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赫鲁晓夫的改革_关于俄罗斯的历史

赫鲁晓夫的改革_关于俄罗斯的历史

时间:2022-06-2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赫鲁晓夫的改革_关于俄罗斯的历史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共政权几经更迭,直到赫鲁晓夫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地位稳定下来。大会批准了赫鲁晓夫在总结报告中提出的新的路线和方针,标志着苏联内外政策发生了重大转折。所以,当赫鲁晓夫要把调查结果向代表大会报告时,遭到党内一批领导人的坚决反对。赫鲁晓夫作报告的时候,尽管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但报告的文本还是通过外国代表团泄露出去了。

赫鲁晓夫的改革_关于俄罗斯的历史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共政权几经更迭,直到赫鲁晓夫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地位稳定下来。

赫鲁晓夫也是一位非常有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对斯大林时期的许多阴暗面持否定态度,执政后,他结束了警察恐怖,释放了数百万政治犯,为近2000万人恢复了名誉。另一方面,他又让苏联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

1956年2月,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这是斯大林去世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党代表大会,所以为世界所瞩目。大会批准了赫鲁晓夫在总结报告中提出的新的路线和方针,标志着苏联内外政策发生了重大转折。不过,苏共二十大最令人震撼的事件乃是赫鲁晓夫的一份秘密报告。

原来,斯大林去世以后,有关他生前个人崇拜、滥用权力的问题接二连三地暴露出来了。中央委托书记处书记、斯大林原先的秘书波斯别洛夫领导一个专门委员会负责调查这类事情,结果揭露出许多骇人听闻的材料,而且牵涉到莫洛托夫等现任领导人。所以,当赫鲁晓夫要把调查结果向代表大会报告时,遭到党内一批领导人的坚决反对。不过,在赫鲁晓夫坚持之下,中央主席团作了个折中的决定,让赫鲁晓夫在内部秘密会议上作这么一个报告。(www.guayunfan.com)2月24日深夜,大会代表们突然被召集到会议大厅,赫鲁晓夫向他们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赫鲁晓夫手里拿着波斯别洛夫写的详细提纲,即兴发挥,一讲就是三四个钟头。报告不仅披露了30年代以来大规模镇压无辜人士的内幕,而且通过批判个人崇拜,将矛头直指斯大林本人。

赫鲁晓夫作报告的时候,尽管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但报告的文本还是通过外国代表团泄露出去了。6 月4日,美国媒体全文公布了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现在看来,秘密报告的内容基本上是真实的,不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无疑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强烈震荡,引起了一些混乱。

赫鲁晓夫上台后,对苏联进行了改革。具体表现在政治、经济外交、教育、军事等方面。

一、政治方面。

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政治报告,他根据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化,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路线。大会闭幕的当夜,赫鲁晓夫又突然通知代表再次开会,向他们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即《秘密报告》,全盘否定斯大林,否定十月革命道路的普遍意义,从而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此后,苏联的报刊掀起了批判斯大林的浪潮,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工作,但也造成了苏联人民思想的混乱。西方国家把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看做是“空前未有的合乎我们目的”的举动,他们趁机掀起了一股反苏反共的浪潮,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资本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不知所措,纷纷失望退党;在东欧国家造成了大的动荡:1956年6月,在波兰出现了波兹南事件,1956年10月,在匈牙利出现了匈牙利事件;中共不赞成全盘否定斯大林,但也由此破除了对斯大林和苏联经验的迷信,开始了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中共发表《人民日报》社论,对斯大林作了客观的评价,以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肯定了十月革命道路的普遍意义,这一切造成中苏两党关系恶化,两党之间展开论战,苏联将两党关系扩大到两国之间,导致两国关系破裂。

二、经济领域。

赫鲁晓夫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例如在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为提高粮食产量开展大规模的垦荒工作,推行“玉米运动”。这些措施一开始有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苏联地处高纬地区,光照、热量条件不够,“玉米运动”失败,再加上1961年以来气候条件不利,几百万公顷的新垦地的沙漠化,导致苏联出现了严重的农业问题。赫鲁晓夫一面恢复配给制,一面动用黄金,向国外购买粮食和食品,这在沙皇时代和苏维埃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在工业方面,把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因产生新的矛盾又把权力陆续收归中央。

三、外交方面。

战后初期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全球对峙即冷战格局,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由于社会制度、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不同及苏联经济的恢复和逐步发展,再加上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赫鲁晓夫开始改变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提出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所以美苏之间的关系从冷战逐步发展到形成争霸格局。美苏之间的争霸斗争使世界长期得不到安宁,使世界长期维持了一种武装的和平的局面,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同时,欧洲和日本经济的复苏,也使苏联受到巨大的伤害,并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赫鲁晓夫企图控制中国,例如他曾提议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企图侵犯中国主权,遭到中国拒绝。再加上中苏两党关系恶化,两国关系破裂,苏联政府在一个月内撤走了全部在华专家,废除了200多项科技合作项目,并挑起中苏边境纠纷。到6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四、教育方面。

赫鲁晓夫把十年一贯制改为十一年制的综合技术教育,让十四五岁的青少年掌握一门手艺,毕业后先劳动一段时间,然后再上大学。为此,学校与附近的工厂、农庄挂钩,请工人、农民为“工艺教员”,每周到工厂或农庄劳动一天。改革激起了学生和家长的强烈反对,赫鲁晓夫就通过法律强制推行。

五、军事领域。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枚洲际导弹和人造卫星,这使赫鲁晓夫认为核武器的出现“改变了一切”,“空军和海军已失去它过去的意义”,国防力量不再取决于“有多少人穿军大衣”,为了同美国进行核竞赛要求全力发展核武器和火箭部队。为了节省开支,又大量进行裁军,1955年苏军有576万人,1958年减到326万人,1960年又减到120万人。随后,又拆毁了部分坦克、军舰,解散了陆军总司令部,这造成军队普遍情绪不稳。

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一直在进行改革,但并没从根本上脱离斯大林的体制模式,仍是坚持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政治体制改革而言,虽在头几年取得一些进展,但总的来说,并没从根本上触动斯大林政治体制中权力过度集中的要害。

赫鲁晓夫是唯一死后没有安葬在红场的苏联最高领导。在莫斯科新圣母公墓他的坟前,竖立着曾被他当众侮辱过的雕塑家涅伊兹韦斯内为其设计的黑白相间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