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契丹后裔的儒学传播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契丹后裔的儒学传播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时间:2022-07-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契丹后裔的儒学传播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明清以来,落籍于滇西、滇南的契丹后裔,更加崇奉儒家思想,各府、州、县,契丹人聚居的地区和村寨,大都创办了儒家学院,义学、社学、私塾等学校,建盖有“文昌宫”“大成殿”等孔庙。

契丹后裔的儒学传播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明清以来,落籍于滇西、滇南的契丹后裔,更加崇奉儒家思想,各府、州、县,契丹人聚居的地区和村寨,大都创办了儒家学院,义学、社学、私塾等学校,建盖有“文昌宫”“大成殿”等孔庙。每年于农历八月二十日祭孔诞辰,弹奏洞经,唱孔圣歌,其中一首的歌词云:

万世师表冠古今,

圣集大成。   

登泰山巍巍荡荡,(www.guayunfan.com)民务能改。   

七十贤才赞化育。

三千子弟立奇基。

从祀祭春秋,  

承租窦竭虔诚。[17]

清末,不少滇西、滇南的契丹儒士,积极热心桑梓的教育事业,创办书院、私塾,颇得各族人民的爱戴。最负盛誉者当为曾任云南提督和贵州提督的鹤庆契丹人蒋宗汉,他为发展教育,培养家乡人才,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与本县学者舒金和、李毓煊等在府治西南学官捐建“玉屏书院”,同时在牛街创办“庆云书院”,辛屯创办“玉锋书院”“梧桐书院”等。[18]姚关大乌邑契丹人,儒学教育家、理学家蒋世芳(1877—1939),乃明朝校尉、武略将军蒋承业之九世孙,清朝赏戴蓝翎千总蒋大中仲子,自幼聪颖好学,年甫十六,便在乡试考中秀才,设私塾教于本村。民国四年(1915年)被地方推荐进京应考知事,只因赴昆误期未成,入云南法政学校深造。毕业后,决心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于保山师范讲习所教授语文,复任姚关清平洞两级小学校长,后来应邀留在镇康县,设教于土覃水(又改文曲山)小苍山房学馆,为国家培养文武人才,颇为保山、镇康等地人士所敬仰。蒋世芳先生博学多才,而淡于利禄,是令人尊敬的教育家、理学家、著名诗人和学者,他的遗著有:修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家谱《世世昌》一部、《竹径草堂》八本(今仅存留一本,内有二十六篇文章)、《先严诗集》十本(今仅存一本,共有一百四十四首诗的《登龙居士集稿》之三)、《理学录》《镇康县志初稿》《镇康政治始末》等。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镇康县县长纳汝珍(通海回族,教育家)为蒋世芳题赠“笔荣边史”四字的大匾额,以彰其功。遗憾的是这些遗著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政治运动和“文革”中尽失。

此外,据笔者调查,在清末和民国年间,涌现出不少契丹儒士。如腾冲湾窑的蒋恩洲、蒋云峰,保山后庄的蒋当时,昌宁林邑的蒋德昌,施甸大楼子的蒋国福、长官司的蒋国宝、沙墩的蒋学美、莽王寨的蒋朝章、一碗水的蒋蔚才、木瓜榔的蒋再元,芒市猛板的蒋金龙、蒋广发等。

关于各地筹办儒学的开支和学生的求学费用,除书院置有几处田亩收入外,还用本村社公山,公田的所得收入来维持。据文献记载;保山诸葛营书院每年收租谷大都在三十一石至三十四石左右,以作为书院修建、置经书、购乐器、祭孔等费用,而村社所办的私塾费用和私塾先生的薪金、子弟求学费用,则是由各个家族宗祠和寺庙的香火田所收入的租谷付给。为鼓励契丹子弟求学成才,施甸长官司村的宗族会议还议定:每年拿出东山大红帽山林业收入及田地租赋,作为被乡试考取的举人、贡生、秀才的奖赏,享受这种特殊待遇的期限为三年,如果在四年中,有人考取举人者,便将此奖赏转给他享用。

从总体情况看,聚居滇西、滇南的契丹人,自元代开始,便有注重儒家文化教育的光荣传统,曾涌现出不少的知识分子,如果按照人口比例来计算,这个契丹后裔族体的平均文化程度,显然要高于周边的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