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佘太君”的原型为“折太君”说不可信

“佘太君”的原型为“折太君”说不可信

时间:2022-06-2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佘太君”的原型为“折太君”说不可信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佘赛花也就是佘太君这个人呢?到现在,“折太君”就是“佘太君”的说法广为传播,几乎成为定论了。折克行的母亲为“折太君”显然也是从婆家姓。如果两个“折太君”一真一假的话,那么折克行的母亲被称作“折太君”在先,应为真。由于“折”“佘”音近,于是在民间传说中,“折太君”便与戏曲中的“佘太君”合二为一了。

佘太君”的原型为“折太君”说不可信

历史上究竟有没有佘赛花也就是佘太君这个人呢?或者换句话说,戏曲中的佘太君有没有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原型呢?这个问题早就有人提出来了,“佘太君”的原型人物早就有人在找了,不光是普通的百姓在找,而且一些名家大腕儿也在找,他们声称:找到了!

清乾隆年间,有一位大学者毕沅,他在陕西任职期间,发现了一块“折克行墓碑”。折克行是宋代的一个武将,待会儿我们还会提到他。这块碑的阳面记录了折克行的家世、官爵、事迹等,阴面记录了折氏家族近五百年的兴衰史。毕沅注意到,这块墓碑被当地人误传成了“折太君”的墓碑。他认为不是,这块碑明明是折克行的墓碑,碑文写得很清楚、很明白嘛。但他接着说:“折太君”是折德扆的女儿、杨业的妻子。请注意,毕沅说了,“折太君”就是杨业的妻子,而杨业的妻子在戏曲里就是“佘太君”。这样,“折太君”和“佘太君”就画等号了。

毕沅是什么人呢?他是乾隆二十五年中的状元,历任陕西按察使、陕西布政使、陕西巡抚、河南巡抚、湖广总督等职。他不仅是个大官,而且是个非常优秀的史学家。他编纂的《续资治通鉴》记载了上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到元顺帝至正三十年(1370年)的中国历史,其中北宋部分尤其精审。而且他还编纂了《关中金石记》《关中胜迹图志》这两部书,对关中的历史文物予以实录,非亲眼目睹不下笔。由于这样一个治学严谨的大学者的权威地位,北宋武将折德扆的女儿为杨业之妻的说法就流传开来。从晚清到近代以来的许多有名的学者都认同这个说法。大家认为,杨业的妻子是“佘太君”,这是由于“折”和“佘”发音相近搞混了。到现在,“折太君”就是“佘太君”的说法广为传播,几乎成为定论了。不信你在“百度”搜搜看,还有人说杨业娶了折德扆的女儿是“门当户对”呢。

那么,北宋武将折德扆的女儿真的就是“折太君”,真的就是杨业的妻子“佘太君”吗?(www.guayunfan.com)我认为这个说法疑点很多。第一个疑点,毕沅的说法有什么根据呢?其实他的根据,就是清代康熙、雍正两朝的地方志。就我们看到的史料,关于宋代折德扆之女为杨业妻的最早记载,见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刊刻的《岢岚州志》。这本书记载说,杨业的妻子是折德扆的女儿,她曾经辅佐杨业立下战功,杨业战死于陈家谷之后,潘美和王侁畏罪,想要掩盖真相,她上疏为丈夫申冤,力陈真相,致使潘美和王侁被削爵,“除名为民”。

这就奇了怪了,北宋的历史要靠清人来记录,并且这个说法出现在“佘太君”的戏曲、小说在民间广为流传之后,这本身就十分可疑。而且说潘美、王侁被削“爵”,“除名为民”,与史书记载不符。当时潘美是被贬官三级,王侁则根本没有爵位,不可能被削爵。其次,又说折氏上疏为杨业申辩,也没有任何文献佐证。我们已经讲过,为杨业申诉的人名叫刘吉,根本不是杨业的夫人。

第二个疑点,折德扆是什么人?他的女儿有没有可能嫁给杨业为妻?

根据《宋史·折德扆传》的记载,折德扆在五代末和赵匡胤同事,他们同在北周柴荣手下做节度使。而当时杨业则在北汉,北周与北汉互为仇敌,老是打仗。赵匡胤建立宋朝后的第二年折德扆就归顺了,三年后就去世了,当时杨业还在北汉。所以两个人一直是对手,似乎不可能结亲。

第三个疑点,毕沅说折德扆的女儿是“折太君”。可是,文献中还有另一个“折太君”。早于《岢岚州志》的陕西《延绥镇志》,记载神木境内“有杨六郎墓”,又“有折太君墓”,不过《延绥镇志》特意说明,这个“折太君”是宋代名将折克行的母亲。折克行,就是刚才我们讲到的毕沅所发现的“折克行墓碑”的碑主,而他,原来就是折德扆的重孙子!

这就有了两个“折太君”了,而且两个“折太君”都和北宋折德扆家有联系。一个是嫁到杨家的折德扆的女儿,她是跟了娘家的本姓;另一个,是折德扆的孙媳妇,折克行的母亲,她是从了丈夫家的姓。果真出现这一情况简直太不可思议了!这两种不同的称谓方式虽然都可以使用,但出现在同一个家族内则绝无可能,二者必一真一假,或两个全假,而两个全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那谁是真正的“折太君”呢?

记得我们讲过古代妇女的姓名问题。一般而言,妇女嫁人以后应该从丈夫的姓,比如我姥姥娘家姓李,婆家姓王,她就叫“王李氏”。折克行的母亲为“折太君”显然也是从婆家姓。如果两个“折太君”一真一假的话,那么折克行的母亲被称作“折太君”在先,应为真。郑骞先生说得好:

予认为各方志所谓折太君墓如确系真墓,应为折克行之母而非杨业之妻。若谓折太君有二:一为人所共知之佘太君即杨老太太佘小姐,一为人所罕知之折老太太末小姐,则真成“异闻”,可资“谈助”矣。

(郑骞《杨家将故事考史证俗》)

也就是说,折克行的母亲是绝无可能嫁给杨业为妻的。折克行活动在杨业死后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假如他的母亲比他年长三十岁的话,那么这个真的“折太君”大约比杨业小七十岁,她是不可能嫁给杨业的。而折德扆的女儿是被附会出来的“折太君”,刚才已经分析过,她的父亲与杨业互为仇敌,两家结亲的可能性实在太小。

还有第四个疑问,也是最关键的,“佘太君”根本就是戏剧形象,而且她最初多是以“令婆”的名号出现的,她的第一个姓氏是“吕”。以“折”和“佘”发音相近而把二者往一块扯,就是把历史人物和戏剧形象进行无缝对接,根本就是驴唇不对马嘴。

基于以上四点疑问,杨业的妻子就是折德扆的女儿的说法不能成立,“折太君”就是“佘太君”原型的说法完全是牵强附会。

我们推测,把折德扆的女儿附会成“佘太君”的理由和过程大概是这样的:从地缘上看,折氏家族居住的陕西府谷县与杨业的故乡神木县交界,宋代分别称府州与麟州。而且历史上这两个县还曾经同属于一个行政区域。在这个地区,既有“杨六郎墓”,又有“折太君墓”,这很容易激发人们的想象力。由于“折”“佘”音近,于是在民间传说中,“折太君”便与戏曲中的“佘太君”合二为一了。但由于辈分、年龄相差太大,原本折克行的母亲“折太君”便进一步被“合理化”为折德扆的女儿。

讲到这里,戏剧形象“佘太君”的来历及其与历史人物“折太君”的关系,大体上可以搞清楚了:

明代的民间艺人给杨令公娶了一位勇敢善战的妻子“杨令婆”,最早的时候她姓“吕”;万历中期以后改姓“佘”。“佘太君”的名号在万历后期出现在明人改编过的元杂剧中,这个名号的形成大概与小说中杨六郎的妻子被称为“太郡”有关。“令婆”这个名号带有南方方言色彩。所以,直到现在,南方的某些剧种,仍称杨业的妻子为“杨令婆”。

由于杨家将戏曲在民间的广泛影响,加上“折”“佘”同音和地缘的原因,大约在清康熙中期,宋代武将折克行的母亲被杨业故里附近的百姓附会成戏曲中的“佘太君”。但是折克行的母亲比杨业晚几十年,于是后来进一步将“折太君”“合理化”为折德扆的女儿。这实在是历史的误会。

戏曲、小说为杨业增添一位妻子,本来合情合理,补充了历史文献的缺憾。但另一方面,既然是文学,就不可避免向壁虚构。从少年比武招亲到百岁挂帅,这已成为实实在在的文学,不能当历史看了。至于小说中的杨业之妻为什么最初姓“吕”,后来姓“佘”了?到现在也还是个谜。我们期待日后发现新的材料,来解开这个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