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宣仁政孔子游列国的故事

宣仁政孔子游列国的故事

时间:2022-02-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宣仁政孔子游列国孔子报国无门,“堕三都”的半途而废让他不能再停留在危险重重的鲁国,于是便弃官出走,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漫长之路,希望找到一个能够任用他实行“仁政德治”主张的贤明国君。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都经历过哪些磨难?孔子在各诸侯国之间奔走、停留长达十四年之久。后来,孔子派了一个随从向卫国宁武子称臣,才终于摆脱了这场冤枉的围困。

宣仁政孔子游列国

孔子报国无门,“堕三都”的半途而废让他不能再停留在危险重重的鲁国,于是便弃官出走,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漫长之路,希望找到一个能够任用他实行“仁政德治”主张的贤明国君。

然而,事实是无情的,弱肉强食、战火纷飞的春秋末期,各诸侯国之间忙于争夺地位,孔子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孔子前前后后到达了很多国家,却四处碰壁,好几次还差点命丧黄泉。孔子最终能够回到鲁国,这本身就已经是一个奇迹。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都经历过哪些磨难?又是如何渡过难关的呢?

孔子在各诸侯国之间奔走、停留长达十四年之久。这十四年,是他郁郁不得志的十四年,但也是他不断思考、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十四年。无疑,周游列国的生涯为他后来思想体系的完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奔波列国

公元前497年,孔子带领弟子,车马劳顿地到达了卫国。

孔子想去拜见卫灵公,但一直得不到机会,就一直住在子路的妻兄家里。孔子没有做什么,但是却谣言四起,有不安好心的人在卫灵公面前说孔子的坏话。孔子害怕得罪卫君,就不敢在此多加停留,便欲匆匆离开卫国。至此,孔子在卫国停留大概十个月了。

孔子的目标是陈国,经过卫国匡地(今河南长垣西南)的一个缺口时,孔子用鞭子指着它说:“我们来的时候,就是从这个地方过来的。”孔子的话音刚落,一群匡地人便吵吵嚷嚷涌了上来,把孔子和子弟们团团围住。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孔子与鲁国的阳虎长得很像,都是身材高大的人,而阳虎曾经残害过匡地人,所以匡地人误把孔子当成阳虎。他们将孔子等人围困起来达五天之久,弟子们都恐慌起来,不知道如何是好。后来,孔子派了一个随从向卫国宁武子称臣,才终于摆脱了这场冤枉的围困。

于是,孔子只好又回到卫国国都。卫灵公的夫人叫南子,听说了孔子的身份和遭遇后,便想见见孔子。南子派人对孔子说:“四方之君凡是愿意与卫灵公结为兄弟的,都要拜见他的夫人。”孔子开始有所顾虑,但是后来实在不得已就去见南子。会见时,南子在细葛布帷帐中等候,孔子进门后,向北面恭敬地叩头行礼。夫人在帐中也拜了两拜,披戴的环佩玉器等首饰发出了叮当碰击的清脆声响。孔子回去后对弟子说:“我不愿见她,但既然相见就要以礼答谢啊!”当时的人们都认为南子的名声不好,为人不道德,所以孔子去跟她相见,引起了弟子子路的怀疑,以为他和她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所以孔子不得不自我表白:“我如果做了错事,老天会惩罚我的!老天会惩罚我的!”

随后,卫灵公也宴请了孔子,但卫灵公虽然表面上对孔子很尊敬,却不让孔子参与政事。孔子对卫灵公非常失望,叹息道:“如果让我主持国事,一年就差不多见成效,三年就会很有成绩的。”但是孔子的感慨没有用,虽然卫灵公不会赶他走,但他在卫国得不到重用。后来卫灵公去世,卫国内乱,此时的孔子内心万分悲凉,思索再三,还是决定离开了。

于是,孔子与弟子到了曹国。曹国国君对孔子不感兴趣,没有接待他,无奈之下,孔子等人又来到了宋国。但是,孔子在宋国的遭遇也可以用“凶险”二字来形容。

宋景公接到了孔子的书简,听说孔子已经来到了东门外,不觉喜出望外。孔子与宋景公原系同宗同族,说起来,宋景公还应称孔子为叔父呢。宋景公早就听说孔子是天下闻名的圣人,且门下有数十名文武兼备的弟子。如果孔子师徒真能长留宋国,说不定可以使宋国迅速强盛起来,不再受大国的欺凌。因此,他决定第二天早朝以后率文武百官出城迎接孔子。

但是,宋景公的想法却有些天真,这样的重大决策,他却没有同司马桓魋商议。桓魋是谁?原来,桓魋在宋国,好比是季孙氏在鲁国,赵简子在晋国,擅权专政,视国君为傀儡。桓魋知道此事后,当即去王宫见了宋景公,表示了对这件事的不满。宋景公手中没有实权,就不敢再召见孔子了。三天过去了,孔子师徒一直没有等到宋景公派人前来召见,明白事情有变化了。客店的后院很大,院当中有一棵大树,枝叶繁茂,树冠如盖。闲来无事,孔子便带领弟子们每日在大树下演习祭礼。

第三天晚饭后,一队“客商”出了客店,赶着车马向南门奔去。随后,桓魋带领人马将客店围得水泄不通。士兵冲到院内,将客店翻了个底朝天,不仅没有孔子师徒,连店家的影子也不见。一群人冲进后院,见大树下空无一人,只有风吹树叶在飒飒作响。桓魋知道是店家放走了孔子师徒,便下令伐倒了大树,放火烧了房子,以泄愤怒。

孔子一行来到了郑国。孔子不小心与弟子们走散,独自一人站在外城东门等候。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一个人在不停地徘徊,额头像尧,后颈像皋陶,肩部像子产,而从腰部以下比禹差三寸,狼狈得像只丧家犬。”

子贡立刻赶往东门,找到了孔子后,把这句话告诉他,孔子笑嘻嘻地说:“这个形容真贴切!”

郑国依然没有孔子的一席之地,“丧家犬”孔子便又到了陈国,住在他曾相识的贤人司城贞子家里。这年秋天,季桓子病了,懊悔过去没有重用孔子,因而没有使鲁国振兴。临死前,他交代儿子季康子一定要把孔子请回来。不久季桓子就去世了。办完丧事,季康子就准备派人去陈国请孔子回鲁,但遭到了大夫公之渔的反对。公之渔说:“从前我们先君没有用他不能善终,最后被诸侯耻笑。现在任用他,如果再不能善终,必定再次被诸侯耻笑。”

公之渔建议说可以请回孔子的弟子冉求。于是季康子便派人去找冉求。冉求很高兴,知道这一次肯定会被重用。

孔子感慨地说:“回去吧!”

冉求走后,孔子继续留在陈国,在司城贞子的推荐下,他得到了一个有名无实的职位,也有俸禄,虽不像卫国那么优厚,但总算可以供他和弟子们生活所需了。

被困陈蔡

孔子在陈国住了三年,楚昭王听说孔子贤德,便派人聘请他。陈、蔡两国的大夫们相聚谋划说:“孔子是有才德的贤者,过去他所指责讥讽的都切中各诸侯的弊病。近来他长住陈,还想去蔡,我们两国大夫们的为政措施与他的主张多有不合。现在,楚国是个大国,却来招聘孔子,如果孔子在楚国受到重用的话,那么我们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们处境就危险了。”于是就派人去堵截孔子。

此时,孔子正向楚地负函前进,刚好行至陈、蔡两国边界,于是便被陈、蔡两国派的人围困在野外。他们围而不攻,孔子和弟子们断粮七天,随行的弟子中有很多人都生病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人不免露出了不满情绪,孔子却很镇静,甚至继续讲学、诵诗、弹琴、唱歌。

孔子更加慷慨激昂地演讲礼乐教化,还叫来子路问:“《诗经》上说‘不是兕牛,不是老虎,沿着那旷野走’,我的主张不对吗?为什么到了这个地步?”

子路回答:“君子是没有什么东西能困扰他的。想来大概是老师不够仁德,因此别人就不相信您;想来大概www.guayunfan.com是老师不够聪明,因此别人就不推行您的主张。而且我以前曾经听您说过:‘常做好事的人,上天以好运来报答他;常做坏事的人,上天以灾祸来惩罚他。’如今您积累仁德,心怀仁义,长时间推行您的主张,怎么也会如此穷困呢?”

孔子语重心长地说:“你不懂啊。你以为仁德的人就一定被信任吗?那么伯夷、叔齐就不该饿死在首阳山;你以为聪明人就一定被重用吗?那么王子比干就不该被剖心;你以为忠诚的人就一定能得到报答吗?那么关龙逢就不该受刑罚;你以为劝谏的话就一定能听吗?那么伍子胥就不该被杀。遇不遇明君,是时机决定的;贤与不贤,是才能决定的。君子学识广博,谋虑深远,却遇不到明君的多了,哪里只是我孔丘呢?再说兰草长在深山老林,不因为没人欣赏就不芳香。君子修身讲德,不因为困窘就改变气节。做事在人,生死在命。因此,齐桓公在莒国产生了称霸的愿望,晋文公在曹国下定了称霸的决心,越王勾践在会稽山被围后立志图强。所以,难道处于下位没有忧愁的人,就是考虑得不远?处于下位还常常快乐的人,就是志向不大?你怎么知道他的心情呢?”子路被一连串问题问得无言以对。

子路退出去以后,孔子又将子贡叫到跟前,把对子路说的话向子贡说了一遍。子贡说:“老师的学说实在是博大精深,所以天下没有谁能接受。您为什么不稍微降低些标准呢?”

孔子说:“子贡啊,优秀的农夫懂得如何播种,不一定懂得如何收获;优秀的工匠能做出精巧的东西,不一定能修理。君子能培养道德修养,创立政治主张,别人不一定就能接受。你如今不主动地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创立仁德的思想主张,却只求别人接受。子贡啊,你的志向不够远大!你的想法不够深远啊!”

子贡出去,颜回进来,孔子也像先前那样问他。颜回说:“先生的学问最大,天下不能容下。虽然这样,先生依然应该推行它。世人不用我们的主张,是他们的问题,先生有什么错误?不被接纳才更显出您是君子。”

孔子高兴地感叹说:“有学问呀!颜家的孩子,我们志同道合,要是有朝一日你成了大富翁,我一定替你掌管账目。”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无论遭遇什么,人都不可失德、失志,降低君子的标准。这才是真正强大的表现。

终于,子路找机会溜了出去,跟楚王的人联系上了。楚王派兵前来相助,终于解了孔子和弟子们的围,让他们得以继续前行。子路回来接孔子,走到田间的路上,他向一位老农打听孔子的下落。老农不耐烦地说:“你们这些人都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我怎么知道谁是你的先生!”子路见到孔子后,对他说了这些话,孔子称奇:“这个老农不是一般人,是一位隐者。你应该多向他讨教才是。”

孔子一行经过一路的艰辛,终于到了楚国的负函。孔子和当时的政治家叶公见面。叶公问孔子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治理国家在于招纳远方贤能,使附近的人归服。”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情况,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听说这事,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回答他呢——我的老师学习道理不知疲倦,教导别人不知厌烦,发愤时忘记吃饭,快乐时忘记忧愁,都不知老之将至呢!”

楚昭王又派人拿着钱财来聘请孔子为官,并想赐他七百里地。但是令尹子西劝阻说:“大王派往诸侯各国的使者,有比得上子贡的吗?回答只能说‘没有’。大王的宰臣有像颜回这样的人吗?回答只能说‘没有’。大王的将帅有像子路这样的人吗?回答还是‘没有’。大王的各主事官佐有像宰予这样的人吗?回答仍是说‘没有’。况且楚国始祖受封于周室。现在孔丘讲述三皇五帝的治国之道,申明周公、召公辅佐周天子的事业,大王如果用他为臣,我们楚国世世代代统辖的几千里土地还能保得住吗?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统管百里之地,最终称王于天下。现在让孔丘占有七百里土地,再有一批德才兼备的弟子辅佐,这对楚国并不是什么好事!”楚昭王思索了一番,觉得还是政权的稳固重要,孔子,就随他去吧!

这时的卫国,政局终于安定下来。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在卫国做官,于是,孔子又在弟子们的安排之下回到了卫国。

孔子虽然回到了卫国,但是卫王并没有给他官做。孔子一方面颇感凄凉,一方面对祖国的思念日甚,他所等待的是一个请他回去的时机,而这个时机,已经近在眼前了。

老骥伏枥

这时,被请回鲁国的冉求仕途一帆风顺,为官做到了季氏宰。这一年,齐国攻打鲁国,冉求率领鲁军与齐国在清(今山东长清东南)进行了一场大战,击败了齐军。季康子非常佩服冉求带兵打仗的策略,便问:“先生的军事才能,是跟谁学的?”

冉求如实回答说:“是向孔子学来的。”

季康子又问:“孔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能教会你们这么多有用的东西?”

冉求回答:“孔子办事,真诚而无遗憾。”

季康子便想请孔子回来,冉求说:“不要让小人从中阻碍,事情就好办了。”

季康子听了冉求的话,派人带着厚礼去聘请孔子,孔子终于回到了鲁国。

时光匆匆而逝,从鲁定公十三年到鲁哀公十一年,孔子带着弟子,一共在外奔走了十四年。鲁国不能施展抱负,孔子便希望在其他国家实现自己仁政德治的政治理想,但是结果仍然是令人痛心的,他不但到处碰壁,而且差点搭上了性命。孔子的内心疲惫无比,非常思念家乡,如今,他终于可以回到家乡了。

但是,鲁国依然是原来的那个鲁国,为君不施仁政,为臣自私自利。孔子仍然不能取得鲁哀公的重用,实现不了政治上的抱负,于是他决定不再求仕为官,而是把“不知老之将至”的晚年的主要精力,一边用在继续聚徒授业,培育治国贤才,一边花费在文献整理工作上。孔子对《诗》和《书》进行了整理删减,修订了《春秋》。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千余篇,到孔子时,他删去重复部分,把叙述夫妇关系及爱情内容的《关雎》篇作为《风》的开始,把反映宴飨群臣嘉宾的《鹿鸣》篇作为《小雅》的开始,把反映周文王创业建国的《文王》篇作为《大雅》的开始,把反映周公建洛邑,率诸侯祭祀文王的《清庙》篇作为《颂》的开始。孔子还修订了依据鲁国的历史撰写的《春秋》一书,此书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记载了二百四十一年间鲁国十二个国君的历史。孔子把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渗透到字里行间,即所谓“微言大义”。

孔子修订《春秋》之后,即鲁哀公十六年,颜回和子路相继去世,孔子得知这两位得意弟子已经不在人间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很快便卧床不起,这年夏历二月十一日,孔子与世长辞,享年73岁。

对于孔子的死,鲁哀公写了一篇悼辞痛陈自己的内疚之感。鲁哀公就像他的父亲一样,孔子在世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孔子走了之后却空余叹惋。这也许就是他们政治上没有什么作为的原因。

孔子的一生,是报国无门的一生,是壮志难酬的一生,但是他的精神光辉和儒学理念却通过一传十、十传百的传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传承。孔子后来被葬在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他的很多弟子都服丧三年,又相对哭泣尽哀,然后挥别而去。最后,子贡一个人留下了,在墓旁筑了茅舍继续守丧三年,然后才离开先生的坟墓。之后,有些弟子和鲁国人追念孔子,把家搬到了墓旁住下,约百余人家,于是这里被叫做孔里。后来人们又把孔子的住房、讲堂以及弟子宿舍,改为孔庙,用以纪念孔子并收藏孔子的衣冠、琴、车、书等生前用物,自此以后,年年奉祀。孔庙作为孔子精神的凝固之物,受到历代人民的瞻仰。

孔子的思想光辉照亮了中国的历史和社会,许多人都从孔子的言传身教中得到教诲和启示,他的教育思想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虽然孔子的抱负尽其一生也没有得到施展,但他留给后人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深远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