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唐前期对云南的招抚_唐宋民族史

唐前期对云南的招抚_唐宋民族史

时间:2022-07-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唐前期对云南的招抚_唐宋民族史一、雨宁州都督府的建立武德元年唐朝建立,“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唐在云南的统治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和扩大,稳定的局面持续了许多年。经长时期的政治招徕与军事征讨,西洱河诸蛮先后降服,唐在西洱河地区广设州县,并委任当地酋长担任州县长官。为巩固唐对西洱河地区的统治,抵御吐蕃的入侵,唐于麟德

唐前期对云南的招抚_唐宋民族史

一、雨宁州都督府的建立

武德元年(618年)唐朝建立,“东自商洛,南尽巴、蜀,郡县长吏及盗贼渠帅,氐、羌酋长,争遣子弟入见请降,有司复书,日以百数。”[7]为加快统一中国的进程,唐高祖即位后,就积极招抚云南,第一个措施是恢复被隋朝处死的爨踀的儿子爨宏达的自由,委任其为昆州刺史,让将其父的遗骸运回故土安葬。宏达非常感激,回到昆州后,联络两爨诸部归顺了唐朝。与此同时,益州(今四川成都)刺史段纶派遣俞大施到南宁地区,招怀抚慰。武德三年(620年)夏,爨地诸部全部降服唐朝,并派遣使团至京都朝贡。唐在这一年设置南宁州总管府。第二年又派州治中吉弘纬出使南宁,加强与爨部的联系。

为加强对爨地的统治,唐廷派遣官员深入南宁地区建立统治机构,但这些官吏到达爨地后大都贪婪暴虐,“类皆受贿,边人患之,或有叛者。”[8]为此,唐高祖委任州都督府长吏韦仁寿为检校南宁州都督,寄治于越(今四川西昌),每年到南宁地区巡视抚慰一次,和当地诸部保持亲善友好的关系。武德七年(624年),改南宁州总管府为都督府,筑城立公廨,以爨宏达为都督,使听政令于州都督府。第二年移南宁州都督府于本郡味县(今云南曲靖)。

贞观八年(634年),朝廷又将南宁州改为郎州,仍设都督府。因郎州为羁縻都督府,所以由戎州(今四川宜宾)都督府统辖。到开元五年(716年)又复名南宁州都督府。武德、贞观年间,以爨宏达为南宁州(郎州)都督,至开元年间,爨宏达死,其子爨归王继任,其后爨氏子孙承袭南宁州都督之职不改,直至爨氏家族灭亡。爨氏既是当地诸部的酋长,又是朝廷的命官,受朝廷委派,得王朝封号,奉王朝正朔,向王朝贡赋,服从王朝调遣,唐朝则通过爨氏在南宁地区实行羁縻统治。自贞观以后,至开元、天宝年间,南宁州诸部朝贡不绝。由于唐朝在南宁地区有效地推行羁縻政策,建立由当地酋帅为都督、刺史的羁縻府州,唐在南宁地区的统治出现长期稳定的局面。(www.guayunfan.com)二、梁建方征讨西洱河

武德四年(621年),唐廷派州治中吉弘纬出使南宁。吉弘纬专门到西洱河地区招抚昆明蛮诸部。十二月,昆明蛮“遣使朝贡,因求内附,自是每岁不绝。”[9]这一年,唐廷还派安抚大使李英至西洱河地区,设置姚州(今云南大姚、姚安),作为唐经营西洱河地区的重要基地。接着南宁州都督率兵五百人,“循西洱河,开地数千里,称诏置七州十五县,酋豪皆来宾见,即授以牧宰,威令简严,人人安悦。”[10]

唐初在今四川省盐边县及其西南居住着一些少数民族部落,统称为“松外诸蛮”,隶属于州都督府。贞观年间,松外诸蛮不时与唐政府发生冲突,使得唐从蜀经西洱河通往印度的道路阻断隔绝。贞观十九年(645年),州都督刘伯英上疏建议出师讨击松外诸蛮,以打通西洱河、天竺之道。为确保州地区的安全,使西洱河天竺道畅通无阻,唐太宗采纳了刘伯英的建议,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派右武侯将军梁建方率领蜀十二州之兵进讨松外蛮。松外蛮首领双舍率部众抵抗,被梁建方击溃败走。唐军杀获十余万人,群蛮皆感震骇,退保于山谷之中。梁建方谕告朝廷,降者七十余部,户十万九千。遂即在当地设置牢州,统辖松外、寻声、林开三县,以其渠帅担任县令,所统各部莫不感悦。接着,梁建方又派遣奇兵,从州南下千五百里,奔袭西洱河蛮,其首领杨盛等闻讯惊慌失措,打算逃遁,梁建方及时派去使臣前往劝谕招抚。杨盛当即投降归顺,派遣首领十人至梁建方军中进呈贡物,表示臣服,西洱河大首领杨同外、东洱河大首领杨敛、松外首领蒙羽还亲自到唐廷朝拜,唐分别授予他们官职爵位。

同年春,居于西洱河与滇池地区之间的徒莫祗蛮、俭望蛮也归附了唐朝,唐以其地设置傍(今云南牟定)、望(今楚雄敦仁)、览(今楚雄)、丘(今南华)、求(今武定)五州,隶属于郎州都督府。

三、赵孝祖征讨白水蛮

为加强对云南的统治,更有效地控制西洱河地区,保持“西洱河天竺道”的畅通无阻,唐于贞观三年(649年)在南宁州与西洱河之间的縻州[縻又作靡,武德七年(624年)置]设置都督府,管辖縻(今云南元谋)、望(今楚雄广通)、罗(今禄丰)三州及青蛉(今大姚)、弄栋(今姚安)等县。这里的居民有白水蛮、青蛉蛮、弄栋蛮、大勃弄和小勃弄二川蛮。縻州都督府的治所在今云南省元谋县地,北接州,东邻郎州,西为姚州。縻州都督府是唐镇慑招抚州都督府以南、郎州都督府以西的西洱河诸蛮的重要据点。

唐朝设置都督府以加强统治,但政苛役繁、边吏贪虐,引起了白水蛮和勃弄、弄栋诸部的怨恨。永徽二年(651年),白水蛮起而反抗。大勃弄酋帅杨承颠组织军队,任命将帅,大举进攻縻州。[11]縻州都督任怀玉招抚无效,高宗命左领将军赵孝祖为郎州道行军总管,与任怀玉共同征讨白水蛮。蛮酋秃磨蒲和俭弥于率众据险拒战,均被赵孝祖战败而斩。此时,又值大雪天气,蛮人饥冻,死亡略尽。赵孝祖上书朝廷说,因大勃弄、小勃弄经常煽动当地民族反叛,诸蛮间“无大酋长,好结仇怨”,请求“因破白水之兵,请随便西讨,抚而安之”[12]。朝廷允准。赵孝祖于永徽三年(652年)夏,率大军西进,小勃弄酋长殁盛屯守白崖城(今弥渡红崖)拒战,赵孝祖率万骑攻陷白崖城后,斩杀了殁盛。接着又攻占了大勃弄,生擒酋长杨承颠,余众皆屯聚于险要位置,大者有众数万人,小者也有数千人,都被赵孝祖先后破降之,至此,西南夷遂平定下来。

显庆元年(656年),西洱河蛮大首领杨栋附显,和蛮大首领王罗祈,郎(今云南曲靖)、梨(今玉溪)、盘(今富源)、昆(今昆明)四州大首领王伽冲,均率部落降服了唐朝,并派其使团入朝参拜,贡献方物。唐在云南的统治进一步得到了巩固和扩大,稳定的局面持续了许多年。

四、姚州都督府的争夺

唐初治理西洱河地区,主要以州都督府为基地,有时亦以戎州都督府为据点,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设縻州都督府为前哨阵地。经长时期的政治招徕与军事征讨,西洱河诸蛮先后降服,唐在西洱河地区广设州县,并委任当地酋长担任州县长官。贞观末年吐蕃兴起,向外扩张,南下深入西洱河地区,原先已归附唐朝的一些部落,在吐蕃的军事压力下,叛唐降蕃。为巩固唐对西洱河地区的统治,抵御吐蕃的入侵,唐于麟德元年(664年)五月,将李英所置的姚州移于弄栋川(今云南姚安)升为都督府,每年差募五百士兵镇守。

姚州都督府包有蜀汉、两晋时云南郡故地,相当于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境界。武德年间在西洱河地区设置姚(今姚安)、褒(今大姚)、微(今永仁)、(今大姚三岔河)、宗(今祥云),匡(今弥渡)、曾(今大理凤仪)、尹(今云龙)、縻(今元谋)等九州,先隶属于南宁州(郎州)都督府,至麟德元年(664年),改由姚州都督府统辖,并新设十三州,共管二十二州。新增的州,散见于记录的地名有:波州(今祥云云南驿)、蒙舍州(今巍山)、阳瓜州(今巍山以北)、河东州(今大理凤仪)、越析州(今宾川)、浪穹州(今洱源),赕州(今洱源邓川)、双祝州(今南涧)等。姚州都督府建立后,又先后增设十州,到天宝初年,姚州都督府领三十二州。因姚州都督府所领三十二州为云南郡故地,所以姚州又称云南郡,二名互用,或合称“姚州云南郡”。

姚州都督府主要管辖西洱河诸蛮部,同时也治理永昌郡(今云南保山)故地。咸亨三年(672年)永昌蛮反叛,唐廷征调梁、益十八州之兵,募士卒五千三百人,遣右卫副帅梁积寿为姚州道行军总管,率兵前往永昌讨伐。[13]随着永昌蛮的平定,永昌郡故地亦重归于唐的版图,由姚州都督府统领。

唐代,西洱河地区有一条道路与吐蕃相通,具体路线是:由洱河,经云南、姚州,北渡金沙江,至越,再北上黎州(今四川汉源)、雅州、邛州、茂州(今四川茂汶),向西进入吐蕃。这是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交通要道。吐蕃控制这条路线可深入西洱河地区,对西川形成包围之势。唐控制这条路线,则可由州治理云南,割断吐蕃入云南之路,对吐蕃实行反包围。因此,这条通道上的战略要地茂州就成为唐与吐蕃双方争夺的目的。[14]仪凤三年(678年),唐廷命益州长史李孝逸招募剑南兵于茂州西南筑安戎城,以截断吐蕃通往云南诸蛮的道路。安戎城地势险要,是控制吐蕃与云南交通的要塞。但此时吐蕃已成为一个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政权,仅一安戎城已无法阻挡其南下西洱河。况且,吐蕃与云南的交通并非一定要经过安戎城,在安戎西南的雅州(今四川理县东北)是吐蕃与西川、云南交通的又一个连接地。在雅州的西部尚有三条道路,吐蕃通过这些艰险的山路一直与西南诸蛮保持着各种交往。吐蕃、西川、云南相连的交通线须经过“生羌”居住的地区,其中一些小路为唐朝与吐蕃所不知,生羌人却了如指掌。永隆元年(680年)吐蕃以熟悉地形的生羌人为向导,成功地从唐朝手中攻占了安戎城,使该城成为吐蕃进攻唐朝的前哨阵地。安戎城失守,吐蕃长驱直入云南,西洱河诸蛮皆归降于吐蕃。在吐蕃的支持下,诸蛮掀起反抗唐朝的斗争,唐在姚州的长史李孝让、辛文协都被诸蛮所杀。于是,唐廷从剑南派遣郎将赵武贵率蜀军前往征讨,结果战败。

朝廷又连派将军李义总等率师进击,亦屡遭惨败,不得已只好放弃姚州都督府。

姚州失守,郎州都督府面临吐蕃的威胁。郎州都督、刺史皆为爨氏子孙世袭,他们名为朝廷命官,实为当地豪酋,形同独立。为保卫爨地免遭吐蕃侵害,昆州刺史爨乾福上书朝廷,请求再置姚州都督府,并保证支撑姚州都督府的所有课税。唐廷采纳其建议,于垂拱四年(688年)左右重建姚州都督府。

再置姚州都督府在洱河地区诸蛮部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安戎城陷落、姚州弃置后,曾降附吐蕃的洱河北部二十五个部落,于永昌元年(689年)在浪穹诏(今洱源县)酋长傍昔时的率领下,又背弃吐蕃归附了唐朝。他们入朝的使团在唐廷受到热情的接待,傍昔时被委任为浪穹州刺史,以姚州管内大酋长的身份,代表唐朝统领西洱河诸部。唐廷方面则派监察御史裴怀古至云南招抚西南夷诸部。他申明赏罚,威怀有度,原先反唐附蕃的诸蛮部,相率前来归附。到长寿年间(692—693年)永昌蛮大首领董期,率部落二万余户归附唐朝。永昌蛮原居于澜沧江以西的广大地区,自东晋末年以后,南中大姓与晋统治者争扰,永昌诸蛮不仅与中原王朝的联系稀少,而且与滇池、洱河两区域的往来亦相当疏远。永昌蛮的此次归附,并由姚州都督府统领,表明唐在云南统治的进一步深入。唐在云南的进展,吐蕃在西南的退缩,与唐朝和吐蕃在西北的争夺密切相关。这时,唐将王孝杰在西域攻伐吐蕃,收复了安西四镇,吐蕃内部因发生骚乱,无力顾及西南。裴怀古利用这一有利时机以怀柔抚绥的策略,在云南诸蛮中取得了明显效果。当他离开姚州之时,当地蛮夷诸部为其树碑立传,并派使臣到朝廷称颂他的德政,请求让裴怀古再次到姚州任职。朝廷诏准,仍命裴怀古为姚州都督,裴怀古因病未至。在姚州都督府的其他官员毫无安边振邦之心,“唯知诡谋狡算,恣情割剥,贪叨劫掠,积以为常。煽动酋渠,遣成朋党,折支谄笑,取媚蛮夷,拜跪趋伏,无复惭耻。提挈子弟,啸引凶愚,聚会蒲博,一掷累万。”[15]而从剑南逃到这里的流浪汉和从中原流窜来的亡命徒竟超过二千余户,他们专以掠夺为业。姚州诸蛮因不堪忍受,再次掀起反抗,杀死了录事参军李眣。延载元年(694年),唐在金沙江以南加强守备,置镇七所,并从剑南征调士兵前往戍守,从而又导致了蜀中的动荡与骚扰。姚府总管的五十七州,“巨猾游客,不可胜数。”“不问夷夏,负罪并深,见道路劫杀,不能禁止。”[16]

蜀州刺史张柬之看到姚州官员的贪婪暴虐与束手无策,认为继续维持唐在姚州的统治已毫无利益可言,便上书朝廷,曰:“省罢姚州,使隶府,岁时朝觐,同之蕃国。泸南诸镇,亦皆悉废,于泸北置关,百姓自非奉使入蕃,不许交通往来。增府兵选,择清良宰牧以统理之。”[17]张柬之的这种建议与朝廷巩固西南边疆的根本利益是不相容的。因省罢姚州,不仅不利于抗击吐蕃对西南的侵犯,保卫剑南,而且不利于唐在西北抵抗吐蕃的政治与军事行动。他的建议理所当然地为武则天否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