史是公正的,作为同时代人,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忠实地记录了李广波澜跌宕的一生,《史记》是这样描写将军的为人: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得像个乡下人,生前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无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之极尽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所有人的信赖。太史公高度评价说:“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两千多年来,李广已经作为华夏民族忠诚英武、勇赴国难的精神象征,历朝历代都受到世人的称颂。唐朝诗人王昌龄有感唐玄宗晚期的政治腐败、边将无能,在反击北方回纥、契丹的骚扰中屡屡失败,于是,思接千载,想到了强汉,想到了飞将军李广,诗人在《出塞》一诗中无限深情地写道: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李广去世后,据说安葬在将军的家乡。如今,在天水市城南石马坪,有李广墓地,中央是一高约10米、周长25米左右的墓冢,四周砌以青砖,青草盖顶,庄严肃穆。墓前有两通石碑,分别为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立的“汉将军李广墓”碑和民国时(1944年)蒋中正题写的“汉将军李广之墓”碑。墓地祭亭门前有两匹汉代雕刻的石马,虽破损严重,但依然凸显粗犷古朴的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