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邓家堡水利工作经验_李培福的故事

邓家堡水利工作经验_李培福的故事

时间:2022-08-1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邓家堡水利工作经验_李培福的故事很早以前,劳动人民已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起垄种植、草田轮作等,由于科学知识水平有限,未能准确概括“水土保持”这一科学概念。会上,国务院授予邓家堡“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奖状。全国第三次水土保持会议于1958年8月20日在甘肃省武山县开幕,与会者在会议期间参观了武山县、天水县、通渭县、定西县和兰州市的水土保持工作。

邓家堡水利工作经验_李培福的故事

很早以前,劳动人民已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起垄种植、草田轮作等,由于科学知识水平有限,未能准确概括“水土保持”这一科学概念。甘肃省大多地区广种薄收,过度放牧,造成植被破坏,加重水土流失。李培福在任省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和担任副省长分管农业工作期间,一是重视水利建设工作,二是抓水土保持工作,改善生态环境,在山区进行“土蓄水、水养树、树保土”,以治坡为主的综合治理。

甘肃省在水土保持工作中,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开展,由一家一户分散搞一些单项治理,发展到以培地埂,治刺槐沟、草木樨坡为主,一村一组合作,一坡一沟治理,再根据“水是一条龙,由上往下行,治沟不治坡,到头一场空”的经验,沟坡兼治,治坡为主,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水土保持方面,大力推广种植柠条,李培福选择榆中县的天池峡作为柠条种植基地,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在陇东、天水、定西推广,联片种植。

1952年至1957年,武山县邓家堡坚持由上而下、由坡到沟综合治理,实现了耕地地埂化,初步梯田化,荒坡荒沟绿化,基本上做到了“水不出沟,泥不下山”,控制了水土流失,粮食产量逐年提高,成为山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榜样。(www.guayunfan.com)

1958年,甘肃省委提出继续开展“一万个邓家堡运动”,提出大面积集中治理的口号,要做到:(一)实现15000个邓家堡运动;(二)全省耕地基本上达到地埂化;(三)省、专、县、市、区周围的铁路、公路沿线、村庄宅旁实现绿化;(四)当年开展35个重点县运动。庆阳县13000多人,大战6天,修简易梯田23万亩。静宁县组织8万人,7昼夜造林51万亩。秦安、天水、通渭都在“学武山、赶武山”,研制木火车、双线运土、拉土板等先进工具几千件(大小总计73000多件)。兰州市自1954年便开始在白塔山进行了挖水平沟造林、修梯田等工作,从黄河往山上背冰,挑水浇灌幼林。1958年兰州市委提出:“组织百万人次,大战四十天,征服南北山”的战斗口号,省级机关各单位出工42000人次上山,治理荒坡1000亩,征服大沟2条。

1958年9月,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在武山召开,授予武山县水土保持先进单位锦旗一面。1958年12月,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武山县邓家堡村派代表参加。会上,国务院授予邓家堡“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的奖状。随后,全国25个省(区)先后派代表团到武山参观学习。前苏联、朝鲜、新西兰等外国专家也来实地考察,当地一时名扬中外。

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动下,全省的水土保持工作掀起了新的高潮。在按山系、大流域开展大面积集中治理的方略下,由过去一村一组建设的“邓家堡”小联合,发展为一乡一县的大联合。定西、通渭、会宁、静宁四县联合治理华家岭。1958年11月4日组成四县协作委员会和根治华家岭指挥部,确定了“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主,积极为畜牧业大发展创造条件,美化华家岭”的根治方针,采取大兵团会战,展开了37000人的大进军,治理范围:西起定西宁远镇,东至静宁朱家山,沿西兰公路长100多公里,宽15公里,总面积1063平方公里。人员采用军事化组织,编成22个团541个连。

在华家岭治理工程的带动下,全省各地相继出现了火焰山、狼虎关以及更大规模的清水河、董志塬等大面积、大流域的综合规划治理的运动。

全国第三次水土保持会议于1958年8月20日在甘肃省武山县开幕,与会者在会议期间参观了武山县、天水县、通渭县、定西县和兰州市的水土保持工作。

1959年,黄河流域出现了按山系、大面积、高标准、大兵团、高指标、大计划、高速度的“左”的水土保持治理运动。针对这种倾向,甘肃省提出了“一田二坡三沟四河”的治理步骤,采用了大兵团突击与常年基建队伍相结合的办法,大抓林、草、梯、台、塘、坊、坝、窖、漫等项治理,以小型为主,取代修建大型拦泥坝库的方法。

这年,在全国和省级水土保持会议的号召下,仍有200多万劳动大军,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大兵团、大规模地根治华家岭、车道岭、董志塬和治理渭河、祖厉河的运动。1959年11月2日至22日,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在洛阳召开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会议,与会代表乘坐飞机到甘肃邓家堡、华家岭、兰州市、董志塬上空参观评比。表面上轰轰烈烈、声势浩大,实际上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的治理运动,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收效不大。

1963年2月成立甘肃省水土保持委员会,省内黄河流域6个专区、州以及26个重点县、市也先后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提出:争取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同意将长期从事水保工作的515名水保员安排到天水、定西、平凉、庆阳专区,以及兰州市、白银区、临夏自治州的各县(市);充实和恢复原有的水土保持站点和科学试验站;制定规划纲要和各种有关条令、办法。1964年4月,成立省水土保持局,直属甘肃省人民委员会。

这一时期,水平梯田取代了培地埂,农田基本建设的声势高于“大跃进”时的1958年,一个月内上工人数达240万人,河西地区还开展了铺压砂田运动。20世纪70年代初,国务院召开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学习大寨精神,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接着全省大动员,大力开展兴修水利、平整条田、修水平梯田、铺压砂田、改造盐碱等多项农田基本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