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君王之心_关于范蠡的事迹

君王之心_关于范蠡的事迹

时间:2022-04-0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君王之心_关于范蠡的事迹君王的心总是不满足的。勾践的野心开始无限膨胀起来,他开始与范蠡共同谋划进攻中原的大计。这在范蠡看来,是最愚蠢的方法。按说有这样的言论,作为范蠡效忠的君王勾践,应当十分高兴。曾经有一位君王,他就得到了范蠡的效忠,这个人就是勾践的父亲允常。范蠡领命,并带着勾践交给他的10万大军往其他国家浩浩荡荡行去。这仍旧是范蠡的心理战术。经过范蠡的努力,勾践真的成为了中原盟主。

君王之心_关于范蠡的事迹

君王的心总是不满足的。一个执著于权力的人,他的心不可能满足。尤其在他获得胜利之后,自信心膨胀的时候,他会开始期盼下一次的胜利。勾践自然不例外。当他一举夺下吴国之后,才发现原来一个小小的越国也是可以凭借谋略而战胜吴国这样的大国的。这时他才真切地体会到,范蠡所说的攻心之计是正确的。

只要掌握了人心,哪怕以一敌万也不是难事。勾践的野心开始无限膨胀起来,他开始与范蠡共同谋划进攻中原的大计。

范蠡对勾践说道:“要想得到更多的国土,未必需要征战,甚至不需要浪费一兵一卒。只要大王广施仁德,再对其他一些国力较弱的小国礼貌相对,以宽广的胸襟大度容忍,其他诸侯国的国君自然愿意臣服于大王,尊大王为盟主。”

若能不费兵卒,自然更好。成为诸侯国的盟主,这曾经是夫差的愿望,可惜夫差这个美梦还没看到一点边,就一命呜呼了。夫差采取的方式是四处张扬武力,以武力让众人臣服。这在范蠡看来,是最愚蠢的方法。(www.guayunfan.com)以武力服人,只会让对方在表面上对你听话,心里却充满了怨恨,时刻想找到机会将你打倒在地。但是若能以心服人,让对方真正从内心里敬佩你、喜爱你,乐意为你所用,那么你才是真正的强大,真正地降服了对方。

要想做到这一点,首先,你必须是一个足够强大的人,你的武力并非是用来打击敌人的,而是要起到震慑敌人的作用,让敌人首先就不敢不把你放在眼里。接着,你要表现出你的宽厚仁慈,再对敌人施以利益,给对方些实惠,对方定然就会感激涕零、感动万分了。

说起来很简单,但是,以武力服人容易,以心服人却是难上加难。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可以掌控人心的技能。一旦哪个人有此能耐,他就有了把江山握于手中的本事。范蠡正是这样的能人,所以在当时的诸侯国中,流传着“得范蠡者得天下”的言论。按说有这样的言论,作为范蠡效忠的君王勾践,应当十分高兴。

实际上却是不然,勾践一点也不高兴,他懊恼极了。因为他知道,他并没有得到范蠡。范蠡仍是自由的,若是他遇到了一位他甘愿效忠的明君,他未必不会离勾践而投对方。勾践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曾经有一位君王,他就得到了范蠡的效忠,这个人就是勾践的父亲允常。那时候勾践看得真真切切,他看出范蠡看向允常的眼神是一种虔诚的绝对遵从。范蠡虽然始终效忠勾践,从未有过二心,但是那样的眼神一直没有在看向勾践的时候出现过。

这就是勾践最大的担心。谁知道这世上会不会再出现第二个允常?在范蠡向勾践分析过当时形势与最好的进攻中原的方法之后,勾践任命范蠡为大将军,继续扩张越国势力。范蠡领命,并带着勾践交给他的10万大军往其他国家浩浩荡荡行去。他手中的大军虽然是10万人马,但在对外,他却号称带兵20万,整整多了一倍。

但是除了知情者,没人知道真相。因为没人可以看出10万与20万的区别。这仍旧是范蠡的心理战术。你不妨试试,让你的朋友在一张白纸上点一个或者两个黑点,你能准确地看出这是一个还是两个。但是你如果让你的朋友点出一万或两万个黑点,你能准确说出这是一万还是两万么?

你不能。因为一万和两万在你看来没什么区别,都是:很多。所以,古时候的将军外出征战,他若是号称带着10万大军,多半他只带了三五万人,如果他说他带了5万人马,那可能不足两万。现在也是一样,如果一个网站胆敢号称其每日有10万点击量,那这个网站大概每日的点击量能有几千。

如果你想师从范蠡,首先就要去学心理学。这是一门相当不错的学问。总之,范蠡带着他的号称20万的大军,浩浩荡荡沿着太湖北上,一路经过齐国、晋国等诸多诸侯国。每来到一个国家,他都表现得谦逊有礼、热情真诚,最终让对方君王卸下警惕,愿意与越国结盟,并尊勾践为盟主。

所以,范蠡带着的那20万大军,应该只是给他壮胆用的吧。经过范蠡的努力,勾践真的成为了中原盟主。范蠡并没有食言,他真的为勾践带来了万里江山。

霸业既成,接下来就该奖赏的奖赏,封官的封官了。那是越国灭吴的第三年,曾经的吴国宫殿如今已是越国的国君居所。在那里,勾践将这些年来的功臣全部召来,共同庆贺越国大业的蒸蒸日上。大臣们都非常高兴,他们知道,终于要苦尽甘来了,好日子到了。

只有范蠡不这么想。范蠡比谁都了解勾践。勾践不是夫差,他不是一个可以忘记过去,彻底从苦难中走出去的人。而且,在吴国经历3年,勾践已经变得有些神经质,有点喜欢胡思乱想了。就算勾践口口声声说灭掉吴国就可以灭掉他的噩梦,范蠡却知道,噩梦这种东西,你若要将它尽数抹去,就必须将关于这噩梦的一切内容都抹掉,包括在梦中拯救你的神明。

这种心理也是很有意思的。在你最落魄的时候,如果有人在你头上踩了一脚,你一定恨死他了吧?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善良地将你扶起,你一定感激死他了吧?可是当你结束那段落魄的时光,开始活得像模像样了的时候,你知道你最恨的是谁吗?我们可以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是那个扶起你的人,至于那个踩你一脚的人,你可能甚至都忘记他的长相了。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这么说吧,那个踩你一脚的人,与你的落魄是等同的,他们都是作为一个符号,停留在了你的关于落魄的记忆中。而那个扶起你的人,与你的落魄却是不同的,他是一个特别的颜色,存在于你那段你不愿想起的记忆中。渐渐地,那些踩你的人,都和那段记忆一同变得模糊了。可那个扶你的人,作为一段感情强烈的记忆,却会越来越清晰。

到后来,你的回忆中,就只剩下落魄时的悲愤与扶你的人的长相这两点最为清楚,他们渐渐重合,渐渐地,扶你的人开始与落魄的悲愤画上了等号。你只要看到那个人,心中就痛苦异常。然后你就会将那段时候积累下的恨意全部发泄在这个人的身上。

其实,这个人他招谁惹谁了呢?他什么都没有做,他甚至比大多数人都善良。你深知这一点,但就是没办法不去讨厌他、不去恨他,不去把他视为眼中钉。有趣的人类心理,值得你一生学习。回到勾践,吴国已灭,夫差已死,但勾践仍然不快乐,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只要看到范蠡,看到文种,看到在那段时间里出现过的人,他就会想起那段噩梦,想起那段屈辱的记忆。

这就是君王之心,臣子不懂。所以,为什么开国之君总喜欢杀大臣?不是因为他们多么背信弃义,而是因为人性的阴暗让他们不得不为之。若不为之,他们会毕生遭受折磨。到这里,你就明白了,为什么人们自古就喜欢说:人真正的敌人就是他自己。其实准确地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他原始的自己。而文明的进化过程,就是让人的理性的智慧逐渐战胜原始的冲动。

人性有时是一切美好的源头,有时又如同恶魔的獠牙。所以在童话电影中,经常出现主人公的耳旁一边一个小天使,一个来自地狱,一个来自天堂这样的设定。所有的艺术在现实中都是有迹可循的。勾践的苦恼,只有范蠡看到了。

在那场庆功宴会上,所有的人都高举酒杯,欢天喜地地庆贺这新时代的到来,唯有范蠡愁眉不展,且不时用眼睛瞄向勾践。范蠡从来都没有做出过一生留在越国的打算,他只是顾念与文种与勾践的情谊,才始终未能下定决心离开,现在看来,已经到了他非走不可的时候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