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不仕的考验_孔子的故事

不仕的考验_孔子的故事

时间:2022-04-2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不仕的考验_孔子的故事鲁定公八、九年间,阳虎加快了全面控制政权的步伐,企图用武力夺取三桓的地位,他的同党公山弗扰拥兵盘踞在费邑作策应。子路不悦,止孔子。阳虎根本不明白这一点,所以,孔子虽然口头上答应出仕,但实际上并未履行这一逼迫之下的诺言。有些人也认为,可能是孔子尚未来得及行动,阳虎等的武装叛乱活动就被粉碎,这一猜测,恐怕并无说服人的证据。

不仕的考验_孔子的故事

鲁定公八、九年(前五〇二、五〇一年)间,阳虎加快了全面控制政权的步伐,企图用武力夺取三桓的地位,他的同党公山弗扰拥兵盘踞在费邑作策应。他们在动手之前曾打算利用孔子的影响力,动员他参与其中:

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事,莫能己用,日:“盖周文王起丰镐而王,今费虽小,倘庶几乎!”欲往。子路不悦,止孔子。孔子日:“夫召我者岂徒哉?如用我,其为东周乎?”然亦卒不行。[22]

为什么没有成行呢?弟子们的反对是原因之一。但也许孔子最终识破了他们的企图,或者想起在齐国做高昭子家臣之事。诚如司马迁所言,一个以治国为己任的人,终日空对书本、弟子,有时不免有些失落之感。也许会有一时的冲动,考虑到阳虎等是三桓的对头,可以利用他们除掉作为僭臣的三桓。但冷静下来之后,孔子不能不想到阳虎等毕竟也是僭臣,去掉三桓,留下阳虎,鲁政更乱,自己怎能助纣为虐呢?

经过这次波动,孔子似乎更坚定了自己不事无道的决定,他不时劝慰自己道:(www.guayunfan.com)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3]

有趣的是,阳货等野心家还是想利用孔子,软的不行就来硬的,《论语•阳货》载: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日:“来,予与尔言。”日:“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日:“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日:“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日:“诺,吾将仕矣。”

这里的阳货就是阳虎,他肯定孔子的才能,并利用孔子的观点诘问孔子,但他并不理解。在孔子看来,仁、知这些概念并不仅仅是一种言辞,而是有它的实际内容的,也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的。更重要的是,仕与不仕要有条件,仁、知之人也不是随便可以去从政的。在孔子看来: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4]

君子谋道不谋食。[25]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26]

仕与不仕的准则在“义”与“道”,一旦撇开这一准则,所谓合不合乎仁与道的讨论是毫无意义的。阳虎根本不明白这一点,所以,孔子虽然口头上答应出仕,但实际上并未履行这一逼迫之下的诺言。有些人也认为,可能是孔子尚未来得及行动,阳虎等的武装叛乱活动就被粉碎,这一猜测,恐怕并无说服人的证据。落败的阳虎先逃到齐国,最后又投奔晋国。孔子得知晋国赵氏留用了阳虎时,便预言道:“赵氏其世有乱乎?”[27]果然,孔子的话后来得到了应验。

当孔子守义不仕时,一些鲁人并不明白,《论语•为政》云:

或谓孔子日:“子奚不为政?”子日:“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直接的参政议政固然是为政,但在一个政治不清明的社会中,通过传播道义,感化或影响社会,包括在位者,又何尝不是一种政治活动呢?孔子的这种并非消极的为政观,在他的培养弟子,特别是其中的德行弟子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