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旧物易主贵如宝

旧物易主贵如宝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旧物易主贵如宝——与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秘书张时骏的谈话每年6月正是大学生的毕业季节。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郑伟、王金祥、郝华、张时骏等负责陕西省部分高校应届毕业生开展的爱心捐助活动的巡查工作。对于这项活动,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秘书张时骏等人向中心主任陈国庆教授汇报了工作的基本情况,并就一些问题进行了交谈。
旧物易主贵如宝_与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秘书张时骏的谈话_善的社会

旧物易主贵如宝——与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秘书张时骏的谈话

每年6月正是大学生的毕业季节。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郑伟、王金祥、郝华、张时骏等负责陕西省部分高校应届毕业生开展的爱心捐助活动的巡查工作。这项工作在短短的一个月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大学校园里产生了较大影响。对于这项活动,陕西省慈善文化研究中心秘书张时骏等人向中心主任陈国庆教授汇报了工作的基本情况,并就一些问题进行了交谈。以下就是谈话的记录。

张时骏(以下简称张) :陈老师,您好!慈善文化进大学活动之一的爱心捐助活动已经落下了帷幕,我们几位秘书也正式巡查了几所学校的活动开展情况。今天我们想占用一点时间,专门向您汇报一下关于在大学里爱心捐助活动的情况。另外还有一些关于慈善文化的问题想跟您一起做些探讨。

陈国庆(以下简称陈) :好的。我知道,这项活动是“阳光爱心行动——慈善文化进大学”活动之“校园爱心捐助”。这个活动是在2013年9月启动的。那个时候,你们还没有到慈善文化研究中心工作。但是随后的各项工作,你们都积极参与了,付出了自己的辛苦和努力。

张:其实,那个时候我们虽然没有到中心来工作,但是对于这项活动,我们都非常清楚,所有的慈善文化进大学活动,尤其是这项爱心捐助活动,我们自始至终都参与了。而且我们还到其他几所大学里了解了相关的情况,和志愿者们深入交流过,还拍摄了很多关于本次捐助活动的照片及视频。从这些照片和视频里,您也能够看出这项活动开展的一个大概情况。随后我们准备把这些照片和视频利用软件编辑合成起来,制作成一个微电影或者PPT文件,展示给更多的人观看。这样大家就能对各个高校的活动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

陈:好的。做任何工作都是要善始善终。一项活动结束了,就要善于进行总结,从中归纳出值得发扬的经验,也能发现某些不足之处,弥补不足之处就有利于今后开展的工作。慈善文化进大学是一项系列活动,你们向我汇报的情况,从这些照片里大体可以看到,的确很令人感动。所以,我想请你把这些情况加以总结,归纳出几个基本特点来。

张:好的。我们一定会按照老师的要求,把慈善文化进大学活动进行总结,写成专门的总结报告,这样有利于此后各项活动的开展。现在先简单归纳一下:

首先,我觉得本次爱心捐助活动的影响较大,参与的人数多。我们当时在对各个高校的寻访过程中,在很多学校的校园里都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在捐赠活动组织方即具体负责捐赠活动的社团所摆放的摊位前,大学生们手里提着自己所要捐赠的衣物、书籍和其他物品,排着很长的队伍等待着将其交给志愿者们。而且受活动场地所限,摊位一般是摆放在校园内的,最多是有一顶棚子来遮阳挡雨。活动开展的时候,大家经常会面对炎炎酷暑,以及偶尔狂风大雨的考验,即使这样,我们的志愿者依然坚守岗位从捐赠活动的摊位刚刚摆出来一直到收摊,前来捐赠的学生络绎不绝。每一个学生志愿者都表现出了相当高的热情和参与度,我想这就说明,我们当代大学生还是非常富有爱心和善心的,他们乐于助人的精神以及为慈善事业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是非常令人感动的。

其次,我们发现大学生们捐赠的衣物和其他物品都是可以再利用的。每一个人都很细心地把自己的衣物洗得很干净、叠得整整齐齐地装在袋子里,再送到捐赠活动的摊位上来。我觉得这样一种行为,也许表面上看上去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我觉得这似乎表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能强烈地感受到这是一种态度、一份尊重。他们不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或者别的什么目的而是一种认真对待慈善事业的态度,一种严格要求自己行为的态度。这也是一份对受捐者的尊重,是一份对志愿者以及每一个慈善工作者的尊重。我们要注重一个人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态度,也要观察在细枝末节上的表现。一个人可以通过重大事件也可以经由细小事情加以观察,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我发自内心地感谢和敬佩我们的大学爱心社团和大学生志愿者们。

最后,大学生们在本次活动中表现出来很强的团队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这次活动从5月底开始到6月底结束,持续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慈善服务队和爱心社团的同学们一直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一次次在酷暑下接过捐赠物资,再把它们选择、分类、规整,我所认识的好几个志愿者朋友都晒黑了很多。最后在合影留念的时候,每一个人都笑得很灿烂,看得出来那是发自内心的喜悦。他们的热情和坚持工作的精神令人感动,同时他们也展示了自己很强的工作能力。在物资的处理上,他们做到了详细的分整,把衣物根据季节、男女款式归纳在一起;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也分门别类。另外,能够维持现场秩序、人员登记、物资运输等方面都做得十分出色。我们一开始就说过,这次捐赠活动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慈善理念,将慈善文化扎根于他们内心,不仅要使他们学做一个善良之人,也要让他们懂得如何更好地行善,日后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很强社会责任心的人。所以,本次活动对志愿者来说,也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验积累过程。我认识的很多人都说,他们在这次活动中有很大的收获。

陈:你上面的总结很不错,从你刚才归纳的这几个特点看,我们的活动基本上达到了目的,取得了成功。从各个学校反映出来的情况看,效果是很好的。因此,我们要很好地总结这次活动的经验,为以后的活动打好基础。

张:老师,在这次捐赠活动中,我一直在不断思考,有这样几个问题想向您请教。那就是在慈善文化进大学系列活动中,其他的都是针对慈善文化宣传方面的活动,但是唯有爱心捐赠活动是慈善实务性的。那我们为什么要在慈善文化进大学活动中,开展这项实务性的慈善活动呢?

陈:你的问题很有意思。我们一开始在对慈善文化进大学活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这项旧物转移的活动,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这项爱心捐赠活动。经过改革开放这三十几年中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物质财富更加丰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升。但是仍有一个问题令我们不容忽视,美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强国,最大的经济体仅仅拥有三亿人口,而反观中国,却有庞大的十三亿人口。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当我们的经济发展总量经过人均之后,就会远远落在世界各国的平均水平之后,看似“漂亮”的GDP数字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还有一部分相对贫困的人口,他们中的一些人才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虽说我们现在不需要像过去那个年代一样节衣缩食,但也绝对没有达到各取所需的程度,所以,旧物利用至少在当今中国社会还是必不可少且十分有意义的。

实务性的工作对慈善事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慈善事业不仅仅是停留在慈善意识的宣传方面,而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也就是说慈善救助才是慈善事业的核心内容。像“慈善文化进大学之校园捐赠”活动是我们中心诸多实务性工作之一,就我们中心来讲,老师们正在研究开展慈善超市的相关事宜,这是一个更加注重实务方面的举动,在此就不赘言了。

张:所以,也就是说,我们在慈善文化宣传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实务问题的解决和探讨,慈善文化进大学活动不仅仅是要给学生们普及慈善知识和一些相关理念,更重要的是让大家身体力行,亲身参与到慈善活动中来,通过这样一种实践式的宣传教育来达到咱们的目的。我可以做这样的理解吗?

陈:理解得没错。如果我们只把工作重心停留在文化宣传、教育方面时,学生们也许会在当时对“慈善”有一个笼统的概念,但对怎么做慈善、在做慈善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该怎么处理,可能意义并不大。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去搞那些募捐活动,大家只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则更没有意义。这两者必须很好地结合起来,慈善的最佳状态一定是要有一群了解慈善的募捐者、一群专业化的慈善机构,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只有所有人发自内心的去做,这样慈善才能宏达于天下。

张:可是还有一点问题我有些担心,我在想这种对旧物的利用是不是会间接地影响我们生活的品质?因为我们如今的生活水平已经比较高,不至于现在还要穿那些破旧衣服鞋帽?很多人也许对这些旧衣物的需求并不高,而且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审美观念和自我意识也不断提高,在很多条件稍好的农村,孩子们还是会喜欢去购买自己喜欢的新衣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无限地去收集利用旧物是不是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消费观,以及社会发展观。归结起来,就是我十分担心在校园里收集的旧衣物在受捐地区有没有市场,或者说有多么大的市场?

陈:对于你的问题,我想说以下几点。首先,生活水平提高与铺张浪费是两个概念。人类从事生产劳动的目的,不仅仅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而且是要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或生活质量,吃好,穿好,住好,这是人类甚至是整个生物界的基本需求,所以这是很正常的。过去人们“尚穷”,即崇尚贫穷,说什么越穷越革命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是违背人类生存理念的。还有一些人主张极度的节俭,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样的消费观就严重约束了生产力的进步,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阻止。当所有人都持有这样“紧缩”消费观的时候,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很快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众所周知,净出口投资以及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而21世纪是消费在拉动内需中占绝对主流的时期,所以在社会向前发展意义上,我们不倡导极度“紧缩”的消费观。

但是,从慈善意义上讲。我认为,对旧衣物、旧书籍和其他就用品的回收再利用,绝不是一种“紧缩”的消费观。首先,对旧衣物的利用并没有到“紧缩”消费的度,意思是说回收旧衣物没有在消费意义上影响社会的向前发展。而恰恰相反的是,接受捐助的地区或许正是因为得到了这一批物资,他们的生活和生产才具备了可行性和积极性,他们才有力量进行商品的生产。这样就会创造更多的消费品,促进社会的生产流通,进而改善整个社会的消费环境。这应该是一个良性循环。我们不能简单认为对旧物的利用就必然会影响社会消费能力,更不能断定对旧物的回收一定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次,对旧书籍的回收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是一举多得的事情。旧书籍在校园内的流动一直很有市场,像刚入学的新生或者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用很低的成本甚至不用任何成本获得高年级学生不用的旧书,这一点你们应该比我了解。其实对旧物资的利用还是一种对环境的保护。一本新书的印制过程其实是非常复杂的,对纸张的要求也比较严格,无限制地印制新书可能会造成对森林树木的过度砍伐,是对生态环境的一种破坏。一件新衣服的制作更是充满了背后的“秘密”,在新衣服制成的过程中会制造很多的垃圾,比如给衣服上色的颜料,这些剩余物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

综合以上两点,回收旧衣物、旧书籍和其他旧用品等物资,无论对社会的发展,弘扬艰苦朴素的精神,还是对建设美丽中国、保护生态环境都是有意义的。

张:这就涉及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消费不足,会限制生产的发展;而过度消费,又会浪费社会财富。寻找这二者之间的平衡点,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凡是采取极端化的态度,都会给社会发展造成很大不良后果。这其实也是社会学研究的问题,消费不足或者是过度的消费都会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与良性运行。

陈:你说得不错。看出来你在社会学专业学习中已经开始入门了。事实上,这个问题就是要靠市场经济下价值规律杠杆才能解决。如果生产过剩,即供大于求,那么这种产品的价格就会降低,从事这种产品生产的人就会减少;如果生产不足,即供小于求,那么这种产品的价格就会上升,从事这种产品生产的人就会增多。这其实是个很简单的道理,也是几乎人所共知的常识,我们在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关系上就是采取这个调节杠杆进行平衡的。达到了这样的平衡,社会就会平稳地向前发展,而这种平衡的缺失就会造成诸多社会问题,阻碍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张:现在我们国家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在过去年代里,老百姓家里能买得起小汽车的并不多见,现在很多人家里都买了小车,这就是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表现。过去,如果谁家里有个黑白电视机,那就是收入比较高的了,而现在绝大多数人家都有彩色电视机,甚至还不止一台。真正贫困的人家,应该已经比较少见了。在二三十年前,人们根本无法想象今天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就比如我奶奶家二十年前住的还是漏雨的破瓦房,现在家里已经盖起了两层小楼。类似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应该也有很多吧。

陈:没错,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事例举不胜举。不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并不意味着可以浪费社会财富。央视最近一直在播放一则公益广告,人们请客吃饭时为了讲究面子和排场点了一大桌根本吃不完的菜,犹如“满汉全席”一般,下面有一则统计:中国人每年浪费在餐桌上的食物高达2000亿元,可以供2亿人口吃一年。再比如我们常谈到的过度包装的问题,几块月饼或几盒茶叶用到了奢华的包装,给一个简简单单的传统食品上面镶了金、镀了银,我们每年用在过度包装上面的浪费足足达到了3000亿元。这是多么巨大的浪费啊!

就一般意义而言,贫困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目前我国贫困线是依据公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划分的,无论相对贫困还是绝对贫困,中国的人口数量都不会很少。如果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那就更加不可想象。我们通常说的老少边穷地区,就比较多地集中了贫困人口。

张:这个数字的确是令人震惊的。虽然我们从小就在念诵“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诗,但是在我们的生活里还是存在很多浪费现象。我们一直倡导节俭,可是为了那些所谓的“面子”又一次次为浪费埋单。国家领导人提出“光盘行动”,在就餐时不要浪费。这个号召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很多人在外就餐时按量点餐,吃不完的就打包带回家。

陈: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人口数量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就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来看,也是十分落后的。在很多发达国家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自动化的农业,农民已经成为专业生产者,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也很可观,很多大的农场主都是十分有钱的。我国的农业人口众多,其中绝大多数还是依靠传统耕种方式从事生产劳动,费事费力而且收入很低。在某些人的眼里,“农民”更多时候还是一种身份的烙印,一种被贴上“穷”“没文化”标签的群体。我们能够养活世界十分之一的人口,但负担是很重的。如果我们不珍惜粮食的话,就会出现忍饥挨饿的现象。所以,我认为节约是一种美德,浪费是可耻的行为。

张:老师说得很对。我觉得浪费粮食的现象在大学校园里还是存在的。有些大学生在吃饭的时候有浪费现象,剩饭剩菜很多。前一段时间我听说有一所大学的保洁员就吃学生剩下的饭菜,在大学生里产生了很大的震动。但是即使如此,在学校的餐厅里浪费饭菜的现象还是没有杜绝,学生们做不到吃多少要多少。说白了就是没有一种意识,这是需要努力去改进的。

陈:是的。我也经常在学生餐厅吃饭,我知道学生里有浪费粮食的现象,我们当教师的,要教育学生珍惜粮食,杜绝浪费。那么,我还要说之前提到的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先富起来了,他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辛苦劳动或其他原因成为最先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人,他们的生活已经实现了小康,这是我们社会上已经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绝大部分的人口已经基本摆脱了贫困,他们的衣食住行不存在太大的问题。还有少部分人刚刚离开贫困状态,或者还存在贫困的问题记得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些万元户,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但是其中的很多人却因为子女接受教育或自身罹患严重疾病等由富转贫。我们在农村的社会调查中就看到有这样的情况。

张:是的,除了由富转贫的这部分群众之外,还有一些人因各种主客观条件所限,例如鳏寡孤独残疾者和其他特殊情况的人,他们的生活仍然比较贫困,这是属于相对贫困的情况。也就是说,现在的贫困人口中有一部分相对贫困的人,也有少数绝对贫困的人。他们的生活还存在某些具体困难。

陈:目前我们社会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要做到完全的平均几乎是不可能的,绝对平均的后果可能是共同贫困。那么,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为社会的贡献大小也有差别,从社会上获得的收入也不相同。这就有了富裕和贫困的阶层。那么,我们知道在一些发达国家,人们之间的贫富也存在差异,富裕阶层也要救济穷人和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救济贫困和危难是人类共同的秉性,也是孟子所说的那种“恻隐之心”。

张: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外国富翁建立基金会,救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等慈善行为以外,社会也给穷人捐赠衣物吗?

陈:是的。我们知道新加坡是亚洲比较富裕的国家,按说在这样的国家,穷人一般不会缺吃少穿。我们今年年初到新加坡进行参观考察,访问了与我们关系密切的新加坡触爱社会服务机构。我们看到,在他们经营的“节约店”里,就出售由社会各界捐献的衣物、图书及各种生活用品。我就亲眼看到了有人光顾这家店面,并购买了自己需要的物品。我们也购买了几件生活用品和书籍。我想说的是,这样的店面在新加坡不是仅此一家,在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店面,向那些需要的人们出售各种用品。我们在马来西亚的考察中,也看到马来西亚红新月会把一些旧衣物和服装厂家捐赠的有疵点的衣物放在店里销售。

张:这种商店是不是慈善超市呢?

陈:我觉得也可以把它们称为慈善超市吧。不过这里无论店面属于什么性质,我只是想说明在发达国家和还不太发达的国家里,也存在富有阶层向贫穷人口捐赠旧衣物和生活用品的现象从这些考虑出发,我们在慈善文化进大学的系列活动中,就专门设计了这项“爱心捐赠活动”。

张:是的,我刚才说过这项活动在同学们当中产生了一定影响,我在捐赠现场就看到有不少同学拿来自己的旧衣物和其他用品捐赠给慈善服务的组织。可以说,我们的这项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陈:在这项活动中,你们以为研究中心的秘书付出了自己的辛劳,我要向你们表示感谢的。类似的活动,我们以后还是要继续开展,每年搞一次这种活动,让慈善爱心在高等学校的校园里传递!让慈爱和友善成为校园文化!

(本文由张时骏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