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园博园海绵城市设计的基础

园博园海绵城市设计的基础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绵城市不能简单理解为低影响开发,更不能简单地认为仅仅是给排水专业参与的工作。需认识到海绵城市中的防洪排涝体系是“看得见”的绿色生态措施与生态空间和“看不见”的灰色基础设施协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自然地形的基础上优化道路与绿地关系的竖向设计,构建园路路面与绿地汇水、蓄水的良好关系。
自然渗透_江苏建设 第13辑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不能简单理解为低影响开发,更不能简单地认为仅仅是给排水专业参与的工作。需认识到海绵城市中的防洪排涝体系是“看得见”的绿色生态措施与生态空间和“看不见”的灰色基础设施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园博园的雨水系统规划自始至终都强调系统设计和专业统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园区自然水系与生态驳岸

通过对基地现状水系的调查分析,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有主要河流、湿地和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同时也结合园博园的功能需求对现状部分的鱼塘、村庄水系、顺堤河等进行了沟通和梳理,通过地形、水网和集中水体的构建使原有无序、杂乱的水生态区域更加系统和高效。

根据“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在自然地形的基础上优化道路与绿地关系的竖向设计,构建园路路面与绿地汇水、蓄水的良好关系。园区水域面积约为500亩(1亩≈666.7m2),占总面积的14%,总蓄水能力超过50万m3,有效地满足了园区内部排水防涝、绿化灌溉、道路及广场冲洗、消防等用水需求;绿化面积约为2000亩,绿地率达到60%以上,有效地保证了内部雨水的大面积渗透(图10)。

图10 园博园竖向设计与自然水系构建

另外,对场地现状条件较好的水系进行全部保留,并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原有水系进行优化设计,其中包括水系平面形态的优化,增加了水系弯曲、蜿蜒、流畅的自然线势及岸线长度,提供了更多的生境空间,同时也增加了对场地雨水的调蓄能力。

(2)预留雨水滞蓄空间与自然转输系统

除了水体作为天然海绵体,在园博园整体竖向设计与水系整理的过程中结合功能安排同步预留大量的雨水滞蓄空间,如下沉式绿地、小微湿地、滞留湾、湿塘等。例如,在园内分离式园路沿线预留了大量下沉式绿地作为初期雨水滞留带,直接汇聚园区主要道路的雨水;在主要出入口大面积硬质场地周边设置了下沉式绿地或小微湿地,在收集地表雨水的同时,也营造出不同的入口生态景观形象;在大型临时停车场比邻区域将原有洼地改造为湿塘,过滤并受纳场地地表径流。

另外,园区地形在整理过后本身有一定起伏,大量沿园路绿地上的雨水径流均先被绿地边缘的集雨型生态边沟所收集并转输至园内的自然水系,其中部分雨水通过土壤和碎石过滤层后直接下渗补充地下水,超标雨水则通过溢水口排入雨水管网,最后进入园内水体(图11)。

图11 园博园雨水滞留与转输示意图

(3)营造多样植物生境与自然净化系统

无论是低影响开发、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还是各类“海绵”技术,一般都不可能单独发挥作用,所有这些雨水设施都需要与植物相结合,适宜的植物选择和科学的种植设计是“海绵”技术及设施能够长期、有效地发挥其功能的关键。从自然、生态的角度来说,植物在雨水的滞留、渗透和污染物吸收等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美学的角度来说,丰富的植物群落和多样生境更能凸显自然野趣。

对于海绵型公园来说,植物选择与种植的目标是构建可持续的植物群落和丰富多样的植物生境,整体须符合生态和审美的双重要求,植物的选择一般也须遵循共同的基本原则,例如,优先选择适生植物和乡土植物,选择耐污染、抗性强的植物,选择多年生植物以及群落性植物配置等(图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