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族文化的历史地位

回族文化的历史地位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们的社会、经济活动,已经具有了早期回族文化的雏形。这些人,成为我国回族的最早来源,也是回族先民文化的最早实践者。随着回族共同体的逐渐形成,回族文化也相应形成。这些外来的文化,对于回族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共同的居住模式也是回族文化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伊斯兰教文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回族的风俗习惯。
回族文化历史地位_多元融通的回族文化

二、回族文化的历史地位

回族文化,是通过它的载体———回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积累起来的。大体经历了唐宋时期的孕育,元至明代中期的转化,明清之际趋于形成稳定的三个阶段。

唐宋时期的五六百年间,是回族先民进入中国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来华经商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从海路来华后,散布于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地,也有少数人通过陆路深入到内地长安、开封一带,还有来自南洋诸岛的一些穆斯林先后进入海南岛。中国史籍上把这些人统称为“番客”“番商”“胡商”等。这些人来华经商,属于侨居性质,尚未形成民族共同体,因此他们的民族文化也还没有形成。但是,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社区———“番坊”,有了管理内部事务的专职管理人员,有了供其使用的宗教场所———清真寺,还有了自己专用的坟地。他们的社会、经济活动,已经具有了早期回族文化的雏形。

当时,回族先民中多有未按中国朝廷规定归返原籍者,他们中的不少人以各种理由在中国的各个城市中滞留下来,长期定居,中国的史籍中称之为“住唐”。他们娶妻生子,甚至还有留居五世者,而这些人则被称之为“土生番客”。

留居不归者,大多“华化”而成为中国最早的穆斯林。他们一方面带来了伊斯兰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以及中亚突厥穆斯林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在与汉人长期杂居的过程中,主动接受汉文化,甚至在广州、泉州这样的地方,还办起了“番学”,专供“土生番客”们学习汉文化。这些人,成为我国回族的最早来源,也是回族先民文化的最早实践者。

元至明代,是西域回回人大批东迁的时期,这一时期,回民散居全国各地,形成“元时回回遍天下”的格局。随着回族共同体的逐渐形成,回族文化也相应形成。

这一时期,这些回回人不仅继续传入伊斯兰文化,而且还大量地传入了西域诸国的天文学、医学、历法、数学、工程建筑技术以及音乐艺术。这些外来的文化,对于回族的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一方面,它作为联结和壮大民族共同体的社会纽带,另一方面,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突厥穆斯林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转化成为回族的思维、行为方式,成为回族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

西域东迁的回回人,由于基本上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穆斯林皆兄弟”的主张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淡漠了他们原有的国家、民族、种族成分上的差异,而在思想意识上产生了一种无形的维系力量,共同的宗教背景,使他们在到达一个陌生的地方以后,有了一个新的凝聚点。

共同的居住模式也是回族文化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回族先民初入中国,以“坊”———教坊、寺坊的形式把回民结成一个个群体或社团,通过信仰制度和仪式的一致性,把不同出身背景的回民统一在伊斯兰、穆斯林的生活方式中,为回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社会稳定性和连续性。

伊斯兰教文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回族的风俗习惯。

共同的民族意识,从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伦理、价值观念等方面塑造了回族内在民族精神的一致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