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柯璀玲_“为了给民族留点记忆”_少数民族

柯璀玲_“为了给民族留点记忆”_少数民族

时间:2022-08-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柯璀玲_“为了给民族留点记忆”_少数民族柯璀玲,民间服饰艺人,裕固族服饰传承人。裕固族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肃南也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柯璀玲也知道,这些“破烂”或许并没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对裕固族这个民族来说价值非凡。得到消息后,柯璀玲很快想到了家乡牧场那些可爱的鹿,想到了裕固族神话传说中善良勇敢的“珍珠神鹿”。2012年12月,柯璀玲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柯璀玲_“为了给民族留点记忆”_少数民族

柯璀玲(1962~),民间服饰艺人,裕固族服饰传承人。甘肃张掖肃南人,裕固族。14岁时跟随母亲等人学习民族手工艺,并收藏老物件。大学毕业后,在工作中继续学习、收集,学会了16种民族技艺,收集上千老物件。退休后,先后开办民族文化传承公司和民族服饰店,建设“活态”博物馆——裕固族特色村寨,致力于民族服饰的推广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已经培养徒弟百余名。2012年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俗类)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省级“非遗”项目“裕固族皮雕”的代表性传承人。

一、钟情民族手艺和老物件

柯璀玲(www.guayunfan.com)

1962年1月,柯璀玲出生在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一个裕固族家庭

裕固族是甘肃独有的少数民族,肃南也是全国唯一的裕固族自治县。在这里,生活着裕固族、汉族、藏族、蒙古族等16个民族,约37000人,其中裕固族人口约10000人。

裕固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遗产,但随着游牧时代的结束,裕固族许多传统习俗和用品,甚至语言,逐渐面临着消失的困局。

生在新中国的柯璀玲,按部就班地成长,上学读书。初中毕业后,她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四处收集本民族服饰、佩饰、挂件、刺绣、生活用品等,还不断学习各种手艺、技术。

柯璀玲的兴趣,首先源自母亲的影响。柯璀玲的母亲是一位传统的裕固族女子,一辈子在牧场放鹿,帮人做头面(头饰)。初中毕业后,14岁的柯璀玲也回到家乡的牧场,和母亲一起放鹿。那时,她最喜欢做的就是观察和描画各种姿态的鹿,向母亲学习毛编、刺绣。收藏裕固族的老物件,像头面、马鞍等物品,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柯璀玲说:“母亲一直给有钱人家做头面、服饰。见到一些老物件,母亲会说,这是我们民族的,以后可能见不到了。我就留下来,留来留去现在就成了割舍不下的东西。”

为了学习裕固族传统的皮雕技艺,柯璀玲带着母亲一起找到远房的舅奶奶,软磨硬泡,最终舅奶奶不仅将已经去世的老伴的皮雕技术和盘托出,还把老伴留下的皮雕工具全部无偿赠送给了她。

随着不断学习和收集,柯璀玲越来越感觉到裕固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体会到了自己文化水平不高的局限,因此决定考大学。就这样,性格倔强的柯璀玲一考就是8年,终于考进了西北民族学院美术专业。正规的高等教育,使她在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都受益匪浅。

1984年毕业后,柯璀玲进入肃南县文化馆工作。从此,她更加自觉地学习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技能,痴迷于发掘、整理、收藏流散在民间的裕固族文物。

柯璀玲与她收集的老物件

然而,当初收集老物件时,有人不理解,说柯璀玲是“捡破烂”。那些老物件,有瓷器,有帐篷,有马鞍……柯璀玲也知道,这些“破烂”或许并没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但对裕固族这个民族来说价值非凡。“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语言、宗教、习俗、服饰等,那是很可怕的。”

经过不断努力,柯璀玲学会了刺绣、毛编、皮雕等16种裕固族手艺,收集裕固族传统物件上千件。

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和美术专业技艺使柯璀玲信心大增。1999年,中华世纪坛组委会征集全国56个民族象征性图案。得到消息后,柯璀玲很快想到了家乡牧场那些可爱的鹿,想到了裕固族神话传说中善良勇敢的“珍珠神鹿”。她一气呵成,创作了生有双翅的神鹿形象。画面上,“神鹿”头顶珍珠、口衔雪莲,腾空跃起,洒脱飘逸。2000年,“珍珠神鹿”雕刻在了中华世纪坛上。

二、裕固族服饰:美得让人心醉

如同我国众多少数民族的服饰一样,裕固族服饰也别具民族特色。

裕固族男女都穿高领、大襟有衽的长袍。男子束红、蓝腰带,佩戴腰刀、火镰、小佛等;妇女穿高领长袍,下摆开衩,衣领、袖口、衣衩、襟边绣着花边,外套大红、桃红、翠绿、翠蓝色的缎子高领坎肩,系红、绿、蓝色腰带,配彩色手帕,脚穿长筒皮靴。冬季,男女皆戴狐皮风雪帽,穿高筒靴;夏秋戴圆筒平顶镶边的白毡帽或礼帽。妇女头戴喇叭形红缨帽或用芨芨草编织的帽子,喜欢佩戴耳环、翡翠或玉石手镯及银戒指等。

传统民族服饰往往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工艺技巧,从而成为精美的艺术品。裕固族妇女的头面和红缨帽就是如此。

美丽的裕固族女性服饰

所谓“头面”即头饰,裕固语称为“凯门拜什”。裕固族未婚少女多梳五条或七条发辫,以额带为饰。已婚妇女则梳成三条辫子,一条垂在背后,左右两条分别由耳后垂至胸前,也不再戴额带,而改换成头面。

头面实际上是三条长长的饰带,分别系在三条发辫上。饰带用红布、青布或红色香牛皮做底,中黄、淡黄、中绿、翠绿、黑、赭、紫红、大红诸色丝线合股绲边,下端缀彩色丝穗。带上用红色珊瑚珠、白色海贝、玛瑙珠、珍珠、孔雀石、银牌、铜环穿缀成色彩斑斓的图案。一般以红色珊瑚珠做底色,白色、蓝色珠子为图案,把特制的银牌、孔雀石、珍珠镶嵌在图案中。头面的整个长度依各人身高而定,一般要求上齐耳根,下至长袍底边。裕固族姑娘出嫁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穿嫁衣、戴头面仪式。

裕固族红缨帽

喇叭形尖顶红缨白毡帽,也是裕固族已婚妇女的标志性装束。帽子用薄毡制作而成,尖顶,帽檐较宽,上面镶有两道黑色的丝条边,后檐微翘,前檐平伸,帽顶上缀有红色的缨穗。相传这是为了纪念裕固族历史上一位遇害的女英雄,红缨穗代表女英雄为民牺牲时头顶上的鲜血。

柯璀玲说:“裕固族服饰特点特别明显,特别是红缨帽和头面。裕固族是游牧民族,特别珍贵的东西都会戴在身上,头面上有红珊瑚、绿松石、银牌、玛瑙、彩珠……过去,姑娘一生下来,母亲就开始准备这些,亲手缝制,一直到女儿出嫁时戴上,也有的母亲把自己的头面传给女儿。即便是现在一切都准备好了,一副头面也要缝制几个月才能做好。”而一套完整的裕固族服饰,少说也要几个月。

然而,在全球化大潮中,裕固族服饰也有过低谷。柯璀玲介绍说,20世纪90年代,如果有人把民族服装穿上街,一定会被人嘲笑。现在没有这种现象了,反而每个人会觉得有一身漂亮的少数民族衣服外出参加活动,才最有面子。

2008年6月,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申报的“裕固族服饰”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类)。

2012年12月,柯璀玲成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裕固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

柯璀玲还是甘肃省省级“非遗”项目裕固族皮雕的代表性传承人。裕固族传统上以畜牧业生产为主,作为生产、生活用具装饰的皮雕工艺正是这种生计形态的反映。裕固族皮雕原料以牲畜皮和兽皮为主,以阳雕、镂空、剪切、绘画等为主要手法,并涂以色彩、加以装饰,用于马鞍、皮靴、刀鞘、皮袋等皮制生活生产用具的装饰。它图案丰富多彩,纹饰优美流畅,风格粗犷豪放,是裕固族生产生活习俗与审美观念结合的产物,是裕固族传统手工艺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全家都要做民族文化传承人

30多年来,柯璀玲始终致力于裕固族民间文化的研究,开发出布艺堆绣、皮雕皮画、服饰、各类挂件、沙画等几十种民族文化作品,并多次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展览,还曾到港台地区参展。其中有9件作品曾获得省级或国家级奖项,诸如中国民间工艺“山花奖”、中国民间工艺优秀奖等。

2006年退休后,柯璀玲全身心投入裕固族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之中。她先在一家民族工艺公司做设计开发主管,2012年又开办了自己的“裕龙”裕固族原生态民族文化传承公司和民族服饰店。

柯璀玲说,随着社会发展,虽然老一辈裕固族人还保留着民族意识,但年轻一代逐渐淡化了,一些传统工艺相继消失。“一件裕固族服饰制作需要耗时数月,经过几十种流程、近百道工序,现在掌握这些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因此,必须进行有意识和强有力的传承人培养。

这样,柯璀玲经营的公司和民族服饰店,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肃南县重要的裕固族服饰传承基地。在柯璀玲的服饰店,有一间不大的工作间,里面摆着几台缝纫机,长年有几位妇女在那里忙碌着。柯璀玲说,店铺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尽可能多地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多培养一些人才。

受柯璀玲影响,慢慢地,一些社区居民、下岗工人,还有退牧还草的牧民,也加入了裕固族文化传承的行列,不少人拜师柯璀玲,学习传统手工技能。柯璀玲说,做这个赚不了大钱,要热爱,要执着,有兴趣和悟性,才能做好。如今,经柯璀玲口传心授带过的徒弟已经有百余人。

2012年,为了寻找民族之根,柯璀玲做出了一个决定:重走裕固族先民的东迁路。她从甘肃的张掖出发,经嘉峪关、敦煌,到新疆的哈密、吐鲁番、高昌故城。其间,在裕固族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听老人们讲传说故事,看到几百年前留下的服装,上面的刺绣、款式和色彩搭配,都跟现在的裕固族服饰十分相似,让柯璀玲激动不已。更幸运的是,她收藏了一个从楼兰古国出土的古老针线包,上面绣着非常精致的楼兰花图案。她说:“我想,裕固族最早应该是从(楼兰)这里走过来的。”为了纪念裕固族先民生活过的地方,柯璀玲给自己的小孙子取名楼兰。

柯璀玲在传习所展示裕固族服饰制作

柯璀玲的家人都支持她为民族文化传承所做的一切,而且他们也都成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儿子做婚纱摄影和婚庆典礼服务,儿媳缝制盘花,女儿做皮雕,侄女做刺绣。将来,他们都打算像柯璀玲一样申报裕固族文化传承人。

柯璀玲的儿媳曲卓拉姆毕业于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专业,结婚生子不久就做起了民族服饰。她说:“当时也考虑了很久。我家里人当时说毕业后一定要考公务员。我爸说,我要知道你干这个针线活,还供你上大学干什么。后来我想好了,能把裕固族的这些保留下来也挺好的。”

四、“为了给民族留点记忆”

2013年,柯璀玲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自己的一个宏愿:修建裕固族民族文化“活态”博物馆。

柯璀玲这样解释自己理解的“活态”:“我不希望拿我的东西去放在博物馆,那是死的东西。我要办‘活态’的博物馆,希望大家都能在这里体验,比如可以了解我们祖先的铜茶壶,沏茶让人喝;比如这种几乎失传的手工编织方法,可以让大家来编。我的徒弟也可以在这工作。”

柯璀玲要建设的“活态”博物馆,其实就是一个微型的裕固族特色村寨(裕固族称“尧熬儿”)。这样的项目投资之大,可想而知。为此,原本可以安逸生活的柯璀玲,不仅常年奔波劳瘁,还搭上了自己的经营收入和退休金。对此,有人不理解,柯璀玲介绍:“族里人都说,我死了都能买个金棺材了(柯璀玲一年做3件皮雕就可以收入10万,还有三四万的退休金),还要这么辛苦干吗?我说,我苦哈哈地做这个事情不是为了钱,是为了给民族留点记忆。”

柯璀玲筹建的裕固族特色村寨“尧熬儿”

2014年,柯璀玲投资300多万元,开始建设28000平方米的裕固族特色村寨,其中270万元是向银行贷款、亲友举债而来。特色村寨的建设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柯璀玲说:“村寨里能通水、电,路都是政府修建的。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抢救和宣传中做了大量工作,否则我们的文化就消亡得更快了。”

目前,裕固族特色村寨已经基本建成。这是一座三层楼房,一层为商业餐饮区,用于提供裕固族饮食,举行裕固族传统婚礼,二层为展览区,展出的全部是柯璀玲自14岁开始“捡”来的裕固族老物件,三层为办公区和住宿区,未来可做裕固族传统文化传习所,里面可以住好几位裕固族老人,为徒弟们传承技艺和知识。

柯璀玲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说我们本民族的语言了。比如说,因为很多裕固族人不再放牧了,放牧的一些用语年轻人就不太会说了。还有,我们民族的女孩,根本不知道我们民族荷包的含义……”为此,柯璀玲在特色村寨办起了培训班,热爱裕固族文化的人都可以来学习。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柯璀玲对自己的使命非常清楚:“作为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人,让民族的文化代代相传,是我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