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吐蕃王朝的强盛_唐宋民族史

吐蕃王朝的强盛_唐宋民族史

时间:2022-07-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吐蕃王朝的强盛_唐宋民族史一、噶·东赞的改革[23]永徽元年,松赞干布去世,其子贡松贡赞早死,由其孙芒松芒赞继赞普位。噶·东赞死后,其子钦陵、赞婆、悉多于、勃论四兄弟总揽国政,把吐蕃王朝的政治组织整顿得更加完备。吐谷浑臣素和贵逃入吐蕃,造成吐谷浑失利,诺曷钵与唐弘化公主率数千帐弃国逃奔凉州。唐高宗不仅不答应,还派使臣前至吐蕃,降玺书予以斥责。

吐蕃王朝的强盛_唐宋民族史

一、噶·东赞的改革[23]

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其子贡松贡赞早死,由其孙芒松芒赞(汉文史籍作乞黎拔布)继赞普位。因芒松芒赞年幼,由大相噶·东赞总摄国务。噶·东赞“虽不识文记,而性明毅严重,讲兵训师,雅有节制,吐蕃之并诸羌,雄霸本土,多其谋也。”[24]噶·东赞辅佐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协助制定法律,深得松赞干布信任。贞观十四年(640年)十月,噶·东赞出使唐朝为赞普求婚,他带着贵重礼品拜谒唐太宗,巧妙地解答太宗提出的五个难题,太宗高兴地许以文成公主为亲。并封噶·东赞为右卫大将军,并打算将琅琊公主的外孙女段氏许配给他,但噶·东赞以家有妻室,为松赞干布求婚尚未允准为辞,拒绝了娶亲一事。唐太宗益加赞赏他。

噶·东赞总揽国政后,继承松赞干布的立国大业,推动吐蕃进入了更加强盛的阶段。公元658年,噶·东赞派遣吐谷浑降王达延芒波结在吐蕃划定田界,这是一种田制的改革,或即采用北魏的“均田制”。据新疆吐鲁番发现的吐蕃文书中有一条重要的材料可考:兔年夏,划小罗布王田为五种亩数,按耕田人每户人数多少加以分配。依据主权与田作惯例、劳力情况应登记于户主名下。有权势力者不许多占田地和围圈空地。任何一小块田都要按每户人数多少分配。分定之后,不许荒废田业和破坏田界。此五种亩数的田都树立界标,有违制占田、破坏田界或使田业荒废者,将剥夺其田业,没收其庄稼,并按情节轻重治罪。各户耕田的人数要造成总册,交到日城长官处。凡有阴谋叛乱、破坏水利、反抗官府、图谋侵夺等事,一律按本城旧法律治罪。[25]从这份文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划定田界,类似北魏、隋、唐的均田制。它把王田划为五种亩类、按耕田人每户人数多少分配,分定之后必须认真耕种不许荒废,国家将耕田与人户造成总册,据册收取租税,这些都是吐蕃在经济方面实行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封建化的重要标志。公元654年,噶·东赞在芒布舍宗举行会议,区别野人和驯顺者,计算大调发的数目。第二年,噶·东赞又于哥帝命令写定法律,使已经推行的划定用界等封建制度得以巩固。[26]划定田界后,使原来占人口多数的自由民分得田地,从事于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对国家负担起封建义务。从此统治阶级剥削的主要对象,是农民和牧民,不再是少数的奴隶,吐蕃也就开始进入封建社会。[27]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西藏的统一是封建化的内在因素,唐朝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方式文化的传入是封建化进程加速的重要条件,而噶·东赞的改革为吐蕃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前进的道路。

噶·东赞一家三世为大相,在半个多世纪里,吐蕃军政大权一直被噶氏家族所控制。噶·东赞死后,其子钦陵、赞婆、悉多于、勃论四兄弟总揽国政,把吐蕃王朝的政治组织整顿得更加完备。公元684年,合大藏四行政区为二。公元686年为大相以下划定田界。公元687年,划大藏田界。公元690年,造大藏人户的红册,划觉如田界。公元691年,自逻些至查拿划田界,统计绝户。公元693年,立大藏牧场。大藏是农业区,划田界、造红册,是划分土地、征收赋税的重要制度。这些都是继续推行封建制的措施。随着封建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吐蕃的经济、政治、军事力量更加强大。(www.guayunfan.com)二、灭吐谷浑

早在唐朝与吐蕃建立关系之前,吐蕃与吐谷浑就有了密切的友好交往,是所谓甥舅之国,但是随着吐蕃、吐谷浑势力的消长,吐蕃、吐谷浑与唐朝的关系相继发生裂痕,并很快发展为武装冲突。

贞观十二年(638年),松赞干布因入唐求婚未许,怀疑吐谷浑离间唐蕃关系,曾发兵攻击吐谷浑,大掠其民畜,后为唐军打败。贞观十五年(641年)唐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嫁吐蕃,唐朝、吐蕃、吐谷浑三方友好相处,使西北边疆呈现和平安定的局面。实际上,吐蕃与吐谷浑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对立依然存在,并潜伏着危机。早在贞观九年(635年),唐曾出兵吐谷浑,伏允的次子达延芒结波率领余部,先逃奔鄯善,后降归吐蕃,受到噶·东赞的信任与重用,命他主持“划定田界”的改革。达延芒结波拥有重兵,势力逐渐强盛后,总想从唐王朝的手中夺回故地,吐蕃也想与达延芒结波联合,夺取吐谷浑故地,以扩大自己的辖区。而唐朝册立诺曷钵为吐谷浑可汗,并与之联姻后,想以吐谷浑作为抵御吐蕃的藩屏,诺曷钵则依靠唐的支持在吐谷浑称王。

永徽元年(650年)十一月,诺曷钵亲自至唐京师朝献,高宗先后以宗室女金城公主和金明县主嫁给诺曷钵的长子与次子,双方关系更加密切。显庆五年(660年),吐蕃噶·东赞借口吐谷浑归附唐朝,派遣其子起政率大军前去攻伐,双方频相争斗,互有胜负。于是,两国各遣使臣到唐廷争论曲直,请求援助,但唐高宗都未应允,实际上是偏袒于吐谷浑。吐谷浑臣素和贵逃入吐蕃,造成吐谷浑失利,诺曷钵与唐弘化公主率数千帐弃国逃奔凉州。唐命郑仁泰率兵屯戍凉、鄯二州时,噶·东赞正屯兵青海,遣使者论仲琮到唐朝,上表陈述吐谷浑之“罪”,请求双方和亲,目的是要唐朝承认吐蕃对吐谷浑的占领。唐高宗不仅不答应,还派使臣前至吐蕃,降玺书予以斥责。麟德二年(665年),吐蕃又遣使入唐,请能诏准与吐谷浑恢复关系,并要求将吐谷浑的赤水地让给吐蕃作为牧场,结果被高宗严词拒绝。

乾封二年(667年),噶·东赞死,其子钦陵、赞婆、悉多于、勃论四兄弟共掌国政。[28]就在这一年吐蕃攻占诸羌羁縻州十二个,自此以后,连年寇扰唐朝边境。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出兵西域,攻占十八个羁縻州,又与于阗联兵共袭龟兹拨换城,攻陷唐朝安西四镇。面对吐蕃的犯扰,唐朝不得不出兵进行抗击,高宗任命右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拉萨)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为副,率兵十余万,[29]征讨吐蕃,并护送吐谷浑返回故地。唐军进至大非川(今青海省共和县西南且吉旷原),将挺进乌海,因道路险远,行军困难,薛仁贵决定将辎重全部置于大非岭上,由郭待封统领二万人押守,自己亲率轻骑,倍道兼行,奔袭吐蕃于积石河口,斩获众多兵卒,进驻乌海以等候郭待封率兵前来。但郭待封不采用薛仁贵的策略,押辎重缓慢行进,未到乌海,就被吐蕃二十万军队打败,郭待封弃辎重而遁,薛仁贵只好退守于大非川。吐蕃相论钦陵率兵四十余万围攻大非川,唐兵大败,死伤略尽,薛仁贵只好与钦陵约和,才使唐军残兵多得生还。大非川之役,以唐的失败而告终。从此,唐失去了吐谷浑之地及诸羌的羁縻府州,吐蕃巩固了对吐谷浑的占领。吐谷浑成为吐蕃的重要战略基地后,吐蕃王朝的军粮马匹,有一半出自吐谷浑,为此,不仅扩大了地盘,而且控扼了“丝绸之路”这一战略要地,增强了军事、经济实力。

三、与唐争夺西域

早在贞观末年,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后,就向西扩展,征服了大小羊同(今西藏阿里)及大勃律(今克什米尔北部)。龙朔二年(662年),吐蕃在西突厥弓月等部的引导下北侵于阗等地。第二年吐蕃又击破吐谷浑,占据了鄯善、且末地区,其势力越过阿尔金山进入西域,严重威胁着唐朝对西域的统治。唐军支持于阗等部奋力抵抗吐蕃,阻止其进入西域。咸亨元年(760年),于阗降附于吐蕃,并充当向导,带吐蕃侵袭西域都护府所在地的龟兹,于是唐朝遂撤出安西的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试图集中力量从青海打击吐蕃,以解除河西、陇右的威胁。由于薛仁贵大败于大非川,不仅青海地区全为吐蕃占据,河西、陇右面临着更严重的威胁,而且削弱了唐对西域的控制。

自咸亨以来,唐虽撤出四镇兵马,由于有西突厥及四都督府的存在和抵抗,吐蕃始终未能全部控制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直到调露元年(679年)前后,吐蕃才最终占领安西四镇,自此到长寿元年(692年)的十多年间,天山以南广大地区一直为吐蕃所控制。唐廷虽试图进行收复,均未成功。如垂拱三年(687年),武则天曾命将领韦待价率兵西出,欲将吐蕃驱出西域,但未获成功。永昌元年(689年),武后再次以韦待价为安息道行军大总管,率军进入西域,与吐蕃战于寅识迦河,结果唐军大败。长寿元年(692年),武后则以王孝杰为武威军总管,率兵入天山以南讨击吐蕃,十月,夺回安西四镇,才将吐蕃赶出西域。唐又把安西都护府置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发兵戍守,四镇兵马由二万四千增至三万。[30]这时,唐部分朝臣上书要求放弃四镇,而右史崔融上书则说,唐太宗平定西域,设置府镇,使吐蕃不敢内侮,高宗时放弃四镇,吐蕃势力遂入西域,自焉耆之西,长驱东进,经高昌、车师、常乐,兵临敦煌,今王孝杰复取四镇,若又罢弃,“是自毁成功而破完策也。夫四镇无守,胡兵必临西域,西域震则威辵南羌,南羌连衡,河西必危。且莫贺延碛袤二千里,无水草,若北接虏,唐兵不可度而北,则伊西、北庭、安西诸蕃悉亡。”[31]武后采纳崔融的建议,增兵坚守安西四镇。此后,吐蕃多次侵犯西域,先后均被唐军打败。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吐蕃只好遣使入唐请求和亲、撤退安西四镇戍兵,并要求分西突厥十姓之地。武后派郭元振到吐蕃交涉,中途与吐蕃将领论钦陵相遇,郭元振斥责了吐蕃对唐境的寇扰,而钦陵说:“天子许和,得罢二国戍,使十姓突厥、四镇各建君长,俾其国自守若何?”郭元振指出:“唐以十姓、四镇抚西土,为列国主,道非有它,且诸部与吐蕃异,久为唐编人矣。”[32]双方争论不休,相持不下。郭元振只能上书朝廷,说:钦陵求罢兵割地,事关重大。四镇之利远,甘、凉之害近,不可不深图。宜以计缓和双方关系,能保持和解的势头,不如暂且对吐蕃说,朝廷遣兵戍守四镇、十姓之地,是要“分吐蕃之势,使不得并力东侵也。今若果无东侵之志,当归我吐谷浑诸部及青海故地,则五俟斤部亦当以归吐蕃。”[33]这样做既表示朝廷对吐蕃有讲和诚意,又足以阻止钦陵的计谋,不使战争再起。郭元振又上书说:“吐蕃百姓疲于徭戍,早愿和亲;钦陵利于统兵专制,独不欲归款。若国家岁发和亲使,而钦陵常不从命,则彼国之人怨钦陵日深,望国恩日甚,设欲大举其徒,固亦难矣。斯亦离间之渐,可使其上下猜阻,祸乱内兴矣。”[34]武后深明其意,采纳了建议。圣历二年(699年),吐蕃果然发生内乱。吐蕃赞普器弩悉弄(墀都松)继位时尚年幼,国务皆由钦陵兄弟掌管,钦陵身为大相,诸弟皆分领一方面的兵马。器弩悉弄(墀都松)赞普长大后,决定收回实权,于是乘钦陵外出之机,托言外出大猎,命兵将钦陵亲党二千余人斩杀,并发使召钦陵兄弟,钦陵举兵反抗,赞普亲自率兵讨伐,钦陵因兵溃而自杀。钦陵的弟弟论赞婆率千余人、钦陵的儿子弓仁[35]以所统辖的吐谷浑七千帐降唐。武后授赞婆为辅国大将军,诏封归德郡王,封弓仁为左羽林大将军、安国公,[36]命他们率兵众为唐廷守卫边境。

开元十年(722年)八月,吐蕃发兵围攻小勃律(今吉尔吉斯共和国),企图从小勃律进攻安西四镇。小勃律王没谨忙求救于北庭节度使张嵩说:“勃律,唐之西门,勃律亡则西域皆为吐蕃矣。”[37]张嵩遂带领蕃、汉步骑四千人,昼夜兼程赶赴小勃律与没谨忙共破吐蕃军,斩获吐蕃军卒数万人。从此几年间,吐蕃不敢再犯扰安西边境。

开元十四年(726年)冬,吐蕃大将悉诺逻寇扰大斗谷,进攻甘州,焚掠后离去。第二年春,唐朝凉州都督王君率兵追击,大破吐蕃,获辎重羊马达万计,九月,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攻陷唐朝瓜州城(今甘肃安西),但一无所获。不久,王君却被回纥余部所杀,唐即命朔方节度使萧嵩为河西节度使。吐蕃大将悉诺逻因多次寇扰唐廷边境,威名甚盛,萧嵩采用反间计于吐蕃,谎说悉诺逻与唐朝早有联络,致使赞普将悉诺逻召回斩杀,吐蕃由此而势衰。开元十七年(729年),唐朝瓜州都督与沙州刺史联兵出击,大破吐蕃军。接着唐朝朔方节度使率兵攻陷吐蕃石堡城(今青海西宁西南),开拓境域千余里。吐蕃连遭失败,被迫放弃了夺回四镇的计划。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吐蕃又围攻小勃律,唐廷责令吐蕃罢兵,但吐蕃置之不理,遂破勃律。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发兵自凉州以南入主吐蕃境内二千余里,在青海西部大破吐蕃军,斩首兵卒二千余级,至此,吐蕃无力自勃律进攻四镇。但西域二十几个唐属国因朝贡道路被阻,均转为向吐蕃朝贡。吐蕃为巩固在小勃律的势力,将公主许配给小勃律王。对此,唐曾先后派兵征讨,皆无功而还。天宝六年(747年),唐朝将领高仙芝率领万余骑攻破小勃律,并虏其王及吐蕃公主而还,设置归仁军,驻兵三千镇守,西域诸国又重新归附于唐朝,中原与西域以至中亚的商道又能畅通无阻了。

“安史之乱”爆发后,吐蕃于至德元年(756年)攻陷石堡城后,进一步攻取唐陇右、河西之地。广德元年(763年)攻陷凉州,陇右、河西诸郡的大部分土地都为吐蕃所占,唐廷与西域的联系再次被切断,但安西四镇及西域广大地区仍为唐朝官兵守卫。建中二年(781年)镇守西域的安西、北庭都护李元忠、郭昕等通过回鹘地区,派官员到长安呈报西域情况。贞元六年(790年)吐蕃在葛逻禄、白眼突厥的支持下,攻陷了北庭,唐节度使杨袭古丢弃北庭逃到西州,被回鹘杀害,唐廷只得放弃安西四镇,吐蕃顺利地占据了西域,一直到公元9世纪40年代。

四、征服西洱河地区

唐高宗时期,吐蕃沿西川边境南下西洱河(今云南洱海)地区,严重威胁着唐西南边境的安全,为阻止吐蕃南下,断其通路,唐于仪凤三年(678年),在西川边境修筑了控制吐蕃与西南交通的边防要塞安戎城(今四川茂县)。永隆元年(680年),吐蕃由熟悉地形的当地羌人充当向导,成功地夺取了安戎城,于是,唐朝防御吐蕃的前哨据点成为吐蕃进攻唐朝的军事基地。吐蕃攻占安戎城后立即挥戈南下,西南许多部族,特别是西洱河诸蛮,纷纷叛唐臣于吐蕃。“因并西洱诸蛮,尽臣羊同、党项诸羌。其地东与松、茂、接,南极婆罗门,西取四镇,北抵突厥,幅圆万余里。”[38]

为了抵御吐蕃对西洱河地区的入侵,唐朝应当地部族首领爨乾福和王善宝的要求,重建姚州都督府(今云南姚安、大姚)。永昌元年(689年),原已归附吐蕃的浪穹诏(今云南洱源)叛弃吐蕃,归附了唐朝,其酋长傍时昔被唐廷诏任为刺史,负责统领浪穹地区诸部。到公元7世纪90年代,唐派裴怀古到洱海地区招抚诸蛮,由于裴怀古赏罚分明,蛮夷受其感化,几乎每天都有成千人前来归附。

景龙元年(707年),唐命姚道讨击使唐九征亲率大军前去征讨姚州的诸叛蛮,军队进至洱海以北的剑川后,摧毁了吐蕃在此修筑的城堡,焚毁了吐蕃在漾水、濞水架设的铁索桥,并立铁柱记其战功。景云元年(710年),唐监察御史李知古不顾朝廷一些有远见的官员的反对,执意调集剑南军队攻打洱海地区,并在当地修筑城池,列置州县,诛杀该地的诸部豪酋,将其子女沦为奴隶,并向当地人民征收税赋,使洱海诸部无不感到惊恐与怨怒。酋长傍名请求吐蕃出兵给予支持,唐军战败,李知古被斩杀,其尸体用作祭天之牺牲,洱海诸部又投附了吐蕃,唐进入洱海地区的姚中道中断。

开元十七年(729年)春,唐州都督张审素攻取了吐蕃占据的昆明城(今四川盐源)后,又帮助南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起与唐友好相处的地方政权。后由于南诏的扩张,以及唐廷边吏处置的失当,导致双方的武装冲突。天宝十年(751年)南诏投靠了吐蕃。南诏在吐蕃的援助下,曾多次将唐军打败。天宝十三年(754年),唐将李宓在西洱河全军覆没,唐朝势力被迫退出云南地区。南诏与吐蕃结成兄弟之国。至此,吐蕃势力空前强盛,至于顶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