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公道自在人心_大宋名相

公道自在人心_大宋名相

时间:2023-04-0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公道自在人心_大宋名相面对铺天盖地的辽国大军,寇准丝毫没有畏惧,在他的内心当中,也完全有把握可以战胜敌人。至于寇准留任宰相是否于国于民有利,在赵恒的心理,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王钦若看到赵恒的反应,知道自己的话已经起到预期作用,接下来也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攻击寇准了。于是,就在“澶渊之盟”签订一年之后,在王钦若等人的不断鼓动下,赵恒终于下定了罢免寇准的决心。

公道自在人心_大宋名相

面对铺天盖地的辽国大军,寇准丝毫没有畏惧,在他的内心当中,也完全有把握可以战胜敌人。但是面对来势汹汹的同僚,寇准在内心深处却感到彷徨了,他很清楚,毕士安的死将成为众人攻击自己的开端,能够招架住这些人的发难,他是一点把握都没有。然而,这个时候寇准,仍然想为国家尽最后一把力,因而在众人加紧准备攻击他的时候,寇准又干起了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那就是审核天下官员的任免升降。

众所周知,宋朝的科举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按时举行,每次都会为国家输送大批的官员。然而,国家的官位即使再多,也总有人满为患的那一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宋朝的政治家想出了一个办法,叫作“挂职”,就是什么都不做,等着官位出缺再去上任。在这种情况下,官员的擢升就只能按部就班,所有人都只能熬资历,严重削弱了官员的做事积极性。因此,寇准想要主持一次大规模的官员任免,以求让那些有能力的官员得到提升,从而提高整个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

应该说,寇准的做法于国于民都有好处,哪怕是对于那些有能力、有抱负的官员,也是有利无害。但是,庸庸碌碌的人毕竟占大多数,而且很多人已经等了很久,即便是一些高级官员,也不愿把官员的任免负责化,因为这样做不仅劳神费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会得罪人。在此之前,对于寇准的态度,大部分人还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在道义上是支持他的。但是寇准的这一做法,切切实实地侵犯了很多人的利益,这就让他的敌人越树越多,也让王钦若之流有了充分的大众基础,以至于寇准亲手把自己推上了绝路。

这一次,主要对寇准发起攻击的还是王钦若。王钦若,在国家大事上没什么主见,但是在苟且之事的钻营上,可谓天纵奇才。在我国历史上,从来不乏这样一些政客,他们“外斗外行,内斗内行”,王钦若就是这样一个人。辽国大举来犯的时候,他第一个跳出主张南逃,等到寇准建立奇功了,他又跳出来攻击寇准。但是,由于王钦若为人机敏,善于察言观色,对于赵恒又能够毫无原则地迎合,赵恒还是比较倚重他。王钦若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赵恒此人,私情大过原则,或者说他用人的参考首先是私情,然后才是原则。(www.guayunfan.com)那么,既然赵恒有这样的性格,又不喜欢寇准,为什么还要把他留在宰相任上呢?其实,这仅仅是因为赵恒的一个小心结,那就是不管自己怎么不喜欢寇准,他毕竟是促成“澶渊之盟”的主要功臣。更进一步说,赵恒之所以能够把“澶渊之盟”的功劳归于自身,从而赢得天下臣民的信服,实际上的功劳也要归于寇准。至于寇准留任宰相是否于国于民有利,在赵恒的心理,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于是,王钦若便决定在“澶渊之盟”上做文章,并且很快就被他找到了这件事的漏洞。由此可见,王钦若在蝇营狗苟上实在是无孔不入,他已经猜到了赵恒的内心深处,而寇准要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人。

某天和赵恒闲聊,王钦若不着痕迹提到“澶渊之盟”,由于宋朝的宣传机构把这件事打造成了赵恒个人的丰功伟绩,因而赵恒也愿意多说几句。而王钦若却始终不动声色,等到赵恒说得尽兴之后,他才脸色一转说:“‘澶渊之盟’乃是一个城下之盟,别人不知道,陛下您怎么也犯糊涂呢?辽国大军攻到澶州城下,逼着我们签订条约,还要我们每年给他们岁币,这难道不是耻辱吗?”赵恒听了王钦若的话,一时不知如何作答,却听他继续说道:“听说陛下还因为这件事觉得寇准有功,陛下可以把整件事想象一下,他把陛下您推到那么危险的境地,简直就是把陛下您作为赌注,您怎么还能感谢他呢?”

此话一入赵恒的耳朵,“澶渊之盟”在他心目中的性质立即就变了,同时寇准在他心目中的印象也就变了。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赵恒之所以任用寇准为宰相,完全是因为他的政治能力,但寇准是前朝老臣,他是今朝新君,寇准的政治能力他大多都是听说而来。直到经历“澶渊之盟”,他们才算在一起做过事,赵恒也才真正认识到了寇准的才干。此时,既然寇准的才干成了“赌博”,而且他的赌注竟然就是自己,寇准也就成了罪大恶极的“赌徒”。王钦若看到赵恒的反应,知道自己的话已经起到预期作用,接下来也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攻击寇准了。

于是,就在“澶渊之盟”签订一年之后,在王钦若等人的不断鼓动下,赵恒终于下定了罢免寇准的决心。而寇准这一次罢免,就直接被驱离了中央政权,成了陕州(今河南陕县)的一名地方官。赵恒的意思很明白,寇准已经为国家效力过了,此时可以找个地方去养老了,因而不仅给了他一个闲差,并且还保留甚至提高了他的宰相俸禄。这个时候,寇准才只有45岁,可谓正值壮年,当年赵普也是这个年纪,却刚刚登上政治舞台。所以说,在“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古代社会,即便寇准能够接受眼前的事实,也难掩心中的失落。

就在寇准百无聊赖的时候,忽然迎来了一位老朋友,他就是当年和寇准在大名府“解试”中一起让解元的张咏。这二人都互相倾慕对方的品格,再加上多年未见,推杯换盏间的欢乐不必言说。然而,酒桌上的欢笑不能掩盖寇准内心的惆怅,而张咏不愧为当时社会的精英人物,他不但看出了寇准的心思,并且一直没有挑明。直到离别的那一刻,张咏才忽然对寇准说,如果他有时间,不妨找来《霍光传》读一读。寇准早年曾经读过这本书,但时光流转,他已经记不清里面的细节。等他告诉张咏,回城找到《霍光传》来读,心中立即豁然开朗,以至于连平日的愁苦表情都一扫而光了。

原来,霍光以一己之力,辅佐两朝皇帝治理国家,收拾了汉武帝留下的烂摊子。但是在最终的政治斗争中,霍光却落败,以至于一时之间被损毁了名誉。但是,他对于汉朝的功绩是彪炳史册的,因而等到若干年过去,人们还是会感念他,而那些斗倒他的卑鄙小人们,则早已被历史的洪流冲刷不见。应该说,张咏是有大智慧的,他以霍光做比,让寇准把目光放长远,不要纠结于一时的逆境。张咏作为寇准的兄长,以如此智慧和如此用心指点迷津,寇准的心结也就此解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