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站得住就是胜利”_关于邓小平的故事

“站得住就是胜利”_关于邓小平的故事

时间:2022-03-2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站得住就是胜利”_关于邓小平的故事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东起淮南路,西至平汉路,北连淮河,南临长江,突出于武汉、南京之间。取得了进军大别山以来首次全歼一个正规整旅的胜利。在歼敌方面,这个报告说,到大别山后,“前后才歼敌四个旅”,而邓小平在1947年8月27日所下的指示是在半年内歼敌10个旅。

“站得住就是胜利”_关于邓小平的故事

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东起淮南路,西至平汉路,北连淮河,南临长江,突出于武汉、南京之间。西接桐柏山与秦岭伏牛山相望,对刘邓大军来说,也就是与时在伏牛山、豫西、豫南的陈谢兵团;北与泰山,也就是与南下中原的陈粟兵团相呼应。三山之间,就是辽阔的中原大地。因此,刘伯承曾说:“(大别山)东望江浙,西连巴越,南逼湖广(两湖),背靠豫皖。凭高踞险,瞰制中原!多么重要的战略要地!”“我们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三山四河:三山就是大别山、泰山、伏牛山;四河就是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中原逐鹿,鹿死谁手?谁要得到中国,谁就得控制中原。”邓小平以中共中央中原局的名义于1947年8月27日,也就是到达大别山的当天向各部队发出指示:“全心全意地义无反顾地创建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并与友邻兵团配合,全部控制中原。”大别山地区,又是红军时期的鄂豫皖根据地,是刘邓大军的前身之一红四方面军的创建地。因此,这个指示又特别指出:“应向全区群众说明,我们是鄂豫皖子弟兵大回家,他们的子弟在华北胜利了,壮大队伍了;说明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条件;说明我们决不再走。我们的口号是与鄂豫皖人民共存亡,解放中原,使鄂豫皖人民获得解放。”

解放军主力从黄河一跃千里到了长江,这可是国民党政权的心腹大患。刘邓大军一进大别山,立即就有国民党军的23个旅跟进了大别山区。大别山区自红军时代先后为红军的根据地、游击区和新四军的抗日根据地,长期为战区,反复遭到国民党军队、日军与当地反动势力的疯狂摧残与报复,经济十分落后,人力资源也贫乏。再加上红军主力、红军游击队、新四军在这个地区多次进进出出,老百姓的疑虑、怨言、恐惧心理也是有的。对刘邓大军本身来说,还有一个南北方生活习惯不同的问题,不但水土不服,病多身子弱,而且连路也不太会走,战士们开玩笑说:“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摔跤。”不但人如此,骡马也如此,不太会走山路和那些窄窄的、弯弯曲曲的田间小道。因此,从一开始,邓小平就指示部队,在第一个月内,“不求打大仗”,而只是“争取打些小胜仗”,部队主要是“熟悉地形,习惯生活,学习山地战,为大歼灭战准备条件”。但仍希望“在半年内歼灭十个旅以上的敌人”,而且这里所说的“小胜仗”,也是那种一次歼灭一二个团的仗。由于有了在鲁西南不到一个月就歼敌九个半旅的经验,这些要求在当时看来是不高的。一个月后,刘邓发现困难比他们最初设想的更大,便于1947年9月27日在光山县白雀园召开纵队首长会议,调整了指导思想。新的指导思想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站得住就是胜利。”

这次会议后,邓小平说:“我说服干部,不打硬仗。他们回去后,情绪稳定了,形势变了。”其后,刘邓大军主要是打小仗,分散孤立敌后备部队、地方武装等。但机会来了,也打个把大仗,10月初,大军出动主力,打破敌三个整编师的跟踪与合围,并在皖西六安的张家店地区全歼敌整编第88师第62旅。取得了进军大别山以来首次全歼一个正规整旅的胜利。此后,刘邓大军又乘胜扩大战果,造成了解放军要过长江的假象,使得九江告警,武汉戒严。在敌军一片乱窜中,10月27日,刘邓大军又在湖北蕲春以东的高山铺地区将敌整编第44师师部和两个半旅全歼,共歼敌12000多人。至此,刘邓大军在进入大别山的两个月内共歼敌3万多人,建立民主县政府33个,在大别山初步站住了。

“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刘邓大军“稳定了”,大别山“形势变了”,蒋介石也就不安了,脸变了。1947年11月,蒋介石在南京主持召开“大别山作战检讨会”和湘鄂皖赣苏豫六省“绥靖”会议,设立“华中剿总”,统揽湘、鄂、皖、赣、豫五省军政大权,并将海军调入长江,防范刘邓大军渡江作战。随即,蒋国防部长兼“华中剿总”白崇禧率14个整编师33个旅,从11月27日起,开始对大别山进行合击。并效仿日军的“铁壁合围”战术与“三光政策”,在大别山区建立“三网”(谍报网、公路网、碉堡网),制造“二无”(无人区、无人村)。(www.guayunfan.com)在这种形势下,刘邓决定分兵,一个率兵进行外线作战,一个留在大别山同敌人周旋。经过一番“争论”,邓小平以其年轻身体好为理由,留在了更为艰苦、更为危险的大别山,刘伯承则坚决把警卫团留给邓小平,自己只要一个排。12月11日,刘邓分兵。刘率三个纵队跳出外线作战,邓小平、李先念、李达率三个纵队(第二、三、六纵队)。此后的情景,邓小平轻描淡写地说:“我一个,李先念一个,李达一个,就这么三个人,带着几百人的前方指挥所留在大别山,方针就是避战,站稳脚,一切为了站稳脚。那时六纵担负的任务最多,从东到西今天跑一趟,明天跑一趟,不知来回跑了多少趟,就在那个丘陵地带来回穿梭,一会儿由西向东,一会儿由东向西,调动敌人,迷惑敌人。别的部队基本上不大动,适当分散,避免同敌人碰面。这样搞了两个月,我们向中央军委、毛主席报告,大别山站稳了,实现了战略任务。”

这里说得轻松,还有点好玩,在当时可是苦,可是危险,可是牺牲大啊!

邓小平曾经用两个字来概括他在太行山的生活——“吃苦”。当时很苦,但太行山上的抗日武装则一直是在壮大,而大别山,邓小平在1948年4月25日的一个报告中说:“大别山的几个纵队是有削弱,减员约百分之十五。”这个报告还说:“原先我们占领了20多个县城,后来一个也没有了。”在歼敌方面,这个报告说,到大别山后,“前后才歼敌四个旅”,而邓小平在1947年8月27日所下的指示是在半年内歼敌10个旅。在作战方式、生活状况等众多方面,也好像回到了红军游击战的时期或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邓小平个人这时也是“身体瘦削,眼窝深陷,过长的头发没有理,胡子拉碴,……冷静得使周围的人有的感到有些寂寞,有的表示惊讶,有的怀着焦虑……”

“这能算胜利吗?”有人问。

“算!”邓小平坚定地回答说。

“为什么?”

“站得住就是胜利!”

1948年4月25日,时为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的邓小平在河南鲁山召开的豫陕鄂前委和后委联席会议上,向与会者作了《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的报告,详细地阐述了千里跃进中原及在大别山“站得住就是胜利”的战略思想。

其一,“改变了战略形势”。

打到中原,就是打到外线,在蒋管区打,消耗的是蒋管区的人力、物力、财力,使他们陷于枯竭。这样,蒋介石“由进攻转为防御,由外线转到内线,而我们则由防御转为进攻,由内线转到外线,改变了战略形势”。

其二,要从总体上“好好地算算账”。

首先是前进了一千里,占领了有4500万人口的区域,将敌人控制的3万万人口去掉了六分之一,减少他们的粮源和兵源。其次全国战场在反攻后,9个月歼敌至少220多万,达到了反攻前一年的数目。再次,中原三支野战军虽大别山几个纵队减员约百分之十五,但江汉、豫陕鄂都各发展了百分之百,桐柏发展了百分之五十,豫皖苏也是发展的,所以,中原部队在总体上,力量比过去大了。

其三,换取了战略的主动,取得了全局的胜利。

大别山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首先,中原形势决定于两个山,一是大别山,一是伏牛山,其中大别山更重要,“中原要大定就必须把大别山控制起来”。其次,大别山还是“一个战略上很好的前进的基地”,“是打过长江的重要跳板”。这样,敌我都必争。我军进入大别山后,大别山取代陕北、山东,成为敌人重点进攻之地,成为敌人兵力集中最多的战场,整个中原战场更吸引了蒋介石南线一半以上的兵力。这就使我其他各路野战军可以抽出来作“宽大机动作战”,保证了其他地区的胜利开展。因此,中原部队特别是大别山部队“虽在全国范围吃苦头最多,付出了代价,但换取了战略上的主动,取得了全局的胜利”。

因此,邓小平在1989年回顾这段历史时更为明确地总结说:“大别山的斗争不决定于消灭了好多敌人,而决定于能不能站住脚。……要不要消灭敌人?要消灭,要争取打几个歼灭战。……但关键是能不能站得住,站得住就是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