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属冶炼业

金属冶炼业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在日益增多的外国同类产品的倾轧下,许多地方的金属冶炼业纷纷陷入困境。安徽芜湖的炼钢业,素来远近闻名,颇具规模,据民国《芜湖县志》称:“钢为旧日驰名物产,咸丰后,尚存炼坊十四家,均极富厚。”据1865年的记载,当时洋铁售价,“平均每担二两五钱,而中国土铁是不能在这价格下生产的”。
金属冶炼业_中国地方志精读

一、金属冶炼业

金属冶炼业在中国起源很早,并一直是发展程度较高的传统手工业。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在日益增多的外国同类产品的倾轧下,许多地方的金属冶炼业纷纷陷入困境。久负盛名的广东佛山镇冶炼业在19世纪60年代后就呈现这一历程。铁线本是佛山的特产,“以生铁、废铁炼成熟铁,再加工抽拔成线,小者如丝,大者如箸,有大缆、二缆、上绣、中绣、花丝等名,以别精粗,式式俱备,销行内地各处及西北江。前有十余家,多在城门头、圣堂乡等处,道咸时为最盛,工人多至千余,后以洋铁线输入,仅存数家”。佛山铁钉行,“以熟铁枝制成,大小不一。道咸时为最盛,工人多至数千,每日午后,附近乡民多挑钉到佛,挑炭铁回乡,即俗称替钉者,不绝于道。后以洋铁输入,除装船用榄核钉一种外,余多用洋钉,故制造日少”。土针行,亦当地特产,“用熟铁制成,价值不一,行销本省各属。咸同以前最盛,家数约二三十,多在鹤园社、花衫街、茑岗等处,后以洋针输入,销路渐减,仅存数家”(1)。安徽芜湖的炼钢业,素来远近闻名,颇具规模,据民国《芜湖县志》称:“钢为旧日驰名物产,咸丰后,尚存炼坊十四家,均极富厚。”但自从1876年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洋商以机炉炼出之钢输入,此业遂辍”。用作染料的铜绿,原是芜湖的传统手工业产品,鸦片战争前“业此者十八家,作工恒达百余人”,产品“行销外埠,远及关东”。芜湖开埠后,由于其销路被进口铜绿侵夺,生产一落千丈,“存者仅三家”(2)。鸦片战争前,江苏苏州有不少手工铁针作坊,所制铁针质坚不脆,以“苏针”著称。后因不敌洋针倾销,作坊陆续歇闭,1910年仅存一二家(3)。上述手工业部门的衰落,是洋货倾销带来的直接后果。这些行业之所以无力抗衡外国同类产品的竞销,主要原因在于它们的生产当时还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与西方大机器工业相比,生产效率低,产品成本高,售价昂贵。据1865年的记载,当时洋铁售价,“平均每担二两五钱,而中国土铁是不能在这价格下生产的”(4)。所以,在外国同类廉价产品大量涌入的打击下,这些行业很快陷于产品销路锐减、生产规模剧跌的境地。诚如当时人所称:“外来品物多为大规模机械制造者,其价廉,其式美,因之内地手工业多被搀夺,几无存立之余地。”(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