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唐与吐蕃的关系_唐宋民族史

唐与吐蕃的关系_唐宋民族史

时间:2022-07-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唐与吐蕃的关系_唐宋民族史一、神龙会盟与金城公主入蕃墀都松赞普于长安四年在南征洱海诸蛮时死于军中,[39]其子墀德祖赞继位,因其年幼,由其祖母尺玛雷辅政。这次会盟宣告唐蕃间近半个世纪战争的结束,新的亲善关系的开始。金城公主致力于推进唐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屡促和盟,导致开元二十年[42]唐朝与吐蕃再度会盟,并在赤岭立碑以志。[47]吐蕃与唐朝又恢复了臣属藩附的友好关系。

唐与吐蕃的关系_唐宋民族史

一、神龙会盟与金城公主入蕃

墀都松赞普于长安四年(704年)在南征洱海诸蛮时死于军中,[39]其子墀德祖赞(又作弃德祖赞、弃隶缩赞)继位,因其年幼,由其祖母尺玛雷辅政。鉴于王室贵族内部争权激烈,整个吐蕃地区潜伏着危机,尺玛雷为巩固和加强赞普的统治,急于与唐通好,当年即遣使入唐告丧,并求和盟。神龙二年(706年),唐与吐蕃使臣在长安会盟,史称“神龙会盟”。这次会盟宣告唐蕃间近半个世纪战争的结束,新的亲善关系的开始。景龙元年(707年)三月,吐蕃派遣大臣悉熏热入唐贡献方物,并求婚和亲。唐中宗认为,“赞普及相母可敦、酋长等,屡披诚款,积有岁时,思托旧亲,请崇新好”,唐蕃应该和好相处,以使“边土宁晏,兵役服息”,[40]答应以所养雍王李守礼之女金城公主嫁予吐蕃赞普。此后,吐蕃每年都入唐贡献。景龙三年(709年)十一月,吐蕃赞普遣其大臣尚赞吐等千余人到长安前去迎接公主。景云元年(710年)正月,唐中宗亲自送金城公主至始平县,并特赦始平县大辟罪以下,百姓免一年徭役和赋税,改县名为金城县,将送别公主的地方更名为凤池乡怆别里。金城公主携带着绣花锦缎数万匹,工技书籍多种和一应使用的器物入蕃,随行的有工匠和许多乐工杂技等。吐蕃通过鄯州都督杨矩,请求唐廷能以河西九曲之地(今甘肃临夏至青海贵德一带)为公主汤沐邑,这一请求得到应允。此地水草肥美,颇宜畜牧和屯兵,吐蕃得到后,实力进一步增强。金城公主和墀德祖赞的联姻,是继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联姻之后,汉藏两族友好关系史上的又一重大事件,它进一步加强了唐朝和吐蕃之间在政治上的亲密联系,正如墀德祖赞在给唐玄宗的奏表中所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41]随着金城公主嫁到吐蕃,中原的先进文化,又大量地传入吐蕃地区,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金城公主致力于推进唐与吐蕃的友好关系,屡促和盟,导致开元二十年(732年)[42]唐朝与吐蕃再度会盟,并在赤岭立碑以志。

二、开元会盟与赤岭立碑

开元二年(714年)五月,吐蕃宰相坌达延致书唐宰相,要求曾担任朔方大总管的解琬至河源(今青海省兴海)划定两国疆界,然后再度结盟。唐廷命解琬带着“神龙会盟”的誓书前往河源,与吐蕃协商有关事宜,而吐蕃却要求双方重划边界,修改“神龙誓书”的内容,遭到唐廷的拒绝。八月,吐蕃命坌达延、乞力徐率众十万寇扰临洮、兰州,一直打到渭源(今甘肃渭源),掠取许多牧马牛羊而去。十月,吐蕃再次寇掠渭源,唐命薛讷等率大军予以抗击,在渭源的武阶驿等地大破吐蕃兵卒,杀死数万人,尽收得掠去的羊马。战后,吐蕃派遣大臣宗俄因子到洮河悼祭死亡将士,并请求与唐和解会盟。但宗俄因子的言词很悖慢,要求唐廷不用藩属的礼仪而以平等国家的礼仪相待,遭到唐的严词拒绝。其后,吐蕃又多次遣使入唐请和,并以主持“神龙盟誓”的唐宰相豆卢钦望及魏元忠作古、朝代更换为由,向唐廷提出重立盟誓的要求,唐玄宗回答说:“昔岁誓约已定,苟信不由衷,亟誓何益!”[43]坚持不重新盟誓。由于重新盟誓之请未获许,吐蕃使臣频至唐廷,再三申请,到开元七年(719年),吐蕃派使臣请求盟誓先后达九次之多。但双方在重定边界、修订盟誓等问题上,始终未取得—致意见。(www.guayunfan.com)由于重立盟约的要求屡遭拒绝,吐蕃又不断对唐边界进行寇扰。开元十年(722年),吐蕃军围攻小勃律,试图打开通往西域的大门,被唐军击败。此后的几年内,吐蕃不敢犯扰唐边境。开元十五年(727年),唐玄宗对吐蕃自恃强大,多次冒犯唐朝边境,十分恼火,欲出兵征讨,而中书令则认为:“吐蕃无礼,诚宜诛夷,但连兵十余年,甘、凉、河、鄯,不胜其弊,虽师屡捷,所得不偿所亡。闻其悔过求和,愿听其款服,以纾边人。”[44]玄宗不纳,却与极力主张发兵讨吐蕃的凉州都督王君筹谋。当年正月王君率兵破吐蕃于青海之西,获其辎重羊马万计而还,后为回鹘余部所杀,唐廷以兵部尚书萧嵩为河西节度使。萧嵩纵反间计于吐蕃,使赞普诛杀了手下著名将领悉诺逻恭禄,吐蕃军事力量稍衰。开元十六年(728年)正月,唐安西副大都护赵颐贞大败吐蕃于曲子城。七月,吐蕃大将悉末朗率兵寇掠瓜州,被唐军击败,河西节度使萧嵩大破吐蕃于渴波谷,陇右节度使张忠亮乘胜追击,攻占了大莫门城,擒获众多兵卒,焚烧了骆驼桥,胜利而还。八月,唐左金吾将军杜宾客又破吐蕃于祁连城下。第二年三月,瓜州都督张守硅等讨击吐蕃大同军获胜。唐朔方大总管信安王李讳率军赴陇右,攻占吐蕃腹地的战略要地石堡城(在今青海省湟源县哈拉库图附近之石城山上),遂于石堡城置振武军。“自是河陇诸军游弈,拓境千余里。”[45]

吐蕃因连遭兵败,遂频遣使臣入唐请和,朝臣皇甫惟明上书表示赞同,他认为“兵连不解,日费千金,河西、陇右由此困敝。陛下命一臣往视(金城)公主,因与赞普面相约结,使之稽桑称臣,永息边患,岂非御夷狄之长策乎!”[46]唐玄宗欣然接受,当即命他出使吐蕃。开元十八年(730年)九月,皇甫惟明等使臣到达吐蕃,拜见赞普与金城公主,赞普十分高兴,拿出贞观以来所得唐廷敕书让皇甫惟明观赏。十月,赞普立即派遣大臣论名悉猎随皇甫惟明入唐朝贡,并上表说: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伏望皇帝舅远察赤心,许依旧好,长令百姓快乐。如蒙圣恩,千年万岁,外甥终不敢先违盟誓。”[47]吐蕃与唐朝又恢复了臣属藩附的友好关系。开元十九年(731年),金城公主遣使入唐,求要《毛诗》《春秋》《礼记》等汉文典籍,玄宗令各抄送一部,这是中原文化又一次传入吐蕃。通过金城公主的促进,唐蕃双方终于在开元二十年(732年)再度会盟。第二年,以工部尚书李嵩持节前往吐蕃,当他返唐时,“金城公主请盟疆场,表石赤岭上。”[48]于是,唐蕃协商以赤岭(今青海西宁西南日月山,因土木皆赤,故名赤岭)为双方的分界线,立大碑于岭上,将开元二十年(732年)双方会盟的誓约刻在碑上。九月,唐将张守皀、李行与吐蕃使臣莽布支于赤岭制碑,事讫即同往剑南、河西沿边州县向双方官吏宣告:“自今二国和好,无相侵暴。”[49]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唐廷遣金吾将军李侩等至赤岭主持树碑。在开元会盟、赤岭立碑的两大事件中,金城公主为唐蕃双方息兵和解,相互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自赤岭立碑后,唐蕃双方的边境出现了和平友好的气象。唐河西节度使崔希逸与吐蕃边将乞力徐认为:“两方和好,何须守捉,妨人耕种,请皆罢之,以成一家,岂不善也?”[50]几经商谈,双方共刑白犬盟誓,互不相攻,各自撤除了边界上的栅栏障壁等全部守备工事。但和平景象不长,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吐蕃攻破了勃律,唐玄宗诏令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自凉州进讨吐蕃,崔希逸在青海西获胜,乞力徐脱身逃遁。第二年六月,唐廷命岐州刺史萧炅为河西节度使、鄯州都督杜希逸为陇右节度使、太仆卿王昱为剑南节度使,分道征讨吐蕃,赤岭碑被毁坏。

三、兼并河湟与攻占长安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以后,唐朝与吐蕃又连年交战,争夺的重点为河湟地区。唐朝的王畿位于关中地区,关中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欲保关中,必须固守河湟,欲固守河湟,又必须固守妥西四镇;欲固守安西,则必须扼据小勃律以制吐蕃。吐蕃也深知河湟的战略地位,只要能占领河湟,既可截断唐与安西四镇的联系,又可以此为桥头堡进攻关中。唐朝从小勃律、安西四镇、河湟、剑南一线加强防卫,对吐蕃实行半月形包围。唐自支持南诏统一洱海地区,将吐蕃势力逐出后,又在陇右地区,接连攻占了吐蕃的新城,以其地设置威武军,发兵一千镇守,从郑州出兵夺取吐蕃河桥后,于河的左岸修筑盐泉城,吐蕃以三万之众反抗,未能成功,唐在盐泉城设置了镇西军。开元二十七年(739年),金城公主去世,双方的争战升级,第二年唐剑南军夺回安戎城,更名为平戎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吐蕃以四十万大军进攻河源军,被唐击退,十二月,吐蕃攻陷陇右要塞石堡城。石堡城是河湟的门户,它的失守使唐朝在河湟地区的安全面临威胁,为保卫河湟地区,唐势必要夺回石堡城。但是石堡城地势险要,吐蕃举国死守,天宝初年,唐令皇甫惟明,王忠嗣先后为陇右节度使,皆不能克。王忠嗣认为,贸然攻石堡城,必死数万士卒,须以秣马厉兵、观衅而取,迟迟不肯攻取石堡城。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下令将王忠嗣征召入朝,委命三司将其治罪,继命哥舒翰为陇右节度使。第二年,哥舒翰置神威军于青海附近,在青海中龙驹岛筑应龙城,打退吐蕃来犯之军。天宝八年(749年)六月,哥舒翰率陇右、河西及突厥阿布思兵,加上朔方、河东之兵,共六万三千人,以死伤数万人的代价攻克了石堡城。

石堡城之役的胜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战争中吐蕃全力防守石堡城,再也无力向西域出兵,高仙芝乘机西进,于天宝九年(750年)进军石国(今中亚的塔什干),将蕃汉三万兵众打到大食(今阿拉伯),深入七百里,至怛逻斯城(今中亚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哥舒翰挥师入赤岭后,在其西部开垦屯田,以谪卒二千戍驻龙驹岛。唐玄宗在石堡城置神武军、剑南西山索磨川置保宁都护府后,从南面进逼吐蕃。同年(750年),关西游弈使王难得进击吐蕃,攻克五桥,占据了树敦城。天宝十二年(753年),哥舒翰再次出击吐蕃,拔洪济、大漠门等城,悉收九曲部落,攻占了吐蕃东进的后勤基地。第二年,哥舒翰于所开九曲之地设置洮阳、浇河二郡及神策军。天宝十四年(755年),吐蕃的主要部属苏毗王子悉诺逻率部降唐,唐玄宗立即封他为怀义王,赐姓名李忠信。随着石堡城之役的胜利,唐在八十余年的唐蕃对峙争夺中,终于取得明显的优势,“是时中国盛强,自(长安)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哥舒)翰每遣使入奏,常骑白橐驼,日驰五百里。”[51]唐帝国开疆拓土至于顶峰。然而,潜伏在繁荣盛世下的危机终于爆发,“安史之乱”使唐帝国从它强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反叛,朔方、陇右、河西一线的驻军,除少量留守城堡外,全部内调。哥舒翰率领河西、陇右大军东守潼关。这时,吐蕃墀德祖赞赞普已死。其子赤松德赞(乞立赞)继为赞普。他在达扎路恭[52]的协助下,镇压了发动叛乱的贵族郎氏和末氏,国力复振,趁唐边境空虚,侵寇河湟地区。至德元年(756年),吐蕃攻陷州及威武等郡,重新入据石堡城;至德二年(757年)攻陷西平;乾元元年(758年)攻陷河源军;上元元年(760年)攻陷廓州。宝应元年(762年)吐蕃才遣使入唐请和。[53]肃宗命宰相郭子仪,萧华、裴尊庆等于中书设宴款待,又在鸿胪寺按吐蕃之礼,取三牲歃血为盟。但吐蕃元帅达扎路恭却借口协助唐廷平息安史之乱,于广德元年(763年)七月,向陇右大举进攻,攻陷秦、成、渭三州后,长驱直入大震关,攻陷了兰、廓、河、鄯、洮、岷等州,并占有了河湟地区。河湟地区的丧失,不完全是安史之乱后边军内调所致,也与唐廷内部的腐败有着直接联系,当时已有人指出:“河、陇之陷也,岂吐蕃力取之,皆因将帅贪暴,种落携贰,人不得耕稼,展转东徙,自弃之耳。”[54]广德元年(763年)九月,吐蕃攻泾州时,刺史高晖举城投降,并充当吐蕃的向导,引其深入,造成郧州失陷,得以入主奉天,至此唐廷才得知吐蕃兵临京师的消息。朝廷上下为之震骇,仓卒命雍王李适为帅,宰相郭子仪为副帅,出镇咸阳抵御。唐军至咸阳,吐蕃率吐谷浑、党项、氐、羌二十余万兵众,弥漫数十里,渡过渭水。唐代宗惊慌失措,从长安逃到陕州,郭子仪得知后,自咸阳率军护驾奔华州,吐蕃遂攻入长安。高晖与吐蕃元帅达扎路恭立已故邯王李守礼之孙李承宏为帝,[55]改年号,署置百官,以前翰林学士于可封为相。[56]

吐蕃既立李承宏为帝,欲掠城中士、女、百工,押回吐蕃,但遭到郭子仪军的阻击,城中士民亦从内部策应,使吐蕃军只占据长安十五日,便引军遁去,屯驻于原(今宁夏固原)、会(今宁夏中卫)、成(今甘肃肃成县)、渭(今甘肃陇西)等战略要地,窥伺唐境。凤翔以西、州以北的河湟二十余州皆为吐蕃占据。与此同时,吐蕃还攻占了剑南西部的维州(今四川汶州)、松州(今四川松潘)、保州(今四川理县)等地。

广德二年(764年),唐将领仆固怀恩反叛朝廷,与回纥、吐蕃军联合进逼奉天,威胁长安城。诸将请战,郭子仪认为不可,命令坚壁以待之,吐蕃、回纥见唐军有备,遂不战而退。永泰元年(765年)三月,吐蕃遣使请和,代宗令宰相元载、杜鸿渐与使臣盟誓于兴唐寺,息兵和约的墨迹未干,吐蕃便违约入寇。十月,吐蕃与回纥合兵围攻泾阳(今陕西泾阳),郭子仪命诸将严设守备而不战。回纥与吐蕃得知仆固怀恩暴病而死,双方因争长失和,分营而驻,郭子仪趁此单骑往见回纥大帅药葛乐,劝其说:“吐蕃无道,乘我国有乱,不顾舅甥之亲,吞噬我边鄙,焚荡我畿甸,其所掠之财不可胜载,马牛杂畜,长数百里,弥漫在野,此天以赐汝也。全师而继好,破敌以取富,为汝计,孰便于此!不可失也。”[57]回纥表示赞许,引兵大破吐蕃,斩杀士卒达万计,得吐蕃所掠唐士女四千余人,获取大量驼马牛羊。但终代宗之世,吐蕃仍据有灵州(今宁夏宁武)、州(今陕西县)以及西川西山诸州等地。

四、清水会盟与平凉劫盟

安史之乱后,唐蕃双方都想息兵言和,但冲突依旧不断。大历元年(766年)二月,代宗命大理少卿杨济修好于吐蕃,四月,吐蕃遣首领论泣藏等百余人随杨济入唐朝拜,重申和好。第二年四月,代宗命宰相与吐蕃使臣盟誓于兴唐寺,九月吐蕃背盟,以数万之众围攻灵州,游骑至宜禄(今陕西长武)。郭子仪奉命自河中率甲士三万人镇守泾阳,京师戒严,唐军破吐蕃二万余众,生擒五百人,获马一千五百匹。十一月,唐朝和蕃使、御史大夫薛景仙自吐蕃返回,论泣陵随同景仙入朝,要求重新划定唐蕃边界,但双方未达成协议。大历三年(768年),吐蕃以十万之众进攻灵武,以二万之众入寇州,先后被唐宁节度使马瞞及朔方骑将白元光战败。同时,剑南西川亦破吐蕃万余众。此后,吐蕃虽屡遣使求和,而侵扰依然不断,唐不得不在风翔、泾州、州、渭北等地设节度使,驻扎重兵,以抵御吐蕃。

大历十四年(779年),德宗即位,唐王朝日趋衰落。方镇势力成为帝国的心腹之患,对吐蕃旷日持久的争战,胜负难定,亡获相偿,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德宗不得不改变代宗不与吐蕃和盟的固执做法,采取了德绥怀柔的策略。他一登基,就以随州司马韦伦为太常少卿持节出使吐蕃,并征集吐蕃战俘五百余人,各厚给衣物,由韦伦带返吐蕃。并切敕边防将吏严守亭障,不得主动出击。建中元年(780年)四月,韦伦带着战俘到达吐蕃,各部落皆畏威怀惠,盛称唐德宗英成圣德,赞普随即派遣使臣随韦伦入唐朝贡。同年五月,韦伦再次出使吐蕃,又带去在剑南西川俘获的将士,十二月,赞普遣其相论钦明思等五十人随韦伦入朝贡献方物,于是唐朝与吐蕃的关系顿趋好转。第二年三月,德宗遣殿中少监崔汉衡出使吐蕃,赞普要求吐蕃与唐之间确定“甥舅之国”的关系,而不用“臣国之礼”,并要求以贺兰山为唐蕃边界。十二月,崔汉衡与吐蕃使臣论悉诺罗至唐廷朝拜入奏,德宗答应了赞普的要求。建中三年(782年)四月,吐蕃放回虏获的唐朝将士、僧尼等八百人。对此,吐蕃大相尚结息因曾在剑南吃败仗,不忘洗刷其耻辱,反对与唐约和,而次相尚结赞主张定界明约,以息边人。赞普以结赞代结息为大相,与唐使达成和好协议,相约在边境会盟。建中四年(783年)正月,唐风翔节度使张镒与吐蕃大相尚结赞于清水会盟,双方重申旧约,停止兵戎相见,维持边界现状,划定疆界之事留待进一步之解决。[58]四月,唐德宗命宰相、尚书与吐蕃相区颊赞盟于长安,但区颊赞以“清水之约,疆场不定”[59]为由,拒绝盟誓。唐廷将区颊赞留于京城长安,遣崔汉衡入蕃与赞普计议。七月,区颊赞与唐廷相臣复盟于京城西,与此同时,唐廷派出使团前往吐蕃,于逻些会盟。

此时,唐内乱频繁,建中四年(783年)九月,泾原兵发动叛乱,拥入长安攻取皇宫,拥戴节度使朱砒为帝,德宗仓皇逃往奉天。吐蕃尚结赞请求出兵协助唐收复京城,因唐主帅李怀光反对,吐蕃未能发兵。其后朱溉叛乱虽被平定,但唐朝政局依然不稳,而吐蕃相尚结赞在清水会盟时本无诚意,看到唐朝内部又发生动乱,便于贞元二年(786年)毁盟,发兵进攻京西诸镇,破盐(今宁夏盐池)、夏(今陕西横山)二州,掳掠人畜,芟除禾稼,拆毁房舍;吏民溃逃四散,吐蕃军因粮运不继,造成羊马伤亡,兵卒多病疫思归。唐将李晟、马燧、浑蠨等借机各举兵进讨,尚结赞恐惧万分,只好屡遣使臣前来求和,暗中却预谋除掉李晟、马燧、浑蠨三个良将,以夺取长安城。贞元三年(787年)三月,尚结赞遣使至马燧军中卑辞厚礼求和,请修清水之盟,愿归还所侵占的盐、夏等州,使者相继于路,马燧信以为真,不再进兵讨击,并为之上书请德宗能够准予和盟。李晟等将领认为吐蕃弱则求盟,强则入寇,今深入塞内而求盟,其中必有阴谋,主张率大军出击,收复河湟二十余州。可是,德宗则打算与吐蕃约和,共击回纥,为此罢免了李晟的官职,答应双方会盟。尚结赞又进一步要求唐廷派浑蠨主盟,准备在会盟时擒获浑蠨。唐主张会盟之地仍在清水,吐蕃借口清水非吉祥之地,请盟于原州土梨树,唐神策将军马有麟认为,土梨树地势险要,恐吐蕃设伏兵,建议会盟于平凉(今甘肃平凉),唐德宗诏准,命浑为会盟使。浑蠨离开长安时,李晟告诫他,会盟时不可不严加防备。德宗得知后,担心会盟不成,切告浑蠨要推诚相待,勿使吐蕃生疑,以使会盟成功。

尚结赞与浑蠨在平凉相约,各调遣兵卒三千列于坛之东西,徒手四百人至会盟坛下,暗中却伏精骑数万于坛西。入幕以后,尚结赞遣人请浑蠨更换礼服,浑蠨等正在更衣,忽听擂鼓三通,吐蕃兵大噪而至,浑蠨仓皇逃出,幸亏唐将骆元光、韩游瑰早有准备,使浑蠨得以脱险,但唐会盟官员六十余人被俘,士卒死五百人,被俘达千余人。

五、长庆会盟

平凉败盟后,吐蕃连年寇掠,唐不得不在京西等地派数十万大军戍守。为解决军粮缺乏,宰相李泌将农具麦种分赐给沿边军镇,招募戍卒耕荒田种植,既能使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又巩固了边防。贞元三年(787年),李泌又建议并说服德宗“北和回纥,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竺。”[60]第二年回鹘便遣使上表,愿出兵为唐讨击吐蕃。贞元十年(794年),唐与南诏盟誓于苍山(今大理苍山),南诏弃蕃归唐。大食是吐蕃的劲敌,为防御大食东侵,吐蕃军事力量大半驻守在西域,致使吐蕃四面受敌,处于困境。

元和十年(815年),吐蕃墀德松赞死,子墀祖德赞继位,因内部分裂,国力趋于削弱,掌政僧相钵阐布极力主张与唐廷息兵约和,重建友好关系,唐朝方面也因疮痍未复,人皆惮战,同样希望于与吐蕃和好相处。长庆元年(821年)四月,吐蕃接连两次遣使入唐朝贡,求和请盟,墀祖德赞赞普及宰相钵阐布、尚绮心儿,致书唐廷说,唐蕃二邦各守现管本界,彼此不得相为寇仇,侵谋境土。唐穆宗表示赞同,诏许和盟。当年九月,吐蕃派遣会盟使论纳罗到长安,请求会盟,唐廷当即派大理卿兼御使大夫刘元鼎为会盟使臣,命宰相与尚书右仆射韩皋、御史中丞牛僧儒、吏部尚书李维等大臣十七人与论纳罗等在长安西郊举行隆重的会盟仪式,并树立石碑。盟文郑重宣告:“中夏见管,维唐是君;西裔一方,大蕃为主。自今而后,屏去兵革,宿忿旧恶,廓焉消除,追崇舅甥,曩昔结援。边堠撤警,戍烽韬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亭障瓯脱,绝其交侵。襟带要害,谨守如故,彼无此诈,此无彼虞。”[61]吐蕃表示不再入侵唐境,唐则承认吐蕃继续占领河湟地区。事后,穆宗派刘元鼎为会盟使与论纳罗同赴吐蕃就盟。当刘元鼎一行经成纪、武川,抵达河湟时,当地汉人夹道欢迎,不少人痛哭流涕,诉说对故国的思念。长庆二年(822年)刘元鼎到达逻些,受到墀祖德赞的隆重接待,双方于逻些东郊盟誓。吐蕃方面除僧相钵阐布为主盟外,还有大相尚绮心儿及贵族、地方首领等一百多人。这次唐蕃会盟的誓文,刻在长庆三年(823年)建立的唐蕃会盟碑上[62](会盟碑今尚立在西藏拉萨大昭寺前)。双方在盟文中回顾了自文成公主入蕃和亲以来的友好关系,重申“和同为一家”的甥舅情谊,即“中间彼此边将开衅,弃却姻好,代之兵争,虽已如此,但值国内政情孔急之时仍发援军相助。彼此虽有怨隙,问聘之礼,从未间断,且有延续也,如此近厚姻亲,甥舅意念如一,再结盟誓。”双方“谊属重亲,地接比邻,乐于和叶社稷如一统,甥舅所思熙融如一。”“旧恨消泯,更继新好。”[63]会盟后,尚绮心儿还专程到大夏川(今甘肃临夏)召集吐蕃诸将领、节度使等一百多人,转达了唐蕃会盟的内容,要求他们须共同遵守。这次会盟,使唐蕃之间绵延不断的纷争,基本上得以停止,安定和平为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及相互交流创造了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