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踏勘景泰川_李培福的故事

踏勘景泰川_李培福的故事

时间:2022-08-1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踏勘景泰川_李培福的故事1968年10月下旬,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之后,省委、省革委会组织的景泰电灌工程现场踏勘工作开始。李培福一行来到景泰,再次进行可行性研究。旋风卷起的冲天尘柱,像一群调皮的顽童,追逐着、嬉闹着,迎接景泰川第一批高规格的踏勘者和拓荒者。

踏勘景泰川_李培福的故事

1968年10月下旬,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之后,省委、省革委会组织的景泰电灌工程现场踏勘工作开始。李培福带队,参加的成员有省农办主任窦述、干部蔡维国、省农垦建设兵团司令员彭思忠、农十一师副师长张兴汉、省水电局副局长陈一枫、景泰县委副书记贾梓才、省水利水电设计院院长梁兆鹏,以及省、地、县有关方面的人员。

李培福一行来到景泰,再次进行可行性研究

踏勘队从芦阳旧县城出发,经五佛、咬牙沟东行,到黄河岸边,看了五佛寺、车木峡、新红崖几处上水泵站备择泵址,踏看了管道、渠线走向的四井沟、石门沟。那时,四井沟、石门沟地势陡峭,豹穴狼洞,原始的洪水沙沟人迹罕至,偶尔从悬岩峭壁的草丛里飞起几只野雀,算是这里唯一的“宿客”。

金色十月,懒洋洋的阳光洒在沙沟时,还夹带一点焦土味。要不是三辆北京吉普“雄壮”的队形震威,真还有点阴森慑人。他们踏看到草窝滩,爬上滩沿山岗眺望,一眼望不到边际。到处长着耐旱的骆驼蓬、沙刺。一丛丛的沙刺,拥抱着一团团沙丘,绵延几十里,似墓地,似沙龙,又像大海的波涛。几处农家的漫水地点缀在波涛之中,犹如点点白帆。一阵秋风吹过,卷起一股黄沙,打在人的脸上生疼。远远的滩地上,几股旋风卷起高高的风柱,不规则地旋着,忽儿烟飞尘散,忽儿又独峰突起,形成这草窝滩独有的风光。旋风卷起的冲天尘柱,像一群调皮的顽童,追逐着、嬉闹着,迎接景泰川第一批高规格的踏勘者和拓荒者。(www.guayunfan.com)

踏勘队伍一边谈论着这未被开垦的处女地,一边顺着风向漫步下山。这时,一位眼尖的汽车司机看到山岗下不远处有四只黄羊。兰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彭思忠让秘书从车上取来双筒猎枪,和李培福谦让一番之后,还是亲自出马了。别看他年过花甲,动作却像年轻人一样敏捷,几个箭步猫到一个土坎子后面,其他人都屏住呼吸,“乒”的一声枪响,四只黄羊撅着雪白的屁股飞也似的纵远了,隐没在独山子背后。

彭司令员拍打着前胸和腿上的黄土,操着南方口音笑道:

“这鬼地方,黄羊的肤色和地皮一样。”

贾梓才说:“将来水上来,有了绿色,就能看清楚了。”

李培福笑声朗朗地说:“那你说错了!到那时,恐怕你连个黄羊的影子也看不见了!”

车队穿过草窝滩、白墩子滩、漫水滩。快到中午了,他们折转回来要去寺儿滩。他们到白墩子林场找了一位年轻的向导想沿山而过,那位向导从没见过这阵势,也没坐过小车,是车速快还是心情紧张,路带岔了,将他们领进一条三面环山的深谷里。

峰回路转,车不能进了,大家都纷纷登山望路。

梁兆鹏是位从事水利工作多年的同志,他和几位年轻同志一路领先,攀上东边那座高峰。远眺,景泰川几个大滩,尽收眼底;近观,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一点路的影子也望不到。日当正午,肚子开始闹饥了,人们缓步下山。李培福和几位老同志正攀谈在兴头上,一问寻路无望,只好原路下沟。当他们好不容易到达寺儿滩时,已是下午1点。驱车赶到一条山火车站附近的农垦十一师三营驻地。路上碰见几辆拉水的拖拉机。

三营的领导一见省上、兵团、师里的首长都来了,忙招呼着洗漱、喝水、备饭。但彭司令员当着大家的面,批评开了:“给你们做机耕的拖拉机为什么弄来拉水。机耕任务完不成,国家的油料这么紧张,你们这样搞,哪像个创业的样子,简直是败家子。”

人们当时想:老将有所不知,在这茫茫的草窝滩上,不用拖拉机拉水吃,人怎么生存?兵团的年轻人能在这里安家扎营,成为景泰荒漠上第一代垦荒者,也是难能可贵的。

这时,饭菜端上来了。全是自产品,旱地的黄叶白菜,夹杂点葱花猪肉,自产自蒸的馒头,大盘大盘地往上端,很黑,又很碜。但他们饥不择食,胡乱凑合着两个馒头下肚。饭后,他们看了农垦建设情况,待到返回景泰县城芦阳镇,已是张灯时分。那时,县城还没电,煤油灯光荧然。

他们在现场踏勘了几天,向省上写出了可行性开发论证报告。省委、省革委会讨论时,李培福亲自汇报,讲得真实具体。经过反复酝酿讨论,省上决定开发景泰电灌工程,立即动手制定规划、设计、施工方案。

这是一次政府官员的踏勘,是凭着主观感觉的踏勘,但1969年1月组织的专业技术勘测队的勘测结果,与李培福的踏勘方案完全吻合,这不能不说李培福的第一直觉的正确,也说明正常的直觉往往符合科学原理,更说明李培福的前两次踏勘不是走过场、做样子,而是进行了认真的工作、实在的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