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同心窑洞的历史

同心窑洞的历史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心箍窑回回的房,没有梁。由于缺乏和买不起木料和砖石、水泥等建筑材料,同心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摸索出利用土坯和黄草泥在自家院子里垒制窑洞的技术,当地老百姓叫箍窑。窑洞是孕育人类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国建筑工艺的伟大创举,是人类居住史的“活化石”。
同心箍窑_民间宁夏

同心箍窑

回回的房,没有梁。这里说的房子其实不是房子,而是指崖窑和箍窑。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同心县,自然条件恶劣,常年干旱少雨,十种九不收,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定,当地农民曾经十分形象地说:“种了一袋子,拔了一抱子,打了一帽子。”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曾经一度靠天吃饭,生活十分贫困,因此,盖房就只能是一种奢念。

由于缺乏和买不起木料和砖石、水泥等建筑材料,同心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摸索出利用土坯和黄草泥在自家院子里垒制窑洞的技术,当地老百姓叫箍窑。它施工简便、造价低廉,且箍好的窑洞几乎不用维护,所以是老百姓普遍推崇的就地取材的适宜性建筑。倘若遭遇地震和塌方等自然灾害,遗弃也不可惜,可再选址另箍或在原地重建而已。因此,这一技术一直被人们沿用了几千年。这是当地老百姓在极端贫困的自然条件下积累延续的住屋建筑技术。

其实窑洞不仅是同心人的喜好,它也是生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人民的普遍喜好,它曾伴随着黄土高原上的人民休养生息、延续血脉。因此窑洞的历史可一直追溯到遥远的过去。

窑洞是孕育人类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中国建筑工艺的伟大创举,是人类居住史的“活化石”。窑俗作“洞”,同“穴”“窨”同义。《说文·穴部》云:“烧制陶器的灶,俗作窑。”窑从穴,穴,土室也,其义同。东汉《说文》记载:窑,“北方叫作地孔,凭借地孔用作土室,用作洞窟。这就是说先民们在早期与自然斗争中,为了求生存,凭借自然形成的岩洞和地孔而居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烧陶窑的启发,再将其加以改造和利用,便成为人们赖以生活的居所,即所谓“土室、土屋”也,也就是早期的窑洞。

img70

同心箍窑

从古代原始初民的“穴居野处”始,窑洞一直为黄土高原人们居住的主要形式。早在宋代,郑刚中在他的《西征道记》中就有了关于陕北、陇东、晋中和豫西几大窑洞区的记载。时至技术相当发达、高楼大厦林立的今日,窑洞非但没有被掘弃,而且备受人们的青睬。报载,云南厂南县一大山中,有一个一眼望不到头的古岩洞。洞中有一个村庄,全村六姓家族于清末民初避患来此定居已逾百年,至今二百八十名村民和睦相处,颇类《桃花源记》申描写的世外桃源,一派远古遗风。

恋穴而居不独中国有之,一向以飘泊流浪闻名的吉普赛人居然也在西班牙南部柯拿耶大郊外依山挖就二百多孔窑洞,吸引了不少旅游者前往观看这异样风景。实际上,在西班牙,住窑洞者何止吉普赛人!据说西班牙南部山区大约有八万人穴居。这些窑洞在设计上讲究实用,形式上追求美观,是很理想的住宅。更有奇者,在日本有一位叫山崎三四造的工厂技术员,数年前厌倦了现代人的生活,辞掉工作,在三重县买地为自己挖就一案洞穴式居所,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甚至有消息说,巴西的一支探险队发现了据说是六千多年前“外星人”居住的洞穴。有关“外星人”的说法未必可信,但可以说明窑洞这种居住万式具有广泛的影响:不独黄土高原有,亦不独中国有,世界各国人民都有对其情有独钟。甚至可以说,现代文明越是发展,窑洞就越会成为令人向往的居住环境。因此,中国在甘肃省兰州市特意建了四十三孔科学实验窑洞,专门提供窑洞及生土建筑的科学价值和改良意义的研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意义,原始落后的窑洞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成了一些人追求的具有环保和生态意义的理想居住地。

然而几十年前,窑洞在宁夏同心县还是当地老百姓普遍选择的居住地。在同心,你会在一些相对平缓的塬坡,看到很多的窑洞,既有崖式窑洞,也有箍砌的窑洞。因为崖窑(面坡而掘的窑洞)和箍窑与周围的土色一致,村庄和住户都很难被发现。所以,你走在同心山区几乎看不到村庄,要是忽然看到一缕炊烟、几颗大树,或者是听到几声狗吠,才会发现近处还真有一个村庄。

许多初到同心的人常常将箍窑与窑洞当成同一回事。事实上,箍窑与窑洞是有区别的。简单地说,箍窑是从地面上箍垒起来的,而窑洞是面向某个山坡崖面或地下挖掘出来的。窑洞又有崖窑和地窑之分。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窑是先在土层中挖掘深坑,挖出工崖面后再在其上开挖窑洞。

黄土高原区气候干旱,且黄土质地均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了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黄土高原深达一二百米,土层极难渗水,而且,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土质条件。

img71

同心箍窑

一般挖掘而出的崖窑,宽约三四米,深约五至九米,直壁高度约两三米多一些,窑顶掘成半圆或长圆的筒拱,并列的各窑可由窑间隧道相通。也可窑上加窑,上下窑之间在内部可掘出阶梯性小道相连。地窑则是在平地上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再在地坑各壁横向掘窑。这一方法多用在缺少天然崖壁的地段。因此,人在平地上,只能看见地院树梢,却不见房屋。这两种窑洞都具有借地势而为的特点。

那些居住在地势较平坦的川、坝、源、台、平川的群众,则利用地面空间,用土坯和黄草泥箍垒窑洞。回族群众将这一类窑洞叫作箍窑,它是一种以砖或土坯在平地仿窑洞形状箍砌的洞形房屋。

箍窑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的房屋则称“窑上房”。一般两米开间,高三米左右,进深四米左右。大窑二米五左右开间,高四米,深六米左右,有的两孔或三孔连肩,窑间安门相通,临窗盘炕,开窗甚小,窑内光线较暗,有的留洞无窗棂。

箍窑技术性比较强:首先要打好高一米四左右、宽七十厘米、长五米的窑墩子,类似拱型桥的桥墩,俗称窑腿子。一般并排修两孔箍窑需要三个墩子,三孔窑要筑四个墩子,依次类推。其次,要打好胡基,打胡基要选黏性好的黄土。开始打时,要选一块平整结实的旧石磨、石板或水泥板,准备好筛过的草木灰,待模子放在石板上面后,要在石板的底部和模子四周撒一把草木灰,以防止湿土粘在模框上而使得打出的胡基边缘不齐整。然后,往模子里填土,用脚踩成鱼背形,最后用杵子夯实,取出后就是一块完整的胡基了。回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则顺口溜:“三锨九杵子,二十四个鞋底子。”形象地概况了打胡基的过程,同时也说明了打胡基的艰辛。

有了窑墩和胡基就可以箍窑了。箍窑有专门掌楦子的师傅。先把拱形窑楦子架在窑墩子上,然后一层土坯一层草芥稀泥往上箍,等晾干后再抹层黄土和麦衣和好的细泥,使其表面光滑美观。箍窑比较坚固,在当地的自然条件下可以住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不成问题。有诗赞曰: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天凉。

箍窑虽说坚固美观,但比挖窑洞要麻烦,每过三五年需要在窑的外面抹层泥,否则遇到连阴雨就有坍塌的危险。箍窑一般并排修三五孔,其外形独特、美观,采光较好,冬暖夏凉。

然而,倘若遭遇地震或者连阴雨天气,因年代久远或不结实的箍窑常常会出现坍塌的现象,隐患大存,窑毁人亡的事故也经常发生。

宁夏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农村特困群众危房危窑改造工程。五年来,自治区投入建房补助资金八亿元,县、区(市)配套建房补助资金七千五百万元,群众自筹资金二十五亿元,共改造危房危窑八万多户,新建住房二十五万间,使得三十六万困难群众受益。

箍窑时代已经远去,箍窑这门有着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手艺,也正面临着失传的绝境!

现代化的今天,人们突然发现窑洞这种最原始的居住设施却有着高楼大厦无法替代的优点。由于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更接近于人类的生理适应范围,且相对稳定,因此,完全可以达到如俗谚所云“冬不生火暖融融,夏不摇扇凉清清”的境界。并且窑洞还具有施工简便、节省木材、造价低廉、节省耕地、保护环境生态的文明意义。更有研究者表明,久居于窑洞者,由于受黄土地庇护,阻隔了大气中放射性物质辐射的影响,因而患搔痒、赘庞、疹子等皮肤病以及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和风湿性心脏病者较少。为此医疗界还曾据此试验“山洞疗法”。

因此“窑居者寿”已不再是一句空话。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窑洞将成为现代人回归原始,向往本真的一种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