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乡的习俗吃饺子

家乡的习俗吃饺子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节日习俗在甘州人的传统节日中,有的是祈盼来年丰收和家业兴盛的;有的是祭祀祖先、告慰先人并祈求保佑的;更多的则是与季节、农事有关的。春 节春节是甘州人最隆重的节日。传说有一种称为年的凶猛怪兽,每隔365天便来到人们的居住地残害生灵。甘州民间传统一般认为过年三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过年燃放鞭炮的习俗。自汉代佛教传入后,燃灯悦佛以求降瑞的佛教习俗融合其中,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元宵观灯节俗。
传统节日习俗_悦读甘州·民俗

传统节日习俗

在甘州人的传统节日中,有的是祈盼来年丰收和家业兴盛的;有的是祭祀祖先、告慰先人并祈求保佑的;更多的则是与季节、农事有关的。无论哪一个节日,都依附着古老的传说或神话故事,使普通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春 节

春节是甘州人最隆重的节日。过春节,也叫“过年”。传说有一种称为年的凶猛怪兽,每隔365天便来到人们的居住地残害生灵。为驱赶这种猛兽,人们聚集起来点火、呐喊、追打,逐渐成为固定的习俗。以后又加进了庆祝丰收,并祈求丰产的意愿,逐渐形成了尚红、崇新、团圆、喜庆的过年节俗。

img70

贴春联是腊月三十必不可少的事情,门楣上的称为“笺子”或“门脸子”,门两边的称为“对子”,门扇上的称为“门神”

一进腊月,家家就会忙乎起来,置办年货。要备齐肉、菜、面、烟、酒、糖、茶、调味品、水果等;买布料做新衣、新帽、新鞋袜;还要买彩纸、香、蜡烛、年画、鞭炮等以红色为主的装饰、节用物品;甚至要买新碗、新碟、新筷子。家家户户要扫房,将家中各个角落清扫整顿一番。所有生活用具擦洗一新,意为扫除晦气,辞旧迎新。腊月二十三日开始杀猪、宰羊、杀鸡,制作各种肉食、面食,还在当夜焚香敬酒肉给灶神,作干粮糖果,备盘缠,焚“灶马”,拜托其“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沟通人与神的友好联系,俗称“送灶王爷上天”。因为气氛热烈,还要燃放鞭炮,被称为“过小年”。腊月二十六、七开始炸油馃子、烤烧壳子、做年馍馍,年馍可谓做得花样繁多,有万寿山、麦穗山、枣卷、牛鼻子、灶马虎等,便于春节期间招待亲朋好友。腊月三十,家家门上贴春联、福字、门神,挂红灯笼。这天,所有外出之人都要赶回家里,吃饺子、祭奠先人、守岁、赠压岁钱、燃爆竹、闹社火等。家家喜气洋洋,处处热闹异常。

img71

观灯

因此,民国甘州诗人曹学禹有诗“通宵爆竹到清晨,又喜东风旧转新。记得手携小儿女,鼓楼高处看迎春”。

img72

大年三十包饺子

除夕饺子 除夕之夜吃饺子,也是过年习俗的重要内容。甘州人吃饺子历史悠久。古时候的饺子是连汤一起盛在碗里吃,所以被称为“馄饨”。自唐至元,饺子的叫法很多。直到明代,因为已形成除夕夜的十二点(即是古代的“子时”)包完饺子的习惯,为了取“更岁交子”的意思,便统一为“饺子”,并成为春节的年节食品。饺子形如元宝,人们过年吃饺子希望招财进宝。人们可以随自己意愿包入吉祥物品,如糖、蜜、金、枣、花生仁、栗子甚至镍币。谁能吃着,则谁有福气;可以早立子;可以生活甜美;可以发财。于是,饺子既是美食,又是寄托人的情思和心愿的象征物了。除夕饺子不能吃光,须有余剩,寓寄丰衣足食,年年有余。正因为如此,饺子做为除夕夜的主食,在甘州历久不衰。

压岁钱 相传除夕之夜,怪兽“年”一到,常使儿童受惊害怕。大人们在赶走“年”后,用食物来安慰小孩压惊。后来,压惊逐渐演变为以钱币代替食物,这就是“压岁钱”。但实际上“压岁钱”始于唐代宫廷,宋以后才流行于民间。压岁钱的意义也由压惊转化为节日祝福。

明代的“压岁钱”是以彩绳穿钱,置于床脚,待年过后方可花掉。于是有诗“儿童连日拜新年,红线穿来压岁钱”。清代时,压岁钱多用红绳串着。民国以后,流行用红纸包一百个铜圆,寓长命百岁。现今压岁钱的形式有所改变,有奖储蓄贺卡又是城市流行的压岁礼品。近十年来,随着人们对子女智力教育的重视,家人尤其是亲朋赠送的压岁钱已改为压岁礼,即送一套高档玩具、书、学习用品等。

拜年 相传古代人们战胜了怪兽“年”,安然无恙度过这一“年关”。次日天明,便走家串户,互道平安,庆幸能够顺利地过了年。这就是拜年的由来。相沿日久,拜年的顺序、方式、用语逐渐固定化。甘州民间传统一般认为过年三天。相沿初一拜父母,初二拜岳父母,初三拜近亲长辈、邻里街坊、亲朋好友。传统的拜年要带拜年礼,或大肉礼方,或点心,或烟酒。见到长辈要行鞠躬礼,问“过年好”。平辈和晚辈则互相握手、祝贺。亲友会酒肉款待,表示感谢。遇小孩子,要赠压岁钱,以祝福其健康成长。拜年又是增进感情、加深友谊的好时机。人不分亲疏,见面都要笑呵呵地道一声“年过得好”、“过年好”、“恭喜发财”、“春节愉快”等吉利话。即使平时有怨,也会顿消三分。如今,拜年除登门外,还有电话拜年、电报拜年、广告拜年、团体拜年(团拜)等形式。

爆竹 每到春节,鞭炮声此起彼伏。放鞭炮贺新春,也与怪兽“年”的传说有关。但在《神异经》中却有另一记载:“西方山中有兽,长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热,名曰山魅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但不论是“年”,还是“山魅”都是最怕火花光和响声的,所以燃竹而爆是为吓跑它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过年燃放鞭炮的习俗。

甘州过年最初燃的不是爆竹,而是干枯的苇秆和枯树枝,真正改为燃放鞭炮,是始于西夏统治后期,明代才普遍。除夕之夜,先是小孩子零星燃放,而到夜里零点,才是大人小孩聚在院里院外集中燃放。初一清晨又要燃放一次,以求新年红火。有的人家因为去年一年不顺,为除晦气,要在长杆上拴成串鞭炮点燃,从屋内到屋外,房前屋后炸一圈,谓之“炸鬼惊妖”。

元宵

正月十五是新一年的第一个月圆夜,称“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这天,农家户户用白面做成外形似牛的面馍,俗称“面牛”,供献神祖,表示耕者有其田,五谷丰登。这天晚上叫“元宵”或“元夜”。

img73

元宵节夜晚看烟火观灯场景

观灯 元宵节人们最隆重的活动莫过于观灯。因此,又把元宵节叫做“灯节”或“观灯节”。元宵节观灯始于秦汉,自唐以后盛行于民间。正月十五燃灯,原为祭祀道教最高至尊天神太乙神,祈求天官赐福。自汉代佛教传入后,燃灯悦佛以求降瑞的佛教习俗融合其中,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元宵观灯节俗。过去每逢元宵,甘州城内“村歌社舞,极一时之盛,元宵日,家家张灯,户户栽小松树,以线缀香于枝上焚之,名曰火树”,“城内通衢遍立木坊张灯,各焚香斗”,“皮坊街有鳌山灯,以木板作楼阁形高楼,丈前用纱罩画神像,内照灯四五百盏,庶民作花炮、竹马、龙灯,踏歌,戏于街中,以庆丰年,如是者凡三夜”。男女老少都可能通宵观灯,玩把戏,逛通城、猜灯谜、舞龙灯、踩高跷、打太平鼓、扭秧歌,或饮酒赏月,或踏歌狂舞,昼夜不绝。

可见,灯会既是民间各色灯彩艺术的大展览,同时又给各种民间歌舞艺术提供了一个大显身手的活动场地。灯彩因有歌舞的喧闹而平添无穷欢乐,歌舞因有灯彩的照耀而顿生夺目光辉。

img74

碱滩乡古城村黄河灯阵

甘州最早的灯叫“黄河九曲灯”,也称“黄河阵”。灯场一般在正月十三开始破土立桩,栽360根灯杆,挂360盏花灯。灯杆顶端,空中拉线吊灯。灯杆与灯杆之间,用绳索编成曲曲弯弯的小巷,或通或阻。有趣的是,人在小巷中穿行,有时会顺利转出,有时会迷路。灯场所用彩灯,均由各家各户自己制作、自愿捐献。人们为了夸耀技艺,花鸟鱼虫,雕刻镂画,惟妙惟肖,不厌其精。于是整个灯场异彩纷呈,叫人眼花缭乱。灯场入口处搭高大彩门,贴喜庆对联。如“春满人间千家乐,福临大地万盏灯”等。中心灯杆顶端立白鹤、挂黄幡;下面置方斗,斗上大书“丰字”。人们经过时要向斗中投豆麦或钱币,灯会的高潮,灯场中心会鼓乐大作,焰火烧天,鞭炮轰鸣,龙腾狮跃。灯场会变成万众欢腾的海洋。

从存留民间的早期灯场图可以看到,灯场的布阵为波罗万仙阵,阵主为通天教主。场上360根灯杆代表姜子牙封立的360位真神,绳索代表兵墙。中心灯杆顶端的黄幡,叫“六魂幡”,下设“中央戊已当方土地之神位”,供奉“光辉普照大地光明灯光尊神”。

元宵节最引人注目的是“烧秦桧”。清代时就有甘州俗每年元宵夜,各街市灯会,阶前泥塑秦桧夫妇,空其腹,背开一口以烧之,有人戏作诗“丞相居然有化身,九州处处铸奸臣。抟来黄土腹偏大,坐并艳妻意若惊。灯烛辉煌空照胆,儿童笑语乱添薪。熏天气焰今殊昔,累得异姓讳姓秦”。可见,元宵节“烧秦桧”的习俗相沿已久。与敬岳王庙等忠臣良将形成鲜明对比,意在训诫人们多做善事,不做坏事。

现在,甘州灯会均以悬挂彩灯以表达人们积极向上,向往美好生活为主题。元宵之夜,宝塔灯、架子灯,灯光月影,辉煌一片。“散花天女”踱云追月,重上九霄。表现建筑造型装饰的花灯,达到了灯饰与造型艺术的结合。“招财进宝”的彩灯更是妙趣横生,“巨龙”翻腾跳跃,“财神爷”向过往行人频频点头赐福。“孔雀开屏”“龙舟竞渡”“滴水观音”灯令人叫绝。碧波涟涟的水面上,观音菩萨慈眉善目,足踏莲花,载波载浪,将其芬芳尽洒人间。

旧时甘州观灯,十四日开始,十六日落灯,妇女才开始走动“站娘家”,故有“灯杆倒,新媳妇跑”的说法。现今是“人流踏碎婵娟影,香尘染遍绮罗裙”,观灯者却多为女性。

猜灯谜 甘州民间还有正月十五猜灯谜的习俗。张灯猜谜,始于北宋时的元宵节,文人把诗句制成谜条悬挂在灯上,称为商谜。商是相互商讨的意思。也有的“以绢灯剪写诗句,时寓讥笑,多画人物,藏头隐语……戏弄行人”。猜灯谜又称为“打虎”,寓有谜语隐曲难猜,如打猛虎之难。“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遂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正是说猜谜之难。甘州灯谜丰富多彩,情趣盎然。如“三根毛羽布钱装”,谜底是毽子。“年年花放落残红、艳墨浓妆蓦地空;一点芳心香已散,陇头有药信先通”。借梅花零落之景,隐喻了一个谜底——爆竹。

猜谜演变成灯谜,还有一个有趣的民间故事:有个姓胡的财主,绰号笑面虎。一个春节前夕,他家来了两个借银的人,笑面虎乐意把银借给一个穿着华丽的秀才,却把衣着褴褛的王少拒之门外。王少心生一计,在元宵节提一盏题写谜底为“针”的谜语的特大花灯到笑面虎面前,目不识丁的笑面虎请人念“头尖身细白如银,论称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笑面虎一听,灰溜溜离开。第二年元宵,家家都把谜语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渐渐形成了元宵猜灯谜的风俗。时至今日,灯谜越来越雅致多样,深受百姓喜爱。

端阳节

甘州民间传说,夏日阳正,散落阴界的游魂落魄无处藏身,要路过人间另寻归宿。故人们要采艾、插柳“避邪”,吃粽子,五色丝绳结于手腕、脚腕,佩带装有艾草的荷包、布老虎,门口插艾枝,田间地头煨柏香,这些习俗都含有祛病除邪之意。后来,端阳节俗中又增加了悼念屈原的内容。

拴狗绳 甘州民间有端阳节拴狗绳的习俗。这天,青年男女系五色线表示爱情的相连。五色线与五月五日端午风俗结合格外有趣,用五色丝表达辟邪续命。《风俗通》云:“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采臂,辟兵及鬼,令人不病。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五色丝,一名百索。”因此,在甘州民间也相沿着端午节拴狗绳之习俗。即用五色彩线加入少许狗毛搓成细绳,拴在小孩的颈项、手腕、脚腕上,意为避邪。六月六日那天,解下扔进流水。

吃粽子 甘州人有“宁穷一年,不穷一节”的说法,因此对节日饮食非常重视。端阳节吃粽子是甘州民间习俗,相沿已久。最初,粽子是用金黄的黍米和红枣,浸泡后用苇叶包裹成三棱锥状,马莲草扎紧,放锅里煮熟。也有用小芨芨筐将黍米和枣一层一层铺好,上面蒙上防止米枣外溢的纱布,放入清水中煮熟,又叫“粘糕”。吃时用铲切下,或盛在盘中、碗中,或用油饼卷起,拿在手里吃。后来,糯米代替黍米,更增加了黏性,易于消化。甘州农村的一些地方,还有在五月十三日吃粽子的习俗,意为清柜待新。

中秋节

中秋节时农作物收获,人们庆贺丰收,庆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因此,祭月、赏月是中秋节的主题。

祭月 旧俗民间中秋节祭月,家家供奉月宫符象,即“月光码儿”,或称“月亮码儿”。符上画一只捣药的玉兔。祭月时,这种“月亮码儿”被尊为月神,悬于院内屋前,并陈瓜果与绘月宫蟾兔的月饼于庭院。设案供毛豆枝(象征草料)、鸡冠花(象征灵芝),还有西瓜、桃、葡萄等各色瓜果,男女肃拜烧香。中秋不仅拜月,还与团圆连在一起。唐人有诗云:“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家人团聚,仰望皎月,品尝美味,发怀古之幽思。也免不了“今夜月圆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之感慨。

img75

中秋节期间农村居民制作的各种动物造型月饼

img76

当代中秋节时城乡居民食用的各种包装精美月饼

赏月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赏月是永恒不变的主题。旧时显贵豪门在自家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不绝。一般贫民只以登高先睹月色为快。仰明月,沐清风,话丰收,商家计,各得其乐,也各有所期。男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面如皎月。甘州民间中秋习俗流传已久,也越来越变得丰富多彩。它已逐步摆脱了月神崇拜那种神灵迷信的古俗,而代之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家人团圆的心愿。中秋当夜在庭院中置小桌,将月饼、西瓜(切成八牙)、黄豆枝(事先煮熟)、各种水果及酒置于桌上。一家人围坐一起,赏月、饮酒、吃瓜果,谈论今年的丰收和秋冬的农事。

其他节日

甘州人过“四大节、八小节”,还要过“二十四个沫沫子节”。除了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外,民间还有一些与农历节气相联系的特殊节俗。

正月二十 家家户户做煎饼或炸油饼子,纪念女娲补天,叫“补天”。

二月二 农家俗称“龙抬头”。各家各户以油炸面蛋子祭献龙王,其意为春雷鸣动,万蛰皆起,引龙出来降服百虫,以免遭恶虫的荼毒。有的地方还要唱大戏,到水渠口向龙王上香,叫“开河口”。古代民间又认为这天是土地神生日,又有种种祀神之举。还要将豆、麦之类放在锅里炒,噼啪有声,谓之“爆龙眼”,求得一年风调雨顺。

三月三 旧时官绅学士,庶民百姓,纷纷出城踏青游春,聚于林间、草地,畅饮抒怀,谓之“踏青”。今人多效仿古人。

清明 这一天称“寒食节”,又为春祭日,家家户户扫墓上坟。给先祖烧纸钱、纸衣服等。离家的人将冥钱装包,上写明祭祀对象的姓名、地址,在庙宇或路口焚烧,给先人“邮寄”。旧时民间还有“城隍出府”活动,将城隍的木胎神像抬出城隍庙叫“出府”。南城隍抬到南清明堂,也叫南厉坛、南郊行宫。北城隍抬到北清明堂也叫北厉坛、北郊行宫。有车、有马、有轿、有夫,异常隆重。乡民带上供品、冥钱前去祭祀。城隍过街,小孩都爬在街中心,从城隍奶奶轿下钻过,以求消灾祛病。城隍在清明堂供奉三天,香火不断。

甘州人又有清明踏青的习俗,清明时节大地铺翠,杨柳挂丝,天清地明,自然界到处呈现勃勃生机。走出户外,踏青草、执兰草、尽情嬉戏。

立春 甘州民间称立春为“打春”。旧时,民间有迎春习俗,打春这天,地方官绅抬着泥做的春牛,到东门外去迎春。州县官吏、地方士绅和围观百姓,浩浩荡荡,神态虔诚,在那里举行“打春牛”仪式。“土爱稼穑,牛者稼穑之具,故用之以劝农”。牛休息了一冬后,人们怕它懒散,所以用彩木棍策其辛勤耕耘,将泥牛打碎,表示春耕开始和政府重视农业。打完春牛,百姓会把打碎的泥块抢光,俗信春牛身上的土放在家里,五谷丰登,消灾祛病。打春牛的习俗今已极少见。

惊蛰 甘州民谚“早上惊了蛰,后晌拿犁别”。惊蛰这天,人们要吃油炸鸡蛋、面蛋子,还要给耕牛灌一些或加大黄或拌糜子的清油,意为人畜健壮好开犁。

五月十三 甘州人在农历五月十三这天,要祭祀关老爷(关羽)。人们俗信关羽有无上灵威,能“司命禄,佑科举,消病除灾,驱邪避恶,直到招财进宝,荫护商贾”。总之,人们把他看作是一位有求必应、法力无边的万能神灵,对他顶礼膜拜。旧时民间从五月十一就开始祭祀,十三日结束。要唱大戏,在关帝庙摆纸货、献供品。现今十分简单,民间做凉糕油饼子以示纪念,也有人到关羽像前叩拜纪念。

六月六 六月是林茂、草盛、麦熟、杏甜的时节,也是民间传统的夏祭日。这天,家家户户将衣服、被褥翻腾出来,在强光下曝晒,驱虫灭菌。城中读书人还在家院中晒书,商人要晒元宝。

甘州民间六月六绊露水的习俗也已相传已久。清晨,姑娘、媳妇结伴到田间散步,采集艾蒿、茵陈等中草药叫“百样草”,晾干备婴儿洗三之用。据说,六月六绊过露水常年不得病。甘州人六月六的沙浴可算是独特了,有腰腿疼的病人,正午两点去沙滩,把头部遮盖起来,将疼痛的部位埋进沙子里,通过阳光下热沙的烘烤,解除疾病。这种沙浴可消毒杀菌,驱除风湿。因此六月六又叫“祛病节”。

七月七 民间相传七月初七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这夜,妇女们结彩楼,穿七孔针,在院子里摆瓜果祭品以求心灵手巧,实际是古代的妇女节。姑娘、媳妇对月比赛穿针,民间传说先穿好针的姑娘配佳婿,媳妇生儿子。

九月九 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甘州民间有登高饮菊酒、妇女带茱萸的习俗,因此又称“重九节”、“茱萸节”。重阳节起源于古老的巫术活动,目的在于丰收之后,登高对天表示敬意。离天愈近,祭之愈诚。当然,也有“百事皆高”、“避除恶气”的愿望。《续齐谐记》认为重阳节登高和汝南桓景故事有关。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因谓景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实厄,宜急去令家人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祸即可消。”桓景听其言,举家登山。晚上归来,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这些牲畜可以代替人之祸了。”后世遂于九月九日登高饮菊酒、妇人带茱萸以求避邪。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九日》诗云:“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中台。”说明早在唐代民间就有重阳登高之俗。

明清时期,甘州市民们重阳登高游玩,吃重阳糕。寻常百姓上城墙,地方官员与文人登文峰楼,凭栏远眺,饮酒赋诗。

九九重阳日,还与敬老、长寿有关,家家吃长面祝愿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因此“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即重阳糕),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魏文帝曹丕在《九九与仲繇书》中云:“岁月往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因此,九九重阳又是“老人节”。

十月初一 也叫“冬祭节”、“寒衣节”。民间俗信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要为祖先送寒衣。用彩帛做成冠带衣履,夜幕降临时于门外奠而焚之,同时烧纸钱,家家吃麻腐包子。

冬至 农历十一月初四日,是我国传统岁时节日冬至,甘州人也称“冬节”。这天,家家吃馄饨。冬至吃馄饨是古代民间流传下来的一个节日食俗。《帝京岁时纪胜》载:“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因此,古人冬至“享先则以馄饨”。另外,古代尚有冬至大好年之说,素来就有在此日祭祀祖先的习俗,并因此而形成了冬至节吃馄饨的习俗。可见,馄饨的历史渊源流长,唐代时已有“花形馅料各异的馄饨”。宋时又出现了“白花馄饨”。至今,馄饨不仅品种丰富多样,而且也不仅限于冬至节食用,在民间已是四时常备。上好馄饨用蛋清和面,大棒压皮,鲜肉剁馅,用刀切成梯形面皮,加少量肉馅包好。薄皮撒边,形俊味美。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外地人的增多,又传入冬至吃饺子的习惯。认为“冬至节、冬至节,不吃饺子冻耳郭”,意思是饺子形似人耳廓,冬至一到,天寒地冻,吃了饺子不冻耳。于是又有很多人于冬至当夜吃饺子的新俗,这其实也是以物象兆人事观念的反映。有的地方还要抬上大鼓在村子和田野敲打,谓之“活地脉”。

腊八 甘州民间有腊八食腊八粥和背冰的习俗。腊八粥,又名八宝粥。最早源于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据说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腊月初八日前食用了各种黏米煮的粥,得道成佛。从此,每年这一天,群僧诵经作佛事,以多种米豆煮熬粥汤敬佛,后演变成民俗节日。这天吃腊八粥以庆丰收或占卜来年农事。甘州民间腊八粥多用各种豆类、米类熬制。还有用各种不同形状面条煮成的腊八饭。旧时吃腊八饭是有讲究的,在日不出、星不落的黎明即食。

自古以来,甘州人就有崇水的习俗。隆冬腊月,收获后冬眠的土地亟待复苏,农人在这天从河沟凿取冰块,散放于自家的田地。有的还供奉在粪堆、粮仓、房屋、牛羊圈、树枝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牛羊满圈,五谷丰登。

还有在腊八前晚将装满清水的盆置于院中,令其结冰,次日早视冰中出现的花纹形状及冰的薄厚来预卜来年庄稼的丰歉。也有人乘黑刨冰背冰,天亮时察看冰纹来预卜来年庄稼的长势、丰歉。如今,早食、背冰的习俗已不多见。

腊八是春节的前奏,故民间有“嫂嫂嘴莫谗,过了腊八就是年”的俗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