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尚无为文景开新政的故事

尚无为文景开新政的故事

时间:2022-02-1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尚无为文景开新政他们是历史上少有的一对父子,作为帝王,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文帝入京孝文帝名为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诸吕叛乱平定后,大臣们经过慎重考虑,多次商议,决定迎立刘恒为帝。刘恒对于此事拿不定主意,征求左右大臣的意见。双方为此争执不下。群臣一再坚持,刘恒这才同意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以民为本刘恒继位之后,分封了平定诸吕叛乱的功臣,大赦天下。

尚无为文景开新政

他们是历史上少有的一对父子,作为帝王,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他们信奉黄老之学,无为而治,使万民和谐,四方来朝。

而这,也还只是一个伟大盛世的序幕。

文帝入京

孝文帝名为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他于公元前196年被刘邦封为代王。诸吕叛乱平定后,大臣们经过慎重考虑,多次商议,决定迎立刘恒为帝。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派人去迎接刘恒。刘恒对于此事拿不定主意,征求左右大臣的意见。张武等人说:“朝廷大臣都是当初高祖时的大将,多谋善诈,如今他们刚刚诛灭诸吕,血染京城,此时派人来迎接大王,我们不可轻信。希望大王假托有病,不要前往。”

不过中尉宋昌却持不同的意见,他说:“当初秦朝政治混乱,豪杰纷起,自以为能得天下者数以万计,然而最终登上天子之位的是刘氏,天下豪杰已经认从天命。刘氏子弟的封地,犬牙交错,互相制约,没有人敢轻易造反。汉兴以后,废除了秦朝的苛虐政令,对百姓施以恩德,人心安定,难以动摇。凭着吕后的威严,吕氏已有三人被立为王,把持朝政,独断专行,然而太尉凭朝廷符节就进入了吕氏把持的北军,只是一声呼唤,将士们便纷纷倒戈,这是天意所授,而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现在即使大臣们想要作乱,百姓也不会听他们驱使,他们的党羽难道能够同心一致吗?再说如今京城内有宗族,京城外有强大的诸侯,谁都会惧怕他们。现在高祖的儿子就只有淮南王和大王您了,而大王您又年长,贤圣仁孝闻名天下,所以大臣们是根据天下人的心愿来迎立大王当皇帝的,大王您不必怀疑。”

双方为此争执不下。

面对双方的规劝,刘恒不知该听从谁的意见,就又向母后询问这事该怎么办,但他的母亲薄太后也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www.guayunfan.com)。为难之下,刘恒只得拿出龟甲来进行占卜。

龟甲上显现出一条大的横向裂纹,卜辞是:“大的横向裂纹预示着更替,你将当天王,像夏启那样,使父业光大发扬。”

刘恒说:“我本来就是王子,还当什么王?”

占卜的人说:“所谓天王就是天子啊。”

刘恒听后大悟,就派太后的弟弟薄昭前往京城会见绛侯周勃。周勃等人原原本本地向薄昭说明了为什么要迎立刘恒。薄昭回来报告说:“此事如果的确这样的话,那就没什么可怀疑的。”

刘恒于是笑着对宋昌说:“事情果然像你说的那样,那你就跟我一块儿到长安吧。”

他随即让宋昌与自己同车前往长安。张武等六人也乘驿车随刘恒一同前往。但刘恒还是很谨慎,在走到长安附近的高陵时,他停了下来,派宋昌先驱车前去长安观察情况有无变化。

宋昌刚到长安旁边的渭桥,丞相以下的官员就都出来迎接。宋昌返回后把情况报告给刘恒,并对他说:“代王,朝廷大小官员都来迎接了,您就不必怀疑了。”

刘恒随即驱车到了渭桥。群臣都来拜见称臣。太尉周勃上前说:“我希望单独向大王禀报。”

宋昌说:“你要说的如果是公事,就请公开说。如果是私事,大王不受理私事。”

周勃于是跪下向刘恒献上皇帝的玉玺和符节。刘恒辞谢说:“等到我的住所再商议吧。”

刘恒驱车进入官邸,群臣也跟着来了。诸位重臣对刘恒说:“皇子刘弘等人都不是孝惠帝的儿子,不应当继位。我们商议认为大王是高祖的长子,最应该当他的继承人。”

刘恒却说:“我没有什么才能,胜任不了皇帝之事。希望你们再考虑合适的人,我不敢当此重任啊!”

群臣听后伏在地上,坚决请求,刘恒谦让了好几次。丞相陈平等人都说:“我们再三考虑,认为请大王来侍奉高祖宗庙最合适。即使让天下诸侯和百姓来考虑,也会这么认为。我们是为宗庙社稷着想,绝不敢轻率疏忽。现在,我们恭敬地向您奉上天子的玉玺和符节,希望大王不要再推辞了。”

刘恒说:“既然宗室、将相、诸王、列侯都认为没有人比我更合适,那我就不敢推辞了。”

于是,刘恒继位,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汉文帝

不久,一位大臣向刘恒进言,要求早点立太子。刘恒依然推脱谦让,说:“我德薄才浅,如今我不能广求圣贤之人把天下禅让给他,还要预立太子,这是加重我的无德,还是等一等吧。”

大臣又说:“预立太子,正是为了尊奉宗庙社稷,不忘天下。”

刘恒说:“楚王是我的叔父,阅历丰富,懂得国家大体。吴王是我的兄长,贤惠仁慈,甚爱美德。淮南王是我的弟弟,能守其才德以辅佐我。他们难道还不是预先做的安排吗?诸王、宗室、兄弟和有功的大臣,很多都是才德兼备之人,如果推举有德的人来辅佐我,这也是国家的大幸,人民的福气。现在不推举他们,却要立太子,人们就会认为我忘掉了贤德,而只想着自己的儿子,不是为天下人着想。我觉得这样做很不应该。”

可是大臣们都坚决请求说:“古代商、周立国,太平安定很多年,天下王朝没有比它们更长久的了,就是因为采取了立太子这个办法。把自己的儿子当成继承人是由来已久的事。高祖平定天下,成为本朝皇帝的太祖;诸王和列侯受封各地,成为他们各自侯国的始祖。子孙继承王位,世代不绝,这是天下通行的法则,高祖设立这种制度就是为了安定人心。现在如果抛开应当立为太子的人,却从诸侯或宗室中另选他人,那就违背高帝的本意了。陛下的儿子启最大,他纯厚仁爱,请立他为太子。”

群臣一再坚持,刘恒这才同意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以民为本

刘恒继位之后,分封了平定诸吕叛乱的功臣,大赦天下。

看到家族连坐法牵连了众多的无辜之人,刘恒想废除这个法令,就对大臣说:“法令是治理国家的准绳,是用来制止暴行、引导人们向善的工具。如今犯罪的人已经被治罪,却还要使他们无罪的父母、妻子、儿女和兄弟因为他们而被定罪,甚至被收为奴婢,我认为这种做法很不可取,希望和大家商议商议。”

主管官员都说:“百姓不能自治,所以制定法令来禁止他们干坏事。让无罪的亲属连坐,和犯人一起被判罪,就是要使人们心有牵挂,感到犯法一事干系重大。这种做法由来已久,还是不要改变为宜。”

刘恒又说:“我听说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判罚得当百姓就心服。再说治理百姓引导他们向善,要靠官员的努力。如果既不能引导百姓向善,又使用不公正的法令来处罚他们,这样反倒是加害于民,会迫使他们去干凶暴的事。怎么可能禁止犯罪的发生呢?这样的法令,我看不出它有哪些适宜之处,请你们再仔细考虑考虑。”

官员们这才说:“陛下给百姓以大恩大惠,功德无量,这不是我们这些臣下所能想得到的。我们遵从诏书,废除逮捕罪犯家属,将其收为奴婢等等各种连坐的法令。”

在汉文帝的主持下,家族连坐的法令被废除。其实汉代的酷刑远不止这个,汉文帝对此很担忧。

齐国太仓令淳于公犯了罪,应该受刑,朝廷下令将其逮捕,把他押解到长安拘禁起来。太仓令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他被捕临行时,对女儿们说:“生孩子不生儿子,遇到紧急情况,就没有用处了!”

他的小女儿缇萦听后非常伤心,就跟随父亲来到长安,向朝廷上书说:“我的父亲当官,齐国的人们都称赞他廉洁公平,现在因触犯法律而犯罪,应当接受惩罚。我所哀伤的是,受了死刑的人不能再活过来,受了肉刑的人肢体断了不能再接起来,虽想改过自新,可是身体已经受到无法愈合的伤害。我自愿当官府的奴婢,来抵父亲应该接受的刑罚,使他能够改过自新。”

刘恒听闻,被缇萦的孝心所感动,就说:“我听说在以前有虞氏时期,只给罪犯穿上有特定标志的衣服,以此来羞辱他们。这样,就能起到警戒百姓的作用了。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当时政治清明。可如今法令中的刺面、割鼻、断足并不能断绝犯法出现,过失出在哪儿呢?不就是因为我的道德教化不明显吗?我觉得很惭愧啊。现在的人犯了过错,还没施以教育就加以刑罚,那么有人想改过从善也没有机会了。施用刑罚割断犯人的肢体,刻伤犯人的肌肤,让其终生都长不好,这是让人痛苦而又不道德的事情。作为百姓的父母,这样做,难道合乎天下父母心吗?”

刘恒下令释放了缇萦的父亲,还下令废除了肉刑。

刘恒曾经下诏说:“古代治理天下,朝廷设置进善言的旌旗和批评朝政的木牌,用以征求治国方法,招来进谏的人。现在法令中有诽谤朝廷妖言惑众的罪状,这就使大臣们不敢完全说真话,当皇帝的也无从了解自己的过失。这怎么能引来远方的贤良之士呢?百姓中有人一同诅咒皇帝,约定互相隐瞒,后来又违约相互告发,官吏认为这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如果再有别的不满的话,官吏就认为这是诽谤朝廷。这些实际上只是小民愚昧无知而犯了死罪。我认为官吏的做法很不可取。从今以后,再有犯这类罪的人,一律不加审理不予治罪。”

公元前166年,刘恒又下诏说:“我有幸登上帝位,至今十四年了。以我这样一个既不聪敏又不明智的人治理天下这么久,我深感自愧。从前先王远施恩惠而不求回报,遥祭山川却不为自己祈福,尊敬贤人,抑制自己的亲族,先考虑到老百姓,后想到自己,圣明到了极点。如今我听说掌管祭祀的官员祈祷时,只为我一个人,而不为百姓祝福,我为此感到非常惭愧。我这样的无德之人却独自享受神灵的降福,而百姓却享受不到,这就加重了我的无德。现在,我命令祭祀的官员在祭祀时,要向神献上敬意,不要只为我一个人祈求什么。”

刘恒以宽仁来治理天下,一心为民,百姓因此也都很爱戴他。

刘恒对天下施以德惠,还在很多方面有所作为。为了强调农业的重要地位,他对众臣说:“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应当开辟一块皇帝亲自耕种的田地,我要亲自带头耕作,以供宗庙祭祀用的谷物。”

他又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没有什么比这件事情更重要。现在农民辛勤地从事农业生产,却还要缴纳租税,使得务农和经商没有区别,本末不分,我认为应当免除农民的租税。”

从此,租税被免除,农民的负担得以减轻,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所提高,汉朝的农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当初汉文帝继位时,长安贵族集团庞大,大量地消耗着国家的财富,对皇帝的权力也形成了威胁。针对这种情况,刘恒决定采取措施。他说:“我听说古代建立的诸侯国有一千多个。诸侯王们各守封地,按时入朝进贡,百姓不觉劳苦,上下欢欣,没有不遵守道德的事情发生。如今列侯大都住在长安,封地又离得很远,还要靠官吏士卒供应给养,既浪费钱财又辛苦人民,而这些列侯也无法教导和管理封地的百姓。请列侯回到各自的封国去,而那些在朝廷任职或者诏令准许留下的诸侯,则要派自己的儿子回去。”

刘恒的诏令下发后,遭到了各诸侯的强烈反对,没有几个人前往封国。刘恒于是决定拿丞相绛侯周勃开刀,警示诸侯。他下令说:“日前我曾诏令列侯回到各自的封国,但有人找借口没有走。丞相是我所敬重之人,希望丞相带头率领列侯回封国就任。”

绛侯周勃被免去了丞相职务,回到了自己的封国。其他列侯见此,也只得各自回到封国。

公元前178年,天上发生了日蚀。刘恒感到非常惶恐,担心有灾难发生。他对大臣说:“我听说如果君主不贤明,施政不公平,那么上天就会显示出灾异现象,告诫他治理得不好。现在天上发生日食,是上天对我的谴责。我能够侍奉宗庙,以自己微小的身体依托于万民和诸侯之上,天下的治与乱,责任都在我一个人。我对下不能抚育众生,对上又牵累了日、月、星辰的光辉,导致发生了日蚀。你们都要认真想想我的过失,恳请你们告诉我。你们还要推举贤良方正、直言进谏的人,来补正我的疏漏。趁此机会,官吏们要好好地整顿政务,务必要减少徭役和赋税,以利民众。我不能施德远方,所以忧虑不安,怕外族侵扰边境,因此边疆的防务一直没停止。现在,我不但不能撤除边塞的军队,还要军队保护我的安全,应该撤销卫戍部队。太仆掌管的马匹,只留下够用的就可以了,其余的都交给驿站使用。”就这样,在汉文帝的治理下,国家稳定,百姓安乐。

文治武功

汉初,匈奴的入侵一直是政府的心头大患。公元前177年,匈奴入侵北地郡,在河南地区进行抢掠。刘恒说:“汉朝曾与匈奴结为兄弟,我们对他们的馈赠也十分丰厚。现在匈奴没有任何正当理由,就在边塞地区出入往来,捕杀官吏士卒,驱逐土著居民,欺凌边防官吏,侵入内地抢劫,十分傲慢,不讲道理,破坏了先前的协约。”

于是,刘恒下令调发边防军队反击匈奴,匈奴只得退离边境。

公元前166年,匈奴再次入侵,杀死了北地郡都尉。刘恒派出三位将军率兵分别驻扎在陇西、北地、上郡三地。刘恒亲自慰劳军队,部署军队,申明训令,奖赏军士,并且想要亲自率兵反击匈奴。在群臣和太后的劝阻下,他才没有亲征。但是将领和兵士因此大受鼓舞,他们一鼓作气,将匈奴打得大败。

公元前162年,刘恒下诏说:“我不英明,不能施德于远方,因而使外敌时常入侵骚扰我们。边地人民的生活不能安定,内地百姓也受到战争的连累。最近几年,匈奴危害边境,杀了许多官吏和百姓,这样长久地结下怨仇,兵祸不断,国家什么时候才能安宁呢?我每天早起晚睡,操劳国事,为万民忧虑,惶惶不安,派出一批又一批的使者,为的就是让他们向匈奴的单于说明我的意愿。现在单于也已同意和我们友好相处。为了国家安定、万民利益,我和单于结为兄弟,以此来保全天下善良的百姓。”

于是汉匈之间订立了和亲的协议。虽然此后匈奴对汉朝边民仍然时有骚扰,但汉代边境与以前相比还是安定多了。

刘恒曾在继位以后回到自己称王时的封地,他在国都接见了原来代国的群臣,赐给百姓牛、酒,免除了晋阳、中都两地百姓三年的赋税。

济北王刘兴居得知刘恒到了代地,趁机起兵造反,打算袭击荥阳。刘恒得知后,立即派人前往镇压。他从太原回到长安后,诏令有关大臣说:“济北王背德反上,连累了济北的官吏百姓,这是大逆不道。济北的官吏和民众,凡是在朝廷大军到来之前就自己停止反叛活动的,以及率部投降或献出城邑投降的,一律赦免,官爵复原。那些开始曾与刘兴居一起造反,但后来投降了的人,也可以得到赦免。”

诏令一出,济北王的军队立刻发生了动摇。朝廷的部队很快就打败了济北叛军,俘虏了济北王。刘恒宣布郝免济北国中追随济北王造反的官吏和百姓。

公元前174年,有人告发淮南王刘长废弃先帝的法律,不听从皇帝的诏令,宫室居所超过规定的限度,出入的车马仪仗堪比天子,擅自制定法令,与棘蒲侯的太子陈奇图谋造反,派人出使闽越和匈奴,调用他们的军队,企图危害国家。群臣议论此事,大家都认为应当处死淮南王刘长。刘恒不忍心,免了他的死罪,并且只是废了他的王位。群臣请求把淮南王流放,得到了刘恒的同意。但刘长还没到达流放地,就病死在路上。

刘恒自从代国来到京城,继承王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什么都没有增加,生活朴素节俭。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他就废止。他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需要一百斤黄金。他就说:“一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住在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高台干什么呢?”

刘恒平时穿的都是质地粗厚的衣服,对于自己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也没有纹绣。刘恒以此来表示自己俭朴的作风,为天下人树立榜样。他规定自己的陵墓一律使用瓦器,不准用金属为装饰,不修建高大的坟茔,务求节省,不要烦扰百姓。

南越王尉佗曾自立为武帝,刘恒没有派兵镇压,而是把尉佗的兄弟召来,他不但没有处罚他们,反而给他们以富贵,用恩德来回报尉佗的反叛。尉佗受到感召,于是取消了帝号,向汉朝称臣。汉与匈奴相约和亲,匈奴却违约入侵劫掠,而刘恒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愿给百姓带来烦扰和劳苦。

吴王刘濞谎称有病不来朝见,刘恒就赐给他木几和手杖,以此表示他年龄大,可以免去进京朝觐之礼。群臣中有人进谏相当直率尖锐,刘恒总是宽容采纳。大臣中也曾有人收受贿赂,刘恒就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们,用这种办法使他们内心羞愧,而不是将他们交给执法官吏处理。刘恒一心致力于用恩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礼仪兴盛。

父子相继

孝景皇帝刘启,在孝文皇帝的儿子们里排行中间,他的母亲是窦太后。孝文帝还是代王的时候,先前的王后为他生下了三个儿子。等到窦太后得宠时,先前的王后已经死去。不久,先前的王后所生的三个儿子也相继死去。于是,刘启继位为天子。

刘启当上汉朝皇帝以后,首先下令为先帝建立太宗庙。为了节省朝廷开支,他下令群臣不要上朝道贺。紧接着,汉景帝下诏说:“前几年农业收成不好,百姓忍饥挨饿,有不少人因此而丧命,朕对此深表哀痛。众多郡国之中,有的土地贫瘠,不适于农牧业的发展;而有的则水土肥美,但是穷苦地区的百姓却不能够迁居于该地。因此朕特意颁布此诏,允许不同地区之间的百姓自由流动。”

他又大赦天下,赏赐平民每户一级爵位,并且削减田租数额的一半。后来,大赦天下、赏赐平民爵位的举措在景帝时期多次出现,成为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的有效措施。

汉景帝又命令在京的诸侯王、列侯回到各自的封国、封地,以此来减轻对他们的供养给百姓造成的负担。他还命令相关的机构制定诸侯王、列侯去世以后的丧葬仪制,防止他们僭越礼法、奢侈浪费。此外,汉景帝还实行过禁止民间卖酒、禁止内地郡国用粮食喂养马匹的政策,这都是为了节省粮食,尽量满足百姓的生活需要。

汉景帝在位期间,大力扶植农业发展、倡导节俭,甚至在他去世前不久,他还下诏说:“农业是天下的根本。黄金珠玉这样的物品,既不能让人在挨饿时当成食物,又不能让人在受冻时当成衣服。往年农业歉收,是由于从事工商业的人多而从事农业的人不足造成的。所以,朕下令各郡国致力于农桑,以此来满足人民的衣食之需。地方官吏如果胆敢动用民力去从事黄金珠玉的开采,就要严惩。上级官吏对此视而不见的,与犯罪的人同罪。”

正是由于汉景帝实行的这些政策,天下才得以安定,人民生活才有了保障。汉朝的国力开始逐渐壮大,为汉武帝时期的盛世奠定了基础。所以,后人常将景帝刘启与他的父亲文帝刘恒相提并论,用“文景之治”来赞美两个人的功绩。

汉景帝虽然是在其父刘恒治理国家取得不错成效的基础上继位的,但是,当时国家毕竟处于初创阶段,有很多方面仍需要进行改革和进一步地完善,吏治、法制建设就是其中关键、重要的组成部分。

汉景帝在其继位以后的第一年秋天,颁布诏令说:“现在,各级官吏因为接受了饮食这样的贿赂而被免官,这种处罚太重,而接受了财物贿赂、贱买贵卖的人受到的处罚却比较轻,这些都是不合理的政策,应当加以更改。”

他下令对官吏的犯罪行为划分了不同的级别,并且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从前,被判处死刑的人,都要受到磔(一种分裂肢体的刑法)这种酷刑的折磨。汉景帝认为这种刑罚过于残酷,便下令改磔刑为弃市刑(在集市上处斩犯人)。后来,汉景帝再次下诏说:“国家制定法令、刑法,是为了禁止、惩罚那些残暴、邪恶的人。刑法关系到人的性命,被处死的人不能再复生。官吏之中有的人不遵守法令,贪图贿赂、交结朋党,把苛暴、凶狠当成乐趣,因之造成许多冤案,朕对此深表痛心。而真正有罪的人却没有伏法,他们依然干着残暴的事情,丝毫不把法律放在眼中。从今以后,如果有可疑的案情,即使是已经下了判决的,如果不能让人心服,就要重新再审。”

就这样,冤案大大地减少了,国家的法律得到了有效的执行和贯彻。

以前,官吏多是靠军功起家,所以,他们出行时所乘坐的车、穿着的衣服都崇尚轻便,既体现不出与普通百姓的区别,也起不到教化的作用,更体现不出官吏之间的等级、尊卑,扰乱了封建统治的礼法秩序,因此,汉景帝便命令制定了系统的官吏车服制度,命令地方长官对此加以监督,并且将违反规定的官吏姓名上报朝廷,以便惩罚。此外,汉景帝为了防止酷吏在执法过程中失去公允,用刑过重,就命令司法部门减轻鞭笞之刑的力度与数量。

汉朝的法令规定,拥有十万钱家产的人才能够被选拔为官吏,因此那些当官的人大多数出身于富家、名门。这些人将很多不好的风气带进了官场,对于国家的治理、百姓的生活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同时,一些具有真才实学的贤能之人,因为出身问题(汉法规定商人、赘婿、犯过法而被免职的官吏等不能为官)或是家产达不到要求,而不能被推选为官吏。这种情况很不合理,不利于国家、社会的发展与长治久安,因此,汉景帝下令,对官吏出身的限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放宽,并且把十万钱的家产限定降低为四万钱,这就为更多的人提供了为官的机会,有利于朝廷选拔合格、优秀的官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阶级矛盾。

总之,汉文帝和汉景帝作为帝王,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