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诗多图和一图多诗

一诗多图和一图多诗

时间:2022-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画册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即同一首诗常在不同的画中被题写。又如在同一本书中,郑燮在两幅墨竹图中,题过同样一首诗:“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寄语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二诗词语稍有出入,第二首“江南”作“扬州”,“春风”作“东风”,“寄语”作“为语”(如图)。二图都有竹与笋,但前一图无石,后一图有石。虽然诗中和画中都有些许改变,但主体部分不变。这是两位诗人写的同一题的三首诗。

诗与画,有时出现一诗多图和一图多诗这样两种现象,值得我们稍加注意。

清•郑燮《竹石图轴》

在画册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即同一首诗常在不同的画中被题写。如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5月出版的《徐渭画集》,共收徐渭画二十五幅,其中有五六首诗是题了两次以上的。如前举“冬烂芭蕉春一芽”一首,就题了三次,题的画,除都有芭蕉和梅花外,构图各有不同。又如,在《扬州八怪绘画精品录》(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一书中李在雍正乙卯年(1735)长至前三日题过这样一首诗:“辕门桥上卖花新,舆隶凶如马踢人。滚热扬州居不得,老夫还踏海边春。”至乾隆三年(1738)七月又题了一次,画的内容则大同小异。又如在同一本书中,郑燮在两幅墨竹图中,题过同样一首诗:“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寄语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二诗词语稍有出入,第二首“江南”作“扬州”,“春风”作“东风”,“寄语”作“为语”(如图)。二图都有竹与笋,但前一图无石,后一图有石。这种情况,对艺术的要求独一无二来说,不是好现象,因为作者不断地在重复着自己。虽然诗中和画中都有些许改变,但主体部分不变。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作者喜欢

2.应酬需要;

3.商业操作。

第一个原因,是主观的,决定着作者为什么重复这首诗,而不重复另一首诗;后两个原因是客观的,决定着作者为什么要不断重复和重复多少次。从诗的写作来看,这种现象对诗歌的写作影响不大,最多给我们这样一个启发,作为艺术的诗,不应写得过于实,要给画或画家留下想象的天地。

而第二种情况,即一图多诗的现象,与题画诗写作的关系则更密切一些。如: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

宋•苏轼

其一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

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

其二

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

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

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

何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

其三

晁子拙生事,举家闻食粥。

朝来又绝倒,谀墓得霜竹。

可怜先生盘,朝日照苜蓿。

吾诗固云尔,可使食无肉。

“疑”有的版本作“凝”。这是苏东坡看了晁补子收藏的文与可画的竹以后所写的三首诗,是同一个人对另一人同一题材的画写的三首诗。这三首诗,取的角度都不一样:第一首说画理,入木三分;第二首怀古人,沉痛深情;第三首说画的来历,调侃幽默。

宋•文同《墨竹图》

又如:

背面美人图

明•高启

欲呼回首不知名,背立东风几许情。

莫道画师元不见,倾城虽见画难成。

背面美人图二首

明•苏澹

抱得琵琶下玉除,湖山背立溜犀梳。

人欲见春风面,但道萧郎有寄书。

钗亸乌云鬓欲蓬,回头环珮响丁东。

背人不是无情思,自古红颜畏画工。

这是两位诗人写的同一题的三首诗。三首构思虽都从美人背立出发,但立意各异:一说美人难画,一说欲使美人回首亦易,一说美人不欲被画。

像这一类题画诗,贵在角度不同,立意新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