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缓和矛盾,设立四匦垂拱而治_武则天的事迹

缓和矛盾,设立四匦垂拱而治_武则天的事迹

时间:2022-08-1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缓和矛盾,设立四匦垂拱而治_武则天的事迹平息徐敬业叛乱后,武则天又改新年号以作纪念。之所以要选择“垂拱”作为年号,是因为武则天看好了其中的“垂衣拱手,无为而治”的意思。本来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讲求的就是一个无为而无不为,但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达到的治国境界,虽然武则天有这样的心思,却实在难以施行。之所以这样说,武则天当然是为了缓和人们对她执政的不满情绪。所以,武则天的临朝生涯继续。

缓和矛盾,设立四匦垂拱而治_武则天的事迹

平息徐敬业叛乱后,武则天又改新年号以作纪念。她以《尚书·武成》篇中的一句话,即“惇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所表示的意义改元“垂拱”。垂拱元年是公元685年,那个被改了嗣圣、文明和光宅三个年号的684年就此过去。

这时的武则天已经六十二岁了。

也是在这一段时间里,武则天先后清洗了一批朝中的权臣,比如裴炎,另外,当时最杰出的一位将领程务挺也在这次清洗中被除掉。现在武则天的前方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她了。

之所以要选择“垂拱”作为年号,是因为武则天看好了其中的“垂衣拱手,无为而治”的意思。经历了那么多的血雨腥风,武则天也觉得累了,她希望可以太太平平地让天下休养生息,也希望自己可以平平静静地把这一大摊子政务处理好,不,最好是轻轻松松地让这一切回到正轨,自己也好乐得一段时间的清闲。

本来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讲求的就是一个无为而无不为,但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达到的治国境界,虽然武则天有这样的心思,却实在难以施行。(www.guayunfan.com)

所以,用一些强硬的措施来整治风纪、治理天下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掌握到朝中大臣和远在地方的官员们的一举一动,并且使民情能上达朝廷,武则天想出了一个很独特的办法,那便是登闻鼓和肺石。

垂拱元年二月,武则天下诏,要求设登闻鼓于西朝堂外以及肺石于东朝堂外。

而什么是登闻鼓和肺石呢?

登闻鼓是悬挂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挝登闻鼓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起诉方式之一。我们常常在影视片中看到,冤屈的百姓在衙门口击鼓鸣冤,所击的大鼓就是登闻鼓。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登闻鼓曾对民情上达起过重要作用。登闻鼓有专门的官吏看守,遇有击鼓者需立即受理或上报。据史书记载,周朝就设有登闻鼓,当时称作“路鼓”。魏晋以后历朝都设有登闻鼓,《晋书·卫瓘传》载:“于是繇等执黄幡,挝登闻鼓。”在宋朝以前,普通民众可击鼓鸣屈申冤,或向朝廷提建议,或对政策提出异议,等等。宋朝以后,击登闻鼓的条件日趋苛刻,至清朝已形同虚设,并规定击登闻鼓者,先廷杖三十,以防止无端刁民恶意上访。中国自明清以后,律法日益完备,登闻鼓仅是一种象征。

肺石是古时设于朝廷门外的石头。“民有不平,得击石鸣冤。石形如肺,故名。”后来它也演化为冤鼓,或称鸣冤鼓,或称喊冤鼓。

但是在武则天那时的登闻鼓是另一番样子,她下令朝堂所置的登闻鼓和肺石旁边不许有人把守。如果臣民百姓有情况反映,只需自由登石或击鼓即可,让御史接取状纸,直接写完呈给武则天本人。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武则天知道一个女人在政治上要被人认可很难,自古以来就没有一个女人能够像自己这样如此长久地掌管一个王朝,她需要得到百姓的人心,要不惜一切代价来整饬官吏,所以,必须有一个尽可能广泛分布的监察措施。她希望可以及时听到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便快速地找到应对办法。

武则天的这一举措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却受后世颇多否定,觉得这是她鼓励人们互相告密,这样客观上便钳制了百官的口舌,以便她独揽大权。可是要知道,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皇帝都是独裁者,可是却没有人把这个罪名加在他们头上,这实在是一种偏见。

垂拱元年八月,睿宗李旦的德妃窦氏为李家生下一个儿子,取名隆基,就是后来的唐玄宗。随着皇子的诞生,睿宗的地位也就该有一个说法了,这时朝堂上关于还政于李旦的呼声渐渐地高了起来,他已经到了二十四岁,大家觉得他可以担起重任了。

武则天当然也知道大臣的这些小心思,她不愿意把矛盾再次激化,希望可以和平地处理这件事情,但是也知道还不到李旦自己独当一面的时候。所以,她打算派武承嗣先去探探皇帝的口风。

这一天,武承嗣来到李旦这里,和皇帝聊着聊着就说起了太后有意还政的事。

李旦知道武承嗣是武则天的人,这样说当然不是出于内心的真实想法,一定是对自己的试探了,慌慌忙忙地答道:“太后辅政多年,经验远远在朕之上,现在朝中大事太后一切处理得井井有条,理应继续辅政下去,朕还年轻,有很多欠缺的地方。望太后收回成命,继续辅政吧。”

这正是武则天想要听到的话。不过,毕竟儿子大了,这样拖下去也有违常理,所以,在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则天下诏“复政于皇帝”,称李旦已经成人,自己想要功成身退,颐养天年,不再临朝辅政,让睿宗皇帝亲政。

之所以这样说,武则天当然是为了缓和人们对她执政的不满情绪。

李旦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这些日子里他也一直在想着,如果真有一天母亲说要还政于自己的话,该怎么做。最明智的选择就是不接。所以听到武则天的这道懿旨,他连忙上表,坚决推让,不肯接受,希望太后收回成命,希望太后以天下社稷为重,继续临朝执政。

关于这一段历史,许多史家这样做过论述:“睿宗知太后非诚心。”其实人人心里都有数,武则天并不是真心想还政于皇帝,这样做只是一个形式上的礼让罢了。

所以,武则天的临朝生涯继续。

设登闻鼓、肺石于朝堂外,武则天觉得还是不够,在垂拱二年三月,御史鱼承晔之子鱼保家上书太后,请武则天设置铜匦。

据记载,这个铜匦的制作者鱼保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投机分子。就在光宅元年徐敬业举兵反武则天的时候,鱼保家还曾为徐敬业效力,制作武器。庆幸的是后来没有因为徐敬业受到牵连。史家称:“做刀车及弩,敬业败,仅得免。”

可一个伺机折腾的人总是不肯安安稳稳地生活,现在他又迎合起武则天“欲大诛杀以威之,盛开告密之门”的心理,设计出了铜匦这件东西,可谓为武则天量身定做。武则天自然对这种发明很感兴趣。

其实这个铜匦就相当于今天的意见箱,更确切地说,是检举箱,只不过它的结构更为复杂。这个箱子只有武则天可以打开看,其他人无法打开。铜匦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漆的是不同的颜色,分别为青、红、白、黑,其中,立于东面的叫“延恩”匦,献赋颂,求仕进者投之。这是供读书人求取功名用的,也是为国家招纳人才的。放在朝堂南面的铜匦叫“招谏”匦,“言朝政得失者投之”,是让官民畅所欲言,批评朝政的。立于西面的叫“申冤”匦,“有冤抑者投之”,是让受冤屈的人直接向中央申诉,免得州县官员上下串通搞出冤狱,民不得申。如果武则天是个男人,敢于让黎民百姓直接到皇帝那里投状,史学家们不知该如何称颂了。北面的铜匦叫“通玄”匦,“言天象灾变及军机秘计者投之”。这个铜匦有点神秘色彩,但是在古代,人们对天象问题颇为看重,此铜匦也就不足为怪了。

铜匦是设起来了。非但如此,当时还规定:“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

看来武则天很看重这种检举机制,连食宿都包了,当然会让很多人一窝蜂地拥来了。而这个五品食的标准是什么呢?据《唐·六典》记载:“每日细米二升,面二升三合,酒一升半,羊肉三分,瓜两颗,盐、豉、葱、姜、葵、韭之属各有差。”但当时老百姓的生活状况非常之糟,“是岁,天下大饥,山东、关内尤甚。”所以,“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因为“所言或称旨,则不次除官,无实者不问”。

这更让争相告密的人层出不穷了,一时间四面八方进京告密的人蜂拥而来。对于告密者,武则天刚开始时也都耐心地一一接待。对于这些人检举的那些贪官污吏,武则天给予详查,一旦查出事情属实马上办案。当然,冤假错案也不免出现了。据说当时“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道路以目。或因入朝密遭掩捕,每朝,辄与家人诀曰:‘未知复相见否。’”而这样的状况竟然持续了十几年,难怪当时很多对武则天不满的大臣都闭口不敢言语了。

为了规范投检举信的秩序,武则天甚至还设了一个“知匦使”,派正谏大夫和垂拱元年新设立的谏官“补缺”、“拾遗”各一名,专门管理这件事。来投检举信的人,首先要被验明正身,然后才可以往里投信。同时,还设有两名“理匦使”,由御史中丞等官员专门处理收到的这些信件。

本来她是想广开言路的,让全国的百姓和地方官一起帮着她防备有人搞阴谋诡计颠覆朝政。同时,也让百姓监督官员,官员们互相监督,治好官风。不曾想做得有点过度,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这个身份太特殊了,又在这样一个男权氛围极盛的社会里,所以时至今日,人们对于武则天的评价争议还是很大的。她每做一件事,都在人们的口中毁誉参半,褒贬不一。就比如她设“四匦”的目的、初衷到底是什么,有人说是为了消灭异己,有人说是为了广开言路。

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在这件事上曾这样总结过:设铜匦告密,不是我们今日所能称羡的事。只是当时一般官僚,确也是需要整肃。譬如高宗时,刘仁轨言,州县每发百姓为兵,富者行钱则免,贫者则征至老弱,有些就逃亡自残。武后初立时广州都督路元睿为南洋来的外商所杀,中国的记录也都说是因为路的僚属侵渔番舶,向官厅告状的番商反被枷系。又经过武后的一段严厉的惩治,到她末年,还有文昌左丞宗楚客兄弟犯赃。他们住宅的崇丽使武后的女儿太平公主都叹说:“吾辈乃虚生耳。”而最令人发指的则是河北官军不能抵抗契丹保护人民,一到寇退官厅又抓着百姓以通敌论,动加杀戮,只有狄仁杰才能将这些事情报达武后。所以从各种事迹看来,唐初大规模的整肃官僚的行动,遇到无数技术上的困难,其症结则是不能在数目字上管理,更需要纪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