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帝西征千里卷戎旌的故事

帝西征千里卷戎旌的故事

时间:2022-02-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帝西征千里卷戎旌在隋文帝时期,突厥和吐谷浑,这两个民族仿佛是隋朝挥之不去的梦魇,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窜出来乱人阵脚。为了一探虚实,契丹人发兵侵犯了辽西的营州。突袭营口不久,隋炀帝派通事谒者韦云起北上突厥,处理此事。突厥在经过多年的内部斗争后,分化严重,启民可汗部已经归顺大隋。而且隋炀帝已经把摆排场当成了震慑突厥的利器。于是,隋炀帝派长孙晟先行前往启民可汗,准备接驾事宜。

帝西征千里卷戎旌

在隋文帝时期,突厥和吐谷浑,这两个民族仿佛是隋朝挥之不去的梦魇,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窜出来乱人阵脚。隋朝也仿佛是突厥和吐谷浑前世欠下的债,打打停停,总是能占据上风,昂首挺胸,傲视他们。

老皇帝去世,新皇登基,这两个民族还没来得及有做出反应的时候,更北边的契丹竟然动起了心思:新皇帝好欺负吗?为了一探虚实,契丹人发兵侵犯了辽西的营州。这一探,契丹人探出了隋炀帝杨广穷兵黩武、好大喜功的脾气,更勾起了隋炀帝的征服雄心。

突厥人的态度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刚刚即位几个月,盘踞在隋朝东北方的契丹人坐不住了,发兵突袭了辽西的营州(今辽宁朝阳),隋炀帝非常火大,这搁在以前他父亲在位时,契丹人怎么敢这样明目张胆地主动出击。

契丹人虽然勇敢敏捷,但是对隋朝还是非常尊敬的,以臣下自居。这里面有三层原因,隋朝强大,隋文帝的民族政策一贯是和平,只要你不犯我,我也希望你好好过,契丹人于是傍上了隋朝这棵大树,一有大的纷争就要隋文帝为他们主持公道;而且契丹自己内部的几个部落之间一直内讧不断,互相攻击,时间一长,实力大减;更倒霉的是,它还有一个彪悍的强邻——突厥人,一开始他们还能和突厥一较高下,相互侵夺,但是之后却只能乖乖的和平相处,甚至要投奔隋朝了。

每个民族都有一颗发展的雄心,契丹人见老皇帝终于死了,他的儿子估计还嫩着呢,就萌生出在边境上捞一笔的念头,隋朝的那些好东西就在那儿摆着,着实令人眼馋。在侵犯了辽西营口之后,契丹人在等着隋朝的反应。

隋炀帝虽然刚即位不久,却不是什么好惹的角色,好大喜功却又手段狠毒,契丹人打错了算盘。突袭营口不久,隋炀帝派通事谒者韦云起北上突厥,处理此事。韦云起这个官呢,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参赞,是个文官。临走前隋炀帝下了一纸诏书,让从突厥借兵攻打契丹。突厥在经过多年的内部斗争后,分化严重,启民可汗部已经归顺大隋。韦云起只身一人,拿着诏书,来到了突厥启民可汗的领地,凭着过人的胆识和一张利嘴,竟然借来了突厥两万人马。他把这两万人分成二十营,每个大营间隔约一里,相互独立,直接听从他的调遣,如果没有他的命令,不能在各营之间跑马走动。命令初下,突厥人对这个文官还有些轻视。一次,有个突厥小吏违抗军令,韦云起立刻将其斩于大营之前,并让下属拿着人头到二十个营头挨个警示。突厥人震惊了,再也不敢小看韦云起,在他面前必行跪拜之礼,对他的命令百分之百贯彻。

契丹人听说自己的强邻突厥有两万人马正在备战,本来还挺担心,但是韦云起派人散布谣言,说这些人是要去高丽贩牛马做买卖的,契丹人一听,也就不把这事放在心上了。

这天夜里,韦云起整顿兵马,带领大军出发,开向契丹,由于是悄悄进行的,契丹人竟没有发觉。在距离契丹大营五十里的时候,韦云起号令突厥二十营的勇士发起突袭,突厥人一路狂奔,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契丹营寨,契丹人还没缓过神来,四万多男女百姓全被俘虏。为犒赏突厥,韦云起下令斩杀所有男丁,将妇女和财物分成两半,一半给突厥,一半自己留着进献隋炀帝。

这笔双赢的买卖,突厥很高兴,隋炀帝就更高兴了,没费自己一兵一卒竟然荡平契丹,满载而归,于是立即升了韦云起的官。

要说突厥对隋朝的态度,那是几经反复,既敬又怕,还总是爱做点小动作。杨谅反叛那会儿,曾经派人向突厥启民可汗借兵,虽说没有借到,但是私下联系却是事实,杨广是多小心眼的一个人啊,于是在剿灭杨谅反叛之后就下令,不允许突厥各部落在长城以南驰马放牧了,必须撤回塞外去。

启民可汗自开皇十九年(599年)归顺隋朝之后,他的部落一直都仰仗隋朝的庇护,可以享受在水草肥美的长城以南休养生息的便利。知道得罪了隋炀帝,启民可汗在大业二年(606年)正月,亲自入京师长安朝见杨广,进贡羊、马无算。启民可汗表示,以前的事情都是误会,我们部落会一直对大隋忠诚的。杨广见启民可汗贡品丰厚、言辞恳切,十分受用。刚当皇帝就享受了一把接见外邦来朝的瘾,这当皇帝就是好啊。杨广一高兴,他那好大喜功的性格就显示出来了,于是给启民可汗一行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行程。

隋文帝好节俭,娱乐项目从业者大多失了业,隋炀帝重新把失业的乐工、舞姬、杂耍人都重新召集起来,进行彩排,准备表演。当天,隋朝的外交人员先是领着启民可汗一行参观了宫廷内的奇珍异宝,之后把他们带到了一所金碧辉煌的大殿之中,众人刚一坐定,就听鼓声渐起,舞狮、舞龙、虫鱼鸟怪鱼贯而出,一时间大厅热闹无比。突厥人哪见过这场面,当然隋朝人见过的也是少数,纷纷睁大了眼睛,唯恐错过每一个动作。这时,突然转换了场景,只见大殿中央一只巨大的鲸鱼模型,向天空喷出烟雾,浓烟之中又冒出好多条长约七八丈的黄龙。不一会儿,又有神龟驮山,幻人吐火,热闹程度不输清末民初的北京天桥。

表演完毕,启民可汗也回过神来,他一向仰慕中原文化,这次亲历,更是无比震撼,当即伏地,向隋炀帝叩头谢恩,请求允许启民可汗所属部落的突厥人也能穿汉服、说汉话,世世代代归附大隋。

隋炀帝虽然好大喜功,但终非没头脑之人。当下赞扬了启民可汗对大隋臣服的态度,但是仍然婉转拒绝,民族融合是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贸然行之,可能会招致少数民族百姓的反抗,或会酿成大规模的战争,得不偿失。

启民可汗的本意如何,现在无法考证,不过他这一行,充分地向大隋展示了自己臣服的忠心,隋文帝非常高兴。第二年,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下诏开凿太行山直达并州的驰道,四月隋炀帝御驾北巡,想亲眼见见启民可汗的突厥部落。

大业元年隋炀帝南巡的阵仗我们已经知道,这次北巡的规模也肯定小不了。而且隋炀帝已经把摆排场当成了震慑突厥的利器。当隋炀帝被前呼后拥地来到榆林郡时,他总算意识到,这三万多人的队伍会不会把启民可汗吓着?于是,隋炀帝派长孙晟先行前往启民可汗,准备接驾事宜。

长孙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岳父,长期总理突厥事宜,通晓突厥语言和当地民风,很得老皇帝杨坚的赞赏。这次的事情比起以前,算是微不足道,于是长孙晟也拿足了架子,当着启民可汗和几十个部落酋长的面,他看似无意地指着帐篷中的杂草说:“这些草一定很香。”启民可汗还糊涂着呢,回道:“这草不香吧。”长孙晟说:“在我们隋朝,天子至高无上,天子巡行地方,诸侯、大臣都有亲自打扫屋舍,平整道路,以表示敬畏之心。我看见可汗大帐之前还留着些草,还以为是特别的香料呢。”启民可汗终于明白了长孙晟的意思,连忙表态:“奴才有罪。奴才是塞外的粗鄙之人,不知道天朝制度,幸亏有长孙大人的教诲,我三生有幸。奴才是大隋的女婿,奴才的孩子们都是大隋天子所赐,为皇上效力,怎敢推辞。”说完,立即拔出宝刀,亲自处理杂草。那些酋长们见自己的大汗都亲自干活了,也不好闲着,纷纷紧随其后,开始了道路清洁工作。这还不够,启民可汗随后征发各部的劳力,开始修整出了一条西起榆林东至蓟州(2017-02-19 津蓟县),长达三千多里的御道,专门恭候隋炀帝的到来。

长孙晟回到榆林,汇报了启民可汗的准备工作。隋炀帝大喜,直夸这事办的漂亮,于是摆开仪仗,浩浩荡荡地来到了蓟州。启民可汗领着突厥各部争相进献牛、羊、骆驼、马等牲畜数千万头。隋炀帝也不能小气,下赐锦缎无数。突厥人喜爱锦缎,但自己又不会做,得了这样好的赏赐,喜出望外。

隋炀帝的排场也摆到了蓟州,他令人做了一顶可容纳千人的巨型帐篷,自己端坐帐中,开始大宴启民可汗和下属的各部酋长、贵族。启民可汗当即再次表示了自己的无比诚意,希望成为真正的汉人,率部南迁,不过这一次隋炀帝仍没有答应。

隋炀帝的北巡绝非单纯的夸耀威仪,更起到了震慑突厥各部、维护边疆稳定的重要作用,在启民可汗统治时期,隋朝与突厥边境再无战火。

西征吐谷浑

隋炀帝在第一次北巡期间,有下诏征发百万民夫修筑榆林至紫河(今山西西北的浑水)段的长城,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再次北巡,视察长城。

大臣裴矩在大业初年就被派至张掖,管理西域商人和隋朝之间的贸易往来,根据自己的多年观察,裴矩知道隋炀帝喜欢巡视疆土、好大喜功,觉得他可能会对西域感兴趣,于是在第二次北巡期间把自己编撰的《西域图记》三卷进献给了隋炀帝。书中记载了四十四国的风土人情和仪形服饰,隋炀帝读后,对西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马上把裴矩叫到面前,详细询问西域的情况。裴矩一看自己的大好前程就要来了,于是把西域的情况夸大了十倍进行描述:“西域奇珍异宝无数,四十四国都通过商人向我表示愿意向大隋称臣,如果我们向各国派出使节进行安抚,西域各国必能归顺我大隋。吐谷浑虽然自身强大,又处西域要道,但也容易吞并。”

隋炀帝一直觉得自己文治武功都不比那些前代的皇帝差,也能像汉武帝那样在西域有番作为,眼前这个人对西域了解颇多,明白自己的心意,于是当即下令,任命裴矩总管西域事宜,让他回到张掖,笼络西域各国。

裴矩向隋炀帝提到的吐谷浑,是一个和隋朝征战多年的民族,其实力虽然比突厥稍弱,但也是隋朝在北方的劲敌,控制西北多年,不可小觑。吐谷浑是鲜卑族慕容氏的一支,祖上曾居住在徒河的青山(今辽宁义县)。西晋末年,由于内部矛盾吐谷浑率部向西南迁徙,定居在了于羌族的故地(今青海北部和新疆东南部),并将吐谷浑定位国号。北朝魏、周时期,吐谷浑的杰出首领夸吕自称可汗,并把都城定在了伏俟城(今青海共和铁卜卡古城),距东边的青海湖只有十五里。

吐谷浑是个能征善战的民族,自身的生产力并不发达,看到有什么好东西,能抢则抢,非常直接。隋朝建立之初,吐谷浑经常侵扰隋朝边境,不过隋朝兵强马壮,吐谷浑并没有讨到什么便宜。开皇四年(584年)之后,吐谷浑内部发生多次内乱,自顾不暇,一些势力还想投靠隋朝,再也没有能力侵扰边境了。隋朝正在进行内部改革,并为南北统一战争做准备,所以隋文帝顺水推舟,进行了和平招抚的政策,能用外交手段,就绝不会派兵出击。到了开皇十七年(597年),吐谷浑新任可汗被杀,国内大乱。从此以后吐谷浑更是无力出兵,不得不和隋朝交好,每年都会派使臣前来向隋朝朝贡。隋炀帝即位后,吐谷浑仍旧向隋朝朝贡,并无中断。

但是,随着裴矩对西域的经营,吐谷浑和隋朝的关系也越来越差。原因很简单,利益问题。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在隋炀帝没有注意西域之前,西域各国和隋朝的贸易往来都要通过西突厥和吐谷浑辗转进行,雁过拔毛,吐谷浑借此收获颇丰,也获得了西域各国的敬畏。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裴矩得到了隋炀帝的授意,开始经营西域,花大把的金银,结交西域各国的国王,效果非常显著,十多个西域小国派出使者朝见隋炀帝。之后,裴矩越过吐谷浑,使得越来越多的西域商人可以直接和隋朝贸易,吐谷浑失去了很多利益,也丧失了在西域多年建立起的威信,这是动摇国家根本的事情,吐谷浑内部正在酝酿反抗。

随着裴矩的经营,张掖逐渐成为了西域和隋朝的边贸中心,吐谷浑也打破了和隋朝维持多年的和平关系,开始了大大小小的侵扰战争,以图破坏隋朝和西域的边贸发展。

吐谷浑先是联合党项,多次对张掖进行骚扰和劫掠,但是都被张掖驻军击退。之后吐谷浑又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入侵战争,被隋朝的大将长孙炽率五千精锐骑兵打败,一直追到了吐谷浑的都城附近。

由于吐谷浑的多次侵扰,张掖的边贸大受影响。隋炀帝认为,若想经营西域,恢复汉代的丝绸之路,必须吞并吐谷浑才可。

正好大业四年(608年),西北的铁勒部族向隋朝请降。隋炀帝借鉴韦云起借兵平契丹的先例,希望让铁勒出兵进攻吐谷浑,于是他派裴矩前往铁勒,安抚铁勒众部,并游说铁勒部族首领,铁勒也为向隋朝示好,答应了出兵的要求。铁勒本是突厥的一支,骁勇善战,甫一出兵,就大败吐谷浑,吐谷浑不知内情,在伏允可汗率部退守西平郡(今青海东部)后,派出使者向隋朝求援。隋炀帝派出亲信宇文述率军来到西平郡,名为求援,实则进攻。伏允见隋兵来势汹汹,知道强攻不行,又不愿乖乖受降,只好掉头西窜。宇文述紧追不舍,连续攻占吐谷浑两座城池,杀敌三千多人,俘虏官员二百多人,伏允率余部向南逃亡雪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但是强龙不压地头蛇,隋军刚一班师回朝,伏允就又率众打了回来,继续住在故地。隋炀帝觉得小打小闹解决不了吐谷浑的问题,决定亲自西巡,慑服西域诸国。

大业五年(609年)三月二日,隋炀帝离开京师长安,开始西巡。四月三日,为众将熟悉地形,隋炀帝在陇西举行了大规模的围猎。二十七日,隋炀帝一行从临津关(今青海循化)渡过黄河,到达西平郡,此地更加靠近吐谷浑领地,隋炀帝对进攻吐谷浑做了周密的军事部署。五月九日,大战之前,隋炀帝在拔延山(今青海化隆)举行了更大规模的围猎,战线长达二百里,众将士对当地的作战环境更加熟悉。

此时的吐谷浑早已得知消息,惊恐万分,但伏允可汗还有侥幸反抗之心,于是率领众将聚守覆袁川(今青海俄博河),准备决一死战。

隋炀帝命令众将分四路,对吐谷浑形成四面合围之势。伏允可汗见大事不好,自己率领十多轻骑兵逃出合围。隋军率兵进攻,吐谷浑主帅已逃,寡不敌众,五月二十八日,吐谷浑仙头王不得已率吐谷浑部男女十万余人投降大隋。隋军乘胜追击伏允可汗,一路杀敌无数,伏允见无立足之地,率余部骑兵千人,投奔党项。至此,隋朝对吐谷浑的战争大获全胜。

至此,吐谷浑东西四千里、南北两千里的故地,皆为隋朝所属。

开发(www.guayunfan.com)西域

大业四年六月,隋炀帝一行到达张掖,西域二十七国使臣前来朝见。一时,围观众多,周围数十里人山人海。隋文帝下令在吐谷浑故地设立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命大将刘权率兵驻守在河源郡的积石镇(今青海兴海一带),并戍边屯田,建设地方,防备伏允可汗卷土重来,确保西域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九月十九日,隋炀帝返回长安,结束了西巡之旅。

在西巡途中,隋炀帝边塞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这首诗通体气势雄浑,言语简练,颇有古风,而平定吐谷浑使得隋炀帝终于达成了自己文治武功要超过秦皇、汉武的人生目标。

隋炀帝走后,裴矩继续经营西域,为了笼络各国,裴矩不惜花费重金收买各国内部支持隋朝的势力,不久之后,西域各国争相对隋朝称臣纳贡,西域边贸发展得更加繁荣。

大业六年(610年)正月十五,隋炀帝接受裴矩建议,在东都洛阳举办大规模的百戏表演,来迎接西域各国的朝贡队伍和商队。一时间,洛阳城内聚集了乐工、舞女近两万人,奏乐之声十里之外仍可听到,热闹非凡。

东都洛阳新建不久,无论贵族、官吏还是百姓都是刚刚迁徙而来。要说城市建设,应该还是比较规整的,但是隋炀帝是多好显摆的一个人啊,于是下令让街道两旁的商铺设置彩色的帐幕,必须将最丰盛的物品、最美味的食物摆出交易。官府为了响应号召,还要求洛阳百姓必须身着锦衣往来于街市之上,以显示我中央大国的富足强盛。

除了到处的装饰,撑门面,隋炀帝还下令,洛阳城内的大小饭馆酒楼,只要是胡人来吃饭,就不许要钱,而且还需要免费供应最好的食物,直至胡人表示酒足饭饱才能停下来,当然吃完饭,还得宣传一下:“我们大隋,物产丰富,吃饭喝酒一律不要钱。”

西域的贵族、商人看到这些,确实非常震惊,但是他们也不是傻子,大多数都很有头脑。他们虽然对洛阳的繁华赞不绝口,但是对一些做法也有些疑惑。一个西域商人在大街上看到树木都用上等的绸缎包裹,于是带着戏谑的口吻询问陪同的隋朝官员:“我来了这些天发现,洛阳城中也有好多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穷人,为什么不把树上的这些上好的丝绸送给他们做衣服,缠在树上除了好看,又有什么用呢?”陪同的隋朝官员羞愧难当,但也无法辩驳。

隋炀帝西巡和对西域的开发,不仅满足了自己好大喜功的需求和领土征服的欲望,也成功地威慑了突厥和西域的各个民族,换来了边境的和平,开发了西域地区,加强了中国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他建立起了边疆各民族对中央政府的朝贡体系,直至清朝甲午战争之后才最终瓦解。

世间万物,相生相克,有利就会有弊,隋朝为了经营西域,花费颇多,他对西域各国重金收买、大肆赏赐,巡游一次的花费也在万金之上。虽然隋文帝给后代留下的财物丰厚,但也搁不住儿子这样的花销,隋朝国库日渐空虚,再也看不到文帝时期国库富足充盈的景象了。

不得不说的是,大业末年,隋朝式微,天下大乱,隋炀帝设置的西海四郡又被吐谷浑的伏允可汗收复,隋朝灭亡之后,吐谷浑的侵扰又成为唐初的边患。隋炀帝想一劳永逸吞并吐谷浑的理想终未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