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西突厥汗国_唐宋民族史

西突厥汗国_唐宋民族史

时间:2022-07-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西突厥汗国_唐宋民族史一、西突厥汗国的建立突厥汗国一建立就分成东西两大部。达头统一东、西突厥后,对隋朝北部边境形成严重威胁。长期为突厥统属的铁勒诸部起而反抗,尼利被击败身亡。西突厥征服中亚后,西域诸国皆臣属于它。西突厥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十分激烈。为此,莫贺咄与肆叶护为夺取大可汗汗位而争战不休,被西突厥役属的西域诸国与铁勒乘机反抗,致使部众大部分流散逃亡,国内财资虚耗。

西突厥汗国_唐宋民族史

一、西突厥汗国的建立

突厥汗国一建立就分成东西两大部。东部由土门(伊利可汗)统领。土门的弟弟室点密(亦作瑟帝米)则统领十万兵众,平定西域诸胡国,并灭哒,攻打波斯,自立为可汗,在中亚建立了包有十姓部落的西突厥汗国。公元576年室点密死后,其子玷厥不通过最高可汗便自行继立,号达头可汗。开皇三年(583年),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南侵隋境失败,部下纷纷背叛。达头可汗支持东突厥的阿波、贪汗、地勤察等,联合进攻沙钵略,双方连兵不已。

隋朝为控制东突厥,支持染干反对都蓝可汗。开皇十八年(598年),都蓝可汗与达头可汗结盟,联合侵犯隋境。达头十万精骑在灵州被隋将杨素重创。第二年,都蓝与达头再次结盟,合力掩袭染干。染干战败,亡奔于隋,被隋封为启民可汗。隋派大军四道并出征讨都蓝,都蓝为部下所杀。达头乘机占据漠北,自立为步迦可汗,暂时统一了东西突厥。

达头统一东、西突厥后,对隋朝北部边境形成严重威胁。开皇二十年(600年),达头率兵南下,与隋军遭遇于大斤山,达头不战而遁,隋军追斩两千余人。达头又集兵于灵州,与晋王杨广相抗。杨广采用长孙晟提出的计谋,在突厥饮水上流投放毒药,达头人畜多中毒身亡,连夜逃走,被隋军斩首千余级,俘六畜数千头。与此同时,隋派史万岁护送启民可汗返回故地,又命赵仲卿屯兵二万,防备达头对启民的侵扰。(www.guayunfan.com)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达头可汗率大军南下,进攻启民可汗。赵仲卿则率屯兵征讨达头,隋文帝又命杨素为行军元帅,率启民北征达头,连战皆捷,达头率残部远遁。仁寿三年(603年),铁勒、思结等十余部起而反对达头,归附了隋朝。达头因无以立足之地,只有西奔吐谷浑,此后不知所终。长孙晟护送启民可汗又返回东突厥故地,并收编达头之部众,每年按时遣使臣至隋廷朝贡。

当达头可汗东征,进据漠北之时,立其孙尼利为可汗,留守西突厥大本营。长期为突厥统属的铁勒诸部起而反抗,尼利被击败身亡。尼利之子达曼与射匮争夺汗位取得胜利,继达头之后成为西突厥大可汗,号为尼撅处罗可汗。

处罗可汗为政苛刻而多忌,因其父尼利为铁勒击杀,故对铁勒诸部残酷镇压,厚税重赋。隋大业元年(605年),处罗讨伐铁勒、薛延陀诸部,杀死酋长数百人。铁勒诸部群起攻之,拥立铁勒首领歌楞为易勿真莫何可汗,立薛延陀酋长也为小可汗,西域的伊吾、高昌、焉耆诸国,全部归附于莫何可汗。此时,隋炀帝正派黄门侍郎裴矩到达敦煌任职,往来于武威张掖之间,负责西域事务。当裴矩得知处罗兵败并思念自开皇末年留居京师的母亲向氏(汉人)时,便奏请隋炀帝遣使招抚。隋炀帝派崔君肃赍诏书前往慰谕,处罗拜受诏书,自此遣使朝贡。

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西巡至河西,遣侍御史韦节召请处罗于大斗拔谷朝见,但处罗拒不奉召。此时正值西突厥的酋长射匮(达头之孙,处罗之叔)遣使隋朝求婚,裴矩借机献计,答应立射匮为大可汗,同意下嫁公主成婚,条件是须发兵诛杀处罗,这一离间计得到隋炀帝的应准。隋一面派将军薛世雄和裴矩进驻伊吾,设置鄯善、且末、伊吾三郡,作为对付西突厥、经营西域的据点;一面遣使联络射匮,隋炀帝赐赠桃竹白羽箭,驻扎在高昌。第二年,隋炀帝派裴矩与向夫人接处罗至洛阳。其后,处罗从征高丽,赐号为曷萨那可汗,至此,再未返回西突厥。

射匮在隋的支持下,统治了整个西域地区,恢复了室点密和达头时期的势力范围:东至金山,西至巴尔喀什湖,据有乌孙故地(今巴尔喀什湖东、南,伊犁河流域、伊塞克湖地区及迤西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突厥建庭于焉耆西北、龟兹以北的鹰娑川(今开都河上游裕勒都斯谷内)及石国以北的千泉(今楚河以西、吉尔吉斯山脉北麓)。射匮死后,其弟统叶护可汗立,时为唐初。统叶护可汗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下宾,又建牙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控弦数十万,势力达到鼎盛。

二、西突厥的部族组成

西突厥的始祖室点密西征中亚时,拥众十万,分由十大首领统率,十大首领分为五咄陆(都陆)和五弩失两部;两大部下又各分为五个小部,号称“十姓部落”。此外,尚有歌逻禄(葛逻禄)、处月、处密、咽面、莫贺达干、都摩支、沙陀、曷萨(可萨)、伊吾诸部。他们的风俗习惯、生产及生活方式与突厥大抵相同,仅只语言微有差异。

西突厥征服中亚后,西域诸国皆臣属于它。天山以南城郭诸国,主要有高昌、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其中以汉族人麴氏建立的高昌最强盛,拥兵万人,其他兵力只不过二千人或四千人。天山以北、准噶尔盆地周围和巴尔喀什湖东南地区,主要是铁勒诸部。在中亚乌浒河(今阿姆河)和药杀水(今锡尔河)之间,是所谓“昭武九姓胡”,即原居于内地敦煌、祁连间的月氏人建立的分散国家,主要有安(今布哈拉)、康(今撒马尔罕)、石(今塔什干)以及位于今泽拉夫珊河、卡什卡达里亚河流域和阿姆河下游的曹、米、何、史、火寻、戊地等九部。在今费尔干纳盆地还有拔汗那部,西突厥曾在这一地区设置过牙帐,以加强对诸胡国的控制,但仍保持原来的体制,封酋长为颉利发,派吐屯监统,向其收税。

西突厥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十分激烈。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统叶护可汗为其伯父所杀,自立为莫贺咄侯倔利俟毗可汗。上台后,他先分统突厥种类为小可汗,自称大可汗,诸部不服,以致国中大乱。弩失毕部共推泥孰莫贺设为可汗,而泥孰则迎立统叶护可汗之子力特勤为乙毗钵罗肆叶护可汗。为此,莫贺咄与肆叶护为夺取大可汗汗位而争战不休,被西突厥役属的西域诸国与铁勒乘机反抗,致使部众大部分流散逃亡,国内财资虚耗。贞观六年(632年),因肆叶护可汗生性猜忌,统驭无略,诛杀了功臣乙利可汗,使诸部惧不自保,群起反抗,迫使肆叶护逃奔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城),不久身亡。唐太宗即派遣鸿胪少卿刘善因至西突厥,册授泥孰为吞阿屡拔奚利邺咄陆可汗。泥孰死后,唐太宗遣中郎将桑孝彦领左右胄曹韦弘机前往安抚,并册立其弟同俄设为沙钵罗利失可汗。利失可汗继位后,针对西突厥诸部纷争的混乱局面,重编西突厥十部落,划分疆界,明确领地,调整关系,加强了大可汗对各部的统治。每部由一名忠于他的酋长统领,每部酋长各赐一箭,称为“十箭”,将原有的十个部落固定下来,加强其统治。

三、西突厥与唐王朝的关系

唐朝建立后,统叶护可汗即遣使内附。武德二年(619年),西突厥又与高昌一起遣使朝贡。此时,东突厥正不断侵袭唐境,而高祖李渊对西突厥以厚加抚慰和结好的办法,笼络统叶护可汗共同抗击东突厥。武德五年(622年),统叶护可汗遣使向唐请婚,高祖采纳大臣封德彝的远交近攻之计,许与和亲,以牵制东突厥。武德九年(626年),唐遣高平王李道立至西突厥报聘,第二年,统叶护可汗遣真珠统俟斤与高平王同至唐廷,贡献万钉宝钿金带,马五千匹作为聘礼,只因东突厥侵犯唐廷边境,道路梗阻,未能成婚。不久,统叶护可汗为其伯父莫贺咄所杀。

莫贺咄自立为大可汗。部众不服,拥立统叶护之子力特勤为乙毗钵罗肆叶护可汗,至此双方连兵不息,都遣使至唐朝请婚,想依恃唐朝提高自己的地位。唐太宗以西突厥“君臣未定,战争未息”为理由,没有应允,并诏令各保所部,不准相互征伐。实际上西突厥内部的争斗并未休止,莫贺咄失败,诸部拥肆叶护为大可汗。东突厥的阿史那社尔乘机占据了西突厥部分土地,自号都布可汗。

贞观四年(630年),唐将李靖破东突厥颉利可汗于阴山,北方和西域诸族首领纷纷归附唐朝,请求太宗为“天可汗”。自此以后,朝廷以玺书赐西域北荒的酋长皆称“天可汗”,并规定“诸蕃渠帅有死亡者,必下诏册立其后嗣”[44],这对西域诸族产生了极大影响。原来臣属于西突厥的伊吾,在城主石万年的率领下,献七城以归附唐朝,唐在此地设置西伊州。唐太宗以凉州都督李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在碛口贮粮,对来者予以赈给,对使者给予招慰。伊吾城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扼东西交通,唐控制了此地,就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门户。

贞观六年(632年)七月,为西突厥役属的焉耆遣使入唐朝贡,其首领突骑支请求重新开通中原与西域交通的碛路。十一月,游牧于热海(今伊塞克湖)附近的契絆部,在酋长何力率领下,到沙州降服。唐将其部众六千余家安置于甘、凉二州之间,并任命何力为左领军将军。西突厥肆叶护可汗因无统驭方略,遭到设卑达干与弩失毕二部的反对,逃至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城)身亡,部众拥立泥孰为可汗。同年,泥孰遣使入唐请降,唐太宗遣使赐以名号与鼓纛。第二年,唐遣鸿胪少卿刘善因前至,册授泥孰为吞阿娄拔奚利邺咄陆可汗。自此以后,西突厥除了例行的遣使朝贡外,遇有大事,均向唐廷表奏,并听命受诏。贞观八年(634年),泥孰卒,其弟同娥设立,是为沙钵罗利失可汗。利失不为部众拥护,受到其臣统吐屯的攻打,失败后,与其弟步利设逃奔焉耆。统吐屯立欲谷设为大可汗,利失为小可汗,不久,统吐屯被杀,欲谷设兵亦败,利失复得故地。贞观十二年(638年),西部弩失毕部拥立欲谷设为乙毗咄陆可汗后,便与利失争战,双方伤亡惨重,只好各自退兵,商以伊犁河为界,分成南庭与北庭两大部分。河东属乙毗咄陆可汗,设牙帐于镞曷山(今吉尔吉斯山)以西,称为北庭,厥越失、拔悉弥、驳马、结骨、火寻、触本昆诸部归其统领。河西属利失,建牙于睢合水(今锡尔河)以北,称为南庭,龟兹、鄯善、且末、吐火罗、焉耆、石国、史国、何国、穆国、康国等,皆受其节度[45]。至此,西突厥又分裂为两部。

贞观十三年(639年),西突厥南庭利失的部下俟利发与北庭乙毗咄陆可汗通谋作乱,利失兵败,身亡。弩失毕部迎立其弟伽那之子薄布特勤为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即位后多次遣使至唐廷朝贡,唐太宗降玺书慰勉。时隔两年,又派左将军张大师持节前往册命,并赐以鼓纛。从此,乙毗咄陆可汗势力逐渐强大,不断与沙钵罗叶护可汗攻战。双方均遣使至唐,太宗谕以敦睦之道,让其各自罢兵,不要相互攻伐。乙毗咄陆不听,贞观十五年(641年)秋,使石国(今中亚塔什干)的吐屯袭杀沙钵罗叶可汗,兼并其部众,弩失毕诸部不服,纷纷叛亡。第二年秋,击灭吐火罗(今阿姆河南)。乙毗咄陆可汗自恃其强盛而专擅西域,甚至拘留唐朝使臣。九月,乙毗咄陆可汗发兵入侵伊州,安西都护郭孝恪率轻骑二千自乌骨邀击,将其打败。乙毗咄陆又遣处月、处密诸部围攻天山县(今新疆吐鲁番县),仍战败,郭孝恪乘胜进据处月俟斤所居之城(今新疆乌鲁木齐市东北),追到北至遏索山时(今乌鲁木齐市西),处密投降。

乙毗咄陆西击康居,途经米国(今中亚阿姆河北)时,虏资财与人口甚多,因违反抄掠资财,皆分发给将士的传统做法,故激起部将泥孰啜的不满,夺取了所获之物和人口,乙毗咄陆可汗把泥孰啜斩首祭天。泥孰啜部将胡禄屋又举兵袭击乙毗咄陆,从此西突厥大乱,其部众散亡,乙毗咄陆退保于白水胡城(今中亚塔什干东北)。弩失毕诸部及乙毗咄陆所部屋利啜等皆遣使至唐,要求罢黜乙毗咄陆,另立可汗,唐太宗抓住有利时机派通事舍人温无隐持玺诏,册立前莫贺咄乙屈利失乙毗可汗之子为乙毗射匮可汗。乙毗射匮可汗既立胡城,便将乙毗咄陆所拘留的唐使全部释放,并优礼送回,同时率部进攻白水胡,结果乙毗咄陆获胜。为此,乙毗咄陆想借机招徕旧部,但因无应者,只好西奔吐火罗。贞观二十年(646年),乙毗射匮可汗又遣使入唐,贡献方物,请求联姻。唐太宗则以割让龟兹、于阗、疏勒、朱俱波、葱岭五国为聘礼,乙毗射匮不允,联姻未成。

西突厥在多次为唐军挫败的过程中,与天山以西的焉耆等加强了联络。早在贞观十四年(640年),西突厥重臣屈利啜就为弟弟迎娶了焉耆王之女,遂约为唇齿相依,联合对抗唐军。贞观十七年(643年),安西都护郭孝恪请求率兵讨击,恰值焉耆王的弟弟颉鼻、粟婆准叶护等前来归降。于是唐太宗命郭孝恪为西州道总管,率兵出银山道,以粟婆准为向导,进讨焉耆,掳其王突骑支,斩首千余级,立粟婆准掌管焉耆国事。郭孝恪班师回西州。西突厥屈利啜得知后,即率将兵前来支援焉耆,不仅囚禁了粟婆准,还另派一吐屯统摄焉耆。此事受到唐太宗的谴责,吐屯不敢称王,惧而返国。焉耆又立粟婆准的从兄薛婆阿那支为王,号瞎干,将粟婆准斩于龟兹。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派阿史那社尔、契宓何力、郭孝恪、杨弘礼、李海岸等五将征讨焉耆和龟兹。薛婆阿那支弃城逃奔龟兹,被阿史那社尔擒杀,突骑支的弟弟先那准[46]又自立为焉耆王,以其地为都督府。阿史那社尔乘胜大破龟兹五万军卒,并攻占了龟兹城,由郭孝恪守城。龟兹国相潜引西突厥之众与本国兵卒万余人,袭杀守城将领郭孝恪。唐军奋力反击,阿史那社尔先后破其五大城,俘获男女数万,擒获龟兹王诃黎布失毕;立其弟叶护为王,于其地置龟兹都督府。接着,阿史那社尔派行军长史薛万备前去招抚于阗。于阗王随薛万备入唐朝见,表示归顺。第二年底,唐军控制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将安西都护府治所从西州交河城迁至龟兹城,又置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四镇,派兵戍守,隶属于安西都护府,称为“安西四镇”。

原被乙毗咄陆可汗封为叶护的室点密的五世孙阿史那贺鲁,因乙毗咄陆亡奔吐火罗,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率其余众数千帐归附唐朝。唐封贺鲁为泥伏沙钵罗叶护,赐以鼓纛,命其招讨西突厥之未服者。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二月,唐置瑶池都督府,以阿史那贺鲁为左卫将军瑶池都督。贺鲁暗中招集亡散部众,势力又逐渐强盛起来。五月,唐太宗去世,贺鲁想乘机袭取西、庭二州,但为庭州刺史骆弘义侦知。上书禀奏后,唐高宗遣使驰往慰抚,令其长子运入朝宿卫,授予右骁卫中郎将官职,经过一番教化,又将他送回瑶池。运劝说其父拥众西走。在唐廷的支持下,贺鲁引兵向西击破乙毗射匮可汗,兼并其众,夺取其地,建牙帐于双河及千泉(今中亚塔什干北),自号沙钵罗可汗,统一了西突厥,领有咄陆五啜与弩失毕五俟斤十姓部落,拥胜兵数十万,处月、处密及西域诸国亦相继附隶。

贺鲁势力强大后,不愿再羁属于唐朝,于永徽二年(651年)秋,引兵东进,寇扰庭州,攻陷了金岭城及蒲类县,杀掠数千人。唐高宗诏左武卫大将军梁建方、右骁卫大将军契絆何力为弓月道行军总管,发府兵三万,合燕然都护所部回纥兵五万骑征讨贺鲁。处月部(今新疆巴里坤湖西北)酋长朱邪孤注杀害了唐招慰使,与沙钵罗相呼应。第二年,梁建方等大破朱邪孤注于牢山,处月部溃败,副总管高德逸生擒孤注。永徽四年(653年),唐撤销瑶池都督府,在处月、处密部置金满、沙陀二州,以其部落酋长为都督,隶安西都护府。同时任命左屯卫大将军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率诸将继续征讨贺鲁。是年,乙毗咄陆可汗死于吐火罗,其子颉絆达度设号真珠叶护,本与贺鲁不和,借此联合五弩失毕部众共击贺鲁,初战取胜,后多次遣使唐廷,请兵讨伐贺鲁。永徽六年(655年),唐派遣丰州都督元礼臣前往册封颉絆达度设为可汗,但抵达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时,为贺鲁兵所阻,竟不册拜而归。

显庆元年(656年)八月,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程知节再次进讨西突厥,在榆慕谷大败歌逻禄、处月二部。十二月,程知节在鹰娑川与西突厥及别部鼠尼施等交战,西突厥大败,人马及器械损伤不可胜计。

显庆二年(657年),唐朝两路出师:以左屯卫将军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总管,率燕然都护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发回纥兵,自北道征讨贺鲁,以西突厥归降的酋长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为流沙安抚大使,自南道招集旧众。苏定方至金山北,先大破处木昆部,其俟斤嫩独禄等帅万余帐来降,然后挥戈出金山,由五咄陆区域进兵,在曳河(今新疆伊犁河东)西,大败贺鲁。西突厥十姓大为震惊,以致五弩失毕与五咄陆诸部全部降服。苏定方率兵冒雪继续追击贺鲁,至双河,与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会师,布阵长驱,直捣贺鲁牙帐,得其鼓纛。苏定方于是息兵,诸部各归所居,修通道路,设置邮驿,掩埋其骸骨,问百姓之疾苦,划定疆场,恢复生业。“凡为沙钵罗所掠者,悉括还之,十姓安堵如故”[47]。贺鲁父子逃至石国,为苏定方部将萧嗣业追获。西突厥汗国彻底崩溃,十姓部落及其领地全纳入唐朝版图,原先臣属于西突厥的中亚诸国亦随即归附,唐代西部边疆扩展到两河流域及波斯北境。

四、唐在西突厥地区的军政建置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平定高昌后设置安西都护府,治于西州,为西域地区最高的军事和行政机关。天山以南,原为西突厥役属的城郭诸邦先后归降唐朝,唐以其地设置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都督府,隶属安西都护府。显庆二年(657年),唐平贺鲁,于西突厥故地设置池、昆陵二都护府,分其种落,列置州县。安西升为大都护府,于第二年(658年)移治于龟兹,并在天山以北设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为管理天山以北的西突厥故地,唐于显庆年间设置金山都护府,治于庭州,管辖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金山以西、两河流域以东的广大地区,隶属于安西都护府。至龙朔元年(661年),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原为西突厥役属的西域十六国也全部设置都督府,管理八十州、一百一十县、一百二十个军府,并由安西都护府统领。武则天于长安二年(702年)十二月设置北庭都护府,取代金山都护府,治于庭州,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隶于安西都护府。

景云二年(711年),北庭升为大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都护府是唐设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军政合一的最高权力机关,有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官有定员,职有专任,民政、赋税、军事、司法、人事、文书都设官专门负责。官职分设大都护一人,从二品;副大都护二人,从三品;副都护二人,正四品。直属官员,有长史一人,正五品上;司马一人,正五品下,录事参军一人,正七品上;录事二人,从九品上;功曹参军事、仓曹参军事、户曹参军事、兵曹参军事、法曹参军事各一人,正七品。安西、北庭两大都护,是朝廷高品正员命官,仅亚于三公,与尚书、左右仆射同列。都护的职责是招抚安置归附的各部族;维护本地区的统治秩序;对付外来寇扰;考察所属官员政绩,论功行赏,量罪惩处;镇压人民反抗或官员的叛乱。因都护位高权大,所以朝廷对人员选用和委派十分重视。开元四年(716年),委派陕王李嗣升为安西大都护,从此以后,朝廷常委派宗王遥领大都护之职。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冬十月,又分设北庭、安西二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抚宁西域,统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治于龟兹城,兵卒二万四千人。北庭节度使,防制突骑施、坚昆,统管瀚海、天山、伊吾三军,屯守伊、西二州,治北庭都护府,兵卒二万人。“受命之日,赐之旌节,谓之节度使,得以专制军事。行则建节符,树六纛。外任之重,无比焉”[48]。安西、北庭节度使一般由大都护兼任。节度使府署一般由节度使一人、副使一人、行军司马一人、判官二人、掌书记一人、参谋(无员数)、随军四人组成。主要负责军事戍守,统兵打仗。

唐朝每年从山东调丁男约四万四千人到安西、北庭都护府戍守,“缯帛为军资,有屯田以资糗粮,牧使以娩羊马。大军万人,小军千人,烽戍逻卒,万里相继”[49]。据记载,这两大都护府在龟兹有屯田二十屯、疏勒七屯、焉耆七屯、北庭二十屯、伊吾一屯,天山一屯。每屯五十顷,龟兹、北庭屯田各在千顷左右,疏勒、焉耆也各为三百五十顷。为经营好屯田,在各都督府都设有专管屯田事务的支度营田使。自开元以后,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均领有“营田使”职衔,其属下的诸镇、戍营、烽侯等都负有屯田责任

安西大都护统领的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及碎叶诸镇都设置都督府。镇守使官阶三品,与都督、都护平级,碎叶镇的镇守使,就是由安西副大都护或北庭都护兼任。除以上五个大镇外,还设有许多小镇,为驻屯边防军队的基层单位。每镇设镇将一人(正六品)、镇副一人(正七品)、录事一人,仓曹、兵曹各设参谋军二人。比小镇稍大的为军,如伊吾军、天山军、瀚海军、青海军、静塞军、保大军等。比镇小的,是守捉,遍布安西、北庭都护府辖区各地,最著名的是设于今帕米尔高原的葱岭守捉。

在汉族移民较为集中、社会经济较发展的地区,唐设伊、西、庭三州,按照唐朝内地的制度建立州、县两级行政机构和乡、里、保等基层组织,编户齐民,收取租税,征调徭役,实行均田制,建立折冲府,设置学官,讲授四书五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诸方面与内地一体化。

在突厥和其他民族聚居的游牧地区,唐朝普遍建立了军政合一的羁縻府州。讨平贺鲁之后,唐在西突厥故地设置昆陵、池两个都护府。册立突厥首领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兼右卫大将军、昆陵都护,管辖碎叶川以东咄陆五姓部落。册立弥射之弟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兼右卫大将军、池都护,统领碎叶川以西弩失毕五姓部落。对于西突厥十姓部落,保留原来酋长的政治地位,不改变原来的部落体系和政治体制,不触动原来的经济结构,按部落范围的大小,列置府、州、县,任命原来的酋长担任都护、都督、刺史、县令等官职。他们终身为官,实行世袭制,但不能擅自立为王侯,更不能自封为都督、刺史,其官职和爵位名号都得由唐廷封赐册立,并派使臣前往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一经册封,他们便是朝廷任命的行政官员,享有固定的俸禄,作为朝廷委派的府、州、县官员统领部众。同时要严守蕃臣属国的礼节,慎守封疆、长保藩辅;定期派使向唐朝贡,按时遣子入朝宿卫。

羁縻府州“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50]。唐王朝在羁縻府州内不直接向居民征收赋税,只要求其蕃酋土长定期向朝廷贡献象征臣服的少量方物土产,朝廷则给予丰厚的赏赐。这种贡纳,从政治上说是臣服的标志,从经济上讲既是赋税的形式更是中原与边地交易的途径。羁縻府州的贡赋版籍虽不必呈报户部,但仍要向都护府缴纳,用于补充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的行政开支和军饷给养。羁縻府州的居民,无论夷夏都是唐王朝的臣民。

羁縻府州可以保留本部的兵马,一般不限制数量。主要任务是慎守封疆,听取朝廷或安西、北庭都护的调遣。为此,唐还专以“天子信宝”作为“发蕃国兵”的信符。唐朝在西域的军事行动,几乎都有羁縻府州的番兵参加,首领们均表示“奉天可汗,愿同唐人受调发,佐天子征讨”。[51]可见,羁縻府州虽保有本部原有军队,但受唐政府管辖征调这一点与唐朝的军队并无本质差别。

五、西域诸族与中原的文化交流

随着屯垦戍边,贸易经商,军事征战,传布宗教,汉族人口不断进入西域,中原文化也随之在西部边疆广为传播。如新疆地区出土的文物中有许多汉文的唐代文献,其中有佛教经典、道家典籍、经史诗文、历书、医书等。在今库车发现有唐写本《汉书·张良传》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残页。吐鲁番地区先后发现了唐写本的《毛诗》《尚书》《孝经》《论语》等。1969年在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写本《论语郑氏注》残卷,为景龙四年(710年)三月一日,由西州高昌县宁昌乡厚风里卜天寿所写,正如诗人岑参所写:“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52]

美术创作在当时也取得了相当突出的成就。如现存天山以南的许多石窟中,有不少壁画、泥塑,主要雕刻佛像、佛教故事以及山水花鸟、风俗人情等。还有在木板、纸、绢、布、麻上进行绘画,其形象生动活泼、艳丽多彩。在吐鲁番出土的彩色生活绢画中,有仕女图、小孩游戏图、侍马图。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彩色泥塑中,有马、牛、羊、骆驼、十二生肖及各类人物泥俑,姿态各异,栩栩如生。特别是一批泥女俑,其簸粮、舂米、推磨、烙饼等形象,再现了西州人民的生活、劳动场景,表现了唐代西州手工艺匠人的高超技艺。这些绘画与泥塑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流发展的产物,既有中国艺术的优秀传统,又表现出明显的地区特点,这正是政治统一在文化上所产生的作用。

与此同时,从六朝以来由西域传入中原的绘画与乐舞已成为中原文化艺术的主流,至唐代,“乐舞除去西域传来者几无可言,绘画则较为著称之著名家亦莫不与西来之文明有若干之渊源”[53]。唐初流寓长安的西域画家有康国的康萨施、于阗画家尉迟乙僧父子。尉迟乙僧父子作品的主要特点是,利用颜色的深浅表现光线的明暗,使所绘物像富于立体感。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李思训就深受这种画风的熏陶。

乐舞的影响尤为显著,唐代十部乐中,有一半是西域乐,即龟兹、安国、疏勒、高昌、康国的音乐。唐代士大夫对于西域传来的歌调乐曲沉酣倾倒,如醉如痴。开元、天宝之际,西域的服饰与音乐在长安,洛阳等地曾风靡一时,西域的“胡腾舞”“柘枝舞”“胡旋舞”“泼胡乞寒之戏”等盛行于两京各处,自皇帝以至诸王,都乐此不疲。

祖国的统一,使西域各族人民与汉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联系不断加强,不仅促进了祖国西部边疆的开拓与发展,而且为创造祖国灿烂的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突厥世系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