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三顾茅庐天下计,鞠躬尽瘁老臣心

三顾茅庐天下计,鞠躬尽瘁老臣心

时间:2022-03-1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8岁时父母便去世,他们兄弟姐妹五人一直由叔父诸葛玄抚养。这次起义经过九个月,后被镇压下去,但由此引发了各军事集团割据的局面。后将献帝挟持到长安,都城洛阳被烧,成为一片废墟。他到达荆州后,拜见了司马徽,司马徽向他推荐了诸葛亮,称其为经纶济世之才,得到他的辅助,可安天下。于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见到诸葛亮。

三顾茅庐天下计,鞠躬尽瘁老臣心

——诸葛亮传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www.guayunfan.com)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千古绝唱《蜀相》。这里的蜀相,便是我国历史上妇孺皆知的著名谋略家诸葛亮。

一、南阳高卧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他是西汉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其父诸葛珪,字君贡,汉末任泰山郡丞,生有三子:诸葛瑾、诸葛亮、诸葛均,另外还有两个女儿。诸葛亮8岁时父母便去世,他们兄弟姐妹五人一直由叔父诸葛玄抚养。

诸葛亮所生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东汉末,宦官、外戚专权,党祸频繁,吏治腐败。上层勾心斗角,下层怨气冲天。公元184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东汉统治摇摇欲坠。这次起义经过九个月,后被镇压下去,但由此引发了各军事集团割据的局面。汉灵帝死后,宦官、外戚两大集团内讧,两败俱伤,董卓乘机夺取政权。他进军洛阳后,废除少帝,立献帝。后将献帝挟持到长安,都城洛阳被烧,成为一片废墟。

在诸葛亮10岁那年,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董卓。董卓死后,军阀逐鹿中原。在兵荒马乱的日子里,诸葛亮一家随叔父诸葛玄四处躲藏。诸葛玄先是投靠袁术,袁术任其为豫章太守。后来袁术病死,汉政府派人到豫章代替诸葛玄。诸葛玄平素同荆州牧刘表关系非常好,便带领诸葛亮及其弟诸葛均投靠刘表,诸葛瑾则投奔了东吴孙权。诸葛玄到达荆州后两年便病死,17岁的诸葛亮带领弟弟和姐姐,在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山盖了几间草屋,一边耕田,一边隐居读书

此时的诸葛亮,虽然身在垄亩,但并没有放弃对时政的关注。他阅读了大量先秦著作和兵书,以历史对比当世,寻求天下统一、改造时弊的道路。随着学识的积累,他的才华渐渐显露出来。当地很多名流经常和他交游,一起研讨学问,谈论古今。后来,两位姐姐分别嫁给中庐县的名门姜望族蒯祺和庞德公之子庞山民为妻,他也娶了沔南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黄氏虽然貌丑无比,但才识渊博,诸葛亮不因其貌丑而嫌弃她,敬重她非凡的才智,两人一生互敬互爱,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由于和黄氏、庞氏、蒯氏这样的名门结亲,再加上又结识了颍州的司马徽,汝南名师酆文和孟公威,颍川石广元、徐庶,博陵崔州平等人,诸葛亮跻身于荆州社会的上流。此时,他已是一位身高八尺的伟男子,谈吐洒脱,举止风雅,才气逼人,令人仰慕不已。当时的名士庞德公称其为“卧龙”,与其侄庞统“凤雏”齐名。

由于长期潜居荆州,再加上荆州在军事上的特殊地位,诸葛亮的一套以“荆州”为中心的统一天下的战略思想开始成熟起来。然而,要实现这一抱负,只寄托于案前的高谈阔论并不能实现,还需要一位实权人物的重用。诸葛亮在隆中常常自比管仲、乐毅,他不仅把自己比作这些能定国安邦的将相,更希姜望寻到能使用这些将相的明君。然而,世人却并不认为他有此才能,只有少数好友,如崔州平、徐庶才认为此话不虚。社会腐败混乱,又不愿明珠暗投,诸葛亮的内心常常升起一股悲愤的情绪。那简陋的草房里,不时传出《梁父吟》的琴声,如泣如诉,却又透露出操琴者坚定的信念。

二、隆中对策

在那纷乱的年代,也有许多仁人志士在苦苦求索治世良策。在诸葛亮隐居的后期,国家整个政治、军事局势出现了新局面,一些大的军阀势力兼并了小的军阀,逐渐形成了几个政权的对立形势。

其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打败了袁绍和乌桓,雄据北方;孙权继承父兄遗志,盘踞江东。另外,刘表占据荆州,刘璋掌握益州,但此两人都为平庸之辈,犹如守户之犬。他们相互争战不休,老百姓苦难深重。

就在这几大割据政权中间,有一位小小的将军四处漂泊,又四处碰壁。刘备,这位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奔波半生,先后投奔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后,他又投奔刘表。此时的刘备已经47岁了,大丈夫三十而立,但自己已年近半百,仍一事无成,无立锥之地。虽有鸿鹄之志,却无青云之势。经过几十年的求索,他深刻地体会到,缺乏有远见卓识的谋臣,是他连连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他正急切地寻求一位能为他出谋划策、定国安邦的人才。他到达荆州后,拜见了司马徽,司马徽向他推荐了诸葛亮,称其为经纶济世之才,得到他的辅助,可安天下。后来,徐庶投奔刘备,也向他推荐诸葛亮:“此人乃绝代奇才。”刘备请徐庶邀请诸葛亮同来见他,徐庶说:“这个人只可以到他那里见他,不能随随便便地招来。将军最好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见到诸葛亮。一见到他,刘备便屏退随从,向诸葛亮征求定国之策:“汉朝的江山已经崩溃了,现在奸臣当道,民不聊生。我不自量力,想为天下人伸张正义,但我智谋短浅,一败再败。然而我的志向和决心没有改变。先生您认为怎么办呢?”

诸葛亮为刘备的诚意所感动,他毫无保留地提出了自己对政局的见解,提出统一天下的两个步骤:

首先,夺取荆、益二州,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和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诸葛亮说:“曹操拥有百万大军,挟天子以令诸侯,无法与其争强斗胜。孙权占据江东,已历三代,德才兼备的人被重用,吏治清明,人心归顺,只可以争取他作后援,不可打他的主意。荆州北面依据汉水、沔水,南面沿海物产丰富,东面与江浙一带相连,西面和四川相通,这是用兵的好地方。然而刘表无德无能,没法守住,这是上天拿来资助将军的。益州形势险要,幅员辽阔,土地肥沃,人口众多,物产丰饶,以往汉高祖刘邦凭借它建立了帝业。但刘璋昏庸无能,不懂得体恤民情,再加上张鲁在北面为患,既有内忧,亦有外患。有才有识的人都盼姜望有一个贤明的君主前来统治。这是一个能定国的好地方。”

随后,诸葛亮向刘备展示出了统一天下的第二步:创造条件,等待有利时机,统一天下。

他进一步向刘备说:“您如果占据了荆州和益州,把守住险要关口,向西和各部落民族和好,南面安抚夷越各族,对外和孙权结成联盟,将内地政事搞好,等到天下形势发生变化,就派一员大将,率领荆州军队向宛、洛一带进军,您亲自率领益州军队向秦川出兵。到那时,百姓们便会箪食壶浆来迎接将军。如果真能如此,那么您称霸天下的大业就可以成功了,汉王室就可能复兴了。”

一番精辟的分析,令戎马半生却始终理不清头绪的刘备顿开茅塞。面对这位只有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一股敬重之情油然而生。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恳请诸葛亮出山,与他一起实现统一大业。通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诸葛亮也敬佩刘备的为人,又见他三顾茅庐,不耻下问,便欣然允诺。于是,27岁的诸葛亮结束了隐居生活,离开隆中,开始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政治生涯。

刘备和诸葛亮回到军营后,日夜畅谈天下大事,刘备更发现诸葛亮是一位旷世奇才。加上两人志同道合,互相敬重,情谊日深。后来刘备呼诸葛亮为“先生”,其手下大将关羽、张飞不服,刘备就对他们说:“我得到孔明,如鱼得水,你们不要不服气啊!”

诸葛亮在隆中对政局混乱的汉末形势的分析,深刻而有条理。既高瞻远瞩,又切实可行。此后,刘备和诸葛亮将这次对策的内容作为行动的纲领。事实也证明,离开了这个总策略,在政治和军事上便会碰壁,甚至失败。

三、夺取荆益

当时,占据荆州的刘表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琦性情忠厚慈孝,少子刘琮为刘表后妻蔡氏所生,深受刘表宠爱。而蔡氏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常常劝说刘表疏远刘琦,立刘琮为嗣。刘琦为此整日忧愁不安。后来,诸葛亮来到荆州,刘琦多次和他接触,对他非常仰慕。他几次向诸葛亮问询解决自己在荆州地位的办法,但诸葛亮却屡次拒绝,不愿为他出谋划策。刘琦有一次邀请诸葛亮在后花园游览,共上高楼饮酒,然后暗中让仆人将楼梯撤除。他诚恳地对诸葛亮说:“现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只有我们两个人。你说的话,只有我听得见,先生可以教我自救的办法了吧?”诸葛亮只好淡淡地回答了一句:“公子难道没有听说过春秋时晋国的申生在内而被杀,重耳在外地脱险的故事吗?”春秋时期,晋献公宠爱郦姬,郦姬为让自己的儿子奚齐当上太子,散布谣言,诬陷晋献公的长子申生图谋不轨,申生被迫自杀。重耳也是晋献公的儿子,郦姬害死申生后,又加害其他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在国外19年,后来回国,即后来的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刘琦听了诸葛亮的话,顿开茅塞。这时恰逢江夏太守被孙权所杀,他奏请出任江夏太守。这样,诸葛亮顺水推舟,既帮助刘备分散了荆州的兵力,又笼络了刘琦,为将来占领荆州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刘备到达荆州后,刘表并不重用他,让他屯兵新野。开始他只有1000兵马,后来刘表又拨给他2000人马,也只有3000人。诸葛亮便献计给他,采用清查游户的办法,登记户口,从闲散人员中选拔丁壮,扩大兵源。结果,短短数月,刘备的军队人数增加到数万人,实力大增。这支军队后来成为刘备夺取荆、益二州的重要力量。

当时,刘表内部斗争激烈,正是刘备夺取荆州的好时机。谁料风云突起,曹操于建安十三年(208)七月,率领大军,号称百万,南下进攻荆州。刘表闻听受惊而死,刘琮乘机自立为荆州牧。这时,曹操大军前锋到达新野,刘琮懦弱昏庸,开城门投降。他怕刘备知道后阻挠,一再隐瞒真相,直到曹军至宛,才通知退守樊城的刘备。刘备仓皇之中南撤到襄阳。诸葛亮劝刘备乘机攻击刘琮,夺取荆州,然后再议破曹大计。但刘备不忍心加害刘琮,他们只好向江陵方向撤退。由于很多百姓要随刘备共生死,一同撤退,结果撤退速度缓慢。当军队、百姓到达当阳东北的长坂坡时,被曹操大军赶上,一时间血流成河,生灵涂炭,刘备的军队被冲散。他只好改道汉津,与关羽的水师会合。刘琦闻听荆州兵变,也带1万人马来接应,共同退至夏口。

这时曹操已占领江陵,直逼刘备,形势非常危急。诸葛亮向刘备提出求救于孙权。他联系东吴谋臣鲁肃,到达柴桑(今江西九江西),见到孙权。

此时,孙权集团内部主和派和主战派针锋相对,斗争激烈。一时间孙权也犹豫不决,对曹刘之战欲作壁上观。如何改变孙权的态度,就成了这次柴桑之行的关键。

诸葛亮见到孙权后说:“天下大乱,将军您起兵占据江东。刘豫州在江南聚兵,与曹操并争天下。现在曹操平定了北方,于是破荆州,威震四海。刘将军被迫逃到夏口。面对这种险峻的形势,将军请量力而行:如能以吴越之众与曹兵抗衡,不如早早和他绝交;如果不能抵挡,为何不按兵束甲,投降曹操?现在将军外表服从,而内怀犹豫,事急而不决断。大祸已不远了。”孙权听后,很是不服,反问道:“如果像你所言,为何刘备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面色郑重地答道:“田横是齐国的壮士,姜尚且坚守道义不甘受辱,何况刘豫州是王室的后代,英才盖世,众士仰慕,就如流水归入大海;如果大事不成,这是上天的安排,怎么能屈从于曹操呢?”

孙权被诸葛亮的一番话所激,神情也变得肃穆起来,他坚定地说:“我不能将吴国的广阔土地,10万将士,拱手让于曹操,受制于人。我已经下了决心,坚决和曹操对抗到底。”但孙权心中姜尚有疑虑:“刘豫州刚刚败在曹操手下,他有能力抵抗曹操吗?”

诸葛亮见孙权抗曹之心已定,便将自己的抗曹计策和盘推出:“刘将军虽然败于长阪,但实力得到保存,现在归还的将士和关羽的水军合并有1万人,刘琦在江夏的将士也不下万人。曹操的军队长途奔波,必定疲劳,听说为了追赶刘豫州,轻骑一天一夜行军300多里。这就好比强弩之末,力量连非常轻薄的鲁缟也穿不破。兵法上最忌讳这样做,认为即便是善于谋略的主师也会遭到挫败。况且曹军为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那些士兵投降曹操,是被形势所迫,并非真心服于他。如果将军能派几名猛将,率精兵几万,与刘豫州同心协力,必能打败曹操!曹操兵败,必定撤回北方,孙刘两家的势力大增,三足鼎立的局面就形成了。成败的机会,就在此时,请将军三思。”

诸葛亮的透彻分析,使孙权眼前一亮,更加强了他破曹的信心和决心。随即,他召开会议,驳斥了主降派的错误观点,用剑劈桌案,发誓与曹操势不两立。随即派周瑜、程普、鲁肃这些主战派率领3万水军,与诸葛亮一起西上,与刘备会合。经过周密的安排,联军在赤壁火烧曹军战船,获得胜利。同时,刘备又采纳诸葛亮的意见,趁周瑜等人向北追赶曹操军队之际,反其道向南推进,一举攻占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一时间实力大增。孙权见刘备实力已非昔日可比,只好作出让步,把荆州的南郡让给刘备,并推荐刘备出任荆州牧。

赤壁之战的胜利,在用兵上主要是吴国的功劳,但在出谋划策上,诸葛亮率先提出了孙刘联盟,以三国鼎立的美好预言,坚定了吴国的抗敌决心,从而打下了胜利的基础。他的才华,在这次大战中表现无遗,从而成为三国政治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此后,刘备进军公安,拜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掌管军政事务。诸葛亮帮刘备稳定社会秩序,发展生产,征收赋税,以充实军政费用。

荆州已成囊中之物,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统一天下的第一步“夺取荆益”已完成了一半,下一步,便是如何谋取益州,进军西川。但是,如何寻找突破口呢?

就在刘备占荆州后不久,益州的别驾张松来到了荆州。当时益州的政治形势就如诸葛亮所料定的那样,非常混乱。统治者刘焉、刘璋父子昏庸无能,内部矛盾重重。当时国内的仁人志士都希姜望有一位英明、能干的领袖人物来重新整顿益州事务。在会见刘备和诸葛亮之前,张松曾拜见曹操,想和他共谋夺取益州的大计,但曹操对他傲慢无礼。张松认为刘备仁义之名远播,便来到荆州。诸葛亮认为这是获得益州人士好感的机会,便建议刘备对张松热情招待。两人对张松的一片赤诚之心,令张松非常感动。张松在离开荆州之前,献出了自己绘制的益州地图,上面益州的地理行程、远近阔狭、山川险要,非常具体明了,为以后刘备进军益州提供了详细的第一手资料。

建安十六年(211),曹操要派兵攻打汉中。刘璋闻知,非常恐惧。张松趁机进言,说刘备和他都是帝胄后裔,原是一家,不如趁机请刘备入川,共破曹操,并力消灭汉中的张鲁。刘璋认为此计可行,使派法正到荆州来见刘备。

经过深思熟虑,刘备和诸葛亮答应了刘璋的请求。他们兵分两路,诸葛亮和大将关羽、张飞、赵云留守荆州,刘备和庞统、黄忠、魏徵延前往西川。刘备进入益州,刘璋发书给沿途州郡,要他们供给钱粮,使刘备一心一意去攻打张鲁。因此,刘备不费吹灰之力便进驻益州腹地。刘备一行来到薛萌关,整顿军纪,广施恩惠,以收买民心。第二年,张松因与刘备共谋西川的书信被刘璋发现,被杀。刘璋随即通报各处关隘,添兵把守,严禁荆州军队出入。刘备乘机袭击涪水关,杀了守将杨怀、高沛。刘璋闻听大怒,派大军与刘备交战。两军在雒城对垒时,庞统轻率出击,被流箭射死。刘备缺乏谋士,只好向荆州告急。建安十九年(214)夏,诸葛亮、张飞、赵云率军逆江而上,与刘备在成都会合。刘备围成都数月,久攻不下。诸葛亮便建议刘备派一人进城劝降,刘备派从事中郎简雍入城,告知刘璋并无相害之意。刘璋权衡利弊,和简雍同车出城投降。这样,刘备没费多少周折,便将益州据为己有。此后,刘备感到诸葛亮谋略过人,任命他为军师将军、益州太守,管理左将军事宜。

此后,刘备又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房陵、上庸三郡,令曹操不敢轻易进犯,从而稳固了北方的防线。这样,从建安十四年起,到建安二十四年,仅仅十年的时间,刘备就在诸葛亮的辅助下,从开始无有立身之地,到拥有荆益这些军事重地,从而巩固了自己的实力,兵分三家而据一,完成了第一步战略目标。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掉献帝,自立为皇帝,正式建立了魏徵国。第二年四月,诸葛亮劝刘备即位皇帝,以承继大统,安定人心,走光武中兴的道路,以统一中国。刘备便在成都即位,为汉皇帝(即汉昭烈帝),建元章武,以诸葛亮为丞相。蜀政权正式建立。

四、吴蜀会盟

自隆中对以来,诸葛亮一直非常重视孙刘联盟。他既是这一联盟的倡导者、建立者,又始终致力于维护这个基本策略。孙刘两国政权为了共同抵抗曹操,在原则上始终保持比较亲密的联系。但是,荆州的存在,又成为吴蜀两国发生摩擦的焦点。

刘备占有益州后,荆州成了蜀国的门户,北上可攻中原,沿江东下可以袭击东吴。这一直是孙权的一块心病。

起初,刘备没有立身之地,孙权答应将荆州暂时借与刘备存身。建安十九年,刘备刚刚夺取益州,孙权便派人索取荆州,刘备以立足未稳婉言拒绝。孙权发兵攻占了荆州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后来,双方签订了协约,以湘水为界,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归孙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归刘备。双方瓜分了荆州,吴蜀的矛盾暂时得到缓和。

诸葛亮在进军益州的时候,命关羽留守荆州,并嘱咐关羽,荆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既不能大意丢失,保持警惕,又要慎重处理吴蜀两国的关系。但是关羽自恃勇武,藐视孙权,恶言拒绝其联姻请求,激怒了孙权,恶化了两国关系,使边境矛盾四起,不时有小范雎围的军事对抗。建安二十三年(218),刘备夺取汉中,关羽也尽领荆州兵士北伐曹操。孙权乘荆州空虚,派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荆州也落在孙权手中。刘备闻听噩耗,不听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亲率大军攻吴,结果兵败争彝陵,全军覆没,退守白帝城,因愤恨交加,染上痢疾。章武三年(223)二月,刘备病情恶化,他自知已不久于人世,便把诸葛亮召来,嘱托后事。他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必定能安邦定国,完成统一的事业。嗣子刘禅软弱无力,如果能辅佐成才,则辅佐,如其不能成器,你可以代替他。”诸葛亮闻言痛哭流涕:“臣一定竭尽所能,忠心不二,死而后已。”刘备又召刘禅进见,对他说:“你跟着丞相,要对待他如父亲。”四月,刘备病死,终年63岁。五月,刘禅被立为皇帝,改元建兴。诸葛亮肩负起了统一国家的重任,掌管国家的大小事务。

彝陵之战后,吴蜀联盟破裂。但是,由于双方拥有一个共同的敌人——曹魏徵,所以又有重新联合的可能。诸葛亮在刘禅即位以后,便准备和孙权重新缔结盟约。正在这时,邓芝拜见诸葛亮,向他进言:“现在皇上初即帝位,应该派遣大臣出使东吴,重修旧好。诸葛亮正在物色出使吴国的人选,他见邓芝见识不凡,口才出众,高兴地说:“我很早就考虑这个问题了,但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没想到今天终于找到了。”邓芝问:“是哪一个?”诸葛亮答道:“就是你啊。”

此时的孙权已向曹魏徵称臣,被封为“吴王”,但是经常遭到魏徵国的政治和军事上的打击,时有背叛之意。邓芝到达吴国后,孙权怕得罪曹魏徵,没有立即接见邓芝。邓芝于是上表孙权:“我这次来吴,不仅是为了蜀国的利益,还为吴国的将来着想。”孙权想听听他的见解,于是召见了他,说:“我也早想和蜀国结好,但你们新主刚即位,国力微弱,如果魏徵国发兵攻打,我怕你们抵抗不住,我自身也难保。”邓芝针对这一情况,向孙权进言:“蜀国地势险要,吴国有长江天堑,如果两国的长处合在一起,结为盟好,进可以夺取天下,退可以三国鼎立。如果大王和魏徵国保持臣属关系,曹丕必然要求你入朝,要太子去作人质。如果你不从命,魏徵就可以反叛的名义讨伐你。到那时,蜀军趁势而下,江南这块地方,大王恐怕就保不住了。”孙权沉思良久,认为吴蜀联盟对两国确有益处,且不甘心久居人下,终于决心和魏徵国断绝关系,派张温出使蜀国求和。这样,两国的关系得到了恢复。第二年,诸葛亮又派邓芝出使吴国,进一步巩固了吴蜀联盟。

建兴七年(229),孙权在建康(今南京)称帝,他派使臣到达成都,要求和刘禅互尊帝位。蜀汉众多大臣认为这种举动有失大统,要求予以反对。诸葛亮从大局出发,认为两国拥有共同的敌人曹魏徵,巩固孙刘联盟的利益,要高于所谓的刘氏正统地位。便派陈震到东吴去祝贺孙权,双方再订盟约,表示“戮力一心,同讨魏徵贼”。约定灭魏徵以后,瓜分其地。

吴、蜀联盟的巩固为诸葛亮的南征和北伐创造了有利条件,避免了腹背受敌的局面。

五、出征南中

南中,是蜀国南部地区的益州郡、永昌郡、牂柯郡、越巂郡四郡的总称。那里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对蜀国的离心力很大。刘备统治晚期,吴、蜀联盟破裂。孙权派人到南中策动暴乱。汉嘉太守黄元叛变,后被扑灭。刘禅即位后,新主登基不久,人心涣散,益州豪强和夷帅孟获杀死益州太守,首先发动叛乱。牂牁太守朱褒也举众响应,除永昌郡外,其他三郡皆掀起叛乱。

诸葛亮因蜀汉新遭大丧,士气低落,兼刚败于吴国,兵力不足,只好对南中的少数民族实行安抚政策。一方面致力于休养生息,发展生产,来聚集实力,一方面又和东吴结好,切断了他们对南中叛乱势力的支持。经过数年的准备,诸葛亮于建兴三年(225)三月,亲率大军南征。出征前,参军马谡向他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破敌方针,和诸葛亮的“南抚夷越”的少数民族政策不谋而合。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意见,把用兵的重点放在“和”、“抚”上。

诸葛亮指挥军队,节节胜利,杀死雍闿、朱褒、高定等人。五月,大军渡过泸水。这时,孟获收拾残兵,重整旗鼓,成为叛军首领。诸葛亮认为孟获在当地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威信颇高,较有影响力,决定攻心为上,不欲加害,以争取通过他来取信于百姓,下令对孟获只许生擒,不许伤害。蜀军捉住孟获后,诸葛亮让他观看军队营阵。孟获观罢,不服气地说:“我原本不知你的虚实,才被你打败。现在看了你的营阵,不过如此。如果再交战,我一定不会输。”诸葛亮大笑,下令放了孟获,共邀再战。这样七擒七纵,孟获终于心服口服,由衷地说:“我们南人再不反叛了。”九月,叛乱的三郡全部被平定。诸葛亮对少数民族的友好态度,感动了孟获,也因此争取了南中广大群众。

平定南中后,诸葛亮将益州改为建宁郡,把南中郡分为六郡,增加了县数,以分散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同时,他任用少数民族地区的首领管辖领地,不再由中央委派官吏治理,以减少中央和地方的摩擦。同时,夷人自治,政府不用留兵、运粮,节省了开支,积蓄了力量。他又选拔提升了许多少数民族豪强,到朝廷任职,如将孟获调到中央任御史中丞。他又对平叛中出现的忠勇之士加以奖励,永昌人吕凯在叛乱中忠于政府,被命为云南郡太守,建宁人李泌恢在南征中表现甚佳,被任为都督,兼任建宁太守。诸葛亮还将一些势力大但心怀不满的豪强和部曲迁到内地加以限制、管束,同时又从他们中间选拔精壮男子编成“飞军”,用人不疑。后来这支军队成为诸葛亮北伐中的精锐部队。

诸葛亮还派了很多技术人员帮助南中的少数民族发展生产,教他们改牧为农,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矿业,促进了民族融合,进一步稳定了南中地区的人心,开发了南中,增强了国力。这使得蜀汉政权有了一个巩固的后方。

六、出师北伐

南中叛乱的平定,解除了蜀国的后顾之忧。诸葛亮的目标开始移向北方的曹魏徵政权,以完成统一大业。

建兴五年春,诸葛亮认为时机已成熟,决定举行北伐。他在向后主刘禅所奏《出师表》中写道:“先帝了解我为人谨慎,所以临死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使命以来,日夜忧思,担心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事没有成效,以致损伤先帝知人之明,所以五月里渡过泸水,深入到草木不生的荒凉之地。现在南方叛乱已定,兵甲准备充足,应当犒赏三军,北定中原,铲除奸贼,兴复汉室,还都洛阳。”同时,针对刘禅宠信宦官黄皓,诸葛亮劝谏他要亲贤远佞,以防宦官专权:“皇宫内外,是一个整体,提升、处罚、表扬、批评,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作奸犯法的人,以及为国尽忠做好事的人,应该交给主管部门的官员论定对他们的处罚和奖励,以显示陛下公平而英明的法治,不应该有偏见和私心,使宫中、府中有不同的法规啊。”诸葛亮还进一步说: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隆的原因啊;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倾败的原因啊。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这件事,没有不对桓帝、灵帝感到惋惜痛心的。”为了安定后方,他向刘禅推荐了郭攸之、费信、董允、向宠、蒋琬等一批文武大臣,以免出师有后顾之忧:“侍中郭攸之、费信,侍郎董允等,这些人都善良诚实,思想忠诚专一,所以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应先问他们,然后再实行,一定能够补救缺陷和疏忽之处,获得更大的收益。将军向宠,和善公正,通晓军事,往日试用过他,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推举他做都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先问他,一定能够使军队内部协调一致,将士才能的大小和军队的强弱得到合理的调配使用。……侍中、姜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坚贞诚实、能为节义而死的臣子,希姜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王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回首往事,诸葛亮不禁感慨万千:“我本是一介平民,在南中种田为生,在动乱的年代只想苟且偷生,并不求在诸侯中显达扬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贱而轻视于我,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茅屋之中来看姜望我,把当代的大事来和我商讨。我因此被感动了,就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遭到失败,我接受任务在战败之际,承受使命在危难的时刻,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希姜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委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给我定罪,以告先帝的在天之灵……我现在就要远离陛下,面临出师表不禁泪流满面,不知道自己该说些什么好。”

此后,自建兴六年至建兴十二年,前后七年,诸葛亮六出祁山,五次北伐。他在这些战争中表现的奇才大略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历来为后人称道。

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大将魏徵延请求领兵5000从汉中出发,沿秦岭往东,经子午谷,称不出十天,可袭取长安,与诸葛亮于斜谷会师。诸葛亮认为蜀国的力量太弱,这个主张过于冒险,没有采纳。他采取声东击西的计策,扬言从斜谷道进攻眉县,命令赵云、邓芝进驻箕谷为疑军,自己则率领主力队伍,出祁山,以取陇右。由于两国很久没有交战,魏徵国事先毫无准备,等诸葛亮大军到达祁山,才知中计。一时间军心惶惶,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也叛降蜀国。诸葛亮又在翼城收降魏徵将 维,魏徵国举国震动。魏徵明帝曹睿被迫亲自督军,并派大将张郃率军西进,抵抗蜀军。

诸葛亮闻听魏徵军西进,派马谡为先锋守军事重地街亭(今甘肃泰安县东北)。谁料马谡不听诸葛亮事前要他依山傍水、坚守要道的嘱托,自恃高明,大意轻敌,舍水上山,再加上内部不和,结果被张郃打败,痛失街亭,打乱了整个军事部署。魏徵军又乘势打败赵云。诸葛亮为了保全主力,只得收兵,撤回汉中。

这次街亭失守,使蜀国实力大减,在军事上也失去了主动。诸葛亮认为自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守。他依法将马谡斩首,并上疏刘禅,要求自贬三级,以处罚自己的过失。刘禅无奈,只好将他降为右将军。

此后,诸葛亮总结教训,发表了《劝将士勤攻己缺》的谈话,减兵省将,严明赏罚,改变策略,以图再战,并要将士们经常批评他的缺点。他又对立功的部下进行奖励,抚恤阵亡将士,加紧训练军队,准备再次北伐。

这年冬天,东吴和魏徵国发生战争,东吴大都督陆逊在石亭大败魏徵军,诸葛亮认为形势对蜀国北伐非常有利,提出再次出师伐魏徵。但由于上次北伐不利,国内一些人对他的领兵才能产生怀疑和非议。为此,诸葛亮再次上表刘禅,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列举了应该及时北伐的六点理由,表示了自己北伐的决心和对蜀汉的忠贞之情。其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句,可谓诸葛亮一生的概括。此篇被后人称为《后出师表》。在表中,诸葛亮提出与敌人长久相持,对蜀国不利,不如及早攻打敌人。他趁魏徵军大批东下对付吴军,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复出散关,围陈仓。因军粮不济,围困二十多天后,便自动撤退。魏徵将王双率军追赶,被斩于途中。

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三次出兵伐魏徵。这次北伐在局部取得了一些胜利,攻占了武都、阳平。回师汉中后,诸葛亮恢复了丞相职务。

第二年七月,魏徵军分三路进攻汉中,诸葛亮出祁山,至城固、赤阪抵抗魏徵军。魏徵军因途中遇大雨,道路泥泞,行军艰难,后自动撤退。

建兴九年(231),诸葛亮再出祁山,开始了第四次北伐。为了解决粮食运输的问题,他发明了称作“木牛”的独轮车。并委派大臣李泌平督办军粮。北伐大军包围祁山,魏徵明帝派大将司马懿率部抵御。司马懿派兵守上邽,然后自率大军救祁山。诸葛亮亲率大军攻上邽,将魏徵军打败,并抢收麦子以补充军粮。随后假装退兵引诱魏徵军。司马懿害怕中计,坚持尾随,却始终不敢进击,后来由于将士们请战心切,才只好与张郃分两路出战。诸葛亮派魏徵延等人迎战,大败魏徵军。司马懿逃回大营,双方相持月余。正当诸葛亮准备和魏徵军主力决一雌雄时,却传来后主命令退兵的旨意。诸葛亮只好回撤后方,才知道李泌平督军不济,假传后主旨意,使这次本来希姜望很大的北伐落空。

这次北伐后,诸葛亮鉴于几次北伐的失误之处,对国内事务进行了治理整顿。他在汉中实行屯田,以解决北伐中军粮不足的困难,又设计了称作“流马”的四轮车,运输粮草。据说他还改进了连弩,并推演兵法,自创一套行军、宿营的“八阵图”,进一步提高了蜀军作战的能力。同时,他又联结东吴,约定两面夹击魏徵国。

经过三年的充分准备,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234)二月,六出祁山,发动了第五次北伐。

大军出斜谷,到达郿县,在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扎营。魏徵帅司马懿率魏徵军渡过湄水,与蜀军相持。诸葛亮为了解决军粮运输不济的老问题,便分兵屯田。士兵与当地百姓混居,却秋毫无犯。此时,蜀军上下一心,号令严明,士气高涨。诸葛亮也决定在此一击,统一中原。但司马懿老谋深算,坚守阵地,拒不出兵。两军相持百余日,诸葛亮一直没有寻找到消灭魏徵军主力的机会。为了激怒对方出兵,他派人送去一套妇女的服饰羞辱司马懿。司马懿依旧不出兵迎战。而诸葛亮由于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八月,病逝于军中,终年54岁。

诸葛亮死后, 维、杨仪按他的遗嘱,封锁他的死讯,然后组织军队有序地撤退。等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的死讯后,马上派大兵追赶。蜀军早知他有此一着,突然倒转旗帜,擂鼓呐喊,向魏徵军杀来。司马懿以为诸葛亮诈死,怕有伏兵,慌忙撤退。蜀军从容撤出斜谷。当地百姓传言“死诸葛吓走生司马”。司马懿也自嘲地说:“我能猜测到活人的计谋,却无法猜测到死人的想法啊!”当司马懿得到诸葛亮确系仙逝,再追已来不及了。他带兵到五丈原巡视蜀军驻扎的营地,对诸葛亮的布阵扎营的能力佩服不已,赞叹道:“真是天下奇才啊!”

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力量对比来看,魏徵国都要远远强于蜀国。诸葛亮的失败并非偶然。但是,诸葛亮五伐中原,皆占尽主动,可见其运筹帷幄的才能确实高出世人一筹。

但是,由于诸葛亮在选拔后备人才上的失误,其身后蜀国将帅缺乏,甚至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打先锋”的尴尬局面。再加上刘禅昏庸无能,不久魏徵军进攻汉中,刘禅听信宠臣谯周的主张,投降了魏徵国。对此,唐代大诗人温庭筠在《过五丈原》一诗中吟道: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景耀六年(263)秋,魏徵国镇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典诸葛亮的庙宇,并下令士兵不得在其墓地旁牧樵。诸葛亮为国尽忠尽职的高风亮节和杰出的治国之才,连当时的对手都非常仰慕。

随着历史的变迁,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更受到后人的尊敬。再经过后人对他的事迹的演化,尤其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他的神化,他渐渐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智慧的化身,甚至国际上也有很多人在研究他的用兵、立国之术。

(董文欣)

本文主要资料来源:《三国志》卷三六,《诸葛亮传》;卷三二,《先主传》;卷三三,《后主刘禅传》。

鲁肃献计火烧赤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