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破坏环境导致的灾难

人类破坏环境导致的灾难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迅速发展而引起的。环境问题是人为问题。从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洞”开始,人类环境问题发展到当代环境问题阶段。这一阶段环境问题的特征是,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征兆,目前这些征兆集中在酸雨、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上。
环境问题_环境安全与环境保

二、环境问题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加剧,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环境运动在全球范围的兴起,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代安全观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环境问题是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的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破坏、资源耗竭和环境质量下降,以及由此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环境问题涵盖范围很广,近年来,主要由人类活动(特别是化石燃料燃烧)排放温室气体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除了全球变暖这一环境问题,目前我们还面临以下环境问题:臭氧层空洞扩大、生物多样性锐减、酸雨蔓延、森林植被锐减、土壤荒漠化、淡水资源枯竭与污染、海洋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不仅提供了人类生活的空间、必要的物质经济基础和大量的资源能源,同时在一定限度内还承担着接纳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产生的排放物、废弃物的重要功能。但是,进入工业化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违背了客观的自然规律,对资源、能源的利用以及废弃物排放超过了自然环境承受的限度,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就必然尖锐化,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成为一个两难的选择。中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相对突出,环境问题相对突出。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迅速发展而引起的。环境问题是人为问题。在人类生活的250万年里,前249万年人类对生态系统和地球环境的影响很小,人类对环境的作用与生态系统的其他动物没有太大区别。环境问题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人口数量也迅速增长。人口的增长又反过来要求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如此循环作用,直至现代,环境问题发展到十分尖锐的地步。

环境问题包含两个层面上的含义:在国内层面上,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基础构成威胁,主要指环境质量状况的退化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导致的耕地减少,湖泊退化、水利用效率低下和污染导致的水资源严重不足等,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二是环境问题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特别是导致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由此会产生各种纠纷,从而影响社会稳定。在国际层面上表现为:生态严重退化、资源严重短缺、跨国界污染对区域稳定和国际安全构成的威胁,如对跨国界的水源、能源等自然资源的争夺、生态难民迁徙和生态恐怖主义等。

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首先是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阶段。此阶段从人类出现开始直到工业革命,与后两个阶段相比,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在该阶段,人类经历了以采集狩猎为生的游牧生活到以耕种和养殖为生的定居生活的转变。随着种植、养殖和渔业的发展,人类社会开始第一次劳动大分工。人类从完全依赖大自然的恩赐转变到自觉利用土地、生物、陆地水体和海洋等自然资源。人类的生活资料有了较以前稳定得多的来源,人类的人口开始迅速增加。人类社会需要更多的资源来扩大物质生产规模,便开始出现烧荒、垦荒、兴修水利工程等改造活动,这引起了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等问题。但此时的人类还意识不到这样做的长远后果,一些地区因而发生了生态退化的严重的环境问题。较突出的例子是,古代经济发达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由于不合理的开垦和灌溉,后来变成了不毛之地;中国的黄河流域曾经森林广布,土地肥沃,是文明的发源地,西汉和东汉时期的两次大规模开垦,虽然促进了当时的农业发展,可是由于森林骤减,水源得不到涵养,造成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土地日益贫瘠,给后代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还是局部的,没有达到影响整个地球环境的程度。

第二个阶段是近代城市环境问题。此阶段从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洞。工业革命是世界史的一个新时期的起点,此后的环境问题也开始出现新的特点并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18世纪后期欧洲的一系列发明和技术革新大大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人类开始插上技术的翅膀,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开采和利用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新技术使英国、欧洲和美国等地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先后进入工业化社会,并迅速向全世界蔓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工业化的浪潮。工业化社会的特点是高度城市化。这一阶段的环境问题跟工业和城市同步发展。先是由于人口和工业密集,燃煤量和燃油量剧增,发达国家的城市饱受空气污染之苦,后来这些国家的城市周围又出现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和垃圾污染,工业三废、汽车尾气更是加剧了这些环境污染的程度。在后来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达国家普遍花大力气对这些城市环境问题进行治理,并把污染严重的工业搬到发展中国家,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发达国家环境状况的改善,发展中国家却开始步发达国家的后尘,重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老路,环境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伴随着严重的生态破坏。

第三个阶段是当代环境问题阶段。从1984年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洞”开始,人类环境问题发展到当代环境问题阶段。这一阶段环境问题的特征是,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征兆,目前这些征兆集中在酸雨、臭氧层破坏和全球变暖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上。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愈演愈烈,水资源短缺、能源短缺、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等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发生。这一切表明,生物圈这一生命保障系统对人类社会的支撑已接近它的极限,还表明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长远性。

农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系统和地球环境的影响逐步扩大;特别是工业革命以后,改造和征服自然成为人类的基本观念,于是生态系统和地球环境遭受到空前的破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陶醉于对自然的征服。尽管生态系统还在默默工作,还在不知疲倦地处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但是,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是有限的,而人类活动仍在不成比例地扩大。当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时,自然和生态系统受损、逐步发生退化。自然和生态系统退化,最终对人类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人类不得不对自己的无知和鲁莽承担后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的环境问题是人为的,人类无意和有意的毁损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有些时候这么做是因为无知,有些时候是因为贪婪,有些时候是因为无知无能。

按照引起环境问题的原因进行划分,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非人类活动所发生的环境问题,即自然原因引起的,称为原生环境问题,如各种自然灾害和各种地方病的发生,包括自然灾害中的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洪水、干旱、台风、龙卷风、雪崩等。这类环境问题是人类无法控制的,其后果也难以为人们所估量。对这类环境问题人类只能通过采取预防措施来减少危害后果的发生。原生环境问题的发生数量和影响范围都比较有限。

二是人为原因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通常是因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违背了自然规律,不恰当的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在通常情况下,环境问题主要指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环境破坏,即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过其恢复能力,向自然索取物质和能量所造成的环境破坏问题,如水土流失、草原退化、土壤盐碱化、资源枯竭、物种灭绝等。二是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违背自然规律,任意排放的各种污染物超过了环境容量,破坏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

次生环境问题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例如,滥采滥用自然资源,任意排放有害物质;某些大型工程建设不当;城市人口不断膨胀产生各种城市环境问题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绿化面积减少、大气、水、噪声、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等等。由大气、河流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和资源枯竭等环境破坏引发的诸多环境问题对全球经济和政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许多人认为: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是第一位的,严格的环境保护是发达国家才能享有的奢侈品。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保护其实更有必要,环境的破坏对于这些国家的影响更严重,它不但毁掉了赖以发展的基础,而且造成环境破坏与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环境的恢复与治理也更为困难。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在很多人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互相对立起来,这是不合理的;因为“环境保护也是一种生产力”。目前,我们不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消耗,一味强调所谓的拼资源、拼能源的经济增长方式,这样的发展模式从表面上看GDP是在增长,但实际上如果把生态成本考虑进去,可能是在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治理环境、保护环境、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样才能克服传统工业化道路先污染、后治理,祖先用了子孙地,前人吃了后人粮的被动局面。人类对于生态的透支总是要偿还的,生态赤字我们这代人不还的话,就得后代人来还。环境问题虽然我们早已有所觉悟,但是实际上仍然没有能够避免,这和发展阶段有关。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局部有所改善,整体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未经处理的污染物的排放量将继续增长。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解决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绿色经济,才能保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逐步改善生态环境。环境保护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治理与建设的关系、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要把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起来,这样,我们的发展才具有持续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