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孔夫子赤胆仕鲁国的故事

孔夫子赤胆仕鲁国的故事

时间:2022-02-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孔夫子赤胆仕鲁国公元前551年,在曲阜城郊的一个山洞里,随着一声嘹亮的啼哭,一个伟大的人物诞生了。孔子身材极高,有九尺六寸,接近两米,在当时被称为“长人”。孔子的祖先原来是宋国的贵族,后来随着家族逐渐没落,孔父嘉在宋国当司马的时候,死于一场宫廷政变。叔梁纥去世的时候,孔子年仅三岁,颜征在带着儿子,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内的阙里。然而,摆在孔子面前最重要的事情还是生存。

孔夫子赤胆仕鲁国

公元前551年,在曲阜城郊的一个山洞里,随着一声嘹亮的啼哭,一个伟大的人物诞生了。这个人的名字后来在中国家喻户晓,每个人都对他十分尊敬。他的思想垂范后世,不仅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影响到全世界,成为人类精神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人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

孔子出身并不好,三岁丧父,十多岁时母亲也去世了。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孔子逐渐建立了一套“礼”和“仁”的思想理论,在知天命的年纪当上了鲁国的一个小官,之后成为负责处理案件、审判官司的司寇。但是,他的一番报国志愿仍然得不到施展,不得不在无奈中离开祖国,去别的国家宣扬自己的施政思想。

孔子是怎样从一个贫苦的少年变成一位德高望重的圣人?他为什么会在自己的祖国受到冷落?

孔子一腔报国热情无处安放,但却从未丧失信心,他是被世人尊崇了几千年的传奇。

求学四方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孔子身材极高,有九尺六寸,接近两米,在当时被称为“长人”。

孔子的祖先原来是宋国的贵族,后来随着家族逐渐没落,孔父嘉在宋国当司马的时候,死于一场宫廷政变。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到鲁国避难,就在鲁国定居下来。孔家从木金父定居鲁国以后四代一直默默无闻,从未干出什么事业,到了第五代,也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时,叔梁纥因在两次战斗中的勇猛表现开始小有名气。但是尽管如此,叔梁纥一辈子的身份也仅仅是贵族中身份最低级的武士,没有创出什么大业。

叔梁纥一生很多时候都是在战争中度过,娶妻很晚。六十多岁时,他与一个叫颜征在的年轻姑娘结了婚。两人虽然是老夫少妻,但非常恩爱,很快,颜征在就有了身孕。眼看颜征在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夫妇便去位于今曲阜城东南的尼丘山祷告神灵,保佑他们尽快生下一个儿子。祈祷后,颜征在即到附近一个山洞中休息,不料在洞中分娩,产下了孔子,所以给他取名为孔丘,取字仲尼。

叔梁纥去世的时候,孔子年仅三岁,颜征在带着儿子,迁居到鲁国国都曲阜内的阙里。孔子从小就勤奋好学,并且表现出对礼制的极大兴趣。幼年游戏时,他就经常把祭祀时放供品用的祭器摆列出来,练习磕头行礼;十多岁时,他已懂得了一些礼仪和为人处世的道理。孔子的母亲三十多岁就因病而终,当时十六七岁的孔子处理母亲丧事时并不慌乱,而是按照一定的习俗礼仪服丧,得到了人们的赞扬。

孔母去世没过多久,这天,鲁国贵族季孙氏举行宴会款待名士,孔子觉得大概自己也有资格参加,就跟别人走了进去。季孙氏有一个叫阳虎的家臣,是一个非常傲慢的人,他用不屑的态度呵斥孔子说:“我们宴请的是士,你怎么能参加呢?”孔子只好非常尴尬地退了出来。但孔子是柔韧而勤勉的,他虽然有些难过,但并不灰心,反而更加奋发学习。他知道,每一个可以参与贵族政治而取得社会地位的人,都要学会从西周时代流传下来的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门基本功,孔子于是刻苦地学习这些。

然而,摆在孔子面前最重要的事情还是生存。为了谋生,孔子做过各种各样的差事,如扫地、种菜、挑担、推车、做饭、洗衣等,甚至还给人家放羊、放牛,当别人有婚丧之事时当吹鼓手。孔子很能干,曾有两次当了掌管具体职司的小差吏,他勤勤恳恳地把这些小事做得非常好。他说:“让我管牛羊,我就把牛羊养得肥胖强壮起来;让我管仓库,我就把仓库里的账目计算得清清楚楚。”

孔子勤勉谦逊的故事流传下来的有很多,其中有一个是孔子向当时著名的乐官师襄学琴,学了十天也不更换曲子。师襄对他说:“这首曲子你已经练习得很好了,可以学新曲了。”

孔子谦卑地说:“曲调已学过,奏曲的技巧尚未学好。”

师襄说:“技巧已经学好了,可以学新曲了。”

孔子说:“我还没能领会此曲的志趣神韵呢,还得多加练习。”

又过了一些时日,师襄说:“你已经领会了乐曲的志趣神韵了,可以学新曲了。”

孔子说:“我还没有体察到此曲的作者是谁,他是怎样的为人风貌呢。”

后来,孔子抬头仰望,若有所思地说:“我已体察到作者的为人风貌了。此曲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作出来呢?”

师襄站起来连连作揖说:“对呀!我的老师传授此曲时,说此曲名叫《文王操》。”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孔子的鉴赏能力很强,有很高的悟性。

后来,孔子到当时周天子的都城洛邑去亲自学习周礼和古文献,他还拜访了老子。告辞时,老子说:“我听说,富贵的人送行时赠的是财物,品德高尚的人送行时赠的是嘉言。我不是富贵的人,只好冒充品德高尚的人临别赠言。这几句话是:‘聪明深察的人常常遇到死亡的威胁,是因为他好非议他人的缘故;博学善辩的人常遭困厄,是因为他好揭发他人的不善;作为子女在父辈面前不要总是突出自己;作为臣子在君王面前不要总是抬高自己。’”

孔子听了连连道谢。这一次学习让孔子有了很大的收获。回到鲁国后,孔子招收弟子,开始了私人讲学。后来,跟他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弟子有三千人,以颜渊、子路、子贡等七十二人最为著名。孔子认真地观察当时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纷争的社会状况,经过思考,加以概括,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派——儒学。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有很多积极的因素。孔子主张“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他希望社会财富的占有能够平均一点,这样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孔子期望统治者“举贤才”,把有才德的人选拔出来管理国家;他还主张“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期望统治者不要太奢侈腐化,让老百姓搞好生产,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秩序。

孔子思想的一部分最终是要体现在政治上的,于是他选择当官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为国为民

鲁昭公二十年,孔子30岁,已经小有名气。齐景公带着晏婴出使鲁国,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从前秦国很小,又很偏僻,秦穆公为什么能够称霸?”

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远大;所处地域虽然偏僻,但施政恰当的话就可以弥补这一劣势。秦穆公任用用五张黑羊皮赎回来的百里奚,授予他大夫的爵位,让他执掌国政。用这种精神治理国家,就是称王天下也办得到,别说当霸主了。”

齐景公听了非常高兴。

五年过去了,鲁国发生内乱,孔子逃难到齐国,又被齐景公召见。齐景公问他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个国君,大臣要像个大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齐景公听了,想任用孔子,可是由于晏婴的反对,最终改变了这个想法。

不久,孔子听到风声说齐国大夫中有一个人想要加害自己。听说消息的时候,孔子正在淘米,他非常恐慌,来不及做饭,就提起米,一面赶路一面滤干,急急忙忙回到了鲁国。

但是鲁国的政治局势此时仍然混乱异常,鲁定公的权力被操控在世卿季氏手中,而季氏的权力被操控在家臣阳虎手中,这就是孔子所说的“陪臣执国命”。季平子死后,阳虎手中的权力就更大了,掌管了国政。阳虎想借孔子的声望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地位,因此他就拉拢孔子,但是孔子故意避而不见。于是阳虎便将一个蒸熟了的小猪送给孔子,欲待孔子拜谢时见孔子。孔子不想见阳虎,打听到阳虎不在家时拜谢,但不巧在路上遇到了阳虎。阳虎对孔子说:“来吧!我有话和你说。”孔子不答。阳虎又说:“自己有德有才,却听任国事混乱而不管,这样的人能算仁人吗?”孔子还是不答。阳虎又说:“我觉得这样的人不能算是仁人吧!自己很想出仕做事,却又屡失时机,这样的人能算智者吗?恐怕不能算是智者吧!时光易逝,你还在等什么啊?”孔子这才说:“我迟早会出仕做官的。”然后就走了。

后来,阳虎被杀,鲁国内乱平息了,由季桓子执政。这时孔子已经年过半百了,无论在学问上、经验上,都已经达到了很www.guayunfan.com高的水平,社会声誉很高,学生也遍及四方,于是孔子就出仕担任中都宰。孔子上任后,首先颁布了几条“养生送死”的制度,如规定:老年、壮年和幼年的人饮食应有不同;按体力强弱分配劳动任务;丧葬要用四寸的棺,五寸的椁,埋葬在山丘之旁,以山丘为坟,不要人为地建造坟墓,也不要植树,等等。另外,孔子在经济上尽量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在教育上巩固和扩大办学规模。

鲁定公十年初,孔子做了鲁国的司寇。这已经是非常大的一个官了,孔子居此官位三年左右。由司寇一官主要负责处理案件、审判官司。孔子时代,没有法律明文,案件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习惯判定的。孔子上任后一反常规,他不专断,从众议。在判断之前,他首先要把了解此案情况和对此案有意见的人找来谈话,一一询问他们对此案的看法。然后,孔子才斟酌众议而进行裁决。孔子任司寇仅三个月,鲁国就变得秩序井然,卖猪、羊的商人不敢哄抬价钱;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有人拾走;各地的旅客到了城里,能得到很好的接待和照顾,而不必像以前那样特意去向官员们送礼求情。

夹谷救国

鲁定公十年夏,齐鲁两国约定在夹谷会盟,孔子向定公进言道:“臣听说办理文事必须有武官随从,办理武事也必须有文官跟在左右。古代诸侯出了自己的疆界,一定要配齐文武官员跟从。请您安排左、右司马陪同前往。”

于是鲁定公就带着左、右司马当随从,并任命孔子以司寇身份兼任相礼,一同前去赴会。

鲁定公没有想到的是,齐景公的一个阴谋正在等着他。

在夹谷的三级高坛上,一出好戏就要上演。齐景公和鲁定公遵照约定,先后来到这里。会盟开始,齐鲁两国国君相互揖让而登坛,互献礼品和敬酒酬答。

这时,齐国的司仪小步疾行向前奏报:“请奏四方之乐。”

齐景公应允,于是齐国带来的人手持刀枪剑戟鼓噪而上,准备劫持鲁定公。孔子见势不妙,先引导鲁定公退出,然后命令鲁国的战士攻上去,并小步疾行而前,登阶而上,登上盟坛两级,举起衣袖厉声喝道:“我们两国国君正在举行友好会盟,可是华夏之地以外的俘虏却用武力捣乱,这样做不合适,请撤下去!”

齐景公听到孔子义正辞严的话后心中感到非常惭愧,只好摆手让乐队退下。

盟会最后缔订盟约时,齐国人突然在盟约中加了一条,说齐国出征时,如果鲁国不出三百乘兵车相从,就是破坏此盟。会盟结束后,齐景公准备设享礼招待鲁定公,这显然是要鲁国无条件承认自己是齐国的附庸国。孔子看到当时两国强弱悬殊的客观形势,认为这一条虽然难以拒绝,但不能无条件接受,于是当机立断地提出新的条款,派鲁国大夫作揖回答说:“你们不归还我们汶阳的土地,让我们来供给齐国所需,也是破坏盟约。”

会盟结束的时候,孔子对齐国大夫说:“享礼是用来宣扬德行的仪式。不能宣扬,不如停止它。”于是齐国终于没有设享礼。会盟结束,齐景公回国后大怒,告其群臣说:“鲁国人以君子之道辅佐其君,而你们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我这次在会盟时得罪了鲁君,怎么办?”

分管此事的大夫回奏说:“君子有过则谢以根本,小人有过则谢以文辞。国君您若心中悲伤,则谢以根本。”

于是齐侯归还了以前所侵鲁国的几处土地,这些地方皆属汶阳。

齐国归还所侵鲁国汶阳之田以谢鲁国,鲁国立即在汶阳之田筑城,以表彰孔子之功,因名“谢过城”,又称“谢城”。

堕都告败

孔子在夹谷会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他的威望和权势又大了一些,便想彻底帮助鲁定公把国家政权争取过来。

周朝为了防止贵族诸侯造反,规定他们的城墙不得超过十八尺。鲁国三桓专政,他们的“家”等于一个小国,不但有坚固的城堡,而且有自己的军队、臣民。三桓原指除嫡长子之外的鲁桓公的其他三个儿子,其后这些“非嫡长子”的子孙亦以“三桓”称之。所以当时的鲁定公没有实权。前面说过,鲁国这段时期三桓擅权,而三桓之家又被家臣垄断。

孔子对鲁君受三桓控制,而三桓又受家臣威胁的局面颇为不满,他想通过他和学生的努力来扩大鲁君的权力,压抑和打击在鲁国专权的季氏等三家的势力,依靠鲁国的公室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于是孔子于鲁定公十三年,借家臣造反叛乱、盘踞城堡之中对抗其主而三桓无奈之机,向鲁定公提出“堕三都”的建议,也就是拆除三桓城墙,彻底清楚家臣内乱。鲁定公和三桓为了权力的回归,都同意了,于是叔孙氏的根据地首先被拆毁了。

第二步拆毁季孙氏的根据地时却遇到费宰公山不狃的强烈反对,费宰公山不狃先发制人,以费都兵力袭击曲阜。情急之下,鲁定公与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匆匆躲入季孙氏住宅。这个时候的孔子没有慌乱,他马上命令大夫率兵反击,并打败了公山不狃。没有退路的公山不狃只好逃向齐国。随之,最大也最坚固的季孙氏费邑领地城堡也被拆除。

一切似乎都在向着成功的方向发展。但是,孔子在拆除孟孙氏领地成都的时候,却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这个障碍,看似来自“三桓”之一的孟孙氏孟懿子,实则来自整个“三桓”。

原来,在拆除孟孙氏领地之时,孟懿子表面没有任何反对堕城的表示,暗中却全力支持自己的家臣公敛处父的反抗。因此,从夏天一直拖到冬天,孟孙氏的领地城堡安然无恙、毫发未损。眼看着“堕三都”的计划就要毁于一旦,着急并感到危险的鲁定公于这年的12月,亲自带领军队围困孟孙氏的城堡。让孔子想不到的是,此时,就连季孙氏、叔孙氏也采取了观望消极的态度。鲁定公的出马,终因“三桓”的消极态度而告失败。

此次失败,意味着孔子“堕三都”计划的失败。这对孔子仕鲁,几乎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孔子更从“三桓”的态度由积极转为消极,清楚地感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正是强大的、在鲁国当道也决定着自己政治前途的“三桓”,尤其是当政的季孙氏。这样看来,孔子的性命都朝不保夕了。

于是,仕鲁的孔子面临着不可回避的抉择:要么放弃自己的主张,也就是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屈从苟安;要么坚守自己的主张,辞职离鲁。最终,对国家一片赤胆忠心、恨铁不成钢的孔子选择了后者,带着对故土的眷恋,带着对“三桓”的憎恨,他开始了十四年漫长的周游列国的生涯。这十四年,是颠沛流离、艰辛困苦的十四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