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毛姑似亦在内”__关于茅盾

“毛姑似亦在内”__关于茅盾

时间:2022-05-29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毛姑似亦在内”__关于茅盾“毛姑似亦在内”——关于茅盾鲁迅与茅盾一生友谊甚厚,然鲁迅对他亦小有不满。“两个口号”论争,鲁迅与茅盾的意见就大不一致。“《译文》事件”与茅盾也有干系。这时郑振铎出于某种考虑想撤掉黄源,这事是征得茅盾同意的。在撤黄源问题上,茅盾并未与鲁迅站在一边。这里,“莲姊家”指“左联”,“大家族”指作家协会,“毛姑”指茅盾。

“毛姑似亦在内”__关于茅盾

“毛姑似亦在内”——关于茅盾

鲁迅与茅盾一生友谊甚厚,然鲁迅对他亦小有不满。

“两个口号”论争,鲁迅与茅盾的意见就大不一致。据冯雪峰说:“鲁迅不支持‘国防文学’主张。”鲁迅还曾对冯雪峰说过:“‘国防文学’不过是一块讨好敌人的招牌罢了,真正抗日救国的作品是不会有的。”后来由于冯雪峰做了工作,鲁迅才勉强转变看法,认为两个口号可以并存。而茅盾一开初是明确支持“国防文学”的,他说“国防文学”是当时文学的中心点,是真正的民族文学。[1]而对“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他本来是不同意的,后来冯雪峰告诉他这一口号是鲁迅提的,他才表示同意。他的儿子说:“文革”后不久,当茅盾知道这一口号是胡风、冯雪峰提的,“这使爸爸有一种受欺骗、受侮辱的感觉”。这就是说,茅盾不是看这一口号的正确与否,而是看是谁提出来的。是鲁迅提的,他便同意;是胡风提的,他便反对。看来鲁迅、茅盾对“两个口号”的真正态度是截然相反的。

1936年4月,冯雪峰从陕北来到上海鲁迅身边,鲁迅曾对冯雪峰说:“近年来,茅盾对我也疏远起来了。他没有搬家前,我们同住在一里弄,有的事当面一谈就可以解决,可就不当面商量。”[2]对此,茅盾在《需要澄清一些事实》[3]一文里是这样“澄清”的:“我直到看见冯雪峰六六年所写的材料中说,‘鲁迅几次提到,近年来,茅盾对我也疏远起来了’,这才想起‘疏远’的根源是在一九三五年下半年我也对鲁迅说过胡风形踪可疑,与国民党有关系,而且告诉鲁迅,这消息是从陈望道、郑振铎方面来的,他们又是从他们在南京的熟人方面听来的。但是鲁迅当时听了我的话,脸色一变,就顾左右而言它。从此以后,我就无法与鲁迅深谈了,即鲁迅所谓对他‘疏远’了。我真不理解,胡风何以有这样的魅力,竟使鲁迅听不进一句讲胡风可疑的话。”这些文字,茅盾写于1978年6月至8月间。茅盾在文末更进一步写道:“即使事情牵涉到鲁迅的知人之明,我们也应当实事求是,这并不有损于鲁迅之为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运动的旗手。”言外之意,鲁迅是没有知人之明的,胡风后来成了“反革命分子”,便是证明。但是,仅仅以“形踪可疑”和“南京来的”传闻,就对同一营垒中的同志的政治身份,如此这般地说一通,则未免轻率。鲁迅的态度是:“证据薄弱之极,我不相信!”[4]当年,胡风冤案尚未平反,再往胡风头上扣一盆屎,也未必只有姚文元一类政治骗子才做得出。特别指明冯雪峰的材料写于“六六年”,是不是暗示人们,那年代的材料是没有可信度的?

“《译文》事件”与茅盾也有干系。《译文》杂志是鲁迅创议,郑振铎、茅盾等支持,由生活书店出版的。茅盾将黄源介绍给鲁迅在《译文》当编辑,《译文》销路不错,黄源开始有名气了。这时郑振铎出于某种考虑想撤掉黄源,这事是征得茅盾同意的。于是他们约鲁迅吃饭,想在席上和鲁迅商议此事。鲁迅到后,他们马上提出撤黄源问题。鲁迅听了,脸一沉,筷子一放便走了。鲁迅后来说,这是用“吃讲条”要挟他。鲁迅深知茅盾与郑振铎关系不错,鲁迅这次离宴也是对茅盾的一种不满,黄源是茅盾介绍的,可关键时候茅盾却骑墙。在撤黄源问题上,茅盾并未与鲁迅站在一边。这里,鲁迅对茅盾疏远乃至不满是显而易见的。(www.guayunfan.com)1936年5月3日,鲁迅在致曹靖华信中说:“此间莲姊家已散,化为傅、郑所主持的大家族,实则藉此支持《文学》而已,毛姑似亦在内。旧人颇有往者,对我大肆攻击,以为意在破坏。但他们形势亦不佳。”这里,“莲姊家”指“左联”,“大家族”指作家协会,“毛姑”指茅盾(前文已提及)。

20世纪70年代末,茅盾还提出所谓神化鲁迅问题,李何林等人曾予以反驳。

【注释】

[1]茅盾《需要一个中心点》。

[2]《新文学史料》第2辑第250页。

[3]《新文学史料》第2辑。

[4]《鲁迅全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