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挥戈苏浙,千里挺进创奇迹_关于粟裕的故事

挥戈苏浙,千里挺进创奇迹_关于粟裕的故事

时间:2022-08-2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挥戈苏浙,千里挺进创奇迹_关于粟裕的故事此次南下兵分东西两路,东路由刘先胜、陶勇、阮英平率特一团、特四团和机关后勤,从江都大桥地区嘶马、大桥间渡江,经丹(阳)北、句(容)北南下。1944年12月26日,粟裕率领西路部队进至离长江边约15公里叫小营里的村庄宿营,与之前派出的严振衡会合。粟裕同意了严振衡的渡江方案。粟裕闻讯前来看望黄志远。为防意外,粟裕在岸边预留了担任警戒和掩护的足够兵力。

挥戈苏浙,千里挺进创奇迹_关于粟裕的故事

此次南下兵分东西两路,东路由刘先胜、陶勇、阮英平率特一团、特四团和机关后勤,从江都大桥地区嘶马、大桥间渡江,经丹(阳)北、句(容)北南下。西路由粟裕率领的指挥部、三旅七团及300多名地方干部从淮南出发,在仪征、东沟(六合城东南)间渡江。

1944年12月26日,粟裕率领西路部队进至离长江边约15公里叫小营里的村庄宿营,与之前派出的严振衡会合。严振衡向粟裕汇报了他两个月来的侦察情况,建议把封船时间定在下午3点和4点之间,晚上过江。粟裕同意了严振衡的渡江方案。

27日下午3点,严振衡带人把附近港口的船封起来,但数量仍不够,黄昏时他驾船到长江上去,见船就拦,拦住了就跟人家租。天黑之前严振衡征集到20多条船。

粟裕将西路军分成3个纵队,左纵队由七团新任团长贺敏学率领,中央纵队由七团政委彭德清率领,右纵队由七团副团长张云龙率领。当天晚上队伍秘密向长江边集结。(www.guayunfan.com)

粟裕的指挥部只有40多人,一部电台,跟随中央纵队出发,妻子楚青和儿子戎生也在队伍中。出发时军需官黄志远发高烧,马都骑不了,骑上去就摔下来。黄志远是粟裕从军部特意调来的军需官,带有几百两黄金,还有一部分银元和一笔国统区用的钞票。

粟裕闻讯前来看望黄志远。他来到黄志远身边,摸摸他的头,轻声说:“温度很高。”黄志远躺在担架上,想到自己也是生龙活虎的悍将,却因为病魔成了部队的累赘和麻烦,深感内疚和不安。粟裕安慰黄志远说,不能骑马就坐担架跟随大家过江。

从李营到长江边只有30里地,不到2个小时,机关和部队到达长江边。

这个地方叫沙窝子,处仪征、东沟之间,是长江边上一个不出名的小地方,对面是龙潭,一个很小很不起眼的码头。

大部队偷渡敌人严密封锁的长江天险是部队南下面临的第一道难关,也是风险最大的一关。日伪对长江封锁很严,舰艇在江中昼夜巡弋,沿江据点林立,警戒严密。日伪又严令所有船只白天凭条出港,晚上进港封存,各种船只被日伪控制不易征集。时值冬季,长江水位低落形成宽阔的泥滩,除了码头,船只不能靠岸,人马也难于徒涉。于是粟裕选择了龙潭这个小码头作为登岸地点。

龙潭西靠汪伪首都南京,东邻伪江苏省会镇江,是日军华中派遣军第六十一师团和汪伪第三军的辖区。南京、镇江都有日伪重兵驻守,两地之间的龙潭、下蜀、高资都是日伪重要据点,铁路与江岸并行,中间地带很狭窄,地形不利;天寒地冻,河湖结冰,部队行动不便。但也正因如此,敌人想不到新四军敢在此刻从他们眼皮子底下通过。地点、时间都出敌不意,最危险的地方恰恰成为最安全的地方。

为防意外,粟裕在岸边预留了担任警戒和掩护的足够兵力。现在征集的20多只木船摆在江边,等着把南下的部队运到长江南岸。

此时江面和两岸一切正常,但严振衡担心对岸情况,向粟裕建议由他带两只船先行过江探路,粟裕说:好,就这么办。

侦察分队和一个加强排在严振衡的率领下先行出发。他们除了长短武器,每个人手中还有一支短把铁锹,既可以用来修工事,又可以当桨划船。在夜幕的掩护下,先头部队上了船向对岸划去。

粟裕及身后无数双眼睛目送着他们远去,黑夜里看不到什么,只听到江水拍岸的声音。

这年冬天苏北特别寒冷,临近渡江日子又下了一场大雪,更是平添几分寒气。入夜之后朔风凛冽,天寒地冻。

粟裕身穿一件黑色短皮夹克,头戴棉军帽,站在江边注视着烟波浩渺的长江,不时从口袋里掏出怀表看时间。冷月清光下,粟裕的神情从容、沉稳。

良久,对岸一直无声无息,没有枪声,没有爆炸产生的火光。侦察分队已悄悄在龙潭水泥厂东边的小码头登岸,并把十几个厂警稳住。

严振衡是粟裕司令部办事能力最强的人之一,为保证大部队过江,他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做了很完善的渡江方案供粟裕参考。但他这次百密一疏,出发前没有和粟裕约定联络的方法。

粟裕等了很久,不见对岸发送安全信号,也没有一点异常现象,就果断下令部队开始行动。

部队和地方干部上了船,黑夜里,2000多人忙而不乱,秩序井然。随后20余艘船悄悄地驰过大江,靠上南岸的小码头。那些被侦察兵看管的厂警一看突然冒出这么多装备齐整、威武雄壮的新四军部队,吓得目瞪口呆,默不作声!

这是粟裕第二次渡过长江。上一次是北渡,这一次是南下。

踏上南岸坚实的土地,粟裕松了一口气:已过了此次南下风险最大的一关。

过江后,紧接着是穿过京沪铁路封锁线,同样不可马虎。这里西边就是日伪统治核心——南京,如被发现,日军会利用便捷的铁路出动守城部队,甚至动用空军不惜一切代价追击过江的新四军部队。这样不仅会造成损失,而且暴露战略意图后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过江后,粟裕同接应的丹北、茅山地委,江(都)镇(江)工委的领导同志和十六旅派来联络的参谋见了面。由于人多船少,来不及运送第二次天就快亮了,剩下一个营只能等第二天晚上渡江。粟裕连夜在下蜀与龙潭之间穿过京沪铁路,从句容城东悄然而过。这时天已大亮,久违的江南大地重新出现在粟裕的眼前。

四年前,粟裕和陈毅在京沪沿线日伪统治的核心区打游击本已十分艰难,还时常受当时国民党军及所属游击部队的威逼,最后为顾全大局,两人迫不得已将主力转移到江北。现在粟裕率部重返江南,以建往日未竟的抗日大业,倍感兴奋。

粟裕如同返乡的离人,亲切地打量着久别的江南大地。未几,重逢的喜悦迅速黯淡。苏南抗日根据地受日伪顽破坏极为严重,敌人用军事、政治、特务等多种手段摧残根据地抗日力量,使得这一抗日根据地元气大伤一直没有得到恢复。江南向来是有名的富庶之地,但却因为日伪长期的烧杀掳掠,当地经济已被完全破坏。沿途所见满目荒凉,到处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群众。

在敌人多年摧残下的句容县百姓突然见到大批军容整肃的新四军主力部队浩浩荡荡开来,惊喜万分,奔走相告,纷纷自动带着干粮要求挑担送行。有的是兄弟父子一起来,有些地方全村全家劳力都来了,实在争不到任务的几百民工,几经劝说仍不肯走开,他们希望扛着扁担同子弟兵并肩伴行。

黄志远躺在担架上向南开进,江南老区人民对新四军的深厚感情让他激动不已。他与粟裕不在一起,但一到宿营地,大家又住在一个村庄内。黄志远躺了两天,已经可以行走了,借宿营机会,有时间就到粟裕住屋里去看望他。粟裕见到黄志远,总是笑眯眯地问他身体好些了没有,亲切地关照他好好休息。

黄志远流露出一些工作上的顾虑:“部队南下后,时值春节前后,苏浙皖边是山区,历来粮食生产不足,要闹春荒,这么多部队的粮秣给养实在是个大问题。”

粟裕开导他说:“我们到长兴后,与苏中首批渡江的同志加上苏南的十六旅,组建苏浙军区,由罗湘涛同志任供给部长。他是湘鄂赣边的财政部长,是供给工作老前辈。地方财经工作是李建模同志负责。还有一批地方干部随军南下,苏中党校本期结束后也会分配来一批干部。供给工作要依靠地方党政机关,大家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我们会合后还要研究许多事情,包括部队后勤供应方面的问题。”

经粟裕这样一说,黄志远内心的忧虑少了一些。

31日,粟裕和西路军到达溧阳县一个叫陶庄的村庄。粟裕让部队在此休息三天过元旦

这一带是茅山中心区,是新四军1938年初在苏南建立的第一块根据地。这是陈毅和粟裕亲自建立的。粟裕想起初到江南时老百姓不了解新四军,对他们不理不睬,门户紧闭,有的村庄还枪炮相向。不过现在不同往日,老百姓知道新四军是人民的军队,他们热爱新四军。他们在日、伪、匪、顽的骚扰压榨之下生活艰苦,但还是想尽办法热烈欢迎和慰问子弟兵的到来。有的村子群众还搭起彩门,墙上贴满红绿标语。当战士们从敲锣打鼓夹道欢呼的人群中通过时,个个精神抖擞,步伐矫健,连续行军的疲劳顿时消失。

三天后部队继续前进,经上兴埠、周城、庙西,于6日到目的地浙江省长兴县仰峰岕,十六旅官兵举着火把为南下部队照明。在仰峰岕的一座古朴的老宅前,十六旅旅长王必成、政委江渭清、参谋长陈铁君、四十八团团长刘别生等人静静等候着粟裕。他们一个个以庄严的军礼将他们的师长迎进老宅。

老宅是砖木结构,前后两进,左右两侧屋,共有大小房间几十间。这座老宅就是当时默默无闻,后来却为世人广知的沈家大院。司令部秘书处、参谋处、作战科各单位当即入驻沈家大院。寂寞的沈家大院一夜之间将星云集。

到仰峰岕后,军部发来联络延安的通讯文件,约定每晚8点钟定时联络,用频80兆赫。通讯科李景瑞立即作了安排。他们担心距离远、信号弱,联络困难,所以给电台换了新电池、新电子管,又擦洗了马达。到了晚上8点,他们收听了10多分钟后,即听到延安台呼叫。为了顺利沟通联络,通讯科的战士们准备用加高天线高度的方法,来增强发射功率。他们连夜上山砍了特别高大粗壮的毛竹将天线重新高架,并对准延安方向。当晚与延安顺利建立了联络。

中央军委电令成立苏浙军区统一指挥江南、浙东部队,任命粟裕为军区司令员,谭震林为军区政治委员,刘先胜为参谋长。为保密,苏南王必成的十六旅称第一纵队,浙东部队称第二纵队,和粟裕、陶勇一起南下的七团、特一团、特四团称第三纵队,苏中第二批南下部队到达后编为第四纵队,司令廖政国,政委韦一平。

谭震林正在津浦路西淮南地区指挥反“扫荡”尚未动身南下,刘先胜则正在南下的路上。他与陶勇率东路特务第一、第四团和机关后勤过江后分别从日伪新丰据点中及陵口附近通过运河和铁路南下,于15日到达长兴地区与粟裕会合。

陶勇、刘先胜和东路部队抵达长兴与粟裕会合后,粟裕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此次7000多人的队伍从江苏的最北部南下,在日伪的眼皮底下越过长江天险,通过日伪一重又一重的封锁线,行程千里,到达江苏的最南部,进入浙江境内,做得神不知鬼不觉,毫发未损,实乃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一大奇迹。

奇迹的诞生与沿途地方党政干部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接到命令后,长江两岸各地方党政干部充分发动群众,千方百计征集船只,还巧妙地调用了两艘日商轮船。他们积极为新四军提供向导、民工、粮草和宿营地,还做伪军工作配合新四军过江。东路军从新丰据点过运河时,该处伪军头目把日军“邀请”到据点里面吃喝作乐,把大部分伪军拉到野外,只留少数伪军在岗哨上,实际是为新四军大部队通过做警戒。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新四军热情、无私的支援,是新四军获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这一奇迹的发生也与组织者粟裕息息相关。

此次过江地段是粟裕派人通过征询各级干部和沿江居民、船工、渔夫的意见,实地勘察流向、水速、潮汐起落等水流规律,查阅水文资料后才选定的。地点确定下来后,粟裕又专门指示在上下游各延伸数十公里地段,从南京到江阴间,每数公里设1个观测站,24小时不间断观测、侦察江面和两岸敌人的活动,包括日伪舰艇船只往返航速、巡航方向、路线、次数和岸上敌军活动状况,切实掌握了敌人活动规律后最后选定过江时间。过江在时间和地段上做到了出敌不意,确保了万无一失!

既已抵达目的地,粟裕即开始着手建设苏浙军区的工作。

粟裕是苏浙军区的司令,担负着领导新四军在东起浙东、西迄皖南、北自长江、南达天目山地区开辟苏浙军区的任务。他又是中共华中局的代表,全面领导苏南、浙西、浙东三个地区的党委工作。还有民主政权建设、统一战线、策反锄奸、后勤保障……方方面面的工作任务都压到了37岁的粟裕身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