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类的环境

人类的环境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种变化对人类可产生有利或有害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如能维持环境中的物质能量的平衡,就会对人类有益,否则就会使次生环境质量下降,给人类带来危害。目前环境污染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已成为次生环境的核心问题。

第一节 人类的环境

一、环境的组成

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即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包括这个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以及对中心事物可以产生各种影响的因素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的周围,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人类的自然环境由空气、水、土壤、阳光、各种矿物质和动植物等环境因素组成。根据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多少,自然环境又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1.原生环境 指天然形成的,未受到人为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少的环境。严格地讲原生环境只见于人迹罕见的原始森林、荒漠、冻土、海洋深处等,原生环境存在着对机体健康有利的因素,如清洁的空气、水、充足的阳光、没有污染的食物等都会促进健康。但是天然的未必都是有益的,由于地球表面的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某些地区某种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范围,都会引起某种特异性的地方病(地球化学性疾病)。

2.次生环境 是在人为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和改造了的环境。这种变化对人类可产生有利或有害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如能维持环境中的物质能量的平衡,就会对人类有益,否则就会使次生环境质量下降,给人类带来危害。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有害污染物严重污染空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使人类的生活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目前环境污染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已成为次生环境的核心问题。

(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又称为社会文化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非物质生产体系,包括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人类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影响人们的心理、价值观念、文化教育水平、行为习惯和卫生服务质量,直接地和间接地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因此,社会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生态系统生态平衡

(一)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群落与其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通过物质循环、能量交换以及信息联系共同构成的综合体。

生态系统可大可小,多种多样,小到一滴水、一个池塘,大到一个湖泊、一片森林都是独立的生态系统。无数个小的生态系统组成最大的生态系统即生物圈

生态系统由生产者(绿色植物、自养菌等),消费者(草食、肉食、杂食性动物和人),分解者(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和无机界(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四部分组成(图2-2)。它们通过自身功能,保持着生态系统内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和循环,从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img36

图2-2 生态系统中四种基本要素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

任何生态系统都通过食物链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食物链是指生物通过摄食的关系把生产者、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连成一链状结构,称之为食物链,如“草→羊→狼”就是一个简单的食物链。生态系统中食物的关系很复杂,各种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食物网。

食物链上的各个环节称营养级,食物链上的不同层次,形成不同的营养级,一般情况下营养级不超过5级,人类处于最高位的营养级上,低级营养级是高位营养级的营养和能量的供应者,低级营养级吸收的能量仅有10%被上一个营养级所利用,因此在数量上第二营养级一般少于第一营养级,逐级递减,形成生物量金字塔(图2-3)。

img37

图2-3 食物链形成的生物量金字塔

由此可见,低位营养级的生物由于特定的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破坏造成数量减少,就必然导致高位营养级生物急剧衰竭,以至灭绝。

1.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在生态系统中各组成要素之间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生物体内包含了多种化学元素,其中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主要物质,也是自然界中的主要元素,这些物质的循环是生态系统基本的物质循环。与人类生活及环境污染关系密切的主要有水、碳、氮三大循环。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由非生物环境经生物环境,再到外界环境的一系列不可逆的单向转移过程。生态系统中全部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都是来自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贮存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中,提供生物使用,其中一部分随物质转移而转移,最后动植物在死亡后尸体被分解,把有机物中的能量又放散到自然界中。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在生态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及各组成部分内部都存在着各种形式信息,这些信息形成信息流传递。

(三)生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内部各种微生物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一定时间内,生物群落之间不断发生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与转移,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的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当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发生改变这种平衡就可能遭到破坏,影响人类的健康。

三、人和环境的关系

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人的生命活动就是以新陈代谢的特殊形式运动着。因此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和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使机体和周围的环境之间保持着动态平衡:机体从空气、水、食物等周围环境中摄取生命必需物质;同时,还把代谢废物排入周围环境,被环境中的其他生物作为营养物质和能量,如此循环往复。

研究表明:人体的化学元素和周围环境中的化学元素(除C、H、O、N外)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说明了人体和环境的物质组成保持着一定的平衡关系。

(二)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人类的生存环境在不断地变化,为了生存发展,人体从内部调节自己的适应能力来与不断变化的环境保持平衡关系。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是经过由低级到高级长期发展过程形成的。人体作为完整的统一体,能够在环境变化时产生相应的改变,以维持人体的平衡状态,保障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但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环境变化程度超过人体适应能力,就会使人体的某些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甚至造成永久性的健康损害。

(三)人类改造环境的主观能动作用

人类不仅能适应环境,同时还可有意识地利用和改造环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控制洪水泛滥、改良土壤、培育优良品种,创造出各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内容,证明了人类在改变环境中居于主导地位。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人们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有时还会造成环境质量的下降,甚至环境污染,因此人类应尽可能地利用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运用自然规律改造环境,使之更加适应人类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